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设计
展开案例背景:我校正在开展“4S”模式的基础课程研究,于是结合本校资源,将“4S”带入生物课堂。恰逢我校接受区督导检查,课后得到了教研员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受益匪浅,于是将本节课稍作梳理并记录下来,希望对自身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过程简述: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参考教材70页实验指导,自主完成实验(材料自选)。
老师准备:选取大叶黄杨枝条,在红墨水稀释液中浸泡三小时,并切成段;单面刀片;放大镜。
二.分层目标及知识回顾: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教师活动:呈现本节课目标,出示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横切面永久装片图(重点强调韧皮部和木质部)。
学生活动:回答各部分名称。
过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适应性”。今天我们在研究植物茎的结构基础上,继续研究植物茎的功能。
三.分享智慧:自主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提出分享内容:如何完成实验?看到什么实验效果?
学生活动:交流自主实验的步骤及现象。
师: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能够得到什么实验结论?为什么能够得到此结论?
生:从这个实验说明“茎具有输导作用”,因为原本在植物体外的红墨水,被运输到了叶片或者花瓣,所以说明“茎具有输导作用”。
师:今天大家带来的实验材料,有些是木本植物的枝条,有些属于草本植物,比如菊花、百合花等。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木本植物的茎,但从实验结果看来,不光木本植物的茎有输导作用,草本植物的茎也有输导作用。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植物茎具有输导作用”。茎要输导哪些物质呢?
生:水和无机盐,有机养料。
过渡:接下来,我们要解决茎输导水和无机盐、有机养料的部位在哪?
四.解决问题
问题一:植物茎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师:在解决问题前,我们先思考:在茎的结构中,哪些结构与输导作用有关?
生:导管和筛管。
师:究竟是导管还是筛管输导水和无机盐呢?为了证明大家的假设,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需要进行实验。还是借助课本70页的实验,因为红墨水相当于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但是,今天不用大家做的实验材料,而是老师提前为大家准备的——在稀释红墨水中浸泡3个小时的大叶黄杨枝条。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要求和步骤,提出观察目标。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练案》49页 “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目标,进行实验现象交流,并得出实验结论“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输导水和无机盐。”
过渡:植物的茎除了输导水和无机盐,还要输导有机养料。
问题二:植物的茎输导有机养料的部位
教师活动:呈现“节瘤”照片。
学生活动:交流对于“节瘤”的认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节瘤的形成,并从中得到结论。
学生活动:得出结论“韧皮部中的筛管输导有机养料”。
教师活动:出示生活实例:果树环割的原理;在树干之间系铁丝晾衣服的坏处。
学生活动:用已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实例
五.体验成功:
教师活动:出示导管和筛管位置、功能、运输方向对比表格,及导管和筛管运输动画。
学生活动:回答导管和筛管对比表格;阅读《学练案》50页资料,了解茎的支持、贮藏、生殖功能。
教师活动:再现本节课目标及由目标衍生的反馈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课外探究问题:
1.为什么今天的观察实验不用大家带来的实验材料?
2.查阅资料,了解是否有科学实验证明“筛管输导水和无机盐”?
课后反思:
一.细究教材,挖掘素材
本节课内容是《茎的输导作用》的第二课时,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只有三百字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既要让45分钟的课堂充实,但又不能过于发散,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所以在本节课环节设计时,主要采取两点措施: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联系生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树的环割,在树干之间系铁丝晾衣服等),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二.结合我校基础课程“4S”
“subject”分层制定目标、“share”分享智慧、“slve”解决问题、“success”体验成功,结合我校基础课程的“4S”模式,使得本堂课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在“分享智慧”中,学生能够对于自主完成的实验进行交流;在“体验成功”中,能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4S”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体验课堂,喜欢课堂。
三.开放性实验,彰显学生智慧
对于本节课“描述茎的输导作用”实验,教材要求实验材料是“带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因为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的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但考虑到本节的标题为“植物茎的输导功能”,除了木本植物的茎具有输导作用,草本植物的茎也有输导功能。所以,在布置学生提前准备此实验时,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木本植物的枝条。从学生带到课堂的实验材料来看,有木本植物的枝条,也有常见的一些草本植物,比如一些常见的花卉:白菊花、百合、白玫瑰等,而这些浅色花卉的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花瓣的颜色变化,也正好证明了无论是木本植物的茎还是草本植物的茎都有“输导功能”。同时,学生在自主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展示个体的智慧。由于选材的多样,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几个细节上:
细节一:实验指导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被染色的枝条时,需要用到放大镜,但由于指导的缺乏,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放大镜。有些学生将放大镜紧贴着观察材料,有些学生则将放大镜离材料很远。导致部分学生并没有看到很好的放大效果。
在学生进行枝条纵切时,没有指导纵切的方法。很多学生将枝条横放进行纵切,这样纵切不仅不方便,而且很容且伤到手。所以在巡视学生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的纵切只能我“代劳”了。并且在实验时,未给学生准备纵切时使用的小木块,使得实验操作不够规范。
细节二:对于使用的图片交代不明确
和以往的生物课一样,本节课用到了大量的图片,其中有些是实物图,有些是模式图。但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于部分出示的图片的交代。例如在介绍“导管”时,先出示了一幅导管模式图,紧接着出示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导管实物图,但对这两幅图并没有做明确的交代,容易造成学生感官上混淆,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染色的枝条后,给学生出示了显微镜下观察的染色枝条横切面,但没有强调图片与学生自己看到的现象的区别,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疑惑。
细节三:忽略“失败者”
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个别学生的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但并没有去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实验经历,只让实验效果明显的学生交流他们的体验,获取我需要的、正确的信息。没有考虑到那些实验效果不明显或者失败的学生的感受,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甚至肯定。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总的来看,这节课准备充分,课堂结构清晰,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实验和课堂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发挥知识的真正价值。通过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一节真正优秀的课,除了要有精巧的课堂环节设计,更高的要求是要“考虑到每个细节,关注每个学生”。
2020-2021学年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