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同步检测(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同步检测(附答案),共5页。
24 《唐诗三首》同步检测(满分:65分 时间:45分钟)一、基础积累(33分)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邺城(yè) 伐薪(xīn) 石壕吏(háo)B.老妪(yù) 俄顷(qīng) 沉塘坳(ào)C.幽咽(yàn) 布衾(qīn) 口称敕(chì)D.挂罥(juàn) 突兀(pài) 三重茅(chóng)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3.下面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暮投石壕村(投宿) 秋天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B.突兀(高耸的样子) 何由彻(到天亮)C.何所营(谋求) 翩翩两骑(形容衣服飘舞的样子)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 两鬓苍苍(灰白)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5.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C.自今丧乱少睡眠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D.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借代)7.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茅飞渡江洒江郊。译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B.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译文: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8.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9.理解型默写。(5分)(1)《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含蓄地表达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3)《卖炭翁》中反映宫市霸道不公、剥削劳动人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以诗论史,被誉为“诗史”。B.《石壕吏》构思巧妙,藏问于答。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诗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诗人遭遇了大风破屋。面对这场风雨,诗人的情感只是焦急和无助。D.《石壕史》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为精彩的描写。11.下列对《石壕吏》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B.“夜捉人”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C.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1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13.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二、阅读理解(32分)(一)阅读《石壕吏》,完成问题。(6分)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___。(1分)2.诗人对文中小吏的描写只用了“呼”与“怒”,请根据这个特点及老妇的其中一句“致词”,设计小吏的问话。(2分)小吏:________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出作者的矛盾心理:既②____________________,又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13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2分)2.“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组)相照应?“我”叹息什么?(4分)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3分) 4.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4分)“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问题。(13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现了《卖炭翁》一诗的不同场景,请从文中选择最恰当的诗句为任意一幅配诗,并根据上下文写出卖炭翁此时的内心独白。(3分)我为(_____)图配诗为:_______。此时卖炭翁的内心独白是:______。 2.诗歌多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作为现实主义诗歌,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都反映了底层百姓生活的疾苦,请概括说明这种疾苦在卖炭翁和老妪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6分)(链接材料)石壕史唐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史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国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答案:一、1.A 解析:B.顷qǐng。C.咽yè。D.兀wù。2.D 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3.C 解析:翩翩:轻快的样子。4.A “直”同“值”,价钱。5.C6.D 解析:本项是对比。7.D 解析:D项的正确翻译应为:“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8.B9.(1)独与老翁别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0.C 解析:诗人的情感不只是焦急和无助,还有愁苦、担忧、祈盼等。11.C12.A 解析:这首诗应是古体诗,故A错误。13.D 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二、(一)1.苦2.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点交出来!3.示例:①忧国思家 ②同情百姓的遭遇 ③希望百姓可以参加战争,共赴国难(赞颂老妇的牺牲精神) (二)1.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2.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解析】“倚杖”的意思是“身体倚靠着拐杖”,可见“我”年老体衰,文中“老无力”与此意同。“我”叹息的原因需从“我”和家人、群童,乃至乡邻的生活状况、战乱纷扰的背景(“自经丧乱”可见“我”身处战乱)来思考、归纳。3.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诗人凄苦的生活。4.安史之乱这一背景下老百姓苦难的生活;抒发诗人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三)1.示例1:我为【甲】图配诗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或晓驾炭车辗冰辙) 此时卖炭翁的内心独白是:这场雪下的好呀,今天这车炭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卖了炭再买点粮食和棉花,让家人吃顿饱饭、做件棉衣。示例2:我为【乙】图配诗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此时卖炭翁的内心独白是:唉!本来想着卖了这车炭,买些粮食回家,让家人吃顿饱饭呢,这下什么都没有了。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2.宫使掠夺的残酷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反衬手法的作用。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作用是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一车炭,千余斤” 实际价值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的价值相差悬殊,诗歌运用反衬手法,揭露了统治者残酷掠夺人民的本质。“牛困人饥”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疲惫艰辛,“翩翩”形容两太监趾高气扬的样子,通过反衬,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3.示例:《卖炭翁》中的老翁为解决基本生活辛苦地伐薪烧炭,却遭到宫使无情地掠夺;《石壕吏》中的老妪三个儿子都去参战,且两个儿子已经战死,自己又不得不前往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