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与曲线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与曲线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与曲线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
2.向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有2种阳离子
B.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C.若取b~c段溶液,滴加稀盐酸,会产生白色沉淀
D.若取d点固体,有反应生成的铜与银,加入稀盐酸则无气泡产生
3.烧杯中盛有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加入过量 10%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有关 图像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4.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加溶液质量为M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g
B.bc段发生的是Cu和AgNO3溶液的反应
C.m3的值为21.6
D.e点溶液中不含Cu(NO3)2
5.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过程中,测得混合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B.c点时,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NO3)2和Cu(NO3)2
D.e点时,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6.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性质时,将足量的稀盐酸逐渐滴入装有少量下列物质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符合如图所示曲线的是( )
A.铝片 B.表面被氧化的铝片
C.铜片 D.表面被氧化的铜片
7.碱性洗涤剂去除油烟机的油污效果较好,如图是四种常见洗涤剂的pH值,其中最适合去除油烟机油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实验室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 MgO+H2O;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5.8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d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
B.图中ab间任一点(不含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C.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5.8-x)g
9.小军用一定量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试着与同学一起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反应变化过程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在锥形瓶甲中放人10 g纯净的块状碳酸钙,在锥形瓶乙中放人10 g纯净的粉末状碳酸钙,分别同时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下列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
A. B.
C. D.
11.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12.如图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13.木炭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足量空气)密封加热,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14.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5.下列图像符合描述情况的是( )
A.①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发生的变化
B.②表示: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人催化剂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生成情况
C.③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变化情况
D.④表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的变化情况
二、填空题
16.某一废水中含有一定质量CaCl2和HCl,往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反应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关系如下图。已知OE段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气体,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完全反应后G点溶液的pH 7( 选“大于、 小于、等于”)
17.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查阅资料可知合金的熔点低于其中任何一种金属的熔点。下表是几种金属熔点的数据。
金属
锡
铅
锑
熔点/℃
232
327
630
(1)铅锡合金具有导电性,该性质属于合金的 性质。
(2)右图表示铅锡合金的熔点随其中一种金属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图像,则该图中横坐标表示 金属的质量分数。
(3)一般家用保险丝大都是用铅(不少于98%)和锑(0.3~1.5%)制成的合金,根据以上信息及生活经验判断该合金的熔点可能为________。
A.20~40℃ B.232~300℃ C.327~600℃ D.630~900℃
18.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 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是 。
19.一定质量的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其固体质 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如图表示,则M2-M1可以表示 元素 的质量。若用氢气与四氧化三铁反应制取铁,则该反应中四氧化三铁 。(填“被氧化”或“被还原”)
20.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是180°C,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是245°C)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
(3)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21.人类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如图甲
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
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空气”
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甲
(1)用金、银、镁三种金属重温格劳贝尔实验,会“消失”的金属有 。
(2)卡文迪许制取的“可燃空气”是 。
(3)运用贝开托夫得出的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钠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乙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用离子符号表示)。
22.右图为 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结合图形回答下列 问题。
(1)交点C表示的意义是:在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50℃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如果在大量的A中含有少量杂质B,要提纯A,可先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再采取 (选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获得更高纯度的A。
2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Na₂CO3、Na₂SO4、KCl、Ba(NO3)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I.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甲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III.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 。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
24.向100 g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情况如图所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N点时所得溶液的pH 7;通过计算,确定M点的值为 。
2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
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填化学式)。
(2)写出图中A点正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步骤Ⅱ的滤液中存在的溶质组合不可能是 。
①NaCl②NaCl、NaOH③NaOH、BaCl2④Na2CO3、NaCl ⑤NaCl、BaCl2、Na2CO3
三、实验探究题
26.电导率和pH 传感器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某兴趣小组运用电导率和 pH 传感器探究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数据如图乙所示。注: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的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单位以微西门子每厘米(μS/cm)表示。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溶液电导率较高的原因是溶液含有大量自由移动的 离子(写离子符号)。
(2)如图乙,C点电导率最低的原因是 ;
(3)将恒压滴液漏斗中液体换成以下哪种溶液,测得电导率图像与图乙相似 ;
A.HCl B.CuSO4 C.MgSO4 D.NaNO3
27.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质量的变化如图 1 所示; Ⅱ.取少量 B 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 2 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2)图 2 中 BC 段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3)D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种类有 种(填“一”、 “二”或“三”)。
28.以下是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其他条件相同,同种金属与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反应的快慢不同。取质量相等的铝片,分别放入 5%、20%的足量稀盐酸中。实验表明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下图 I、II、Ш 是三位同学记录的实验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2)其他条件相同,不同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反应的快慢不同。取质量相等的镁片、锌片、铁片中的两种金属, 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则曲线 A 对应的金属是 。
(3)请再提出一个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合理因素
29.小乐查阅资料发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一些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于是她对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00g的氧化铜,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并检测固体中氧化亚铜的质量。
(1)实验装置中通入氢气的导管末端应位于试管 (选填“①”“②”或“③”)处;在加热氧化铜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其目的是 。
(2)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的质量(m),结果如图乙所示。为确保反应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尽可能少,可采取的措施是 。
(3)小乐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提出如下假设:经历2CuO+H2 Cu2O+H2O,H2+Cu2O==2Cu+H2O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试根据图乙所示的探究结果计算分析,假设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合理的依据 。
四、解答题
30.为探究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称取已部分被H2还原的氧化铜粉末(含Cu和CuO)7.2g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烧杯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分析计算:
(1)7.2克固体混合物中含有CuO 克;
(2)加完50克稀硫酸后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出化学式);
(3)计算a的值;
31.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水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1)实验室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CuSO4溶液的颜色为 ;
(2)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50g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无其它1.96g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图中的OA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没有沉淀产生。AB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CuSO4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生成沉淀质量是 ▲ 克。
②计算50g废液中CuSO4的质量?
32.向含CuCl2和HCl的100克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200克,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Cu(OH)2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2)N点所得溶液的pH值为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7。
(3)m1为多少克?(列式计算)
33.已知食用级碳酸钙中往往会含有少量杂质,且杂质不与酸反应。小金为测定某品牌食用级碳酸钙中碳酸钙的的含量,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①称取样品6克,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慢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开始计时: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图乙,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可多选)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④将稀盐酸快速注入锥形瓶中与样品反应
34.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杂质)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10.0 g样品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稀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4.3 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m= 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B点时,烧杯内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
35.大理石是含杂质的碳酸钙,实验室我们经常用小块的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小科同学 想测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
(1)取一定量的大理石样品置于图甲的发生装置中,用 分液漏斗向下滴加盐酸(杂质不参加反应),产生的 气体用装有氢氧化钠的吸收装置充分吸收。分液漏斗 中所加液体一般不选用硫酸,理由是 。
(2)反应前,测得图甲中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 装置的总质量都为 m 克。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绘 制了图乙,曲线 a 、b 分别表示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请分析曲线b ,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3)请综合分析曲线a、b,计算出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计算后,小科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分液漏斗中的盐酸浓度 (填“偏大”或“偏 小”),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判断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再通过反应过程中pH的数值判断反应进程分析。
【解答】A、由反应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
B、 a点溶液pH小于7,说是盐酸有剩余,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不符合题意;
C、 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只能表示出反应时pH的变化,不能证明该反应放热 ,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后,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当锌和硝酸银反应,由于进入溶液的锌的质量小于析出银的质量,所以溶液质量是减小的,即ab段。当锌和硝酸铜反应时,由于进入溶液锌的质量大于析出铜的质量,所以溶液质量是增大的,即bc段。当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锌不再参加反应,因此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即cd段。
A.a点时,锌正在和硝酸银反应,而硝酸铜还为开始反应,则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为Zn2+,Cu2+和没有反应完的Ag+,故A错误;
B.c点时,硝酸银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的溶质只有反应产物硝酸锌,故B正确;
C.b~c段,锌再和硝酸铜反应,此时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铜,如果滴加稀盐酸,那么它与二者都不反应,故C错误;
D.d点时,加入的锌过量,此时固体为锌、铜和银,加入稀盐酸后,锌会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再和氯化镁反应,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没有沉淀生成;再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A正确不合题意;
烧杯的总质量等于烧杯的质量与里面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因为反应没有气体生成,所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烧杯的总质量在不断增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由于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因此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就是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当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有沉淀生成,所以溶液质量的增加速度明显小于前面。当氯化镁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再次等于加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故C正确不合题意;
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随着稀盐酸的减少,则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当氢氧化钠和氯化钡反应时,溶液的pH保持不变。当氯化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值继续增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分析】根据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结合图像中溶液与固体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A、由图像可知,所加溶液质量为Mg时,铁部分反应,即剩余铁和生成Cu的质量总和为m1g ,不符合题意;
B、 bc段发生的是铁和AgNO3溶液的反应,cd段为铜与硝酸银的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m3的固体只有银,该银的质量即为硝酸银中银的质量,设生成银的质量为x,由铁与银的转化关系可知,
Fe--2Ag
56 216
5.6g X
56:216=5.6g:x
x=21.6g ,符合题意;
D、 e点溶液中所加硝酸银过量,溶质成分为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分析】根据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结合铁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铜和银不与盐酸反应分析。
【解答】 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
A、a点时,铁与部分硝酸银反应,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铜,加入盐酸,会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题意;
B、c点时,铁粉与部分硝酸铜反应,则滤渣成分为银、铜,加入盐酸不会有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
C、d点时,铁与硝酸银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硝酸亚铁,不符合题意;
D、e点时,铁过量,固体成分为铁、银、铜三种,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生成气体的质量的变化规律,然后与各个选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实验开始就会有氢气产生,故A错误;
B.铝片表面的氧化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当氧化铝完全反应后,里面的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故C错误;
D.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而里面的铜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解析】【分析】pH>7,呈碱性;pH=7,呈中性;pH7,呈碱性,最适合去除油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解析】【分析】根据水垢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先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A、 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固体中钙元素质量不变,所以 a、b、d三点 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相等 ,不符合题意;
B、ab段为氢氧化镁反应的图像,ab间任一点(不含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符合题意;
C、 氧化钙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71.4%,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40%,氧化镁中不含钙元素,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O、CaCO3、MgO ,不符合题意;
D、 c点碳酸钙还未分解,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4.0-x)g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分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对相关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当反应没有开始时,稀盐酸溶液的质量肯定不是零,故A错误;
B.当反应进行时,生成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当反应没有进行时,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为零,故C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碳酸钙的质量不断减小。当碳酸钙完全反应时,它的质量减小到零,故D正确。
故选D。
【解析】【分析】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但是反应物的状态不会改变最终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粉末状碳酸钙比块状碳酸钙的颗粒更小,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因此反应速度更快,即生长氢气的速度更快。由于碳酸钙都是10g,因此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气体的质量都相等,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钾元素和锰元素质量不变,固体总质量减小分析。
【解答】A、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生成而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B、在受热过程中, 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 ,不符合题意;
C、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但因氧气的生成,固体总质量减小,所以锰元素质量分数在高锰酸钾分解时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一直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结合“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由图示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是丙甲+乙;
A、 充分反应后,丙=甲+乙的质量 ,不符合题意;
B、因不能确定分子个数关系,所以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分析】根据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分析。
【解答】 木炭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足量空气)密封加热, 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
故选B。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氯酸钾在分解后会产生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产生而减小,但二氧化锰中氧元素质量不变,所以至反应结束后保持在一定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B、氧气为生成物,随着反应氧气质量会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但因产生氧气使得固体质量减小,所以钾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会随反应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用KMnO4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为生成物,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应不断增加 ,不符合题意;
B、双氧水制氧气时,是否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人催化剂后,最终产生氧气应相等 ,不符合题意;
C、 用KMnO4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会不断减少,因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仍为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
D、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会随反应的发生而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进度确定溶质种类,从而确定溶液的pH值范围。
【解答】(1)OE段,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2)PF段,应该为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F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7。G点时,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过量,则溶液呈碱性,即pH>7。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有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根据图像可知,当横轴上的金属比例为零时,即只有另一种金属时,此时它的熔点在整个图像中是最高的。根据表格可知,原来的金属应该是铅,而横轴上混合比例不断改变的是锡。
(3)根据合金熔点与组成金属熔点的大小关系判断。
【解答】(1)铅锡合金具有导电性,该性质属于合金的物理性质。
(2)右图表示铅锡合金的熔点随其中一种金属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图像,则该图中横坐标表示锡金属的质量分数。
(3)铅的熔点为327℃,而锑的熔点为630℃,则二者构成的合金的熔点应该低于327℃,故C、D错误;
20~40℃接近室温,不用通电工作就会熔化,即太低了,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分析。
【解答】(1)由图示中气球的体积变化情况可知,开始加入药品时体积不变,然后增大,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气球体积增大,而先加入盐酸,则气球体积不变;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二氧化碳反应,BC段气球体积不变是由于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故答案为:(1)盐酸;(2) 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失氧物质被还原分析。
【解答】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2-M1为参加反应的氧气即氧元素的质量, 若用氢气与四氧化三铁反应制取铁,四氧化三铁失氧,被还原。
故答案为:氧(或O);被还原。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2)着火点越低的物质,被点燃的时间越早。
(3)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图像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酒精为可燃物,而水不是可燃物,那么根据实验一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在实验二中,同时用酒精灯加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因此先燃烧的物质是乒乓球碎片。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3)A.根据图像可知,容器内的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断降低,这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这说明还有氧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则二氧化碳、氮气和气体的体积分数和为84%,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分析;
(2)根据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分析;
(3)根据铁的活动性小于钠大于银,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弱金属的盐溶液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1) 用金、银、镁三种金属重温格劳贝尔实验, 即将三种金属放入稀盐酸中,镁能与盐酸反应,会消失,金、银不与盐酸反应,不会消失;
(2) 卡文迪许制取的“可燃空气”是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氢气;
(3) 向硝酸钠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不能与硝酸钠反应,能与硝酸银反应,则B点为硝酸银与铁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图像,此时溶液中所含溶质为硝酸钠和硝酸亚铁,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Na+、Fe2+ 。
故答案为:(1)镁 (Mg) ;(2) 氢气(H2) ;(3) Na+、Fe2+ 。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两个图像交点对应的温度;
(2)根据图像确定50℃时A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计算出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
(3)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那么它适宜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析出;否则,可以尝试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二者图像相交对应的温度为40℃,则:在4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50℃时,A的溶解度为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60g,那么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60g:100g=3:5;
(3)根据图像可知,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物质B的溶解度则变化较小,则:如果在大量的A中含有少量杂质B,要提纯A,可先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再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获得更高纯度的A。
【解析】【分析】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由图甲可知,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由图乙可知,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和硫酸钠。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了不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完全反应;不能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氯化钾,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Ba(NO3)2;
(3)碳酸钠、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硫酸钡和硝酸钠、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硝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D点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NaNO3、Ba(NO3)2 和过量HNO3。
【解析】【分析】由图示数据可知,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80g时,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是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将盐酸反应完后,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沉淀,根据数据进行解答。
【解答】(1)当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N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则pH>7;
(2)设与氯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MgCl2=2NaCl+Mg(OH)2↓;
80 58
x 5.8g
;
解得:x=8g。
与氯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g÷10%=80g;
由图知,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0g,故M的值为:80+80=160。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能溶于盐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以及图像中加入盐酸后沉淀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由图示可知,沉淀质量不断减少,最终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中一定不含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一定含能与酸反应的碳酸钡,即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一定没有硫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Na2SO4 ;
(2)A点为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
(3) 步骤Ⅱ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钠,可能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中的一种, ③ 中不含氯化钠,一定不对, ⑤ 中氯化钡和碳酸钠不能共存,一定不对;
故答案为:(1) Na2SO4 ;(2) BaCO3+2HCl=BaCl2+H2O+CO2↑ ;(3) ③⑤ 。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大量Ba2+、OH-分析;
(2)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两物质都不导电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钡与所给物质反应后的溶解性分析。
【解答】(1)因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大量Ba2+、OH- ,所以溶液电导率很高;
(2)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当恰好完全反应时, 混合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离子,所以电导率降到最低;
(3)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钡仍含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A错误;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铜两种沉淀,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几乎降至0,与图乙相似,B正确;硫酸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两种沉淀,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几乎降至0,与图乙相似,C正确;硝酸钠与氢氧化钡不反应,电导率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1) Ba2+、OH- ;(2) 混合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离子(或“OH-和H+,Ba2+和SO42-完全反应”、“硫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 (3)BC。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钾与硝酸钡反应产生能溶于盐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钾与硝酸钡反应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由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质量的变化可知,先固体减少,然后保持不变,即固体部分溶解;再取少量 B 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呈碱性的物质。由图2可知,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先减小,再保持不变,即固体部分溶于酸。所给固体中碳酸钾与硝酸钡反应产生能溶于盐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钾与硝酸钡反应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由此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钡,一定不含氢氧化钾,氯化钾不能确定。
(1) 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K2SO4、Ba(NO3)2 ;
(2) 图 2 中 BC 段为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 ;(3) D点时,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种类有氯化钡、氯化钾和盐酸三种。
故答案为:(1) K2CO3、K2SO4、Ba(NO3)2 ;(2) BaCO3+2HCl=BaCl2+H2O+CO2↑ ;(3)三。
【解析】【分析】(1)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根据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和决定生成氢气质量的因素对图像进行判断;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反应的方程式分析判断;
(3)根据自己对金属与酸反应的认识解答。
【解答】(1)质量相等的铝片,分别放入 5%、20%的足量稀盐酸中。实验表明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即图线的倾角越大,故I、II错误;
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因为金属的质量相同,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III正确。
故选III。
(2)根据图像可知,B的反应速度大于A,则金属B的金属活动性大于A,那么B可能为镁或锌。B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A,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A,那么B可能为锌和铁;
二者比较可知,B应该为锌,那么A肯定是比它活动性弱的Fe。
(3)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合理因素: 温度的高低或金属表面积的大小等 。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使药品充分接触及点燃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分析;
(2)根据图示中氧化亚铜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分析;
(3)根据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确定分步反应时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分析。
【解答】(1)为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实验装置中通入氢气的导管末端应位于试管①处,因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易发生爆炸,为除去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在加热氧化铜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 ;
(2)由图乙变化趋势可知,生成氧化亚铜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所以要确保反应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尽可能少, 可加热条件下通入氢气足够长时间 ;
(3)设氧化铜完全转化为氧化亚铜质量为x
2CuO+H2 Cu2O+H2O
160 144
0..6000g x
160:144=0.6000g:x
x=0.5400g
如果分步进行,氧化亚铜最大质量应该是0.5400g,而不是0.3218g ,说明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 。
故答案为:(1) ① ; 除去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 加热条件下通入氢气足够长时间;(3) 如果分步进行,氧化亚铜最大质量应该是0.5400g,而不是0.3218g (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根据铜不与硫酸反应,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加入硫酸后的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先不产生沉淀,加入10克氢氧化钠溶液后开始产生沉淀,说明硫酸过量,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10克,再由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克,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由氢氧化钠质量与氢氧化铜质量比计算出氢氧化铜质量,从而计算a的值分析。
【解答】(1)由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固体质量先不变,然后增加,说明加入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由此可知3.2克固体全部是不与硫酸反应的铜,则氧化铜质量为4克;
(2) 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加完50克稀硫酸后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CuSO4;
(3)a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与铜的质量和,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30g-10g)×20%=4g,设生成氢氧化铜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80 98
4 g x
80:98=4g:x
x=4.9g
则a=4.9g+3.2g=8.1g
故答案为:(1)4g;(2) H2SO4、CuSO4 ;(3)8.1g.
【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分析;
(2)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氢氧化铜质量,再利用氢氧化铜质量及方程式中质量关系计算硫酸铜质量分析。
【解答】(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故答案为:(1)蓝色;(2) 1.96g ;3.2g.
【解析】【分析】(1)根据向含CuCl2和HCl的100克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呈碱性分析;
(3)根据m1为恰好完全反应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由图示可知,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为40克,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9.8克,利用氢氧化铜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从而计算m1质量分析。
【解答】(1)P点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而氯化铜还未反应的图像,则溶液中溶质为 NaCl、CuCl2 ;
(2) N点为氢氧化钠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pH大于7;
故答案为:(1) NaCl、CuCl2 ;(2)大于;(3)120.
【解析】【分析】(1)根据D装置增加质量即为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利用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偏多时会使计算结果偏大分析。
【解答】(2)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则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被吸收,从而使结果偏大,正确;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则水蒸气没有除去,会使得二氧化碳 质量偏大,计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高,正确;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会使得装置内残留二氧化碳,使结果偏小,错误;
④将稀盐酸快速注入锥形瓶中与样品反应,使得样品不能充分反应,使得二氧化碳偏小,计算结果偏小,错误;
故答案为:(1)83.3%;(2) ①② 。
【解析】【分析】先由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再由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和生成氯化钠质量,最后由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为生成氯化钠和样品中氯化钠之和计算氯化钠质量。
【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m=10.0g+36.5g-44.3g=2.2g;
【解析】【分析】(1)根据 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分析;
(2)根据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利用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
(3)根据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利用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解答】(1) 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选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
(4)盐酸具有挥发性,且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会使所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从而使计算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 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2)10g;(3)20%;(4)偏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科学专题练 化学与曲线,文件包含专题1化学与曲线解析版docx、专题1化学与曲线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电学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化学说理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