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9章 溶液第三节 溶解度教案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解度涵义。
2、 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1)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 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 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投影)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4人一小组,组内竞争,争当冠军。
(阅读课本)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投影)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指引)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转折)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
(活动与探究2)
绘制溶解度曲线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
2.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活动中的2、4两个内容)
(讨论结果)2.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因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①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②曲线相交时的含义,③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④曲线的走向。
3.25℃时NaCl的溶解度是33克,KCl的溶解度是34克,NH4Cl的溶解度是38克,KNO3的溶解度是38克。
85℃时NaCl的溶解度为37克,KCl的溶解度为51克,NH4Cl的溶解度是68克,KNO3的溶解度是186克。
4.可得到以下信息:①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了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例:68℃时NaNO3与KNO3溶解度相同,都是134克。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投影)
(设问)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小结板书)
2.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过渡)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
(讨论后发言)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系。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3.对于气体物质,我们通常测量它的体积,而不是去称量它的质量,所以研究气体的体积较方便。
(引导)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溶解度的概念中强调: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那么描述气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讨论发言)一定温度、一定压强。
(指出)我们只研究压强为101 kPa时的溶解度,所以规定压强为101 kPa。
(引导)对于固体物质,通常研究质量,所以选择“在100克溶剂里”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而对于气体物质,研究体积比较方便,那研究溶解度时应如何规定标准,定义气体的单位?
(讨论、总结)选择“在1体积水里”作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气体的体积。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课堂练习)
1.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加热冷水时,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我们还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业)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
解 度
/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S4.0
56.7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溶解度: 这是一份初三化学教学教案:溶解度,共1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思想,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节 溶解度一等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节 溶解度一等奖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预备,课堂导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