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3 其他 15 次下载
-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4 其他 7 次下载
-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6 其他 6 次下载
-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7 其他 11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8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5
展开【第5期】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
1
中高高频主题:成长感悟
寻到正确的航向,于成长而言何其有幸。选文主人公经历了两次意义非凡的成长,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启发我们用心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毕业后的两次成长
谢成斌
①晚风吹来,海面泛起点点波光。
②我站在祖国最南端的一座小礁盘,迎着咸湿的海风,捋了捋汗湿的迷彩服。结束一天的忙碌,看着夕阳一点点融入大海,映照出火红的余晖,我享受着短暂的惬意。
③深海孤礁,远离祖国大陆。3个月前,我从首都北京跨越数千公里,在海上漂了多日,才来到这里。上礁后,我主要负责操作装备、接收数据,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数据处理,为守礁官兵提供业务支持。
④去年8月,我从陆军工程大学毕业,分配至战略支援部队某中心工作,驻地在北京。
⑤走出学校,来到祖国“心脏”,我踌躇满志:“在最美的年纪实现人生价值!”
⑥很快我发现,一切没有这么简单。来到单位,在高级工程师马猛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值班大厅。看到同事们熟练地处理业务,敲击键盘声和交流声此起彼伏,他们嘴里的那些专业名词,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外人”。了解单位特点后,我有点慌了:军种和专业的改变,就像一艘船,突然开到了一片陌生海域,我不知道哪里才是正确的航向。
⑦了解到我的不安,马猛拍拍我的肩膀说:“重要的不是以前干过什么,而是以后要干什么。”对于这句话,当时的我并没有太深的体会,只能硬着头皮从头学起。
⑧像在上军校时一样,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份“逆袭计划”。当我把专业书籍和资料都搬到办公室时,脑海中瞬间蹦出了一个词——任重道远。
⑨那段时间,我依然保留着上大学时记笔记的习惯,边学边查边记。我惊喜地发现,书本中的知识虽然陌生,但许多内在逻辑正是我在大学课堂上建立起来的。而我在大学积累的信息素养,让我学起新的专业来事半功倍。
⑩我的业务能力很快得到提升,去年底,已经能够独立值班。第一次值完班走出大楼时,阳光正好打在脸上,我闭着眼,享受着这一刻的放松与惬意:许多事看着很难,但当我们真正投身其中时,不知不觉却已走过了很远。
⑪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努力,不久,上级赋予我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前出到某岛礁开展业务工作。
⑫作为一名从陆军院校毕业的新干部,我是个“旱鸭子”,想到即将奔赴祖国最深最蓝的那片海域,不禁难掩内心激动。坐在飞机上,我满脑子都是蓝天、白云和海鸥。
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转乘海上,幽暗的船舱、嘈杂的声音、剧烈的晃动,让我很快“破防”,直吐得昏天黑地。上岛后,除了干好业务,我还要协助守礁官兵开展日常勤务工作。
⑭高温、高湿,变幻莫测的天气……不到一周,我就晒黑了“八度”,看着手臂上黑白分明的“边界线”,我不禁抱怨:这里实在是太苦了!
⑮一次卫生消杀,我戴好遮阳帽、手套,开始配置消毒液。“你当初为啥选择上岛?”看着一旁弓着腰倒水的下士陶泽洪,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⑯陶泽洪愣了一下,放下水桶,伸手擦去脸上的汗珠,露出憨厚的笑容:“看到前面的老礁堡了吗?”我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那是一栋三层老楼,外墙上的蓝漆在海风和岁月侵蚀下斑驳暗淡,已经部分脱落。
⑰陶泽洪告诉我,他在上岛前看过相关新闻,得知曾经和正在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我想来守护这片美丽的海。”陶泽洪说,相比过去的守礁条件,官兵们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在他的讲述中,这座小岛,处处镌刻着青春和热血。
⑱陶泽洪年纪不大,却有着守礁官兵特有的成熟。听着他的话,我低头看看身上的军装,突然感到一阵汗颜。在这个远离“祖国心脏”的地方,我想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去哪里,而在于干什么、怎么干。
⑲站在大海礁盘之上,我已经明白,如何走向更远的远方。
命题示例及参考答案
1.选文开篇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两次成长?(4分)
3.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4分)
军种和专业的改变,就像一艘船,突然开到了一片陌生海域,我不知道哪里才是正确的航向。
4.读完此文,“我”的成长经历让你想到了“成长”“价值”“初心”这几个词语。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了感受。(4分)
参考答案:
1.(3分)倒叙。将“我”在岛礁上工作的经历放在开篇,然后在按“我”的成长历程叙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2.(4分)①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了新知识,获得了能力的成长;②在岛礁工作时了解守礁官兵的心理,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3.(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我”的军种和专业的改变,比作“船在陌生海域迷失航向”,突出了这种改变给“我”带来的迷茫、恐慌以及“我”的不知所措。
4.(4分)示例:成长:毕业后的“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思想的转变,获得了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两次成长,明白了如何走向更远的远方。(能用词语解说人物的某个侧面,解说具体,能用文中细节即可。)
2
中高高频主题:乡音乡情
扶摇而上的炊烟,是风景,更是温暖的故事、如诗的岁月。阅读本文,感受炊烟之美、亲情之美、诗意之美。
怀念炊烟
李利民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炊烟呢?炊烟是乡村的标志、乡村的风景。那袅袅炊烟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朝霞夕阳一起,组成了一幅幅打动人心的乡村景色。
炊烟是乡村原始而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也因家而美丽。当我们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那炊烟时,低矮的茅屋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丛林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的思念。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乳白的树,从家中的灶房里窜长起来;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片灰色的云,漫步到山村的上空。(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炊烟在“没有风”和“有风”的情况下厚重急速、飘忽散淡的情态。)不论是有风还是无风,乡村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它时而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时而又像艳丽多彩的锦缎;有时像婀娜多姿的仙女,有时又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炊烟里还有那稻麦瓜果的香味,更有母亲那殷殷的目光。
对于在乡村长大的人来说,炊烟是母亲为儿女在做可口的饭菜,也是远行游子心中的家园,更是儿女们心中的温暖。童年时期同小伙伴成群结队去田野玩耍,去小溪嬉戏,兴致中忘记了时间。这个时候不知谁说了一声,“你家房顶上都没有冒烟了”,大家都会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子,纷纷寻找自家的房顶,先前还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渐渐散尽了。在“我娘把饭又煮熟了”的欢呼声中,大家都收了心,赶快向家的方向跑去。有多少回,当我从野外回到家里,跑进屋子呼喊妈妈的时候,妈妈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着。因为炊烟,我也想起了外婆。童年时期,我在乡镇的外婆家读书,外婆做饭经常都是把干草当柴烧,那炊烟日复一日地从房背上的烟洞升起。柴草噼啪噼啪地燃烧着,灶膛忽闪忽闪的火苗、热气腾腾的锅台,映照着外婆通红的脸庞与满含期待的微笑……(命题点:句子赏析。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外婆做饭时的温馨画面,画面感强,富有感染力。)给我平淡而艰辛的童年带来了无比的温暖,炊烟也渐渐给外婆平添了白发。
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与思念,有外婆的深情和血汗。每当我忆起年迈的母亲其身影在炊烟中,或在灶前的火洞边时,我的心中就立刻充满了无限的温暖和爱意。有时在千里之外的旅行中,突然间想起那炊烟时,或是不经意看到山村房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我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都会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少次外出长时间未回家,一旦回到家,那摇曳的炊烟早就告诉我,家中亲人又为我的归来准备了丰厚的亲情—桌上有香喷喷的大米饭、干腊肉、炖土鸡,屋子里燃起了暖和的墙角火。不论当时多么寒冷,还是遭受了多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会把我包裹在无边的温暖之中。(命题点:词语含义。“包裹”一词作动词时有包容、包围之意,作者用“包裹”一词表达了“炊烟”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安慰,突出了“炊烟”是家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农家的灶膛也暗了下去,灶孔里已没有了火红的热闹,炊烟正慢慢成为一个陈旧的故事。有时散步于乡间,眼里掠过碧绿的田野,看见低矮的乡村老屋时,让我惊喜的,仍旧是偶尔一个房屋上方还升起的那一缕长长的炊烟,看见它,我想象着放学的孩童望见炊烟的欢喜,也仿佛又望见了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和外婆。
想起炊烟,思想被柴火的温暖所缠绕,便有了歇息的释然;看见炊烟,身心又会被一种幸福所包围,家就不再遥远。于是,故乡的炊烟便成了我心中的一种牵挂,一种思念。扶摇而上的炊烟,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段如诗的岁月,让人怀念!(命题点:文章主旨。选文围绕“炊烟”蕴含的思念家乡、想念母亲和外婆,怀念美好的童年生活。)
3
中考高频主题:凡人小事
施惠者不图报,受惠者不忘恩,本文春山的故事便是如此。作者通过这个温暖的故事,引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传递爱与温暖,让爱流淌于每个人的心间。
爱的温流
鲁先圣
(命题点:标题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爱的温流”的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那一年,我的好友春山,应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邀请,前往早稻田大学任教。我们几位常联系的朋友去给他送行。在他的客厅里,我们依依惜别。他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未了。听他讲他的心愿,我惊奇的是,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些年来奋发努力的源泉,原来是从少年时代一个偶然发生的故事开始的。(命题点:叙述顺序。故事开头先写好友春山如今的生活,由此回忆起少年时代,制造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春山的家乡在偏僻的沂蒙山区,那里当时很穷,能吃饱饭的人家就算是殷实之家了。他家里四口人,奶奶、父母亲和他。奶奶常年有病,父亲身体也不好,家里只靠母亲一人。在他八岁那一年,父亲的身体稍稍好一些了,跟着村里人到一个小煤窑去挖煤。不料正赶上了小煤窑坍塌,被砸死了。没有挣到钱,为了埋葬父亲又借了很多钱,家里的饥荒就更大了。
临近春节了,奶奶躺在床上有气无力,母亲出去一整天卖家里仅有的一垛谷草,没有人买,又拉了回来。这个时候,不要说买肉过年,第二天吃的也没有着落。八岁的他已经懂事了,看着母亲悲苦的神情,他想到自己养了一年的两只小白兔。那是父亲活着的时候花一元钱给他买的。父亲说,你要天天割草喂它,它就会生很多很多小白兔,然后把小白兔卖了当学费,就有钱读书了。这一年多里,他天天割草,风雨无阻,小白兔已长成大白兔,过了年就能够生小白兔了。
他经常对奶奶和母亲说,我要让它生一院子的小白兔,卖很多的钱,除了上学够用,还要给奶奶治病,买好东西给母亲吃。他实在是舍不得卖啊。可是,看着病床上的奶奶和无奈的母亲,他咬了咬牙说,把我的小白兔卖了吧,好买肉给奶奶包饺子吃。(命题点:词语赏析。“实在”“咬了咬牙”体现出春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母亲的泪水刷刷地落下来。她知道那是儿子的全部希望和寄托,可是家里实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换钱了,总得让婆婆和儿子吃一顿水饺呀,母亲含泪同意了。
他把两只小白兔装进背篓,就独自一人到距离家五里远的集市上去了。
他蹲在街口,两只手抓着小白兔的两只耳朵,向过往的行人喊:“谁买小白兔!”喊了多少遍,过了多少时间,他记不清了。到了中午,一个穿制服的人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那人问他为什么卖小白兔,家里的大人为什么让他一个小孩子来卖。他一五一十地全说了,从父亲给他买小白兔,到他养小白兔,还有他的希望和憧憬。
他记得那人听后沉思了很久,而后掏出五元钱,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给他说:小白兔不要卖了,还要养着将来上学用,这支钢笔送给你写字。(命题点:描写手法。运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出春山的印象之深刻,体现出这一行为对春山的影响。)而后那人帮助把小白兔装进背篓,让他赶快回家去。(命题点:揣摩人物心理。面对这一情况,春山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五元钱,对于当时的他家来说是一笔巨款,他们过了一个很富裕的年,买了肉,买了白面,还有鱼。
第二年的春天,他的大白兔一次就生了六只小白兔,兔的规模一下子到了八只,后来最多的时候到了三十多只。他一年当中卖小白兔能有几十元的收益,足够他上学用的,还能贴补家用。
春山告诉我,他之所以能在恢复高考以后不懈努力地考上大学,正是这些小白兔的功劳。春山后来的人生轨迹,我就很清楚了,他经过刻苦努力,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接着,他又在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复旦的研究生。再后来,他成为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翘楚。(命题点:句段作用。具体叙写春山考大学等经历,表现出卖小白兔得到帮助这一事件对他的深刻影响。)
几十年来,他一直都在寻找那位帮助过他的人,只要回故乡,他一定会到当年的那个集市上去寻找,希望能够与恩人再次偶遇。他也到镇上的几个单位寻找过,委托很多人帮助寻找,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春山说,他一生受过很多帮助,但是那一次最令他刻骨铭心。他说,也许那个好心人早就忘记了那样一件小事,他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他的那一次举手之劳,对于当时的那个孩子却是恩重如山,不仅挽救了一个家庭,而且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对春山说,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到那个人了,但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可以了却心愿。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做这样“五元钱和一支钢笔”的事情,(命题点:词语理解。“‘五元钱和一支钢笔’的事情”既指春山经历的故事,也指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善事。)让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让这爱的温流,永远在我们的身边涓涓流淌。(命题点:主旨理解。作者由春山的故事延伸到“永远在我们的身边涓涓流淌”,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