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压轴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压轴题(填空题):常见气体的制取和净化(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压轴题(填空题):常见气体的制取和净化(含答案),共10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D注射器中收集到的是N2,回答下列问题,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填空题):常见气体的制取和净化(20题)
一.填空题(共6小题)
1.(2013•淮北模拟)某学生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把气体X由注射器A缓慢地送入装有CuO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①实验前B管及CuO的质量为21.32g,实验后B管及残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16g。
②C试管中收集到的物质经过电解可得H2和O2.在D注射器中收集到的是N2。
③经分析知道,X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4:3.回答下列问题:
(1)C管中收集到的液体的化学式是 ,写出该物质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B管中的现象为 。
(3)B管反应前后减小的质量为 g,这部分的质量是CuO失去的 元素的质量。可推知跟该元素结合的另一元素 (写名称)的质量为 g。
(4)写出化合物X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013•济宁)(1)实验室中,我们通常使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
2H2O22H2O+O2↑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如图是制备时的常用装置如图1:根据你对上述内容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C的名称是 ;
②一般采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理由是 ;
③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④采用氯酸钾制得的氧气有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氯酸钾分解时会产生少量的氯气.可利用 (填序号)装置,并向其中加入 溶液除去;
⑤三种制氧方法中都出现二氧化锰,他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
信息提供:氯气有毒,会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症状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少量氯气通过碱溶液除去.
(2)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有弱碱性.医学上外用可消毒杀菌,饮用可改变酸性体质,保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如图是某品牌苏打水的图片如图2和配料表,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①根据配料表可以发现:苏打水成分中的无机物有 ,有机物有 (每空至少填两种物质)
②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品牌苏打水含有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3.(2011•润州区校级二模)化学实验中常常使用火柴,已知火柴头含有单质X、氯酸钾、二氧化锰等,火柴盒侧面含有红磷、三硫化二锑等,试回答以下问题:
(1) 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遇单质X燃烧生成的气体褪为无色,该气体还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则单质X是 ,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防止酸雨的形成的措施有 . (只写一种)
(2)某同学取一支试管,加入10%的 溶液,放入三根火柴头,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起 作用.
(3)已知氯酸钾中氯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1:3,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则氯酸钾的化学式为 .
4.(2011•高新区模拟)氧气是人体生命所必需的,在一般情况下,人可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核潜艇里工作的人员,如何获得氧气呢?研究表明用“金属过氧化物处理系统”使氧“再生”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知: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在常温下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1)你认为用这种方法制氧气的优点是 ;
(2)小明欲探究过氧化钠吸收和释放的气体之间体积关系以及反应的热效应,设计实验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简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②向U形管内盛装过量的Na2O2药品,注射器中为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好装置.药品为什么需过量 ;
③缓缓推动注射器A活塞,片刻,可以观察到温度计液柱明显上升,
说明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固体粉末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
(3)小红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Na2O2还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于是她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种测定Na2O2的纯度的方法:①称取20g样品于一只质量为45g的锥形瓶中;②一次性加入20mL蒸馏水后将锥形瓶放置在电子天平上,观察显示数字的变化,并记录(数据见下表);③进行计算.
时间/s
0
60
120
180
240
300
天平示数/g
85.00
83.82
82.43
82.15
81.80
81.80
a.从上表数据判断, 秒时已经反应完全;
b.请你帮小红同学计算此样品中Na2O2的纯度为 (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4)Na2O2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发生变质,如何检验已经变质,简述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
5.(2013•剑阁县校级模拟)下面如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干燥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欲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欲用一氧化碳气体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反应),并验证反应中气体生成物的性质.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D→B→C.
①仪器B中看到的现象是 .
②仪器C的作用是
③通过测量反应前、后D处大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若实验结束后大玻璃管中的物质里还有少许红色氧化铁,则计算出样品纯度的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其中之一).
(3)、加热固体碳酸氢铵或碳酸氢钠都能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甲:NH4HCO3NH3↑﹢H2O﹢CO2↑
乙:2NaHCO3Na2CO3﹢H2O﹢CO2↑
如用上述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 的方案好.不选用另一种方案的理由: .
6.(2013•朝阳模拟)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微型一体化装置图,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关闭止水夹1,打开止水夹2,挤压胶头,滴入稀盐酸,生成的二氧化碳在微型气体实验器内与1、2处的溶液反应.1处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2处的反应现象是 .
(2)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再次挤压胶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缘故.
(3)有同学认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因此实验(2)出现的现象不足以证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那么,如何利用化学方法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该实验方案是 .
二.解答题(共14小题)
7.(2014•玉林模拟)蕲春实验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选择如下相应的装置对某有机物燃烧产物进行探究,并对该有机物成分进行测定:
[提出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该有机物燃烧产物可能为①CO2、H2O;②H2O、CO;③CO2、H2O、CO.
[设计实验]
(1)余成林同学选择D、E分别验证假设①,如观察到E中 现象,则证明有H2O,如观察到D中 现象,则证明有CO2;
(2)翁京京同学选择装置A、C、D、E按照E D C A 的连接顺序一次性来验证假设②,实验时发现E中无水CuSO4变蓝,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黑色CuO变成光亮红色,则假设②是否成立 ,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 .
(3)汪俊同学同样按照E D C A D的连接顺序来验证假设③,如该假设成立,则丙同学应应观察到 现象,那么该实验装置还有何不足: .
(4)现假设该有机物燃烧产物为CO2、H2O,有甲、乙两组同学选择B、C装置分别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出两组数据(连接顺序与数据如下表)
有机物
的质量
装置的连接顺序
装置的质量
实验前 实验后
甲组
1.6克
C接B
B 200克 B 202.3克
C 200克 C 201.7克
乙组
1.6克
B接C
B 200克 B 201.8克
C 200克 C 202.2克
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两种方法哪种正确? ,理由是: .请你选择、计算得出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比 .
8.(2014•武汉模拟)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少量的CO2和H2O蒸气.如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试回答:
(1)连接上述各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将甲、乙、丙、丁、戊填入方框内):
水煤气→ → → → → (点燃尾气)
(2)气体经过丙、丁、戊装置时,都应从 进入,从 导出.(填“长导管”或“短导管”)
(3)各装置的作用是:
①甲装置 .
②乙装置 .
③丙装置 .
④丁装置 .
⑤戊装置 .
9.(2012•潍坊模拟)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是提升我们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呈红色。可能错误操作是 。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可能错误操作是 。
(3)用如图装置来制某气体,分液漏斗中有液体,打开活塞时,发现液体只滴了一会儿就不再往下滴,检查导管没有堵塞,止水夹也没夹乳胶管。可能错误操作是 。
(4)某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并验证CO2的性质。在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进行实验。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对此展开探究:
①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②猜想与假设:
小英的假设: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小青的假设:制得的CO2中可能含有HCl气体
③实验探究:
Ⅰ.小英的探究: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
探究所用
澄清石灰
水是否变
质
①用一支试管另取少
量澄清石灰水
②取稀硫酸与碳酸钠
反应制取CO2
③
步骤③中现象为:
步骤②中反应方程式为:
步骤③可能的反应方程式略
实验结论:
Ⅱ.小青的探究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
探究制得的CO2中是否含有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硝酸银
溶液
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气体中含有
HCl气体
④反思与评价:小英认为既然用盐酸制得的CO2不纯,为何不用H2SO4代替盐酸。请
问小英的想法对吗? ;理由是 。
10.(2017•临海市一模)实验室可以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混有氯化氢,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水蒸气,应把A装置与 装置(填装置序号下同)连接该装置中的现象是 。
(2)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应把A装置与 装置连接,该装置中观察到现象是 。
(3)如果要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除A装置外,还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 。
(5)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 。
11.(2012•南充)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探究.
(1)小明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制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气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气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
(2)小红同学通过互联网得知:CuSO4溶液、动物某些脏器中含有的物质等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动物脏器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酶是 (选填序号填空:①糖类、②蛋白质、③脂肪、④维生素)
实验证明,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能显著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CuSO4溶液主要含有三种粒子(H2O、Cu2+、SO42﹣),为了进一步探究CuSO4溶液中哪种粒子能起催化作用.小红同学作了以下分析和设计.
①小红同学认为最不可能的是H2O,他的理由是 .
②要说明另外的两种粒子是否起到催化作用,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a.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稀硫酸
溶液几乎没有气泡放出
实验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 .
b.另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 溶液
溶液中有大量气泡放出
③如果确定CuSO4是催化剂,还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
12.(2011•芜湖县校级模拟)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若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错填、漏填都算错)。
(6)某学生学习了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后,想起自己家里也有一瓶消毒用双氧水,由于标签已部分受损无法判断其是否变质,所以他将该瓶溶液带到学校,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试回答:
①放入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②如果该溶液未变质,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③将未过期的这种双氧水滴在伤口上,迅速出现大量气泡,你认为该气体是 。
13.(2011•铜仁地区)小芳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装置.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后,关上活塞,A中出现大量气泡,B中白磷燃烧,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D中.请看图回答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白磷能够在水下燃烧的原因是 .
(3)E中的实验现象是 .
(4)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
14.(2016•长沙县校级模拟)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在收集到的气体里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下列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名称:b .
(2)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装置B用于 ,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装置C的作用是 .
(5)装置D中如何得知已收集满CO2气体,用 .
15.(2014•拱墅区二模)甲、乙两小组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兴趣实验.
(1)甲组实验:
①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连接A、B装置,打开a、c,关闭b,向B中集气瓶内充入气体,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③关闭a、c,打开b,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的现象是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组实验:
【资料】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均极易溶于水,且两者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
①在c右端的导管口套一个气球,在A的锥形瓶中放入浓盐酸,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浓硫酸,有HCl气体产生,待A中的空气被排净后,连接A、B装置,打开a、c,关闭b,气球微微鼓起.产生HCl气体的原因是 .
②关闭a,将A中的药品替换为NaOH固体和浓氨水,待A中的空气被排净后,连接A、B装置,打开a,一段时间后关闭a,B中集气瓶内有白烟产生.冷却至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关闭c打开b,B 中导管内的液面无任何变化.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16.(2010•沧浪区校级二模)二氧化碳是一种奇妙的气体,在实验室可以很方便的制取.
步骤一:选取药品与发生装置.实验室经常选用稀盐酸和 (填药品名称)作为反应物,发生装置可选用如上图中的 .
步骤二: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好仪器后,将导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手捂试管,发现导管口 ,放手后 ,则气密性良好.
步骤三:反应并收集气体.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到底哪种方法更好,甲、乙两同学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做如下实验研究(用的药品与发生装置一样)
(1)比较收集时间:分别收集满一个集气瓶的二氧化碳,记录时间
甲:收集时间较短
乙:收集时间较长
原因:
(选择填空,下同 )
(2)比较收集到气体的浓度:分别朝两个集气瓶中加入两滴管的澄清石灰水
甲: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乙: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且甲中石灰水恢复澄清的时间比乙 .
原因:
A.时间短 B.时间长 C.产生气体速度不一样
D.气态分子间隔大,运动速度快,不同气体分子更易混合,不易分离
E.过量的二氧化碳参与反应
F.甲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
结论:综上所述, (填收集方法)收集二氧化碳更好.
反思: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仍有不足之处,请写出一点
思考:丙同学对甲同学做完实验的废液进行了研究.
(1)测出该废液的pH<7,则废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 .
(2)向此废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则下列图象表示正确的为 .
(3)若取此废液10g,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20g,最多可以产生沉淀1g,气体0.44g,则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7.(2010•丹徒区模拟)为探究CO2的化学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2)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 ,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艺认为是碳酸钠,小亮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
你认为 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
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 .
【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2008•沙洋县模拟)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充有CO2,蓝色气球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亮同学收集好一集气瓶CO2气体,倾斜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
(1)请你判断一下,哪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倾倒CO2气体,另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吗?请你说出理由.
(2)小明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也做了上述实验,可是两个气球没有一个上浮,你能帮助他分析原因,把实验做成功吗?
19.(2013•潍坊)研究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研究发现:利用硫一碘循环分解水制氢气.主要涉及下列反应(反应条件已略):
Ⅰ、SO2+2H2O+I2=H2SO4+2HI;Ⅱ、2HI=H2+I2;Ⅲ、2H2SO4=2SO2+O2+2H2O
请回答:反应Ⅲ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循环分解水的过程中产生O2和H2的质量比为 .
(2)在汽车“催化转化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CON2+2CO2.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g•L﹣1
CO初始浓度/g•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0.036
0.162
82
Ⅱ
280
0.036
0.162
124
Ⅲ
350
0.036
0.162
124
分析上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 (填写实验编号);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 (填写实验编号).
(3)在300℃、70MPa下,使用催化剂可由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乙醇,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同.已知在某温度下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见下表:
燃料
质量/g
产物
产生的热量/KJ
氢气
2
水蒸气
241.8
甲烷
16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890.3
乙醇
46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1367
分析表中数据,燃烧单位质量的上述燃料产生的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用化学式表示).
20.(2012•井研县模拟)【问题情景】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说,不能用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可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来看,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有机色素呈红色)溶液褪色,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SO2,其检验方法是 ;
(2)乙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 ;
(3)丙同学认为是H2,则可将气体通过盛灼热CuO的硬质玻璃管,若出现现象 证明是H2.
【问题研究】经充分论证,确认所得气体含有SO2和H2.
(4)写出Zn与浓H2SO4反应生成SO2的方程式 ;
(5)产生H2的原因是(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
(6)要用过量锌与浓H2SO4反应后的混合物制取ZnSO4固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7)有两种方案可制得ZnSO4,甲 Zn与浓H2SO4反应;乙 Zn和稀H2SO4反应.要制得等量的ZnSO4, 方案更好,理由是 .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挑战压轴题(填空题):常见气体的制取和净化(20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6小题)
1.(2013•淮北模拟)某学生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把气体X由注射器A缓慢地送入装有CuO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①实验前B管及CuO的质量为21.32g,实验后B管及残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16g。
②C试管中收集到的物质经过电解可得H2和O2.在D注射器中收集到的是N2。
③经分析知道,X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4:3.回答下列问题:
(1)C管中收集到的液体的化学式是 H2O ,写出该物质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2)B管中的现象为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
(3)B管反应前后减小的质量为 0.16 g,这部分的质量是CuO失去的 氧 元素的质量。可推知跟该元素结合的另一元素 氢 (写名称)的质量为 0.02 g。
(4)写出化合物X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3+3CuON2+3Cu+3H2O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电解水实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1)根据通电后会得到氢气和氧气,进行推导,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书写反应方程式。
(2)根据氧化铜的质量减少确定反应现象。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反应前后氧化铜和残留物质的比较进行解答,C中生成了水可知氧元素来自氧化铜,根据氢氧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分析解答。
(4)根据生成物中有水和氮气,反应物氧化铜提供氧元素,氮氢元素来自X,以及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进行解答。
【解答】解:(1)C中的液体会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结合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反应,该液体只能是水,故答案为:H2O,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故答案为:2H2O2H2↑+O2↑。
(2)B试管中的氧化铜质量减少,减少的只能是氧元素,可知B中的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故答案为: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3)B中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为:21.32﹣21.16=0.16克
根据上面的解答可知,X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的质量,氢氧元素结合一般情况下生成水,根据水中的氢氧元素之比(1:8)可以求出氢元素的质量,故答案为:
0.16,氧,氢,0.02。
(4)生成物中有氮气、水和铜,反应物中有氧化铜,可知X中含有的元素是氮氢元素,氮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4:3,故X的化学式为:NH3.故答案为:2NH3+3CuON2+3Cu+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反应现象来确定物质组成的方法,难度较大,综合性强,要加强训练。
2.(2013•济宁)(1)实验室中,我们通常使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
2H2O22H2O+O2↑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如图是制备时的常用装置如图1:根据你对上述内容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C的名称是 洗气瓶 ;
②一般采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理由是 装置简单,不需要加热 ;
③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
④采用氯酸钾制得的氧气有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氯酸钾分解时会产生少量的氯气.可利用 C (填序号)装置,并向其中加入 氢氧化钠 溶液除去;
⑤三种制氧方法中都出现二氧化锰,他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前两种制法中作为催化剂,在高锰酸钾中作为产物 .
信息提供:氯气有毒,会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症状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少量氯气通过碱溶液除去.
(2)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有弱碱性.医学上外用可消毒杀菌,饮用可改变酸性体质,保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如图是某品牌苏打水的图片如图2和配料表,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①根据配料表可以发现:苏打水成分中的无机物有 硫酸镁、水 ,有机物有 食用香精、白砂糖 (每空至少填两种物质)
②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品牌苏打水含有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少量苏打水,滴加稀盐酸
有气体生成
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钠
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H2O+CO2↑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用盐的用途;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①熟悉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②根据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的特点分析;
③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
④根据氯气的性质分析;
⑤根据三种制氧方法中二氧化锰的特点进行分析回答;
(2)①根据无机物、有机物的组成特点分析;②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方程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设计实验.
【解答】解:(1)①装置C的名称是洗气瓶;
②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简单,不需要加热;
③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应选用装作是A;
④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时会产生少量的氯气,应除去,由于氯气能与碱液反应.所以,可利用C装置,并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
⑤三种制氧方法中都出现二氧化锰,但他们的作用不同:前两种制法中作为催化剂,在高锰酸钾中作为产物;
(2)①由苏打水的配料表可知,硫酸镁、水是不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食用香精、白砂糖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②由于碳酸氢钠在滴加盐酸时由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所以,设计实验如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少量苏打水,滴加稀盐酸
有气体生成
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钠
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1)①洗气瓶;②装置简单,不需要加热;③A;④C,氢氧化钠;⑤前两种制法中作为催化剂,在高锰酸钾中作为产物;(2)①硫酸镁、水,食用香精、白砂糖;②见上表.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物质的检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3.(2011•润州区校级二模)化学实验中常常使用火柴,已知火柴头含有单质X、氯酸钾、二氧化锰等,火柴盒侧面含有红磷、三硫化二锑等,试回答以下问题:
(1) 紫红 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遇单质X燃烧生成的气体褪为无色,该气体还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则单质X是 S ,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SO2 ,防止酸雨的形成的措施有 减小原煤的燃烧或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合理答案 . (只写一种)
(2)某同学取一支试管,加入10%的 过氧化氢 溶液,放入三根火柴头,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起 催化 作用.
(3)已知氯酸钾中氯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1:3,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则氯酸钾的化学式为 KClO3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压轴实验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有:二氧化硫能使燃料、色素褪色的性质,判断火柴头含有单质硫,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防止酸雨的主要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量植树造林等.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二氧化锰做了催化剂,起了催化作用.除了过氧化氢能制氧气外,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能制氧气.
【解答】解:(1)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其溶液是紫红色;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因此防止酸雨的主要措施有:减小原煤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故答案为:紫红;S;S+O2SO2;减小原煤的燃烧或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合理答案;
(2)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可以起催化作用,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注意配平.故答案为:过氧化氢;2H2O22H2O+O2↑;催化
(3)氯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1:3,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氧为﹣2价,因此氯酸根是﹣1价,钾的化合价是+1价,因此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故答案为:KClO3
【点评】本考点从最常见的火柴入手,考查了酸雨的形成以及措施,火柴头中的成分二氧化锰做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的催化剂;还考查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一定要认真分析,理解应用.
4.(2011•高新区模拟)氧气是人体生命所必需的,在一般情况下,人可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核潜艇里工作的人员,如何获得氧气呢?研究表明用“金属过氧化物处理系统”使氧“再生”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知: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在常温下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1)你认为用这种方法制氧气的优点是 常温下进行,节约能源、消耗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
(2)小明欲探究过氧化钠吸收和释放的气体之间体积关系以及反应的热效应,设计实验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简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推动A注射器的活塞,则B中活塞向右移动则气密性良好 ;
②向U形管内盛装过量的Na2O2药品,注射器中为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好装置.药品为什么需过量 确保二氧化碳完全反应,得到纯净的氧气 ;
③缓缓推动注射器A活塞,片刻,可以观察到温度计液柱明显上升,
说明反应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固体粉末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黄色变白 ;
(3)小红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Na2O2还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于是她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种测定Na2O2的纯度的方法:①称取20g样品于一只质量为45g的锥形瓶中;②一次性加入20mL蒸馏水后将锥形瓶放置在电子天平上,观察显示数字的变化,并记录(数据见下表);③进行计算.
时间/s
0
60
120
180
240
300
天平示数/g
85.00
83.82
82.43
82.15
81.80
81.80
a.从上表数据判断, 240 秒时已经反应完全;
b.请你帮小红同学计算此样品中Na2O2的纯度为 78% (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4)Na2O2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发生变质,如何检验已经变质,简述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产生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石变浑浊,说明已变质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专题】压轴实验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
【分析】(1)在特殊情况下,核潜艇里工作的人员利用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在常温下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这也体现出此方法制氧气的优点;
(2)①根据装置特点探究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②向U形管内盛装过量的Na2O2药品,注射器中为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好装置,根据特殊情况下,核潜艇里工作的人员生活情况探究药品为什么需过量;③由温度计显示此反应放出热量,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淡黄色的固体粉末逐渐变为白色.
(3)a.仔细观察上表数据即可判断20gNa2O2与20mL水反应的时间;b.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再根据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此样品中Na2O2的纯度为;
(4)根据Na2O2露置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发生变质,设计实验,验证Na2O2是否变质.
【解答】解:(1)在特殊情况下,核潜艇里工作的人员利用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在常温下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用这种方法制氧气的优点是:常温下进行,节约能源、消耗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2)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推动A注射器的活塞,则B中活塞向右移动则气密性良好;
②向U形管内盛装过量的Na2O2药品,注射器中为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好装置,根据特殊情况下,核潜艇里工作的人员生活情况分析药品过量的原因:确保二氧化碳完全反应,得到纯净的氧气;
③由温度计显示此反应放出热量,说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淡黄色的固体粉末逐渐变为白色的现象.
(3)a.仔细观察上表数据即可判断20gNa2O2与20mL水完全反应的时间是240秒;b.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85g﹣81.8g=3.2g,再根据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计算此样品中Na2O2的纯度为:78%.
(4)Na2O2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发生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简述用实验方法检验其变质的过程: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产生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石变浑浊,说明已变质.
故答案为:
(1)常温下进行,节约能源、消耗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2)①推动A注射器的活塞,则B中活塞向右移动则气密性良好;②确保二氧化碳完全反应,得到纯净的氧气;③放热,淡黄色变为白色.
(3)240,78%;
(4)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产生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石变浑浊,说明已变质.
【点评】此题探究过氧化钠固体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现象、用途等知识点,涉及知识面很广,探究问题较多,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5.(2013•剑阁县校级模拟)下面如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干燥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欲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A→E→F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欲用一氧化碳气体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反应),并验证反应中气体生成物的性质.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D→B→C.
①仪器B中看到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②仪器C的作用是 除去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③通过测量反应前、后D处大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若实验结束后大玻璃管中的物质里还有少许红色氧化铁,则计算出样品纯度的结果将 偏小 (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其中之一).
(3)、加热固体碳酸氢铵或碳酸氢钠都能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甲:NH4HCO3NH3↑﹢H2O﹢CO2↑
乙:2NaHCO3Na2CO3﹢H2O﹢CO2↑
如用上述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 乙 的方案好.不选用另一种方案的理由: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也生成氨气,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1)①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应在收集装置前面加一个干燥装置;②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考虑;
(2)①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化学反应后,有新的气体二氧化碳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使石灰水变浑浊;②一氧化碳气和氧化铁不能完全反应,所以尾气中还有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③根据氧化铁的纯度=×100%计算方法考虑;
(3)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CO2,不选择反应加热碳酸氢铵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也生成氨气,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解答】解:(1)①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要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在收集装置前面加一个干燥装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所以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E→F;②反应物是碳酸钙和盐酸写在等号的左边,生成物是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写在等号的右边,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碳后面标上上升符号,所以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①生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一氧化碳气和氧化铁不能完全反应,所以尾气中还有一氧化碳,如不除去会污染空气,故填:除去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③若实验结束后大玻璃管中的物质里还有少许红色氧化铁,说明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还有剩余,因为氧化铁的纯度=×100%.所以,若实验结束后大玻璃管中的物质里还有少许红色氧化铁,则计算出样品纯度的结果将偏小.故填:偏小;
(3)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CO2,不选择反应加热碳酸氢铵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也生成氨气,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故答案为:(1)①A→E→F;②CaCO3+2HCl═CaCl2+H2O+CO2↑;(2)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除去尾气中的一氧化碳;③偏小;(3)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也生成氨气,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选取与连接顺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注意事项.
6.(2013•朝阳模拟)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微型一体化装置图,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关闭止水夹1,打开止水夹2,挤压胶头,滴入稀盐酸,生成的二氧化碳在微型气体实验器内与1、2处的溶液反应.1处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2处的反应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
(2)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再次挤压胶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烧杯中液面下降或导管中液面上升 .这是由于 CO2+2NaOH=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缘故.
(3)有同学认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因此实验(2)出现的现象不足以证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那么,如何利用化学方法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该实验方案是 取微型集气瓶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取微型气体实验器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考虑;(2)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被消耗,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小,导致氢氧化钠溶液被吸进装置内.(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如果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也会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氢氧化钠溶液被吸进了微型气体实验器中,所以也会出现现象烧杯中液面下降或导管中液面上升现象,所以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只要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就行.
【解答】解:(1)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2)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氢氧化钠溶液被吸进了微型气体实验器中所以会出现现象烧杯中液面下降或导管中液面上升;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如果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也会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氢氧化钠溶液被吸进了微型气体实验器中,所以也会出现现象烧杯中液面下降或导管中液面上升现象,所以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只要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就行,所以取微型气体实验器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取微型气体实验器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为:(1)石灰水变浑浊 (2)烧杯中液面下降或导管中液面上升;CO2+2NaOH=Na2CO3+H2O;
(3)取微型气体实验器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取微型气体实验器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
二.解答题(共14小题)
7.(2014•玉林模拟)蕲春实验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选择如下相应的装置对某有机物燃烧产物进行探究,并对该有机物成分进行测定:
[提出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该有机物燃烧产物可能为①CO2、H2O;②H2O、CO;③CO2、H2O、CO.
[设计实验]
(1)余成林同学选择D、E分别验证假设①,如观察到E中 白色粉末变蓝 现象,则证明有H2O,如观察到D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则证明有CO2;
(2)翁京京同学选择装置A、C、D、E按照E D C A 的连接顺序一次性来验证假设②,实验时发现E中无水CuSO4变蓝,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黑色CuO变成光亮红色,则假设②是否成立 不成立 ,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 生成物中还含有二氧化碳 .
(3)汪俊同学同样按照E D C A D的连接顺序来验证假设③,如该假设成立,则丙同学应应观察到 E中白色粉末变蓝,两个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那么该实验装置还有何不足: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
(4)现假设该有机物燃烧产物为CO2、H2O,有甲、乙两组同学选择B、C装置分别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出两组数据(连接顺序与数据如下表)
有机物
的质量
装置的连接顺序
装置的质量
实验前 实验后
甲组
1.6克
C接B
B 200克 B 202.3克
C 200克 C 201.7克
乙组
1.6克
B接C
B 200克 B 201.8克
C 200克 C 202.2克
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两种方法哪种正确? 乙 ,理由是: 氢氧化钠溶液中可能挥发出水蒸气 .请你选择、计算得出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比 C:H=3:1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鉴别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依据硫酸铜的粉末遇水会变蓝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分析说明;
(2)依据原燃烧产物通入到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判断;
(3)依据假设③成立即是燃烧产物中含有CO2、H2O、CO,结合装置中所存在的物质分析现象的情况,同时对使用有毒放热一氧化碳进行实验注意事项分析该装置的缺陷.
(4)从该实验装置顺序的颠倒导致的问题判断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准确一些,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守恒对有机物中元素的质量比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假设①是证明产物中存在CO2、H2O,因为硫酸铜的粉末遇水会变蓝,所以观察到E中白色粉末变蓝即是证明有水的存在;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观察到D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存在.
(2)由于原燃烧产物通入到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原混合气体中存在二氧化碳,因此假设②不成立;
(3)依据假设③成立即是燃烧产物中含有CO2、H2O、CO,结合装置中所存在的物质可知:因为有水所以E中白色粉末变蓝,因为原混合物中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也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两个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所以散失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该装置还应设计尾气处理装置.
(4)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可能挥发出水蒸气,所以把浓硫酸放到最后测定水的质量不准确;由乙组的数据可知水的质量是201.8g﹣200g=1.8g,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02.2g﹣200g=2.2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碳元素与水中的氢元素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质量相等,所以有机物中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2.2g×:1.8g×=3:1.
故答案为:(1)白色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不成立;生成物中还含有二氧化碳; (3)E中白色粉末变蓝,两个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乙;氢氧化钠溶液中可能挥发出水蒸气;C:H=3: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只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和正确利用题目所给信息,才能准确顺利的得出正确答案.
8.(2014•武汉模拟)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少量的CO2和H2O蒸气.如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试回答:
(1)连接上述各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将甲、乙、丙、丁、戊填入方框内):
水煤气→ 丙 → 戊 → 甲 → 乙 → 丁 (点燃尾气)
(2)气体经过丙、丁、戊装置时,都应从 长导管 进入,从 短导管 导出.(填“长导管”或“短导管”)
(3)各装置的作用是:
①甲装置 把CO氧化为CO2,把H2氧化为H2O .
②乙装置 证明水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 .
③丙装置 除去水煤气中的CO2气体 .
④丁装置 证明CO2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 .
⑤戊装置 除去水煤气中的水蒸气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1)由于水煤气中原来就混有CO2和H2O,所以必须先把它们除去,以排除干扰.除去CO2的试液有NaOH溶液和Ca(OH)2饱和溶液(石灰水),其中,NaOH易溶于水,溶液较浓,而Ca(OH)2的溶解度很小,其饱和溶液仍是很稀的溶液,所以用NaOH溶液吸收CO2,而用石灰水检验CO2.吸收H2O的试剂有浓H2SO4和无水CuSO4,其中浓H2SO4的吸水性比无水CuSO4强,所以用浓H2SO4吸收H2O,而用无水CuSO4检验H2O.据此确定连接顺序;
(2)气体通过洗气瓶时要长进短出;
(3)①CO、H2通过时可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可用来检验水的存在;
③氢氧化钠溶液可吸二氧化碳;
④澄清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⑤浓硫酸用作干燥剂,可用来吸收水分.
【解答】解:1.(1)确定装置顺序:由于混合气在通过NaOH溶液时会带出少量水分,所以应先除去CO2,再除去H2O,然后使除去CO2和H2O后的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反应后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无水
CuSO4验证H2O的生成,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验证CO2的生成.如果先通过石灰水,由于会带出少量水分而干扰水的检验.所以装置顺序应为:丙、戊、甲、乙、丁.故答案为:丙戊甲乙丁
(2)连接各装置时要注意,气体通过洗气瓶时应由长导管进入,短导管导出.故答案为:长导管、短导管;
(3)①CO、H2通过时可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是说,把CO氧化为CO2,把H2氧化为H2O,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故答案为:把CO氧化为CO2,把H2氧化为H2O;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如果无水硫酸铜变蓝,就说明有水生成,也就是说,水煤气中含有H2.故答案为:证明水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
③为排除水煤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可选用丙装置,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二氧化碳.故答案为:除去水煤气中的CO2气体;
④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丁来验证CO2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有CO.故答案为:证明CO2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
⑤浓硫酸可吸收水分,我们可以用戊装置吸收水煤气中的水分,排除干扰.故答案为:除去水煤气中的水蒸气.
【点评】根据题给装置和CO、H2的性质,首先确定检验CO和H2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接检验法;CO与CuO反应生成Cu和CO2,H2与CuO反应生成Cu和水;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2O可使无水CuSO4变蓝,根据这两种现象可以证明CO2和水的存在,也就间接证明CO和H2的存在.
9.(2012•潍坊模拟)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是提升我们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呈红色。可能错误操作是 试管口没放一团棉花 。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可能错误操作是 集气瓶底没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
(3)用如图装置来制某气体,分液漏斗中有液体,打开活塞时,发现液体只滴了一会儿就不再往下滴,检查导管没有堵塞,止水夹也没夹乳胶管。可能错误操作是 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拿掉 。
(4)某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并验证CO2的性质。在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进行实验。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对此展开探究:
①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②猜想与假设:
小英的假设: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小青的假设:制得的CO2中可能含有HCl气体
③实验探究:
Ⅰ.小英的探究: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
探究所用
澄清石灰
水是否变
质
①用一支试管另取少
量澄清石灰水
②取稀硫酸与碳酸钠
反应制取CO2
③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所用澄清石灰水中
步骤③中现象为:
石灰水变浑浊或未变浑浊
步骤②中反应方程式为:
H2SO4+Na2CO3=Na2SO4+
H2O+CO2↑
步骤③可能的反应方程式略
实验结论:
所用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
或所用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Ⅱ.小青的探究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
探究制得的CO2中是否含有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硝酸银
溶液
硝酸银溶液变浑浊
反应方程式为: HCl+AgNO3=AgCl↓+HNO3
实验结论:气体中含有
HCl气体
④反思与评价:小英认为既然用盐酸制得的CO2不纯,为何不用H2SO4代替盐酸。请
问小英的想法对吗? 不对 ;理由是 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 。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1)考虑是高锰酸钾进入水槽,使收集的氧气呈红色。然后考虑解决的方法;
(2)用集气瓶做燃烧实验时,瓶底放少量水或一薄层细沙,防止集气瓶炸裂;
(3)使用分液漏斗时,要打开玻璃塞,有空气进去才能让液体顺利流下。
(4)③[实验探究]I、选用其它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并通入原有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II、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实验现象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根据稀硫酸和石灰石的反应产物分析。
【解答】解:(1)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要忘掉在试管口处放上一团松软的棉花,以免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气管,所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呈红色说明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故答案为:试管口没放一团棉花;
(2)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的注意事项,预先在集气瓶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底炸裂,故答案为:集气瓶底没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3)使用分液漏斗时,要打开玻璃塞,这样使空气进入分液漏斗,液体才可以顺利流下,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拿掉;
(4)③[实验探究]
I、要验证小英的假设:澄清石灰水已变质,我们可以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CO2,然后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若变浑浊,说明石灰水没变质,反之则变质;然后写出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CO2的化学反应式和结论。具体内容如下表: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
③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所用澄清石灰水中
③中的现象:石灰水变浑浊或未变浑浊
步骤②中反应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
实验结论:所用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
或所用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II、探究制得的CO2中是否含有HCl气体,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看硝酸银溶液是否变浑浊,如变浑浊说明有氯化氢气体,反之则没有。根据氯化氢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写出化学反应式,具体内容如下表: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
硝酸银溶液变浑浊
反应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
氯化氢或HCl
④不用H2SO4代替盐酸,因为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故答案为:不对;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中常见问题和防止问题的原因,并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二氧化碳制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验证的方法,做好此题要同学们具有综合的化学知识。
10.(2017•临海市一模)实验室可以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混有氯化氢,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水蒸气,应把A装置与 F 装置(填装置序号下同)连接该装置中的现象是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
(2)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应把A装置与 E 装置连接,该装置中观察到现象是 有白色沉淀生成 。
(3)如果要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除A装置外,还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 C 。
(5)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 A、E、B、D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1)根据水蒸气与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晶体进行分析;
(2)根据盐酸与硝酸银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4)根据除去气体内杂质的顺序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水蒸气与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晶体,故填;F;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2)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故填:E;有白色沉淀生成
(3)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一般是用澄清石灰水完成,故填:C
(4)制取纯净气体需先把可能混有的氯化氢气体除掉而后进行干燥,故填:A、E、B、D;
【点评】此题是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有关问题的考查,涉及到二氧化碳除杂与干燥,得到了干燥气体一般放于最后的知识,是一道考查基础代表性的题目。
11.(2012•南充)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探究.
(1)小明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制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气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气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小红同学通过互联网得知:CuSO4溶液、动物某些脏器中含有的物质等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动物脏器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酶是 ② (选填序号填空:①糖类、②蛋白质、③脂肪、④维生素)
实验证明,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能显著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CuSO4溶液主要含有三种粒子(H2O、Cu2+、SO42﹣),为了进一步探究CuSO4溶液中哪种粒子能起催化作用.小红同学作了以下分析和设计.
①小红同学认为最不可能的是H2O,他的理由是 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剂是水,因此水不能起催化作用 .
②要说明另外的两种粒子是否起到催化作用,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a.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稀硫酸
溶液几乎没有气泡放出
实验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 铜离子 .
b.另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 硫酸铜 溶液
溶液中有大量气泡放出
③如果确定CuSO4是催化剂,还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如果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就需要加热.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酶属于蛋白质;小红同学认为最不可能的是H2O,他的理由是: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剂是水,因此H2O不能起催化作用;滴稀硫酸无变化,证明了硫酸根离子不能做催化剂;滴硫酸铜时,有大量气泡放出,证明了起催化作用的是铜离子;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的物质.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配平即可;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答案为:2H2O22H2O+O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过氧化氢酶属于蛋白质;小红同学认为最不可能的是H2O,他的理由是: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剂是水,因此H2O不能起催化作用;滴稀硫酸无变化,证明了硫酸根离子不能做催化剂;滴硫酸铜时,有大量气泡放出,证明了起催化作用的是铜离子;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的物质.故答案为:②;①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剂是水,因此H2O不能起催化作用;②硫酸铜,铜离子;③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氧气的制取装置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同时也考查了催化剂的特点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2.(2011•芜湖县校级模拟)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酒精灯 ;b 试管 。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序号)。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若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A、D (错填、漏填都算错)。
(6)某学生学习了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后,想起自己家里也有一瓶消毒用双氧水,由于标签已部分受损无法判断其是否变质,所以他将该瓶溶液带到学校,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试回答:
①放入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 。
②如果该溶液未变质,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放出 ,
③将未过期的这种双氧水滴在伤口上,迅速出现大量气泡,你认为该气体是 氧气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制取装置;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写成文字表达式;
(4)气体的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分析;
(5)根据信息: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6)①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
②二氧化锰会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氧气具有助燃性;
③过氧化氢会发生分解反应;
【解答】解:(1)图中a是酒精灯,b是试管。故答案为:酒精灯;试管。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可选取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
故答案为:B。
(3)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E装置可收集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气体,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用E装置收集。
故答案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5)因为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是固体和固体的加热反应,可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A、D。
(6)①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催化
②过氧化氢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气,若过氧化氢未变质,将会有氧气生成,会观察到有气泡放出。
故答案为:有气泡放出;
③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出现大量气泡是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以及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这一反应,单独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会缓慢的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大大加快。
13.(2011•铜仁地区)小芳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装置.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后,关上活塞,A中出现大量气泡,B中白磷燃烧,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D中.请看图回答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B中白磷能够在水下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有可燃性,热水使其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 .
(3)E中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由紫色变红色 .
(4)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压轴实验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1)由题意知,反应物双氧水,生成物水合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故可书写其化学方程式;
(2)B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应考虑燃烧的条件;
(3)氧气流进入C,则把盐酸压入D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
(4)用F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客气大的气体,故收集气体的依据是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解答】解:(1)由题意知,反应物双氧水,生成物水合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故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B中白磷有可燃性,热水使其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所以才会燃烧;
(3)氧气流进入C,则把盐酸压入D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
(4)用F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客气大的气体,故收集气体的依据是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故答案为:
(1)2H2O22H2O+O2↑,
(2)白磷有可燃性,热水使其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
(3)溶液由紫色变红色,
(4)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点评】掌握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方法;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注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4.(2016•长沙县校级模拟)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在收集到的气体里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下列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名称:b 锥形瓶 .
(2)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
(3)装置B用于 吸收HCl气体或除去HCl气体 ,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Na2CO3═2NaCl+CO2↑+H2O .
(4)装置C的作用是 干燥CO2气体或吸收水蒸气. .
(5)装置D中如何得知已收集满CO2气体,用 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气体的净化(除杂);气体的干燥(除水).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
(2)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考虑;
(3)根据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考虑再结合方程式的写法回答本题;
(4)根据浓硫酸吸水性考虑;
(5)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
【解答】解:(1)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反应物是碳酸钙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碳后面标上上升符号;
(3)由于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碳酸钠溶液时能除去氯化氢气体;反应物是碳酸钠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碳后面标上上升符号;
(4)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
(5)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满了.
故答案为:
(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CO2↑+H2O.
(3)吸收HCl气体或除去HCl气体,2HCl+Na2CO3═2NaCl+CO2↑+H2O.
(4)干燥CO2气体或吸收水蒸气.
(5)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记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浓硫酸的吸水性,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
15.(2014•拱墅区二模)甲、乙两小组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兴趣实验.
(1)甲组实验:
①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连接A、B装置,打开a、c,关闭b,向B中集气瓶内充入气体,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右端的导管口处,若熄灭则气体已集满 .
③关闭a、c,打开b,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的现象是 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乙组实验:
【资料】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均极易溶于水,且两者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
①在c右端的导管口套一个气球,在A的锥形瓶中放入浓盐酸,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浓硫酸,有HCl气体产生,待A中的空气被排净后,连接A、B装置,打开a、c,关闭b,气球微微鼓起.产生HCl气体的原因是 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使浓盐酸中的HCl气体溶解度减小,导致HCl气体逸出 .
②关闭a,将A中的药品替换为NaOH固体和浓氨水,待A中的空气被排净后,连接A、B装置,打开a,一段时间后关闭a,B中集气瓶内有白烟产生.冷却至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关闭c打开b,B 中导管内的液面无任何变化.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NH3和HCl恰好完全反应,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实验操作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1)甲组实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时放出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收集时从集气瓶底部开始慢慢充满集气瓶,当有二氧化碳从上方导管排出时,集气瓶内二氧化碳已收集满;若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瓶内二氧化碳被吸收而使压强减小,会使氢氧化钠溶液不断进入;
(2)乙组实验:把浓硫酸加入浓盐酸中,浓硫酸遇水放出的热会加快浓盐酸的挥发,而产生大量HCl气体;HCl气体的进入使瓶内压强增大,观察到气球膨胀;当把氢氧化钠与浓氨水混合产生的氨气也通入集气瓶时,氨气与瓶内HCl气体反应形成固体氯化铵,观察到出现白烟,由于两气体的不断反应而会使瓶内气体又减少,压强渐渐接近外界大气压,观察到气球恢复原状.
【解答】解:
解:(1)①大理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二氧化碳从a管进入,瓶内空气从位于上部的导管b排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从底部逐渐充满瓶子,因此,当有二氧化碳气体从b管排出时说明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因此可用燃烧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木条熄灭则可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③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遇冷收缩引起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集气瓶,进入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使瓶内气体减少,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则会更多地流入集气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当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浓硫酸遇到溶液中的水而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HCl的溶解度减小,加剧浓盐酸的挥发,而产生大量HCl气体;
②NaOH固体和浓氨水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氨气,氨气与集气瓶内的HCl气体发生反应生成固体氯化铵,当通入的氨气恰好与瓶内HCl气体完全反应时,瓶内压强恢复至原来的压强而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因此气球恢复至原状,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流入集气瓶中;
故答案为:
(1)①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右端的导管口处,若熄灭则气体已集满;
③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2NaOH+CO2=Na2CO3+H2O;
(2)①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使浓盐酸中的HCl气体溶解度减小,导致HCl气体逸出;
②NH3和HCl恰好完全反应,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点评】准确理解改进的收集装置的作用,进而掌握该改进装置的使用,这是解答本实验题所需要具有的实验能力.
16.(2010•沧浪区校级二模)二氧化碳是一种奇妙的气体,在实验室可以很方便的制取.
步骤一:选取药品与发生装置.实验室经常选用稀盐酸和 大理石或石灰石 (填药品名称)作为反应物,发生装置可选用如上图中的 B .
步骤二: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好仪器后,将导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手捂试管,发现导管口 有气泡 ,放手后 导管中有一小段水柱 ,则气密性良好.
步骤三:反应并收集气体.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到底哪种方法更好,甲、乙两同学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做如下实验研究(用的药品与发生装置一样)
(1)比较收集时间:分别收集满一个集气瓶的二氧化碳,记录时间
甲:收集时间较短
乙:收集时间较长
原因: D
(选择填空,下同 )
(2)比较收集到气体的浓度:分别朝两个集气瓶中加入两滴管的澄清石灰水
甲: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乙: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且甲中石灰水恢复澄清的时间比乙 A .
原因: EF
A.时间短 B.时间长 C.产生气体速度不一样
D.气态分子间隔大,运动速度快,不同气体分子更易混合,不易分离
E.过量的二氧化碳参与反应
F.甲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
结论:综上所述, 排水法 (填收集方法)收集二氧化碳更好.
反思: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仍有不足之处,请写出一点 混有少量水蒸气
思考:丙同学对甲同学做完实验的废液进行了研究.
(1)测出该废液的pH<7,则废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 Ca2+、H+ .
(2)向此废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则下列图象表示正确的为 B .
(3)若取此废液10g,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20g,最多可以产生沉淀1g,气体0.44g,则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6%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常用盐的用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步骤一、运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制取装置的选择方法解答.
步骤二、运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利用了气体压强的变化.
步骤三:运用对比实验来探究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哪种方法好、运用分子的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解答.
结论:运用步骤三中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反思:运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的特点解答.
思考:(1)运用pH<7说明溶液呈酸性,结合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解答.
(2)运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解答.
(3)运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解答】解:步骤一:实验室运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常温下即可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故答案为:大理石或石灰石;B
步骤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住容器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离开水面后容器内由于气压减小导管中有一段小水柱,故答案为:有气泡;导管中有一小段水柱
步骤三:对比实验来探究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哪种方法好,结合题中提示故答案为:
(1)比较收集时间:
分别收集满一个集气瓶的二氧化碳,记录时间
甲:收集时间较短
乙:收集时间较长
原因:D (选择填空,下同)
(2)比较收集到气体的浓度:
分别朝两个集气瓶中加入两滴管的澄清石灰水
甲: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乙: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且甲中石灰水恢复澄清的时间比乙 A.
原因:EF
结论:由步骤三可得出运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故答案为:排水法
反思:运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是水蒸气会混入气体中,故答案为:混有少量水蒸气
思考:(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溶液中含有钙离子,由题意知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酸性.故(1)答案:Ca2+;H+
(2)滴加碳酸钠先和溶液中的酸反应,溶液的pH增大,再和溶液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这一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等于7,氯化钙全参加反应后再加碳酸钠溶液的pH会大于7且增大,故(2)答案:B
(3)解: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1g
x=1.06g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y 0.44g
y=1.06g
故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6%
故(3)答案:10.6%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二氧化碳的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知识,侧重知识的运用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17.(2010•丹徒区模拟)为探究CO2的化学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收集装置为 B (填字母),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2)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 炭黑 ,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艺认为是碳酸钠,小亮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
你认为 小华 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反应物中无H元素 .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
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 Na2CO3 .
【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Na+3CO22Na2CO3+C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猜想与事实验证.
【专题】压轴实验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
【分析】实验室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的,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金属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颗粒和白色固体,黑色颗粒是炭黑;然后对白色固体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元素守恒,要由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因此选择装置B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如立即熄灭就证明已收集满.
(2)因为是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根据元素守恒,黑色颗粒是炭黑;根据元素守恒,反应前没有氢元素,因此不可能是氢氧化钠,故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通过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得出结论白色固体为碳酸钠.碳酸钠属于盐,但是它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最后得出结论: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单质碳,要注意配平,方程式为;4Na+3CO22Na2CO3+C.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炭黑;小华;反应物中无H元素;Na2CO3;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4Na+3CO22Na2CO3+C.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制法、干燥、验满和收集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其他化学性质.本题通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反思评价等环节,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题型也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之一,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8.(2008•沙洋县模拟)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充有CO2,蓝色气球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亮同学收集好一集气瓶CO2气体,倾斜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
(1)请你判断一下,哪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倾倒CO2气体,另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吗?请你说出理由.
(2)小明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也做了上述实验,可是两个气球没有一个上浮,你能帮助他分析原因,把实验做成功吗?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运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性质解答.
(2)运用可能的不规范的操作解答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充满空气的蓝色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向其中倾倒CO2,另一只气球仍不会浮起来;因为红色气球中的CO2与倾倒的CO2是相同的,所以不会浮起来.故答案为:充满空气的蓝色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向其中倾倒CO2,另一只气球仍不会浮起来;因为红色气球中的CO2与倾倒的CO2是相同的,所以不会浮起来.
(2)倾倒的CO2没有沿杯壁迅速倒下,或者直接在瓶口上方倾倒,或者倾倒的速率慢,或者装CO2的集气瓶没有加玻璃片都可能使气球不会上浮,故答案为:倾倒的CO2没有沿杯壁迅速倒下,或者直接在瓶口上方倾倒,或者倾倒的速率慢,或者装CO2的集气瓶没有加玻璃片等.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考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考查角度新颖,做这类题要理解考查的知识点看清其操作.
19.(2013•潍坊)研究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 .研究发现:利用硫一碘循环分解水制氢气.主要涉及下列反应(反应条件已略):
Ⅰ、SO2+2H2O+I2=H2SO4+2HI;Ⅱ、2HI=H2+I2;Ⅲ、2H2SO4=2SO2+O2+2H2O
请回答:反应Ⅲ属于 分解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循环分解水的过程中产生O2和H2的质量比为 8:1 .
(2)在汽车“催化转化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CON2+2CO2.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g•L﹣1
CO初始浓度/g•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0.036
0.162
82
Ⅱ
280
0.036
0.162
124
Ⅲ
350
0.036
0.162
124
分析上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 Ⅱ和Ⅲ (填写实验编号);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 Ⅰ和Ⅱ (填写实验编号).
(3)在300℃、70MPa下,使用催化剂可由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乙醇,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6H2CH3CH2OH+3H2O .
(4)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同.已知在某温度下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见下表:
燃料
质量/g
产物
产生的热量/KJ
氢气
2
水蒸气
241.8
甲烷
16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890.3
乙醇
46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1367
分析表中数据,燃烧单位质量的上述燃料产生的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H2、CH4、CH3CH2OH (用化学式表示).
【考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Ⅲ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根据循环分解水的反应计算产生O2和H2的质量比;
(2)根据固定变量法探究的思路分析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因素;
(3)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比较.
【解答】解:(1)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反应Ⅲ有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由循环分解水的反应可知.生成的O2和H2的关系是O2~2H2,则生成的O2和H2的质量比是8:1;
(2)由表中的数据及探究的方法可知,实验Ⅱ和Ⅲ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相同,温度不同,探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实验Ⅰ和Ⅱ温度相同,催化剂的表面积不同,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
(3)在300℃、70MPa下,使用催化剂可由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乙醇,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2CO2+6H2CH3CH2OH+3H2O;
(4)由表中数据可知:每1g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分别是:
H2:=140.9KJ,CH4:=55.6KJ;CH3CH2OH:=29.7KJ
由以上计算可知:燃烧单位质量的上述燃料产生的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H2、CH4、CH3CH2OH.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分解,8:1,Ⅱ和Ⅲ,Ⅰ和Ⅱ(2)2CO2+6H2CH3CH2OH+3H2O;
(3)H2、CH4、CH3CH2OH.
【点评】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主要侧重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的技术和前景等.
20.(2012•井研县模拟)【问题情景】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说,不能用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可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来看,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有机色素呈红色)溶液褪色,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SO2,其检验方法是 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看能否使品红褪色 ;
(2)乙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看是否能够复燃 ;
(3)丙同学认为是H2,则可将气体通过盛灼热CuO的硬质玻璃管,若出现现象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证明是H2.
【问题研究】经充分论证,确认所得气体含有SO2和H2.
(4)写出Zn与浓H2SO4反应生成SO2的方程式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
(5)产生H2的原因是(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Zn+H2SO4=ZnSO4+H2↑,随着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硫酸变稀,这时就会发生锌与稀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 ;
(6)要用过量锌与浓H2SO4反应后的混合物制取ZnSO4固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过滤、蒸发 ,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漏斗、玻璃棒、烧杯 ;
(7)有两种方案可制得ZnSO4,甲 Zn与浓H2SO4反应;乙 Zn和稀H2SO4反应.要制得等量的ZnSO4, 乙 方案更好,理由是 节约药品(或无污染、安全)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信息提供的二氧化硫的性质设计方案;
(2)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设计;
(3)根据氢气的还原性分析;
(4)根据信息按照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书写;
(5)根据氢气的产生来自锌和稀硫酸,可推测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稀的缘故;
(6)根据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要用过滤的方法,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用蒸发的方法回答;
(7)根据方程式的关系式及产物特征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因为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检验二氧化硫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看能否使品红褪色;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看是否能够复燃;
(3)氢气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故看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4)Zn与浓H2SO4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Zn+2H2SO4(浓)=ZnSO4+SO2↑+2H2O;
(5)因为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从锌和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看出有水的生成,且溶质逐渐被消耗,溶液会逐渐变稀,故答案为:Zn+H2SO4=ZnSO4+H2↑,随着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硫酸变稀,这时就会发生锌与稀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
(6)过量的锌经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难溶性的锌和可溶性的硫酸锌,故需要通过过滤操作,而要得到硫酸锌固体,则需要再经过蒸发操作,故需要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7)根据锌和浓硫酸及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看出要得到等量的硫酸锌需要浓硫酸是稀硫酸的2倍,且浓硫酸反应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比较危险等,故方案已更好,理由是:节约药品(或无污染、安全等)
故答案为:(1)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看能否使品红褪色;(2)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看是否能够复燃; (3)黑色粉末变成红色;(4)Zn+2H2SO4(浓)=ZnSO4+SO2↑+2H2O;(5)Zn+H2SO4=ZnSO4+H2↑,随着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硫酸变稀,这时就会发生锌与稀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6)漏斗、玻璃棒、烧杯;(7)节约药品(或无污染、安全等).
【点评】此题是对硫酸相关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溶液的稀释以及浓硫酸与锌粒的反应进行分析,属常规性基础拓展考查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卡片
1.猜想与事实验证
【知识点的认识】前者是在提出(或给出)的问题之后,针对所提出(或给出)的问题的可能的答案,进行预测或者假设,并作出预测性或者假设的结论(即猜想).后者是按照所提出(或给出)的问题,根据制定计划或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并收集证据;然后由证据推断出猜想是否正确,或者是直接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命题方向】1.猜想的考查主要是依据提出(或给出)的问题,结合后面的事实验证中的部分提示,进行猜想,或者是补全猜想中的空白;或者是根据给出的一种、两种猜想,再继续进行推断其它的可能性猜想等等.
2.事实验证的考查是根据上面的猜想,设计、制定方案,进行探究或实验,分析、收集、整理证据,从而验证猜想,或者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3.该类题目是近几年各地中考热点和重点,特别是事实验证部分是考试的重点所在.它往往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的内容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对实验操作技能、探究实践能力、设计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途径、知识的理解、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科学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其题型分为计划方法类探究题、逻辑推理型探究题、假设验证型探究题、实验设计型探究题、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型探究题、全程考查型探究题和调查、辩论型探究题等.
【解题方法点拨】1.猜想的常见问题是学生在进行猜想时往往不得法,有的漫无边际地进行胡乱猜想,有的猜想本身就是错误(或者自相矛盾),还有的猜想的没有探究的必要等等.所以,在进行猜想时一定要分析好所提出(或给出)的问题的可能性,或者根据已知的猜想,并结合后面的事实验证中的部分提示,进行科学正确的猜想;当然,猜想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例如,针对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我们可作出如下的猜想或假设: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不同(或者相同),其中外焰(或者内焰,或者焰心)温度最高等.不过,为了节省探究时间和资源等,最好还是进行正确的猜想,或者是有探究价值地猜想.
2.事实验证方面常常出现不科学的方案、探究、实验等等,乃至出现错误;还有的是不和谐,或者和猜想矛盾,可能单独看它是正确的,但是它却和猜想没有因果关系,不能说明猜想是否成立.因此,在进行事实验证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猜想,结合相关的知识制定好探究、实验计划或者方案,并进行科学合理地探究、实验,分析、收集证据;这样才能使其服务于自己的猜想,从而回应自己的猜想.另外,还要注意事实验证可以通过实验观察、逻辑推理等等多种手段来完成.
2.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验证药品是否变质,或者变质到什么程度而进行的实验探究.它的理论根据是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和生成物的特性.前者决定了药品变质的可能性、方向和变质程度,后者是判断是否变质的主要依据.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根据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和生成物的特性来设计实验题,或者计算题;让学生验证药品是否变质,或者变质到什么程度,或者计算变质后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等.由于它考查的知识点多面广,所以它是近几年中考和各类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并且,大多数是以实验探究题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根据所学补全实验设计中的空白;当然,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药品是否变质.
【解题方法点拨】这类题目主要是通过验证药品变质后的物质(即生成物)的存在与否,来推断说明药品是否变质;再通过验证药品的存在与否,或者是计算,来推断说明药品变质到了什么程度.要想解答好该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问题情景,分析、提炼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找出药品变质的方向和生成物;或者药品存在的验证方法. 其次,根据生成物的特性及其特殊现象,找出验证生成物存在的方法. 最后,分析生成物存在与否,或者是药品还存在与否,或者是进行有关计算;来判定药品是否变质,或者是变质到了什么程度,或者计算变质后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等.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而进行实验探究.这里所要探究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除了物质的内因(如着火点的高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等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以外,还有外因(如是否有催化剂、温度、浓度、压强、反应物的形状或接触面积等外界因素).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有关的问题情景,或者是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或者是实验推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内因考查以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外因考查主要是催化剂、温度、浓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可以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即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一个实验使用某一条件或者满足某一因素,另一个实验不使用或者不满足),来进行实验探究之.并且,一般都按照如下的思路来思考分析、设计实验、推断解答. 对于内因主要考虑着火点低的比高的容易燃烧;而金属的活动性强的比弱的反应剧烈. 对于外因是这样考虑的:
1.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初中阶段一般是指加快).
2.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反应物的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反应物的温度,反应速率降低.
3.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4.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5.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形状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4.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知识点的认识】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用得较多的是装配或连接玻璃导管、橡皮塞、胶皮管等的操作.具体来说,基本的操作有以下三种:
1.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先把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左手拿橡皮塞,右手拿玻璃管,稍稍有力转动,使其插入即可.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插入胶皮管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左手拿橡皮管,右手拿玻璃管,稍稍有力转动,即可使其插入.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把橡皮塞慢慢地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以免压破容器. 另外.在具体物质的性质、制取、检验、除杂和干燥气体等实验中,还需要注意的是:
1.在使用铁架台固定、装配或连接装置时,操作顺序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而拆卸时的顺序,却正好相反.这也是实验的基本原则.
2.在装配或连接多个相对独立的装置时,还要考虑到单个装置的功能和实验的目的等等.例如,当连接如图所示的某一装置,进行气体除杂或者干燥时,连接顺序一般是:“长进短出”,即长导管(进气口)连接气体的来源装置,短导管(出气口)连接贮存气体的装置.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和一系列多个实验目标,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经过思考探究后,将实验用到仪器装配或连接起来,组成一套气密性好、功能齐全或者能完成该实验目标的实验装置,以便顺利地完成整个实验.题型有操作题、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实验操作及实验仪器的装配或连接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仪器装配或连接的方法、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图示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好实验方案,或者是按照给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或者细心地思考探究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问题等等.
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知识点的认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就是检查一套装置经过装配或连接完毕后,是不是一个密闭的、不漏气的好装置.其检查原理是通过气体的发生装置与辅助容器中的液体(一般是水)构成一个密闭装置,依据改变密闭装置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冒气泡、形成水柱、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其气密性的好坏.由于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个数不同,因此检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考查以下两种情况:1.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一个时,可利用装置内空气的热涨冷缩原理,如图所示:
先把导管插入辅助容器中的水,用手握气体的发生装置,使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就会从导管口逸出,辅助容器中的水中就会冒出小气泡;当手移开后,其中的空气温度降低,体积收缩,辅助容器中的导管中会形成一小段水柱.此时,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若看不到冒气泡或者形成水柱,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不好.
2.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二个时,一定要先设法堵住一个,再进行检查其气密性的好坏.此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要想堵住的是进气口(即长颈漏斗之类的仪器等),那么就可以先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使水浸没其下端管口,然后再按照上面的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一个的那种情况,进行检查即可.
(2)如果要想堵住的是出气口(即连接有胶皮管的导气管),如图所示:
那么还是要先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当水浸没其下端管口时,用弹簧夹,夹住导气管上连接的胶皮管,保证此处不漏气;然后再加入少量的水,若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不再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若继续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不好.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直接询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或者是选择、填写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现象等等.题型有操作题、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作为实验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中考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因为一般说来,无论采用哪种装置制取气体或进行某一物质的性质实验等,在成套装置组装完毕和装入药品之前,都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才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理解并掌握不同情况下的检查方法和现象等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图示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检查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或者细心地思考探究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问题等等.
6.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包含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其二,是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而所谓的常见气体,主要是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等.具体说来,它们的检验与吸收的方法如下表:
至于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就是指为了将常见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的科学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
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选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 常用的气体的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吸收法;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后,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等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的CO2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CO2,然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再吸收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即除去的方法)如上表所示.
二是转化法;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CO转化为C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分析探究后,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推断、选择或填写出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推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7.气体的净化(除杂)
【知识点的认识】气体的净化(除杂),就是指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常用的气体的净化(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吸收法;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直接吸收,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等而除去.例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的CO2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CO2,然后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如下表:
二是转化法;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被所需气体而除去.例如,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CO转化为C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借用某气体中混有杂质这一学生最熟悉的问题情景,来考查甘心受屈的杂质和光彩照人的所需气体的性质,同时,也考查了气体分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由于气体的净化(除杂)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并且这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面广,所以它也是中考和各种考试中的重要考点.考试的重点是通过设置这类题目,来考查学生对气体的净化(除杂)的探究实验能力;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另外,在气体的净化(除杂)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产物,以方便于同所需的物质进行分离.因此,在气体的净化(除杂)时,应该遵守下列基本原则是:“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学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并且,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1.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哪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2.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所需气体的方法,即“化敌为友”、“一举两得”.
3.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4.先除杂,后干燥.即一般是把水蒸气之外的杂质除去,然后再用干燥剂将水蒸气除去. 5.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所需气体的原有状态.
8.气体的干燥(除水)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气体的干燥(除水),就是指将某气体中的水蒸气,用干燥剂吸收掉,而得到干燥的该气体的过程.常用的气体干燥剂,按酸碱性可分为如下三类:
1.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还有硅胶、五氧化二磷等);它能够干燥酸性或中性的气体,如CO2、SO2、NO2、HCl、H2、Cl2、O2、CH4等气体.
2.碱性干燥剂,如生石灰、固体NaOH、碱石灰;它可以用来干燥碱性或中性的气体,如NH3、H2、O2、CH4等气体.
3.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铜等;它可以干燥中性、酸性、碱性气体,如O2、H2、CH4等气体. 干燥剂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干燥气体时要根据干燥剂和气体的性质,选择只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而不吸收被干燥的气体的干燥剂.即干燥剂不能和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反应.例如,不能用碱石灰、CaO和NaOH干燥CO2、SO2、HCl、H2S、Cl2、NO2等;不能用浓 H2SO4、P2O5干燥 NH3等.常用的干燥装置的基本类型和气体流动方向如下表: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来考查气体的干燥和相关性质;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由于气体的干燥是气体净化中重要的步骤,所以,对常见的气体干燥剂、干燥装置、选择原则的考查,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考和各种考试中的热点、重点.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干燥剂、干燥装置选择原则和相关气体的性质等.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另外,还要注意:
1.固体干燥剂颗粒大小要适当,颗粒太大气体和干燥剂接触面小,不利于干燥效果不好;颗粒太小,气体不易通过,容易堵塞,一般以黄豆粒大小为宜.
2.气体的干燥是气体净化的环节之一.在干燥装置和其它净化或反应装置连接时,一般情况下,若采用溶液作除杂试剂,则是先除杂后干燥;若采用加热除去杂质,则是先干燥后加热.
3.为了防止大气中的水气侵入,有特殊干燥要求的开口反应装置可加干燥管,进行空气的干燥.
4.液体干燥剂用量要适当,并控制好通入气体的速度,为了防止发生倒吸,在洗气瓶与反应容器之间应连接安全瓶.
9.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知识点的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就是指填写常用仪器的名称,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常用仪器,以供实验所用.相对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例如,称量物质时,选用托盘天平(附助器材有药匙或镊子);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选用量筒(附助器材是胶头滴管);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探究后,填写所用的仪器名称,或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合适的仪器,以供实验所用.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的能力,以及书写仪器名称、判断对错或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仪器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填写、选用或判断对错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填写仪器名称时,书写要规范、工整,切不可使用错别字、不规范的字,等等.
10.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还有能支持呼吸.即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非金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异,可表现为缓慢氧化、燃烧或爆炸等,但在反应中都放出大量的热.具体情况如下:
1.氧气与非金属反应,例如:(1)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但是,当氧气不充足时,会生成一氧化碳)(2)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3)红磷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而白磷可以与空气中氧气的发生缓慢氧化,达到着火点(40℃)时,引起自燃,(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会有水雾生成.
2.氧气与金属反应,例如:(1)镁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即氧化镁);(2)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即四氧化三铁);(3)铜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加热,会逐渐变成黑色的固体(氧化铜).
3.氧气与化合物反应,例如:(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2)甲烷(沼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呈蓝色,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还会有水雾生成.(3)酒精(乙醇)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还会有水雾生成.(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集气瓶的内壁有水珠出现,并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5)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呼吸作用是生物从自然界里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实际上它是一种缓慢氧化.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蜡烛燃烧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酒精等可燃气体的化学性质”、“呼吸作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考查氧气的助燃性(故意将其与可燃性替换),有氧气参与的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氧气参与的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就是指实验室用什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氧气.一般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或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2H2O+O2↑、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其反应类型都是分解反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特别是结合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来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的表达能力(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各物质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类型,以及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类型,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发生装置的相互联系;并且,一定要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2.氧气的制取装置
氧气的制取装置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制取装置,主要是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它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其中,发生装置又分为“固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两种装置;收集装置分为“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装置.具体如图所示: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有:
1.在“固体加热型”的装置中,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为了便于氧气的导出,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2.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浸在液面下;同理可知,瓶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当瓶内收集满氧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备用即可.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否则,会使收集的氧气的纯度不高.不过,这样收集的氧气的纯度确实不如用排水法收集的高,但是比较干燥.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氧气的制取装置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组装装置,也可能是选配或者选择装置,还可能是评价装置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不过以实验探究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和给出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来选配或者选择装置,以及评价装置或者推断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性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氧气的溶解性、密度等;还要熟悉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来组装、选配或者选择氧气的发生装置(用固体及固体混合物加热反应的原理时,选用固体加热型的装置;用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的原理时,选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性质,可选用排水法收集的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反应的性质,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装置.
另外,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可以来组装相关的装置,或者评价给出的装置中的错误和不足,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等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制取装置来推断氧气的制取原理、氧气的性质、仪器的名称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13.氧气的收集方法
氧气的收集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分别是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和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有: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当瓶内收集满氧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备用即可.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否则,会使收集的氧气的纯度不高.不过,这样收集的氧气的纯度确实不如用排水法收集的高,但是比较干燥.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氧气的收集方法、装置、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收集方法,可能是组装收集装置,也可能是选配或者选择收集装置,还可能是评价装置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不过多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呈现.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和给出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收集方法,选配或者选择装置,以及评价装置或者推断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性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收集方法、装置和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等;还要熟悉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氧气的性质来选取收集方法,组装、选配或者选择氧气的收集装置.也就是,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性质,可选用排水法收集;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反应的性质,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另外,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可以来组装相关的装置,或者评价给出的装置中的错误和不足,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等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收集装置来推断氧气的收集方法、有关的性质、仪器的名称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1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知识点的认识】由于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不同,所以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也稍有不同.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
1.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倒(倒入液体药品;可参见49:液体药品的取用,但是还要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在液面下)→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当用锥形瓶做反应器时,此步可省)→收集(详看6E:氧气的收集方法).
2.采用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向试管里装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还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注意要用外焰,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收(详看6E:氧气的收集方法)→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制取氧气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可能是将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打乱顺序后让学生重排,也可能是给出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之,还可能是根据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来推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画出、分析、评价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以及据此推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的名称、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填写或评价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或者画出、选配、评价装置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等等.
另外,有时根据制取氧气的装置示意图或实验步骤来推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回答常见仪器的名称和有关操作的理论依据(即有关操作的原因),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还会根据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来推断氧气的有关性质、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案等.
15.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催化剂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有三个:
1.“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 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情况。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答有关催化剂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命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有关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作用程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示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6.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l2+CO2↑+H2O.其制取装置如图所示:
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倒(倒入液体药品;可参见49:液体药品的取用,但是还要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在液面下)→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当用锥形瓶作反应器时,此步可省)→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导管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且瓶口还要盖上玻璃片)。
还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而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说明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让学生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以及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等,可能是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打乱顺序后让学生重排,也可能是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之,还可能是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来推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画出、分析、评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以及据此推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如上图中的标号a、b等)的名称、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填写或评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或者画出、选配、评价装置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等等。
另外,有时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示意图或实验步骤来推断制取的反应原理、回答常见仪器的名称和有关操作的理论依据(即有关操作的原因),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还会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来推断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操作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案等。
17.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而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说明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案,可能是用图示的方法画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示意图,也可能是给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装置,还可能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实验方案,画出或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装置示意图,以及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如集气瓶等)的名称、注意事项等.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画出、选配、选择或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装置.
另外,有时根据实验装置示意图或直接要求回答常见仪器(如集气瓶等)的名称,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有时还会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或给出的检验和验满装置示意图)来推断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18.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溶解度为0.144g/100g水(25℃).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 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常压缩在钢瓶中存放,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液态二氧化碳减压迅速蒸发时,一部分气化吸热,二另一部分骤冷变成雪状固体,将雪状固体压缩,成为冰状固体,即俗你“干冰”.“干冰”在1.013×105 Pa、﹣78.5℃时可直接升华变成气体(可用作制冷剂).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77g/L,约是空气的1.5倍.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分析、推断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并且,还经常考查其固态形式﹣﹣干冰的制冷作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尤其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推断其收集的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的方法,以及干冰的制冷作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9.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二氧化碳无毒,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它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
5.二氧化碳与水被绿色植物利用,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灭火”、“呼吸作用”、“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或高炉炼铁”、“光合作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二氧化碳的前三个化学性质,以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0.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变成二氧化碳,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燃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点燃¯2CO2.
2.一氧化碳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把金属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工业上常用来冶炼金属).例如,CO+CuO△¯Cu+CO2,Fe2O3+3CO高温¯2Fe+3CO2.
3.一氧化碳还具有毒性,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碳及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氧气的化学性质”、“炼铁的原理及金属的冶炼”、“一氧化碳的毒性及煤气中毒”、“一氧化碳的用途”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一氧化碳的前两个化学性质,以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一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1.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具体如下: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溶解度为0.144g/100g水(25℃).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 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常压缩在钢瓶中存放,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液态二氧化碳减压迅速蒸发时,一部分气化吸热,二另一部分骤冷变成雪状固体,将雪状固体压缩,成为冰状固体,即俗你“干冰”.“干冰”在1.013×105 Pa、﹣78.5℃时可直接升华变成气体(可用作制冷剂).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77g/L,约是空气的1.5倍.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1)二氧化碳无毒,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它是一种窒息性气体).(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5)二氧化碳与水被绿色植物利用,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灭火”、“呼吸作用”、“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或高炉炼铁”、“光合作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分析、推断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并且,还经常考查其固态形式﹣﹣干冰的制冷作用,二氧化碳的前三个化学性质,以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尤其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推断其收集的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的方法,以及干冰的制冷作用等;还有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2.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用品有:水槽、试管、直流电、石墨电极(正极不能用铜等金属或与氧气反应的电极)、12V的直流电源.
2.实验过程及现象:按照上面的实物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闭合电路后,会看到试管内的电极上出现气泡,过一段时间,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氧气的密度为1.429g/mL,氢气的为0.089g/mL;通过计算可得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氢,氧两种分子和原子个数比都是2:1).可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1:2,质量比为8:1”.
3.该实验结论或推论有:(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两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体积比为2:1.(3)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聚集后直接构成物质)(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⑾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氧气和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⑿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4.电解水时的误差分析,即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1)氧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由于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稍大些,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2)电极的氧化造成的.当使用金属电极进行实验时,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有可能有一部分氧气在电极处与电极发生了反应,使氧气损耗了一部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3)电极产生副反应等造成的.如用稀硫酸溶液作电解液,可能会有下列副反应发生:H2SO4=H++HSO4﹣,在阴极:2H++2e=H2;在阳极:2HSO4﹣﹣2e=H2S2O8(过二硫酸),H2S2O8+H2O=H2SO4+H2SO5(过一硫酸),H2SO5+H2O=H2O2+H2SO4;生成的过氧化氢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不易放出氧气.从而使生成的氢气增多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
克服的办法是,在电解液中加入碱比加入酸的误差会小些.或者事先将电解液用氧气饱和,可以消除因溶解度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或者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有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有时还会以如图所示的图示信息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和分析后,来解答该实验的用品、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和改进完善措施等,或者是补全其中的部分空白.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凭借着电解水这一非常典型的实验情景,来考查学生对具体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推断和归纳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改进完善措施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等;并且,还要充分理解所涉及到的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等,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
另外,对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或推论的总结,如果从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方面来考虑、理解的话,就会事半功倍了.对于误差分析来说,一定联系着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氧气的氧化性,以及增强导电性的物质的性质等;来分析探究之.对于改进完善措施,可以从气体溶解性及其饱和溶液,将试管换成带刻度的仪器或专用的水电解器,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方面来考虑改进.
23.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
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3.变形公式有:
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
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
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5.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 g,则等式m 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
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24.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知识点的认识】氢气的制取包括实验室制取和工业制取两种方法.在实验室里,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即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为:;制取氢气一般装置(即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为:.
制取氢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倒(倒入液体药品;可参见49:液体药品的取用,但是还要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在液面下)→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试管的底部要与铁架台的底座接触,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当用锥形瓶做反应器时,此步可省)→收集(既可用排水法,也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前者要事先装满水,收集满氢气后,在水下盖好取出并倒放;后者要将导管伸到试管的底部,并使收集收集稍稍推延).
工业上制取氢气,常采用电解水的方法、天然气催化分解法和水煤气转换法等.其中,电解水制得的氢气纯度最高(可达99.5%~99.8%).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氢气的检验方法是用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然后用燃着的木条放到试管口,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如气体量少,可能会发出爆鸣声.谨记不纯的氢气,引燃会发生爆炸,从而引发一些事故;因此使用氢气前,一定检验其纯度),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时,烧杯内壁会有水雾(或水珠、水滴)生成.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或者是图表信息,让学生来探究或解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以及氢气的检验和工业制取原理等相关知识.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氢气的检验和工业制取原理等,可能是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步骤打乱顺序后让学生重排,也可能是给出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之,还可能是根据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来推断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氢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氢气的检验和工业制取原理,画出、分析、评价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以及据此推断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氢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的名称、实验注意事项,以及氢气的检验和工业制取原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填写或评价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步骤,或者画出、选配、评价装置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等等.
另外,有时根据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示意图或实验步骤来推断制取的反应原理、回答常见仪器的名称和有关操作的理论依据(即有关操作的原因),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还会根据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来推断氢气的有关性质、操作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案等.
25.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具体如图所示.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
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
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
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盐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
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K、Ca、Na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反过来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
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
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化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26.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具体内容是酸性溶液的pH值<7;中性溶液的pH值=7;碱性溶液的pH值>7.可简记:“小酸大碱中7”;其含义是:“pH值<7为酸性,pH值>7为碱性,pH值=7为中性。”并且其中的“小酸大碱”还可暗示:“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或者是解答与之相关问题的能力等。命题方式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推断其pH值大小,或者是根据溶液的pH值大小来推断其酸碱性强弱,有时对给出的有关表达进行判断或评价,有时还要求进行误差分析,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特别是,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27.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知识点的认识】酸雨的产生是这样的: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或石油等排放的,以及汽车尾气释放的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等酸性物质.
酸雨的危害:酸雨对河湖、植物、土壤等均有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势必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图所示:.
综合起来说,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酸雨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农作物减产.
2.酸雨可破坏水体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危及生态平衡.当pH值降至5.0以下,鱼卵多不能正常孵化,即使孵化,骨骼也常是畸形的;加之河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水生生物的死亡.
3.酸雨也可使土壤酸化,影响和破坏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锌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导致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逐步退化.正因为这些,酸雨被冠以“空中死神”、“空中恶魔”、“空中杀手”等令人诅咒的名字.
4.酸雨还可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通讯电缆、铁路桥梁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腐蚀,令人十分心痛.许多刚落成或装饰一新的建筑在几场酸雨之后变得暗淡无光,例如,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雅典古城的大理石建筑和雕塑已千疮百孔,层层剥落.重庆嘉陵江大桥,其腐蚀速度为每年0.16毫米,用于钢结构的维护费每年达20万元以上.也有人就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做过研究,认为近30年来其受侵蚀的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在自然状态下快几十倍.
5.酸雨还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含酸性物质的空气能使人的呼吸道疾病加重.酸雨中含有的甲醛、丙烯酸等对人的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要高10倍,其微粒可侵入人体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而导致死亡.当空气中含0.8mg/L硫酸雾时,就会使人难受而致病.或者是人们饮用酸化的地面水和由土壤渗入金属含量较高的地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鱼类等,一些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进入人体,最终对人体造成危害.
酸雨的防治: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调整以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比如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2.加强技术研究,减少不达标的废气排放,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由于二氧化硫是我国酸雨的主要祸根,国家环保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对二氧化硫超标区和酸雨污染区进行了严格控制(即“两控区”).控制高硫煤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
另外,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还有,在酸雨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污染重的地区可栽种一些对二氧化硫有吸收能力的植物,如垂山楂、洋槐、云杉、桃树、侧柏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污染、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pH的测定、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及其来源、酸雨对雕像(或建筑物、铁路桥梁等)腐蚀及其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及其实现途径和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识记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时,可以联系着空气的污染或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来理解和识记,效果会更好些.
2.对于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来源,不仅仅是煤炭或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等尾气的排放;主要是使用含有硫元素或氮元素的物质,都会有可能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等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导致或加重酸雨的形成.例如,如果使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来冶炼生铁时,就会使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的污染或酸雨的产生.
3.酸雨对雕像(或建筑物、铁路桥梁等)腐蚀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碳酸钙(或金属铁)与相应的酸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有,使用熟石灰(或生石灰)来改良酸雨造成的酸性土壤时,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相应的酸发生的中和反应(若用的是氧化钙,则还有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等.
28.常用盐的用途
常用盐的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常用盐的用途主要是指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这四种盐的应用.具体情况如下:
1.氯化钠(俗称食盐)经常用来做调味品、防腐剂、融雪剂(降低雪的熔点),农业上常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医疗上还用氯化钠来制生理盐水(0.9% 氯化钠溶液),工业上还常用来制取氯气、烧碱等.
2.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广泛应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等,还常用于食品工业等.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常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它还被用于生产汽水、干粉灭火器等.
4.碳酸钙(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大量用于建筑业;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它还可被用作补钙剂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常用盐的用途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盐的性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医疗及健康、建筑业的有关知识、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配制、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常用盐的用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氯化钠用作调味品(或防腐剂、融雪剂、农业选种的试剂、配制生理盐水的原料)、碳酸钠用作洗涤剂、碳酸氢钠,用作发酵粉(或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用于生产干粉灭火器)、碳酸钙用作建筑材料(或补钙剂)的考查,以及对常用盐的用途所涉及的有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常用盐的用途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想更好地来理解和识记常用盐的用途,就要弄清“性质用途”的关系;并且,要巧妙地利用这个互推关系,效果会好的多.
2.常用盐的名称、化学式和俗称一定要熟记,切不可弄混了.
3.常用盐的用途中所能涉及到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要熟练掌握好.
29.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知识点的认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含不含碳元素;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是无机物.但是,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物.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及其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分类和类别辨析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及其判定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及其判定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机物的辨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及其判定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辨析其组成特点,看看是不是含有碳元素,
1.在对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判别时,首先要明确它们都是化合物的一类;只有确认某物质是化合物以后,才可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即宏观组成特点),来确认它到底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
2.在对有机物进行判别时,不能只看该化合物是否含有碳元素,还要看它是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特殊化合物中的一种.如果是其中的一种,那么它应该属于无机物(因为这类特殊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所以把它们看做无机物);如果不是其中的一种又含有碳元素,那么才可以判定它是有机物.
3.值得一提的是: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是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少数含有碳元素的特殊化合物就属于无机物;还有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也含有碳元素,但它属于单质);同理,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无机物,但是无机物不一定都不含碳元素(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少数的特殊无机化合物就含有碳元素).
30.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化学式的书写分两种情况:
1.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此时又分为两种:(1)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用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元素符号来表示它的化学式.例如,铁的化学式为Fe;硫的为S;氦气的为He;等等.(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要先写出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元素符号,再在其右下角标出该分子的构成(即该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才能完成其化学式的书写.例如,氧气的化学式为O2;氮气的为N2;氢气的为H2;等等.
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1)是要先按照“左正右负”的原则[即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但甲烷(CH4)、氨气(NH3)除外],书写出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的元素符号;(2)是采用交叉法(即交叉正、负化合价的数值),找到并标出各元素符号右下角所要标注的原子或离子个数;即可得到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而化学式的意义一般是指宏观上表示该物质及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构成.如果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是原子,那么它还能表示元素和一个该原子;如果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它除了表示一个该分子外,还表示该分子的构成;等等.当然,有时根据物质的化学式,结合所给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还能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其中的元素质量比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等.具体的表述是这样的:(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铁(Fe)为例,它除了表示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元素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以外,还能表示铁元素和一个铁原子,等等.(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水(H2O)为例,如图所示:.另外,根据水的化学式(H2O)还可以计算出:①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②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③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11%,氧元素的是88.89%;等等.(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氯化钠(NaCl)为例,它既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又表示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还表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及其类别辨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教材之外的典型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分析、判断一下该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其中含有什么元素或原子团(是化合物再考虑),是化合物时还要考虑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然后,再相应的书写规律和方法进行规范书写其化学式即可.另外,如果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若右下角的个数含有约数,一般要约分;但是,过氧化氢(H2O2)等过氧化物,以及淀粉[(C6H10O5)n]和葡萄糖(C6H12O6)等有机物除外.
2.在表述化学式的意义时,要注意其宏观和微观描述方式的不同,宏观上一般“组成”来描述,而微观上一般用“构成”来描述.还有当化学式前面有了数字时,就只有微观意义,而没有宏观意义了(因为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对于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读法也是有规可循的.具体以氧化物、酸、碱和盐的顺序剖析如下:(1)氧化物一般称呼为“氧化某”,但是,当某元素有两个化合价时,常把高价的称呼为“氧化某”,低价的称呼为“氧化亚某”;并且,有时还需要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来区分其名称.例如: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和四氧化三铁(Fe3O4)等.当氧元素不显﹣2价时,一般称呼为过氧化某或超氧化某.例如: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和超氧化钾(KO2)等.(2)酸的称呼分为两种:①把含有氧元素的酸称呼为“某酸”.其中的“某”是氢、氧元素之外的元素名称;当某元素有两个化合价时,常把高价的称呼为“某酸”,低价的称呼为“亚某酸”;例如:硫酸(H2SO4)、亚硫酸(H2SO3)等.②把不含氧元素的酸称呼为“氢某酸”;例如:氢氯酸(俗称盐酸,HCl)、氢硫酸(H2S)等.(3)碱一般称呼为“氢氧化某(或亚某)”;例如:氢氧化铁[Fe(OH)3]、氢氧化亚铁[Fe(OH)2]等.(4)盐的称呼也分为两种:①把不含氧元素的盐称呼为“某化某或亚某”,例如,氯化铁(FeCl3)、氯化亚铁(FeCl2)等.②把含有氧元素的酸称呼为“某酸某或亚某”,例如,硫酸铁[Fe2(SO4)3]、硫酸亚铁(FeSO4)等.
4.涉及到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时,一定要联系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公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来进行.
3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主要有4种题型: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利用公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和”来进行计算.
2.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公式:“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比”来进行计算.
3.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公式:“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来进行计算.
4.有关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学式和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按照化合价的原则来推算即可.
而有关化学式的推断,主要有3种题型:
1.不涉及化学反应的化学式的推断,方法是根据上面的4种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逆向推算出该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或个数比;然后再将其标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可.
2.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化学式的推断,方法是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在化学反应前面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推断出其中的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然后再按照化合价的顺序为“左正右负”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并把原子个数标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可.
3.以模型图的形式呈现的化学式的推断,方法是要先看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查找每一种原子的个数,再按照按照化合价为“左正右负”的顺序(或图示中的顺序),将其元素符号排列起来,并把原子个数(或个数比)标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可.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有关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将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有关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式的推断和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或其逆运算,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公式,进行准确地计算.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要用试卷上给出的数值来计算.还有,其中的原子个数一般是相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没有数字时,默认为是1);但是,如果某元素在同一化学式中出现多次,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之和;如果某元素符号被括号括起来了,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括号的右下角的数字的乘积.
2.有关化学式的推断,要先看是哪一种题型,然后,再按照相应的方法,细心地进行推断.
32.反应类型的判定
反应类型的判定
【知识点的认识】反应类型的判定主要是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判定的方法就是结合它们的概念和相应的通式,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来细心地判定.当然,有时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判定.判定方法是从物质得、失氧(即氧元素)的角度来判定的;物质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合反应及应用、分解反应及应用、置换反应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应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的判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一定要分析好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在判定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时还要同时关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2.对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定,主要看物质是得氧还是失氧,并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往往是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也就是常说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在高中化学中会进一步地学习).
33.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34.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1.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2.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
3.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4.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5.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格式,以“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为例,介绍如图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书写化学方程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主要是以计算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审题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是抓住“三找”;即一找化学反应方程式,二找已知量和未知量x,三找用到的相对质量关系.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一般可以简记为:“六步七行”.其中的“六步”,又可以对应着简记为:“设、方、质(分为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两行)、比、算、答”.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1)设未知量x时,x的后面不要带单位;(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切记严格地按照“写→配→标→注”步骤细心书写;(3)找质量关系时,最好先找下一行的实际质量关系(即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再对应着找上一行的相对质量关系.并且,切记将它们都写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分居上下两行.(4)列比例式时,要按照“上一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一行的实际质量比”的顺序来列;保证是对应比相等.(5)求算x时,可以参考着化学方程式下面的两行质量关系中的上下或左右的倍数关系来求算.当没有倍数关系时,再按照一般的方法来求算便是.(6)在写答案时,只需要简明扼要地答出关键语句即可.
35.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自燃与爆炸”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燃烧的概念、现象和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燃烧的概念,一定要明确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因此,在书写有关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反应条件写出燃烧,而应该是点燃.
2.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些物质(如细铁丝等)燃烧时要求的氧气浓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还有,就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查到,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36.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三个:
1.常温时,具有稳定性.
2.点燃时,具有可燃性.如图所示;纯洁的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的烧杯的话,内壁上会有水珠生成,拿烧杯的手感觉发烫(即该反应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十O22H2O.不过,它的燃烧还有特别需要注意的情况;那就是当氢气不纯时,点燃容易发生爆炸现象.另外,氢气还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十Cl22HCl.还有,氢气还可以与氮气在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化合生成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十N22NH3.
3.加热时,具有还原性.也就是说,在加热的条件下,它能夺取某些含氧化合物里的氧,使其它元素被还原.如题所示:.就是利用氢气来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uOCu+H2O.但是,实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反应前,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有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同时,也有利于氢气在试管底部聚集参与反应),将氢气验纯后先通一段时间氢气,然后再加热(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氢气与其中的空气混合后,被点燃发生爆炸);反应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及其中的固体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目的是为了使固体冷却,防止刚还原出来的铜再次被氧化).
氢气燃烧实验,如图所示:.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可以看到,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用一个冷而干的烧杯罩在火焰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拿烧杯的手感觉发烫(即该反应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十O22H2O.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及其有关操作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氢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及其验纯、氢能源的开发、金属铜的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及其有关操作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氢气的燃烧现象及其验纯、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有关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及其有关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空气里如果混有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0%~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2.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和操作要领,可以编成如下顺口溜来导学、导记等.例如,可以编成:(1)氢气验纯管下倾,先通氢气后点灯.黑色变红水滴下,熄灯冷却再停氢.(2)氢气是“早出”、“晚归”,酒精灯是“迟到”、“早退”.等等.
3.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或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变化或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相互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的问题等,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37.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知识点的认识】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是指人类及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而食物的成分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其为营养素(或六大营养素).具体内容如下:
1.蛋白质: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百万.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其余存在于血液、皮肤、软组织、毛发、蹄、角中.另外,许多植物(如大豆、花生)的种子里也含富含蛋白质.如图所示:.蛋白质产热供给量占人体需要总能量的10%.所以成人每日需要摄入60~70g的蛋白质,而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青少年需要量更大(80~90g).
2.糖类:它是组成人体的成分,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淀粉属于糖类,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如图所示:.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对维持身体的健康有明显的作用.一般成人每日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是480~600g.
3.油脂:它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油脂有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牛油和奶油等.在常温下,植物油呈液态,称之为油;动物油呈固态,称之为脂肪;二者合称油脂.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因此它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在正常情况下,每日摄入50~60g油脂,它供给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脂肪的来源多是从牛奶、蛋黄、植物种子,如花生、大豆、芝麻、核桃等食品中摄取.如图所示:.一般成人体内贮存约占人体质量的10%~20%的脂肪,女性高于男性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付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消耗自身的脂肪来满足机体的需要(此时人就会消瘦);当食入过多时,又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而且容易患肥胖病和心血管疾病.
4.维生素:它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生理作用上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供应能量的物质,但却是机体不可缺少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大多数是某些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既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生长、健康、繁殖和生产机能)必不可缺的化合物,又是机体进行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在体内起催化作用,能促进主要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合成和降解,从而控制代谢.因此,没有维生素就没有人体的生命活动.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肌肉、鱼类、鱼肝油、蛋类、牛奶和羊奶等均富含维生素.如图所示:.
5.无机盐:它又称为矿物质,是由无机元素所构成,占人体体重的4%. 由于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有钙、磷、硫、钾、钠、氯、镁七种元素,它们在体内的含量较多(超过0.01%).微量元素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等,在人体的含量较少(少于0.01%).无机盐在人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构造人体组织,使骨骼坚硬并可支持身体.同时,又存在于细胞、血液、神经、肌肉等组织中,构成人体的柔软组织.无机盐溶于体液,可加强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活动,使人体得以维持相对平衡状态.
6.水:它在人体的含量约占体重的60%,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由皮肤及大小便排出体外,同时又不断地从体外摄取水分进行补充,从而使体内的水分得以维持平衡.如果把蛋白质称为生命的基础,那么水就是生命的摇篮.因为水是营养素的溶剂,是代谢产物的溶剂和体内所有反应的介质.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物质的交换、血液的循环、新组织的合成及废物,有毒物质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此外,水还可滑润关节、肌肉、体腔、保持皮肤的柔软,调节人体的温度,保护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一般成年人每日需水量为2000﹣3000毫升,可通过食物和饮料获得足够的水分.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食品(或药品、保健品等)中的有机营养素、均衡营养与健康、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物质的元素组成、水的性质和应用、常见的溶剂、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六大营养素的名称及其来源和缺乏症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包括营养素的名称、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六大营养素的名称一定要熟练地记住,填写时切记不能写错别字.尤其是,其中的油脂不要写成脂肪.
2.对于六大营养素的来源及其缺乏症等,只需记住典型的、主要的来源和缺乏症即可.
3.虽然维生素是机体进行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在体内起催化作用,能促进主要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合成和降解,从而控制代谢.但是,大多数只是某些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酶实际上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并且,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而且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人们消化吸收食物就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就是因为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专练01 常见气体的制取和净化(20题)(含答案),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D注射器中收集到的是N2,回答下列问题,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专练01 常见的气体的制取和净化(含答案),共37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压轴题(选择题):常见气体的制取和净化(含答案),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