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 机械能的转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2 机械能的转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动力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机械能的转化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3.理解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撑握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撑握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难点: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滚摆、阶梯型机械能演示器、发条玩具、实心球
分组器材:单摆、扭扣、线绳、“气球发射器”(纸杯、气球、乒乓球“魔力胶囊”(量筒、砂纸、胶囊、小钢球)
教学过程
新课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多媒体运用
新课
引入
1.、播放视频:石头人
2、提问:视频中有哪些物理现象。
3、提问:为什么石头在向下滚动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快呢?投石器为什么会将石块抛向空中?
4、引入新课:机械能的转化
观看视频
观察、思考、回答
视频中的物理现象
利用学生喜欢的动漫视频,成功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新课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多媒体运用
新
课
教
学
一、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的石头在下降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演示实验:利用滚摆进行演示,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利用单摆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二、动力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分组实验: “拉钮扣”,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到前面比赛,一名学生介绍玩法并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实例?
三、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分组实验:利用“气球发射器”将乒乓球弹向空中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实例
四、机械能守恒
1.游戏:“打鼻子”
把一实心球球吊在空中,让一名学生到前面将实心球球拉至鼻子处,松手,让实心球球来回摆动,看皮球是否能再次打到鼻子。引导学生分析机械能减小的原因
2.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类比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如果没有阻力,机械能总和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利用自制教具演示机械能守恒的实验
4.总结机械能守恒
5.播放flash动画: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
五、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
1.播放视频:“流星进人大气层”
2.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
3.提问:其它形式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例子
六、学以致用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玩课上得到的奖品玩具,并用所学能量转化知识进行解释。
2.解释“魔力胶囊”中的物理现象
课堂总结:
学生回答并判断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提出猜想。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出滚摆下降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速度增大,得出重力势能可以转化动能;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减小,高度升高,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分组实验探究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将实验现象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一个学生到前面利用展台讲解单摆能量转化的过程
思考回答
学生分组活动,通过类比动能和重力势能和相互转化归纳得出动力和弹性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学生例举出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
学生亲身体验气球发射器将乒乓球弹出的过程,分析得出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学生例举出实例并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实心球球打不到鼻子的原因是机械能变小了。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一个学生到前面利用阶梯型机械能守恒演示器演示实验,其它学生观察实验,总结机械能守恒。
观看并分析卫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观看并分析出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
思考并回答
分组活动
玩“发条玩具”“弹性水枪”“橡皮筋飞机”等并解释其中的能量转化。
“魔力胶囊”利用能量守恒的知识解释现象
学生谈收获
由于本节课是上一节《动能和势能》的延伸,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引导学生分析,是为后面解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让学生根据这些表面现象来分析能量转化,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利用展台展示实验现象进行讲解,更便捷直观。
通过思考回答,使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将 “小钮扣”运用到这一环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自制小教具“气球发射器”的使用增大实验可见度,便于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气球球皮弹性形变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综合运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解释这一现象,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本节课的重点。
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猜想,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类比的方式突破了这一难点。
自制教具的使用直观地展示了实验现象,填补了传统实验器材无法实验的空白。阶梯型底座的使用
flash动画形象直观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
视频中震撼的画面直观地展现了流星颜色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真实性。
没有采用常规的方式完成练习,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能量的转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活动时现象小,不便于展示,于是采取微信上传的方式增大实验的可视性。
“魔力胶囊”让学生体会一些物理现象中包含着多种物理知识,懂得在解释现象时要多角度,全方面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v
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转化
重力势能 h
弹性势能弹性形变
机械能
重力势能 动能 弹性势能
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 其它形式能
教学反思
物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机械能的转化》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率。
1、 突出机械能转化的特点,抓住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是机械能的转化,及如何准确表达生活中的机械能转化问题。机械能的转化有这样几种情况:①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②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③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三者之间的转化。在机械能转化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有没有变化?谁变大?谁变小?动能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和速度,重力势能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和被举的高度,弹性势能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和形变量。这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就能清楚的说出什么能变化,变大还是变小,以及变化的原因,抓住知识生活实际的联系,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2、传统实验与创新实验有机结合,自制教具为课堂增添色彩。
课堂教学中用滚摆做演示实验,学生利用单摆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参与度高,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拉钮扣”“气球发射器”这些创新实验的设计,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奇特的功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良好环境。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机械能守恒是本课的难点,利用“打鼻子”的游戏引导学生分析实心球机械能的变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自制 教具“阶梯型机械能守恒演示器”的使用 , 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引导他们从学习物理到探究物理,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
3、多种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石头人”视频导入新课,震撼的视觉效果,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Flash动画的使用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流星进入大气层”的视频展示了流星颜色的变化,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心理亢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本节课还将微信引入课堂,通过微信上传学生的实验现象,使实验可以重复再现,又提高实验可见度,向学生展示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些有趣实验,可以使学生学到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适当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机械能的转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机械能的转化及守恒,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机械能的转化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机械能2 机械能的转化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机械能,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