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技术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学校
武汉光谷十小
(武汉小学光谷分校)
授课人
吴晓璐
课程名称
《诗画唱牧童·空谷传谣音-牧童谣》
教材
书名: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一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音乐文化主线:“牧童”是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人文主题,从古至今,“牧童”的可爱形象都会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本课以这一主题作为音乐文化主线,融合主题相关的音乐、诗歌、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学生不仅仅是唱牧童歌,更能感受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2)文本分析:《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五声商调式。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衬词活泼,朗朗上口,简单易学。用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音乐能力基本处于启蒙阶段。经过上学期训练,课堂常规意识逐渐加强,对于唱歌课的要求基本了解,在前期的学习中对音的强、弱,基本节奏有了初步体验。在本节课中我会围绕歌曲,在聆听的基础上,用游戏、图谱、律动等方式,让学生从视觉到动觉进一步去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以及编创歌曲的快乐。
三、技术准备
1.用Micrsft Office PwerPint软件制作课件。
2.用绘声绘影编辑视频文件和声音文件。
3. “牧童”主题的剪纸拼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歌曲学习中感受“牧童”的可爱形象,体会“音诗乐画”综合艺术形式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牧童”音乐文化为主线,融合其他相关艺术形式,营造“诗情画意”情境氛围,学生在感受、体验、游戏、编创、合作、表现等过程中获得音乐体验;借助旋律图谱、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音高概念;模拟情景,声音不同力度的处理,加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问答式对歌,旋律线图谱,巩固mi sl la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用问答的形式,富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教唱第三乐句
教学过程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抛球游戏,温故知新
1、问好歌
抛球游戏
mi sl la 三个动画小朋友邀请你一起玩游戏
①请你听一听:抛球听音
②请你唱一唱:抛球唱谱
55 55 6 —|55 55 3 —||
身坐直、腿放平、口张开、要微笑,学生能跟随动画听音唱谱。
1、问好歌作为练声曲,找到唱歌姿势和状态。
2、动画游戏设计音高小朋友,将枯燥的听音唱谱变得有趣味。既是对 mi sl la三个音的复习,也用这三个音引出歌曲的主要旋律,温故知新,预设铺垫。
(二)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1、营造情境:mi sl la三个小朋友继续带领你们去山谷春游踏青。听,山谷里传来悠扬的笛声,原来是来了一位放牛的小牧童,他还唱着歌呢!
2、揭示主题:咱们听一听,他在唱什么?教师范唱,带领律动,寻找答案,导入主题《牧童谣》
学生沉浸情境之中,跟随教师身势律动,认真聆听教师范唱。
营造情境,承上启下,渲染气氛,引出“牧童”主题。
(三)视听感知,歌曲学唱
1、初听音乐,整体感知:引出“问答式对歌”。
2、复听音乐,感受情绪:随乐律动,加强印象。
3、再听音乐,图谱展示:感受旋律高低,寻找难句。
4、指谱画线,难句解决:
①教师范唱②画线唱谱
③画线唱词④问句对唱
5、钢琴伴奏,完整表现:师生用“问答方式”合作演唱。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分步聆听歌曲-随乐律动-指谱画线-完整表现,学会一问一答演唱歌曲。
以聆听基础,完整感受歌曲旋律。用指谱画线、图谱手号等方式解决难句教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四)拓展编创,情感表现
1、空谷传音,情感表现:模拟山歌对唱情景,用f、p表现歌曲。
2、歌词编创,音画意境:请你编创问答乐句。
教师根据学生编创的内容,共同创作一副“剪纸牧童”画卷。
学生与教师合作演绎“空谷传音”,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学生自主编创问答式歌词。
此处有两个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
①“空谷传音”,用强、弱力度变化表现歌曲,加强“对歌形式“的”理解,深入情感体验;
② 牧童“剪纸画卷”,根据学生歌词创作。
(五)音诗乐画,主题升华
从古至今,“牧童”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除了今天学习的歌曲,还有器乐、剪纸绘画、诗词书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会与你们一起继续探索,希望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一首《牧童》音乐诗歌,送给你们。再见~
学生观赏不同艺术作品中的“牧童”,为之感叹!
学生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牧童”文化,透过这一主题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内心情感升华。
教学反思
《牧童谣》是一首简单易学的歌曲,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创造性的挖掘“牧童”这一人文主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融合“音、诗、乐、画”,将单纯的歌曲演唱体验升华到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审美感知体验,这是设计中最大的亮点。无论是课件制作的整体风格、细节把握,教学资源、素材的选择与运用,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体验,都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本课教学设计还体现了:
1、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无论是营造学习情境氛围,还是新媒体平台交流与分享,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贴近现代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情感体验,低段音乐学习重在感受与体验,将知识与技能也融入到游戏体验中,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3、强调听觉为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本节课从“抛球游戏,听音识谱”——“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歌曲学唱,视听感知”,每一个环节都遵循以听为先,在听觉基础上完成,并在过程中培养听觉习惯。
4、运用素材合理,虽然本节课是唱歌课,但素材不能单一,容易枯燥乏味。将音乐与“牧童”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既是与歌唱内容相联系,更是为学生塑造一个的丰富立体的“牧童”形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音版(五线谱)牧童谣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拓展,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的快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的快慢教案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