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备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备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专题10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要点提炼】【方法指导】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7、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8、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9、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10、效应器: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1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2、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13、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离子进出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 14、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K+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5、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Na+内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16、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7、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8、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9、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20、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21、突触类型:轴突——树突;轴突——胞体。 22、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23、人的神经系统: ⑴、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①、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④、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24 、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25、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26、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2、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3、下丘脑激素功能 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⑶、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4、垂体激素功能: ⑴、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⑵、促甲状腺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5、甲状腺激素功能: ⑴、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⑵、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①、婴幼儿时期缺乏:发育不良,尤其脑发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 ②、成年后缺乏:人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态臃肿,代谢缓慢,智力衰退,反应迟钝等。 ③、成年后过多:表现为食欲旺盛,代谢旺盛,体温偏高,身体消瘦;反应敏捷,性格暴躁等甲亢症状。 ④、若饮食缺碘,则可能同时发生甲状腺增生肿大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6、胰岛激素功能: ⑴、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⑵、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抑制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⑶、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糖代谢障碍,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困难,出现高血糖,进而发生糖尿。胰岛素严重不足,机体患糖尿病。7、肾上腺素功能: 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反应灵敏; ②、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③、心跳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同时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应急时重要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 ④、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葡萄糖与脂肪酸氧化过程增强,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对能量的需要。3、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7、血糖浓度,健康人为80—120mg/dL(或0.8—1.2g/L)8、糖代谢: ⑴、血糖来源:食物:主要来源(主要由小肠消化吸收);转化:肝糖原水解、细胞糖异生。 ⑵、血糖去路: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供能。 ②、转化储存:肝脏、骨骼肌细胞内转化成糖原。 ③、转化储存: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等处。 ⑶、生理功能:①、血糖过低:头昏、心慌、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②、血糖过高:形成糖尿。 9、肾脏在血糖代谢中的作用: ⑴、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以重吸收作用完成对原尿中的糖的回收(能力是有限的)。 ⑵、肾上腺素:肾上腺分泌,能促进肝糖原水解,使血糖含量升高。 10、高血糖: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11、糖尿: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时,尿中有糖出现的现象。 12、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不足。 13、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14、尿糖测定:可用斐林试剂 15、糖尿病的防治: ⑴、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一般为缓解或控制,如: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 ⑵、患者饮食: 不吃:糖、蜂蜜、巧克力、香蕉、糕点。 少吃:马铃薯、藕、芋头等高糖食物及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 多吃:粗粮、蔬菜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16、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17、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P-28图2-11)18、激素调节的特点⑴、微量和高效 ⑵、通过体液运输 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9、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⑴、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2、体温调节(P-32) 要看书 3、水盐平衡调节(P-32) 要看书 4、关于抗利尿激素①、化学本质:多肽②、下丘脑分泌神经元分泌到垂体后叶神经元细胞,由垂体后叶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到血液中。③、生理作用:调节水盐代谢,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P-33)四.免疫调节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免除疾病的机能。2、免疫系统的组成 ⑴、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⑵、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⑶、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3、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4、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黏膜。 第二道:体液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5、免疫的分类: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 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 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6、抗原: ⑴、概念: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⑵、特点: ①、异物性:外来物:如病毒、细菌、花粉等。内源物:如癌细胞。 ②、大分子性:通常为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 ③、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⑶、性能:①、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②、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7、抗体: ⑴、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⑵、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 ⑶、化学本质:球蛋白。⑷、产生:浆细胞。8、体液免疫:⑴、概念:侵入体液的抗原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⑵、过程:①、抗原进入机体:a、少数抗原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b、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 c、吞噬细胞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 d、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②、B细胞受抗原(处理过或未处理过)刺激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a、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b、大部分B细胞因抗原刺激成为浆细胞,开始产生抗体。 c、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浆细胞。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⑶、抗体工作原理: 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消化。9、细胞免疫:⑴、概念: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予的细胞称为免疫效应细胞。⑵、过程: ①、抗原进入机体(类似体液免疫) ②、T细胞受抗原刺激。 a、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少数分裂分化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b、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多数分裂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 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抗体杀灭抗原。10、淋巴因子:T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能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1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⑴、二者各有独特作用,亦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役效应。 ⑵、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毒素,依靠特异抗毒素完成。 ⑶、体液免疫主要是抗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⑷、细胞免疫针对异体组织,或吞噬或消化溶解,或将其释放到体液中去。 ⑸、二者共同针对细胞内寄生物时:体液免役先发挥作用,阻止其传播和感染。 若已经完成感染,则细胞免役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再由体液免役消灭。1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⑴、吞噬细胞(即白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 功能: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消化消灭抗原。⑵、B细胞(淋巴B细胞)(大部分产生后很快死亡): 来源:造血干细胞。 功能: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⑶、T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形成。 功能:识别呈递抗原,分泌淋巴因子。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⑷、浆细胞:来源: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功能:分泌抗体。⑸、效应T细胞:来源: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功能:(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⑹、记忆细胞: 来源:记忆B细胞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来源于T细胞的增殖分化。 功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13、免疫缺陷疾病:⑴、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⑵、分类: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⑶、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①、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 ②、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③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14、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⑴、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⑵、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⑶、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5、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⑶、过敏原: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命题点考向一 反射与反射弧【典例1】(2019年南宁月考)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由神经末梢直接构成的C.膝跳反射是由人体低级中枢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一定需要【拓展练习】(2019年湖州月考)下图中A~F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或传递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A处 B.B处 C.C处 D.E 处考向二 静息电位与膜电位的变化【典例1】(2019年岳阳检测)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适当增加溶液中KCl浓度,则图2中a将向上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D.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拓展练习】(2019年德阳一诊)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A点,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B点B.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最好刺激C点C.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D.刺激B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X处有无突触考向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典例1】(2019年江苏卷)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拓展练习】(2019年北京期末)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形成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C.a上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结构不同D.乙酰胆碱能使b膜电位发生改变,而脑啡肽却不能引起a膜电位改变考向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典例1】(2019年安庆期末)下列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却不会说,则此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H区考向五 激素的分级和反馈调节【典例1】(2019年嘉兴期末下)下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其中①②代表相关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结构X、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若结构Y受损,则激素①浓度升高,激素②浓度降低C.激素②的作用只是刺激甲状腺形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D.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采用饲喂法【拓展练习】(2019年无锡模拟)下图为母牛发情周期机理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其中黄体是决定发情周期的重要结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促卵泡素→卵巢→黄体的调节过程属于反馈调节B.若黄体萎缩,孕酮减少,会引发新的一次发情周期C.人为注射孕酮,可延长部分母牛的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D.人为注射前列腺素,可提前引发部分母牛新一次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考向六 血糖调节【典例1】10.(2019年石家庄冲刺)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图表示糖尿病患者(甲)和健康人(乙)体内血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血糖含量高于160 mg/dL时会出现尿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是因胰岛素受体异常而患糖尿病的,则在同一时间甲体内胰岛素浓度大于乙B.用斐林试剂对B、E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测,正常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均出现砖红色沉淀C.乙曲线FG段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血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D.乙曲线EF段中血糖可以转化为20种氨基酸【拓展练习】(2019年上海期末)下图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胰岛素起信号分子的作用,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B.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合成蛋白质、脂肪和糖原C.若用药物抑制细胞内ATP的合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增大D.若体内出现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可能高于正常人考向七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典例1】(2019年太原一模)人体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指出:调定点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7 ℃。人体感染细菌导致发热,长时间处于高烧不退的状态,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 ℃),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如38 ℃)上达到平衡。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人高烧不退时,调定点上移,会使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减弱B.当体温上升时,机体散热的途径可能有汗腺分泌,皮肤血管舒张C.正常情况下,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7 ℃时,产热过程持续加强D.如果利用此原理制备药物使调定点下降,可以使高烧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拓展练习】(2019年海口调研)高渗性脱水是指机体中水和钠同时丢失,且失水多于失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B.由垂体释放到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增多,使尿量减少D.若机体继续失水,细胞外的水向细胞内流动考向八 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典例1】(2019年柳州期中)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以完成H过程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D→F”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内外刺激→A→B”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拓展练习】(2019年平遥月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神经—体液调节三种方式。下列关于调节方式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属于①B.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具有的调节方式是②C.血液中CO2含量上升会引起下丘脑呼吸中枢兴奋属于③D.遇到紧急情况时,人的呼吸、心跳会加快,血糖上升,这属于③【专题训练】1.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2.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3.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4.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5.(2019江苏卷·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 = 3 \* GB3 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6.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环境中,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度加快B.剧烈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利于机体散热C.剧烈运动后,血液中HCO3-的含量较运动前有所增加D.紧张焦虑时,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7.某同学参加冬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B.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维持水盐平衡C.体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运动时,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升高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B.有些人在发生高原反应时会感到头晕,这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C.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可见肾上腺素直接参与了糖类代谢D.神经冲动在传递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依赖于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9.现分别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静脉注射20 mL生理盐水和等量等渗的5%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两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两组小鼠的体温升高C.两组小鼠血浆pH减小 D.乙组小鼠组织液中葡萄糖增多10.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11.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12.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要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1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将体重、大小和年龄相同的成年小鼠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进行如表所示的连续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验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调节血糖过程中的拮抗作用B.该实验的对照有同组内的自身对照,甲乙间的相互对照,设计丙组作空白对照无必要C.该实验所用的胰岛素溶液和胰高血糖素溶液应是生理盐水与相应激素配制而成的D.该实验同一步所用的三种溶液用量必须相等,同一组前后两步所用溶液用量可以不等14.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B.若某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15.下列关于人类免疫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远远大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B.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只要靠细胞免疫就能被消灭清除C.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能引发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都有识别相应抗原的能力16.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17.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的调节结果,既影响靶细胞的代谢又影响胰岛素自身的分泌B.寒冷刺激时,对体内细胞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C.叩击膝盖下韧带致小腿前踢的过程中,相关兴奋可以双向传导D.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都能保持动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18.科研人员对小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各时间点褪黑素(机体内部感知外界环境昼夜光周期变化的信号激素)含量进行研究。实验中,长光照组给予24小时不间断光照处理,正常光照组给予白天12小时光照,夜晚12小时黑暗处理,长黑暗组给予24小时全黑暗处理。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不同光照条件下,各时刻小鼠血清中褪黑素含量(ng/L)A.长光照、正常光照和长黑暗三组实验小鼠取血时的光照条件均应保持一致B.正常光照组小鼠褪黑素分泌水平白天较低,天黑后上升,到达峰值后下降C.长黑暗组小鼠褪黑素分泌水平在8:00高于正常光照组D.长期持续的光照可能导致动物褪黑素的分泌出现紊乱19.(2019年温州选考)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3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B.体温持续维持在39 ℃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C.体温持续维持在39 ℃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20.(2019年济宁一模)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适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实验:①只刺激a神经元,②只刺激b神经元,③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结果c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属于反射B.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C.给予b神经元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位变化D.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则c为垂体21.(2019年郑州测评)下图为一高等动物中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通过突触连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其中3个位于神经中枢C.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Ⅳ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D.Ⅲ可以接受来自Ⅳ和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22.(2019年吉林调研)下图表示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C.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D.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23.(2019年双鸭山期末)下面三幅图为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B.图1与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分别是体液和组织液C.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刺激a处机体没有感觉D.图3比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局限24.(2019·浙江选考练习)如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结构F的数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能明显影响结构F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2)结构C→D,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的结构特点,D中的液体是________,在整个结构F上的信号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O点给予刺激,则该处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25.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后,可促进________________合成,还可使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________细胞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可作用于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________调节。(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其完善实验步骤,并得出实验结论。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②实验步骤: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 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③实验结果:请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请回答下列与人体稳态调节相关的问题:(1)在户外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从而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在机体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2)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该激素作用于________细胞,使其产生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3)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浓度是________ g/L。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释放胰高血糖素,从而升高血糖浓度。(4)经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影响免疫功能,一条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另一条是通过改变内分泌的活动而影响免疫功能,乙酰胆碱能增强免疫反应,这说明免疫细胞上_________________。(5)在用注入羊红细胞的方法来诱导大鼠的免疫反应实验中,当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达到顶峰时,下丘脑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会增加1倍以上,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组别第一步操作第一步现象第二步操作第二步现象甲组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小鼠活动减弱直至昏睡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小鼠逐渐苏醒、活动恢复正常乙组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检测小鼠尿糖呈阳性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检测小鼠尿糖逐渐呈阴性丙组腹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小鼠活动正常、尿糖检测呈阴性腹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小鼠活动正常、尿糖检测呈阴性分组时刻0:004:008:0012:0016:0020:00长光照216213204185189186正常光照179204151158164161长黑暗194200166157169151组别数量(只)实验开始时(mmol/L)4周后(mmol/L)103.853.941018.6210.121019.4619.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2 种群和群落-备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文件包含专题12种群和群落-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解析版doc、专题12种群和群落-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备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17 基因工程-备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