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式微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式微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4、背诵默写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教学难点】1、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2、背诵默写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选自《诗经·邶风》 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2.介绍《邶风》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二、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三、断句朗读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四、词语释义1.式微: 天要黑了。式,发语词,无义。微,日光衰微,指天快黑了。2.胡:为什么。3.微君:微,(如果)不是。微君,如果不是为了君主。4.故:事5.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倒文以协韵。6.躬:身体。五、读懂诗意1,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为什么还在露水中(劳作)!2.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翻译: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为什么还在泥浆中(劳作)!六、合作探究1、本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结合全诗说说设问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解答: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思索,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六、小结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八、板书设计式微:劳动人命遭受压迫苦不堪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式微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知诗歌内容和主题,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式微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讲一个故事,体会诗歌的内容美,读一首诗,感受结构美,拓展延伸,启发思维,总结归纳,学习读诗方法,推荐阅读,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照例子,学习《子衿》,背诵并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