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解析版第1页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解析版第2页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
    一、单选题
    1.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中的少量H2O和CO2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K2SO4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D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
    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碘的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种类有关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3.如图是特色菜“纸锅烧豆腐”。将盛有豆腐、水和调味品的纸锅直接放在固体酒精上烧,发现纸锅不会被烧坏;小明认为是纸锅里的水在沸腾时到达沸点后温度不变,达不到使纸燃烧的温度。下列操作能证明小明观点的是(  )

    A.把空纸锅放在酒精上烧 B.把纸锅换成铁锅
    C.把固体酒精换成煤气灶 D.用扇子加大火力
    4.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鉴别厨房里的白酒和白醋
    加纯碱

    鉴别实验室里的食盐水和蔗糖水
    品尝味道

    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加适量稀盐酸溶液
    A.①
    B.②
    C.③
    D.④
    5.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6.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气体是怎么产生的?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针对该实验的目的,下列评价或改进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方案完整正确
    B.应补充铁与水反应的实验
    C.应补充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
    D.应补充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和补充铁与水反应的实验
    7.物质转化是众多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实验目的,如检验、除杂、鉴别、制取等,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
    A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加入过量稀盐酸
    B
    除去氯化钾溶液中少量稀盐酸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C
    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剂
    D
    以铜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加入稀硫酸
    A.A B.B C.C D.D
    8.为探究饮水机中细菌数量的变化,分别定时从冷、热水口接等量的水,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四天
    第七天
    第十天
    冷水口细菌数(个)
    34
    560
    935
    1220
    热水口细菌数(个)
    15
    3
    25
    46
    A.冷水口接的饮用水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B.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C.本实验只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数量的影响
    D.使用饮水机时,应在保质期内尽快将整桶水喝完
    9.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的实验中,小明发现有气体生成,为探究气体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1)在两支试管分别放入铁粉和铁锈。(2)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针对该实验的目的,下列评价或改进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步骤正确完整
    B.补充一个铁与水反应的实验
    C.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
    D.同时补充铁锈、铁与水反应的实验
    10.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K2SO4,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B.制备Cu(OH)2,可将Ba(OH)2溶液和适量CuSO4溶液混合,过滤
    C.鉴别NaOH、NaCl、CuSO4和稀盐酸四种溶液,不需添加任何试剂就可完成
    D.除去KCl溶液中的KOH方法:加入过量氯化铜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11.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比较红磷、白磷着火点
    B.定量测定产生H2的快慢
    C.除去废气中的CO2,并收集CO
    D.验证CaO和水反应放热
    12.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区某初中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背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玲
    在同学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13.通过如图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按下列装置实验,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收集纯净的H2
    B.吸收CO2
    C.配制20%的Ca(OH)2溶液
    D.干燥HCl气体
    1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比较物质着火点
    C. 监控O2流速
    D. 探究微粒运动
    二、填空题
    16.为了验证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某科学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则:

    (1)实验中若观察到   现象,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实验中将水注入到装有CO2的集气瓶来进行对比的目的是   。
    17.如图是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写出两点即可)
    (2)实验结束“熄灭”后,还要再“挤压眼药水瓶”目的是   。
    (3)该实验的优点有   。
    18.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发生反应:H2+CuO Cu+H2O。某同学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如下由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实验开始前需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应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再加热氧化铜进行反应,其主要目的是   ;
    (2)上述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使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更严格更科学,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19.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Fe3O4)和“可燃空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1)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   。
    (2)将B装置收集到的可燃空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了水。可燃空气的名称是   。
    (3)若该实验中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为m1,可燃空气的质量为m2,可燃空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m3,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m1、m2、m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是   。
    20.某课外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设计了如下四种方案。
    甲:Cu CuO CuSO4
    乙:Cu CuSO4[Cu +2H2SO4(浓) CuSO4+SO2↑+2H2O]
    丙:Cu Cu(NO3)2 Cu(OH)2 CuSO4
    丁:Cu CuSO
    (1)请从理论、操作、经济、环保等方面考虑,对每个方案进行简单评价。
    甲:   ;
    乙:   ;
    丙:   ;
    丁:    。
    (2)综合上述评价,上述方案中最优的是   方案。
    21.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表实验。
    实验



    现象
    现象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22.为了测量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小金按如图所示的装置, (其它夹持装置已略去)在锥形瓶内放入2g的锌,然后通过分液漏斗加入40mL 9.8%的稀硫酸,测量收集20mL H2所用的时间为t分钟。他正准备做锌与19.6%的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刚好下课了。在写实验报告时,他参考了另一组同学的数据,发现锌与19.6%的稀硫酸反应,收集20mL H2所用的时间也为t分钟,于是他得出结论:浓度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不大。
    (全班同学所用的仪器气密性良好,所用硫酸均为统一配制。)

    (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请判断小金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写出一个理由即可)
    23.可从许多盐碱湖中获取天然碱。小方为了测定天然碱中带酸钠的质量分数(杂质为氢化钠及少量泥沙),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1)写出方案1中加入过量试剂A的目的   
    (2)若方案2中,滴加试剂B至恰好完全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则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24.实验室要测定某一氯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现有以下试剂和实验步骤可供选择,试剂:澄清石灰水、稀硫酸溶液、氯化钡溶液.实验步骤:①称取少量混合物并溶解②称量沉淀③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某种试剂中④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某种试剂⑤过滤沉淀并洗涤烘干⑥实验数据计算.请用两种方法测定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并在表中写出每种测定方法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测定的实验步骤的顺序(步骤用其序号表示,可重复选择)
    方法
    化学方程式
    测定的实验步骤的顺序

       
       

       
       
    25.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
    三、实验探究题
    26.小科和小敏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OH-,那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小科设计了右图三个实验,请你、小科和小敏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敏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敏的理由是   。
    (3)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振荡,反应的方程式是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 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27.某气体可能由H2、CO、CO2、H2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气体通过有关装置时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装置编号
    A
    B
    C
    D
    E
    试剂
    硝酸银溶液
    澄清石灰水
    氧化铜粉末
    澄清石灰水
    无水硫酸铜
    现象
    无明显变化
    变浑浊
    变红色
    无明显变化
    变蓝色
    试推断:
    (1)装置A的作用是   。
    (2)根据上表中的现象判断该气体中一定含有   ;
    (3)若去掉B装置,则   (填“能”或“不能”)检验CO2的存在;
    (4)若想证明该气体的确切成分,应如何改进装置?写出具体改进方案:   。
    28.某气体可能由CO、H2、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其成分,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

    (1)甲装置中瓶内盛放的试剂是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气体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同时乙装置中固体粉末变   色。
    (3)丙处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作用是   。
    29.酶具有催化作用,但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Mg2+是不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某同学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0.5%硝酸镁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资料:Ⅰ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Ⅱ硝酸根离子(NO3-)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⑴步骤一:取洁净的试管A、B,各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再向A试管加入1毫升唾液和1毫升蒸馏水,向B试管加入   
    设置对照实验
    ⑵步骤二:将A、B试管同时放入37C水中,恒温水浴2分钟。
    控制实验条件
    ⑶步骤三:向A、B试管中滴加    ,观察颜色变化。
    获取实验证据
    【实验结论】若B试管的颜色比A试管的颜色   (选填“深”或“浅”),则说明镁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
    30.小金发现每到下午自己就会感到头晕犯困,怀疑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超标,于是他设计了如图装置,测量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实验时,先将装置A的注射器抽满空气,再全部推入装置B、C中,如此重复100次。

    (1)实验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抽取空气时,开关a、b的状态应是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97g/L,实验前后C装置增重0.1997g,则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
    (4)小徐看了小金的实验方案,认为实验结果可能偏大,以下支持小徐观点的是    。
    ①空气中存在一些其他酸性气体也被C装置吸收
    ②推动注射器速度太快导致部分气体未被C装置完全吸收
    ③有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水蒸气从最右侧导管口进入C装置
    四、解答题
    31.国家标准规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98.0%为合格品。为测定某工业纯碱是否为合格品,兴趣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杂质可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过滤后滤渣损失忽略不计)

    (1)实验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   ;
    (2)若滤渣未经干燥便进行称量,会导致碳酸钠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通过计算判断该工业纯碱是否为合格品。(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2.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把黄粉虫从下方翻上来,暴露在明处的黄粉虫很快又爬到食料下方。小缙同学学习了科学知识后,决定以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

    (1)黄粉虫在分类上属于   (选填“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2)如图是小缙设计的实验装置:铁盘内均匀铺一层麦麸,并撒适量黄粉虫,在其上方的左侧盖上黑纸板。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哪种环境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A.温度 B.光 C.麦麸 D.风力
    (3)预期实验结果:黄粉虫会趋向于哪一侧?   
    (4)黄粉虫虽是粮仓中的害虫,但也可以帮助降解塑料餐盒,请你给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建议。   
    33.碳酸氢钠片(主要成分NaHCO3)是一种常用药,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为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药品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该同学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   质量。
    (2)该同学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其他同学认为,这样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   。
    (3)为减小实验误差,他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了三次实验,采集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克
    5.0
    5.0
    5.0
    反应前所有装置总质量/克
    190.8
    190.6
    190.4
    反应后所有装置总质量/克
    189.6
    189.6
    189.3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34.铜及其化合物一般都具有特征的颜色,例如Cu、Cu2O呈红色,CuO呈黑色,CuSO4·5H2O呈蓝色等。某研究性小组为检测实验室的Cu2O试样中是否含有Cu设计了以下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试样溶于足量的19.6%的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Cu2O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SO4=Cu+CuSO4+ H2O)]
    (1)要配置200克19.6%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克?
    (2)你认为方案1是否合理。若合理,请简述其工作原理;若不合理,请简述不合理原因。
    (3)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方案2,装置如图所示。

    [Cu2O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 2Cu+H2O) ]
    你认为依据方案2测定上述红色试样成分必须获得下列哪些科学量有   (选填序号)
    ①通入氢气体积;②反应前,红色试样+硬质试管的总质量;③完全反应后红色固体+硬质试管的总质量;④实验前,干燥管(含药品)的质量;⑤硬质试管质量;⑥锌粒质量;⑦稀硫酸中含溶质的量;⑧实验后,干燥管(含药品)的质量
    35.工业纯碱中含少量氯化钠。兴趣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工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数。

    (1)方法一:差量法。称取W克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装有试剂X的乙装置,并利用测量乙装置增加的质量,求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该方法中试剂X可选用   。
    (2)方法二:沉淀法。称取15克样品完全溶解于水中配成60克样品溶液,取三个烧杯分三次进行实验,每次加入30克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所得的沉淀质量记录如表。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Na2CO3+CaCl2=CaCO3↓+2NaCl) 。
     
    烧杯 1
    烧杯 2
    烧杯 3
    样品溶液(克)
    10
    20
    30
    氯化钙溶液(克)
    30
    30
    30
    沉淀质量(克)
    2
    4
    5
    (3)请写出提高方法一测量精确度的操作建议(写出2条)

    答案解析部分
    【解析】【分析】在分离、提纯物质时,加入的试剂不能影响需要的那种物质,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据此可以判断选项。
    【解答】A、利用浓硫酸可以干燥除去H2O,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CO2,但实验设计时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气体会带出氢氧化钠溶液中的H2O,不能达到目的,A正确;
    B、加盐酸后Na2CO3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了NaCl、H2O和CO2,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蒸发结晶时HCl会跑掉,留下纯净的NaCl,能达到目的,B错误;
    C、加入适量的Ba(NO3)2与溶液中的K2SO4反应生成了KNO3和BaSO4沉淀,溶液中只含有KNO3溶质,过滤后得到KNO3溶液,能达到目的,C错误;
    D、磁铁能吸收铁不能吸引铜,所以用磁铁吸引能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能达到实验目的,D错误。
    故选A
    【解析】【分析】根据各选项中所给实验的现象分析,由实验现象及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确定是否可达到实验目的。
    【解答】A、将碘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汽油中,观察溶解情况,水和汽油为溶剂,实验可探究碘的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种类有关 ,符合题意;
    B、蜡烛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可能过燃烧生成水来验证蜡烛中含氢元素,但无法证明是否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C、通过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验证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因没有排除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石蕊变红,所以无法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解答】要验证水是否是造成纸不能燃烧的原因,那么可以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将水去掉即可。即用相同的空纸锅放在相同的酒精上烧,观察它是否能够燃烧即可,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解析】【分析】根据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解答】A、白酒不能与纯碱反应,白醋与纯碱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时行鉴别,符合题意;
    B、实验室中药品不能直接品尝味道,不符合题意;
    C、加入硝酸银,硝酸银会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引入了新杂质,不符合题意;
    D、加盐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会与盐酸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分析】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化学反应且有气体参与的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解答】A、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直接燃烧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沉淀和硫酸钠,所用装置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氯化钾溶液与蒸馏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设计对比实验时,要通过控制变量法依次对实验有影响的条件进行验证。
    【解答】向铁中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气体,向铁锈中加入稀盐酸,不会产生气体,因稀盐酸中含有水,所以不需要做铁锈与水的实验,但需补充铁与水接触的实验;
    故选B。
    【解析】【分析】A、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B、根据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分析;
    C、根据酸都能使石蕊变红分析;
    D、根据铜不与酸反应分析。
    【解答】A、加入过量稀盐酸,通过是否产生气泡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符合题意;
    B、加氢氧化钠溶液除氯化钾中的稀盐酸,会引入新杂质,不符合题意;
    C、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石蕊试剂变红,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D、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2.在观察表格时,对表格横向比较,变量是时间;对表格纵向比较时,变量是温度。
    【解答】】A.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接的饮用水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A不符合题意;
    B.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细菌数比热水口细菌数多,因此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不仅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还能探究温度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而不是只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C符合题意;
    D.从表格中看出,第七天热水口和冷水口细菌数都大量增多,因此若使用饮水机,应在保质期内尽快将整桶水喝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
    【解答】要探究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产生气体的原因,需同时补充铁锈、铁与水反应的实验,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对比说明产生气体是铁与盐酸的反应。
    故选D。
    【解析】【分析】根据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解答】A、 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 ,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氯化钾,引入新杂质,不符合题意;
    B、 将Ba(OH)2溶液和适量CuSO4溶液混合,会产生硫酸钡和氢氧化铜两种沉淀,直接过滤无法分离,不符合题意;
    C、先观察颜色,溶液呈蓝色的为硫酸铜溶液,将硫酸铜溶液滴入另三种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的为氢氧化钠,再将另两种溶液滴入沉淀中,沉淀溶解的为盐酸,不溶解的为氯化钠, 不需添加任何试剂就可完成 ,符合题意;
    D、 加入过量氯化铜溶液,会引入新杂质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分析】A、根据红磷和白磷处温度不同分析;
    B、根据利用注射器可测得气体的体积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析;
    D、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压强会增大分析。
    【解答】A、酒精灯的位置在白磷下方,温度不同,无法 比较红磷、白磷着火点 ,符合题意;
    B、通过注射器中气体体积及秒表时间的测定,可定量测定产生H2的快慢 ,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含有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并收集CO,不符合题意;
    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热,U形管液面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要求唯一变量,该实验是在探究防晒霜是否有效,实验变量为防晒霜,其他条件应相同。
    【解答】A、小敏的实验方案两只手背除了防晒霜外其他条件均一致,A合理,符合题意;
    B、小英的实验方案由于不同时间涂抹,天气、气温等都将成为新的变量,B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小玲的实验方案用的是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个人体质将成为新的变量,C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小红的实验方案采用的是不同部位的皮肤,这也将成为新的变量,D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解析】【分析】根据各实验对应的现象,得出结论分析,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电解水的现象、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水反应的性质解答。
    【解答】①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氢元素和碳元素,不能确定氧元素,错误;②倾倒二氧化碳实验,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③电解水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1,正确;④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倒入水,不能确定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还是与水反应,错误;
    故选A。
    【解析】【分析】A、根据向下排空气法的要求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钙的微溶性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钙的微溶性分析;
    D、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解答】A、氢气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但导管应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少量石灰水无法完全吸收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不能配制出20%的Ca(OH)2溶液 ,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氯化氢气体,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分析】A、根据压强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分析;
    B、根据不同的可燃物点燃时开始燃烧的时间不同确定物质着火点高低分析;
    C、根据气体从水中通过观察气泡快慢确定气体流速需长导管进气分析;
    D、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及氨水的碱性分析。
    【解答】A、注射器向里推活塞时,装置不漏气,则装置内压强会增大,长颈漏斗中会上升一段液柱且保持不下降,不符合题意;
    B、通过塑料先燃烧,煤块后燃烧,可比较物质的着火点不同,不符合题意;
    C、监控氧气的流速,需长导管进气,短导管排气,符合题意;
    D、通过A中溶液变成红色可证明分子的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则会使左侧装置中压强减小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则会使左侧装置中压强减小,观察到U形管左端液面升高;
    (2) 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实验中将水注入到装有CO2的集气瓶来进行对比的目的是 排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对实验的干扰 ;
    故答案为:(1) U型管左端液面升高 ;(2) 排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对实验的干扰 。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所用仪器及特点,结合锌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分析。
    【解答】(1)锌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可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剩余氢气燃烧,反应时观察到的现象为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黑色固体变红色,玻璃管内出现水珠、导管尾部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 为 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实验结束“熄灭”后,还要再“挤压眼药水瓶”;
    (3)该实验产生废物少,始终密闭,减少污染,装置小,可节约资源等;
    故答案为:(1) 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黑色固体变红色(或玻璃管内出现水珠、导管尾部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 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3) 产生废物少(或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环保、反应时间短等合理即可) 。
    【解析】【分析】(1)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一旦混入空气遇到明火,很可能造成爆炸,据此分析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的目的;
    (2)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的氢气中肯定会带出水蒸气,从而使后面对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产物的判断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在氢气进入玻璃管之前对其进行干燥,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开始前需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应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再加热氧化铜进行反应,其主要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装置发生爆炸;
    (2)上述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使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更严格更科学,修改意见:在AB之间放一个干燥装置 。
    【解析】【分析】(1)根据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3)根据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质量为水中氧元素质量,水的质量为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和分析。
    【解答】(1)将气体通过放冷水中的铜管,是降低温度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2)由反应前元素的种类可知,生成的可燃空气为氢气;
    (3)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即为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为,水的质量为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和,则 m1+m2=m3;
    故答案为:(1)水蒸气;(2)氢气;(3) m1+m2=m3。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反应的原料、反应条件等分析。
    【解答】(1)甲反应原料易得,没有污染,原料利用率较高,乙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且消耗浓硫酸较多。丙反应无污染 ,但需要多步反应,操作复杂,原料成本较高,不经济;丁中铜和硫酸亚铁不反应,理论上不可行;
    (2)上述反应中甲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无污染,是最优的方案。
    故答案为:(1)反应原料易得,没有污染,原料利用率较高;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且消耗浓硫酸较多;无污染 ,但需要多步反应,操作复杂,原料成本较高,不经济;铜和硫酸亚铁不反应,理论上不可行;(2)甲。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分析。
    【解答】(1)①中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②中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中,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实验②③是溶质种类不同,其它条件相同,所以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证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故答案为:(1)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证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
    【解析】【分析】(1)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分析;
    (2)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需唯一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解答】(1)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
    (2) ①锌粒大小不同;②硫酸滴下速度不同;③注射器内外针筒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④所用的计时器不同等都会影响反应速率,所以结论不可靠。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 ;(2) ①锌粒大小不同;②硫酸滴下速度不同;③注射器内外针筒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④所用的计时器不同也会带来误差等。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钡分析。
    【解答】(1) 方案1中加入过量试剂A能产生二氧化碳,说明是加入的酸,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加入A的目的是保证NaCO3完全反应生成CO2,测定更准确;
    (2)试剂B为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硝酸钠和碳酸钡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Ba(NO3)2=2NaNO3+BaCO3↓ ;
    故答案为:(1) 保证NaCO3完全反应生成CO2,测定更准确 ;(2) Na2CO3+Ba(NO3)2=2NaNO3+BaCO3↓ 。
    【解析】【分析】(1)向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时,碳酸钠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向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时,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根据碳酸钡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1)可以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其中的碳酸钠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足量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过滤沉淀并洗涤烘干,称量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其中的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沉淀并洗涤烘干,称量沉淀碳酸钡的质量,根据碳酸钡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方法
    化学方程式
    测定的实验顺序步骤
    (1)
    H2SO4+Na2CO3═Na2SO4+CO2↑+H2O
    CO2+Ca(OH)2═CaCO3↓+H2O
    ①④③⑤②⑥
    (2)
    BaCl2+Na2CO3═BaCO3↓+2NaCl
    ①④⑤②⑥
    【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要求及实验中所给资料分析,由反应物的量影响反应现象,可重新实验或继续通入量少的试剂进行实验来证明。
    【解答】(1)要对比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变小还是与氢氧化钙反应压强变小,应取两瓶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加入等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和水,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观察现象来判断;
    (2)由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Ca(OH)2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等现象都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
    (3)若 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可重新实验,将足量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二氧化碳的瓶中,或继续向A瓶中加足量饱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出现浑浊即可;
    故答案为:(1)蒸馏水或水;(2) 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2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 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分析;
    (2)根据酚酞和氯化钠溶液中都含水分子分析;
    (3)根据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分析。
    【解答】(1) 实验Ⅰ是向酚酞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与另两个实验对比,可探究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2) 因酚酞试液、氯化钠溶液中就有水分子,所以不需再做水分子能否使酚酞变色的对比实验;
    (3) 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是 Na2CO3+BaCl2=BaCO3↓+2NaCl ;
    故答案为:(1) 探究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 酚酞试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3) Na2CO3+BaCl2=BaCO3↓+2NaCl 。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氢气体利用硝酸银溶液验证,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验证,氢气和一氧化碳利用与氧化铜反应后的产物验证分析,注意要验证水和其它气体时,需先验证水,然后再验证其它气体。
    【解答】(1)硝酸银与盐酸反应会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装置A是检验并除去氯化氢气体;
    (2)A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无氯化氢,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C中氧化铜变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无变化,E中硫酸铜变蓝,因气体从D中会带出水蒸气,所以无法证明水是否生成,故只能判断出气体中一定含二氧化碳;
    (3)去掉B不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4)要证明该气体的确切成分,需在BC之间依次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原二氧化碳)和浓硫酸(除水蒸气)装置,且D与E互换位置 ,以验证生成水蒸气即可。
    故答案为:(1)检验并除去氯化氢气体;(2)二氧化碳;(3)不能;(4) 在BC之间依次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装置,且D与E互换位置 。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2)根据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CO的毒性分析。
    【解答】(1)甲瓶溶液是为了吸收水蒸气,所以成用试剂为浓硫酸;
    (2) 无水硫酸铜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则气体中一定有CO,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乙装置中黑色固体会变成红色;
    (3)尾气中含有CO,为污染空气,所以丙处酒精灯是为了燃烧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空气 。
    故答案为:(1)浓硫酸;(2)CO;红;(3)燃烧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空气 。
    【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注意对比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结合淀粉的验证解答。
    【解答】为探究Mg2+是不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需设置加镁离子和不加镁离子的对照实验,则B试管中加入试剂为1毫升唾液和1毫升0.5%硝酸镁溶液 ;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要获取实验证据,需在实验后再次进行验证,步骤三为向A、B试管中滴加一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得出结论,若B试管的颜色比A试管的颜色浅,则说明镁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
    故答案为: 1毫升唾液和1毫升0.5%硝酸镁溶液 ;一滴碘液;浅。
    【解析】【分析】(1)根据抽取空气注射器要连续外界分析;
    (2)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3)根据C增重质量即为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及实验100次所用空气体积分析;
    (4)根据其它气体被C吸收会使结果偏大分析。
    【解答】(1) 实验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抽取空气时, 应将开关a打开,b关闭;
    (2)浓硫酸有吸水性,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推入气体中的水蒸气 ;
    (3)C装置增重是因为吸收了二氧化碳, 实验前后C装置增重0.1997g ,则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0.1997g 1.997g/L)/10L=1%;
    (4) ①空气中存在一些其他酸性气体也被C装置吸收,会使结果偏大,正确; ②推动注射器速度太快导致部分气体未被C装置完全吸收,会使结果偏小,错误; ③有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水蒸气从最右侧导管口进入C装置会使结果偏大,正确;
    故答案为:(1) 开关a打开,b关闭 ;(2) 吸收推入气体中的水蒸气 ;(3)1%;(4) ①③ 。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氯化钙是为了使碳酸钠转化为沉淀分析;
    (2)根据滤渣未经干燥会使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分析;
    (3)根据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从而确定碳酸钠质量分数,判断是否合格分析。
    【解答】(1)实验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是为了使碳酸钠反应完全。
    (2) 若滤渣未经干燥便进行称量,会使碳酸钙质量偏大,从而导致碳酸钠偏大,碳酸钠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使碳酸钠反应完全;(2)偏大;(3)合格。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解答】(1)黄粉虫的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属于无脊椎动物。
    (2)通过观察图示可知,此实验装置中一侧遮光,另一侧见光,光照属于非生物因素,黄粉虫属于生物因素,因此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环境因素是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3)黄粉虫的幼虫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预期的实验结果是暗处黄粉虫数目多,明亮处少。所以黄粉虫会趋向黑纸板一侧(或左边)。
    (4)根据“黄粉虫虽是粮仓中的害虫,但也可以帮助降解塑料餐盒。”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解析】【分析】(1)根据利用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可计算参加反应的质量分析;
    (2)根据从溶液中产生的气体会含有水蒸气及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3)根据反应后减少质量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再由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氢钠质量,从而计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要测定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可通过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氯化钠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
    (2)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带出水蒸气,且盐酸有挥发性,都会使反应后容器质量偏小,从而使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1) CO2或NaCl ;(2) 反应产生的CO2带出了水蒸气或部分氯化氢气体挥发 ;(3)42%。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 Cu2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单质分析;
    (3)根据要测定红色样品成分需确定玻璃管内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析;
    【解答】(3)要测定红色样品成分,可利用氢气能与氧化亚铜反应生成铜,通过玻璃管内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来完成,所以需测定②反应前,红色试样+硬质试管的总质量、③完全反应后红色固体+硬质试管的总质量和⑤硬质试管质量 ;
    故答案为:(1) 40克 ;(2) 不合理,因为Cu2O与稀硫酸反应,也生成了铜单质;所以不管Cu2O试样中是否含有Cu,结果都会有残渣;(3) ②③⑤ 。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及碳酸钠质量分数分析;(3)根据空气中成分对实验的干扰及气体中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分析。
    【解答】(1)生成的二氧化碳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为使结果更准确,实验时要防止空气中成分对结果产生干扰,且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水蒸气,所以可在乙装置后面连接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在甲、乙装置之间连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故答案为:(1) 氢氧化钠溶液 ;(2) 84.8% ;(3) 在乙装置后面连接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在甲、乙装置之间连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相关试卷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3 实验方案设计及其评价(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3 实验方案设计及其评价(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对下列实验,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电学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电学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说理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说理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