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课时同步练(新鲁教版必修1)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890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课时同步练(新鲁教版必修1)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890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课时同步练(新鲁教版必修1)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890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精练
展开一、单选题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本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形似牛轭,称为牛轭湖;在迁徙改道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为河流故道,读“长江荆江段部分河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①处经人工裁弯取直后,对其下游附近河段的影响是( )
A.流速减慢B.流量增加
C.含沙量增大D.淤积加快
2.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入河流,湖床干涸B.植被发育覆盖,泥沙和泥炭淤积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3.对牛轭湖的利用方式,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利用河湖落差发电B.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
C.填湖造田,提高粮食产量D.发展航运
读图我国西北地区某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图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谷B.山前洪积扇
C.山脊D.山间盆地
5.该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向西北B.西北向东南
C.东北向西南D.西南向东北
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变化能反映河床的冲淤情况。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下图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7.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 )
A.持续发生淤积B.先冲刷,后淤积
C.先淤积,后冲刷D.持续发生冲刷
8.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 )
A.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B.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
C.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D.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 )
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
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
10.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地壳运动抬升 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 ④河水侵蚀下切
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长安河发源于秦岭南麓,该河中有一处河心洲,河心洲的附近有被当地人称为“犀牛背”的巨大岩石群。河心洲对岸地势较高的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而河心洲却从未被淹。下图为河心洲与老城村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河心洲堆积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2.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而河心洲却从未被淹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影响B.排水系统差异
C.地面硬化率不同D.“犀牛背”的分水作用
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3.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
A.降水量更大B.地势起伏更大
C.支流流速更快D.植被覆盖率更低
14.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偶有淤积D.先淤积,后侵蚀
15.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①秦岭北麓植被认为破坏较严重
②地处暖湿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
④渭河流速加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正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2016年3月15日,应越南政府请求,我国云南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开闸放水,以缓解旱情。
材料二 下图为湄公河流域图和湄公河径流量图。
(1)指出湄公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湄公河径流量变化特点和原因。
(2)简述这次旱情对湄公河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该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穿过三峡流经宜昌东南的丘陵进入江汉平原后称为荆江,河道蜿蜓曲折,为长江防洪最为险要的地方。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为古代大湖(云梦泽)和现代洞庭湖所在地,荆江三角洲就发育其中。由于大量泥沙沉积,荆江三角洲自枝城一带向东推进,研究者认为荆江三角洲发育的过程,就是古代湖泊消亡和荆江河曲形成的过程。下图是荆江分流水道古今对比图。
(1)简述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
(2)指出荆江三角洲位置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3)推断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为蜿蜒河道的过程。
(4)分析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的关联性。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河道裁弯取直后,流速加快,流水侵蚀加大,含沙量增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牛轭湖形成后,由于底部植被发育覆盖,死亡后成为泥炭淤积,加上泥沙淤积,使得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B正确,牛轭湖形成后,湖水不会注入河流,A错误。牛轭湖形成后,河流河道裁弯取直,流速加快,上游不会发生河道淤积,C错误。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状态。D错误,故选B。
3.牛轭湖作为湿地,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可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B正确。河湖落差小,不适合发电,A错误。填湖造田,破坏湿地,影响生态环境,C错误,由于湖与河不连通,航运价值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牛轭湖形成、利用等。根据材料和图表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4.B 5.C
【解析】
4.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图中河流分叉较多,区域地势趋于平缓,上部等高线较密集,下部等高线很稀疏,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山前洪积扇,B正确,ACD错误(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形态可知,局地微地形既有山谷,也有山脊;山间盆地河流水系应呈向心状),故选B。
5.该图的方向默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结合图中河流流向可知,该河的流向为自东北流向西南,故选C。
【点睛】
洪积扇:河流从上游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流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或称洪积扇)。
【答案】6.D 7.C 8.B
【解析】
6.根据材料该河段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说明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小,而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则C错误;又根据深泓点海拔在1000米左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大于4000米,华北平原海拔低于200米,AB错误,据此判断上游来水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所以该题选D。
7.读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变化示意图,该时段,当流量下降时,深泓点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深泓点海拔升高,则沉积作用为主,深泓点海拔降低,以侵蚀作用为主,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为先淤积,后冲刷,故该题C。
8.读图凌汛发生时,冰坝阻挡上游来水,使其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图示随着径流增加,深泓点海拔上升,表明泥沙沉积作用强烈,故上游来水含沙量大;凌汛退水时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但深泓点海拔先升后降,说明退水时先以沉积作用为主,上游来水携带泥沙颗粒较大,后深泓点海拔下降,说明河道原有泥沙颗粒较小,被搬运携带到下游,故B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概念及图表信息的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深泓点的概念,当深泓点海拔上升时以沉积作用为主,海拔下降则以侵蚀为主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9.C 10.C
【解析】
9.蛇曲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此处形成“蛇曲”河道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不同,排除A;黄河中游水量并不丰沛,排除B;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应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利于侵蚀,C正确;古河道的原始形态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C。
10.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形成,故首先应有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然后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使河道加宽,随后地壳运动抬升,水流速度加快,河水侵蚀下切形成;故③②①④正确;故选C。
【点睛】
考查河流侵蚀地貌,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答案】11.B 12.D
【解析】
11.河心洲堆积明显的应为夏季,一方面,长安河夏季水量大,水流速度快,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与碎石;水流流经犀牛背时,受其阻挡,犀牛背南侧水流速度减缓,河水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另一方面,河心洲位于凸岸,夏季丰水期对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明显,故夏季堆积最明显,B正确,故选B。
12.夏季,长安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犀牛背上游来水量大;受犀牛背分流影响,大部分洪水流向老城村一侧;老城村位于长安河的凹岸,洪水期水位明显增高,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而河心洲由于受“犀牛背”的分水作用,水量少,水位低,不容易受灾。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结合图形信息进行推断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3.B 14.C 15.D
【解析】
13.渭河南岸位于秦岭北部,地势崎岖,起伏大,河流湍急,搬运能力强。渭河北岸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因此,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渭河北岸。降水量将直接影响到河流流量,使河流的整体搬运能力变强,但不会造成南北两岸沉积物的差异。支流流速更快主要原因还是地势起伏大。渭河南岸相较于地处黄土高原的渭河北岸,植物覆盖率更高。故A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由图中可以看出,处于渭河南岸的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了渭河向北侵蚀。有一小段时间内,监测点与中心线的距离在缩小。因此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持续侵蚀,偶有淤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读图,在1700-1900年间,南岸固定观测点距河流中心线距离陡然增大,说明河流中心线向北移动。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则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较大,渭河南岸堆积加剧。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即渭河南岸地形抬升,渭河谷底相对下沉,使得河道整体向北移动,且渭河南岸接受了断块抬升的剥蚀物,沉积变快,使得河流中心线北移。地处暖湿气候期、则降水较多,河水水位上升,渭河流速加快。这两点与河中心线北移无多大关系。故②、④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正确答案为D。
【点睛】
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响因素:1.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地方含沙量大2.地形;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3.土质疏松程度和土层厚度;土质疏松土层巨厚地方河流含沙量大4.植被覆盖率高度
16.【答案】(1)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原因:冬季(12月~次年2月)盛行东北季风,温度低,降水少,上游山区封冻,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气温升高,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雨季(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夏汛。
(2)湄公河下游河段流量减少,流速变缓和水位下降;会导致含沙量减少,湄公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会引起海水入侵,水质变差,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变差等。
(3)有利影响:河流汛期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河流的泛滥为中下游沿岸提供肥沃土壤。不利影响:冬季(冬春季)缺水严重;雨季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
【详解】
(1)注意关键词“主要补给”,读图可知,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有雨水补给。分析湄公河径流量的变化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径流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该季节该区域盛行东北风,降水较少,同时,上游地区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少;在4月前后径流量有一个小峰值,该季节气温回升,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到8月前后,径流量有一个大峰值,该季节正值东南亚地区的雨季,该区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雨水补给量大,形成夏汛。
(2)该题属于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分析。此次旱情导致湄公河下游流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海水入侵加剧,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同时,生态环境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河流对农业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作答。积极影响方面:河流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同时河流泛滥也为下游地区带去了肥沃的土壤。消极影响方面:该地河流依赖雨水补给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主要与气候有关,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变率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因此雨季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旱季缺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点睛】
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时,重在抓住某一要素的改变,从而分析该要素的变化对该要素和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即可。
17.【答案】(1)荆江以上河段支流多,河流流量大,携沙能力强;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
(2)特点:荆江三角洲向(西)南方向扩展。理由:堆积中心区向(西)南方向移动。
(3)在河流漫流阶段,随着泥沙的沉积,湖泊逐渐变浅;在松散的沉积物上,由于流水的冲刷,河床开始发育;河水归槽,形成顺直的河道,湖泊完全消亡;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洞庭湖的顶托作用,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河道逐渐弯曲。
(4)荆江河曲形成,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快,河床拾高,河流水位上升;由于河道物质结构松散,河流易溃决,洪涝灾害多发。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与洪涝灾害多发的关联性等相关知识。
【详解】
(1)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可以从流量、落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流量看,荆江以上河段支流多,河流流量大,流水的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从落差看,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因此,河流含沙量较大。
(2)根据堆积中心变迁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中心区向(西)南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判断,荆江三角洲向(西)南方向扩展。
(3)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为蜿蜒河道的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湖泊淤积变浅-河床形成-湖泊消亡-出现河湾。湖泊淤积变浅:荆江所在之地地势低洼,在河流漫流阶段,随着泥沙的沉积,湖泊逐渐淤积变浅。河床形成:在松散的沉积物上,由于流水的冲刷侵蚀,形成河床。湖泊消亡:河水归槽,便形成顺直的河道,导致湖泊完全消亡。出现河湾: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洞庭湖的顶托作用,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逐渐弯曲,最终演变为蜿蜒河道。
(4)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有重要的关联性:荆江河曲形成之后,由于河道弯曲,流速慢,导致排水不畅。由于河道弯曲,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快,河床抬高,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容易溢出河岸。由于河道物质结构松散,河流易溃决,从而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一课一练,文件包含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练习-爱上地理课2020-2021学年高一同步课堂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练习-爱上地理课2020-2021学年高一同步课堂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优秀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优秀一课一练,文件包含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同步练习-备课优选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同步练习-备课优选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