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全国人教版(2019)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试题 二卷 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全国人教版(2019)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试题 二卷 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冰缘区的物理风化以冻融作用为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必修一(占比80%)+必修二第一单元(占比2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
1.读黄赤交角图,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
A.23°26′B.66°34′C.47°D.9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黄赤交角会经常发生变化B.黄赤交角度数小于回归线的度数
C.黄赤交角始终不变D.图中α是黄赤交角
2.下图示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芒种到白露期间( )
A.芜湖市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C.济南市昼夜长短差值先增大后减小D.西沙永暑岛(9°37′N)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2)图示“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两个节气日日期都相差180天B.芜湖市两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
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D.济南市两日昼夜长短情况正相反
3.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
A.雨水、雨水B.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C.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2)该河流沿岸植被很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4.在北大西洋表层洋流中,其中一支洋流北上,抵达挪威和格陵兰海时,因表层海水密度变大而下沉,形成向南流动的深层洋流,构成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其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调节作用。下图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中高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为( )
A.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上升B.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
C.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上升D.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
(2)若北冰洋海冰融化增加,则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区的表层海水( )
A.水温下降,翻转环流增强B.海面升高,翻转环流增强
C.盐度变大,翻转环流减弱D.密度变小,翻转环流减弱
5.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B.0°~20°SC.40°S~50°SD.40°N~60°N
(2)上题中纬度带热量亏损值大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多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C.多阴雨天气D.暖流的作用明显
6.下图为“30°N亚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和太平洋上空500hPa等压面上的气温年内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海洋对大气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是大气夏季降温的主要原因B.7月,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
C.冬季海洋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D.海洋通过水汽蒸发调节大气温度
(2)据图推断,东亚季风的转变月在( )
A.1月B.4月C.7月D.10月
7.冰缘区的物理风化以冻融作用为主。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岛上冻融作用明显。据观察,长城站附近岩性一致的区域,西侧坡的冻融作用弱于东侧坡,海岸边的冻融作用弱于几百米外的山坡。下图是“长城站位置及 2002—2014 年风频示意图”,下表是“1985-2014年长城站各季节大风风向分布天数”。据此完成下题。
(1)长城站附近区域冻融作用较强的时间是( )
A.3-6 月 B.7-9 月C.10-11 月 D.12-2 月
(2)长城站附近区域,西侧坡冻融作用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量较大 B.纬度较低C.太阳辐射强 D.坡度较陡
8.神农架位于湖北省,为世界自然遗产,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下图为神农架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自然带为( )
A.草原带B.荒漠带C.针叶林带D.冰雪带
(2)导致同一自然带南北坡高度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基带海拔B.土壤性状C.坡度大小D.水热状况
9.美墨边境墙是美国为阻止非法移民而沿美国、墨西哥国界线修建的隔离墙,始建于2006年。2017年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后,宣布继续修缮、扩建美墨边境墙。下图为美墨边境附近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2006年到2017年,原有美墨边境墙的位置一直是稳定不变的,这直接反映了( )
A.国家界线的明确性B.区域内部的相似性
C.区域之间的差异性D.区域之间的连续性
(2)美国农业实现了地区的专门化生产,甲处所属农业带为( )
A.亚热带作物带B.玉米带C.畜牧和灌溉农业带D.乳畜带
10.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1.图I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Ⅱ为东海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Ⅰ中F区域与图Ⅱ中E区域的河流比较,正确的是( )
A. F区域河流流量小 B. F区域河流汛期长
C. F区域河流流速快 D. F区域河流含沙量小
(2)图Ⅱ中乙区域3月平均气温低于9月平均气温,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
A.9月盛行偏南风,3月盛行偏北风 B.乙为海岛,受海洋影响大
C.3月多阴雨天气,9月多晴朗天气 D.3月正午太阳高度小于9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口处河道为中心的巨大扇形地。每年,黄河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但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速度减慢。1973—2013年,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愈发严峻的自然环境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造成巨大威胁。如图为1973—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面积变化。
(1)描述黄河三角洲不同湿地类型的演变趋势,并推测上述变化产生的可能原因。(12分)
(2)试解释黄河三角洲发展速度减慢的可能原因。(12分)
(3)分析从河道往海边,土地的年轻程度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变化。(9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某年冬季,青海湖附近经历了一场锢囚锋带来的暴雪天气。该锢囚锋的根源是来自北疆的冷空气,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股,一股是经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的“西路冷空气”;另一股是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的“东路冷空气”。此时青海湖部分地区未完全封冻。右图示意青海湖锢囚锋的位置及范围。
(1)本次锢囚锋是由“东路冷空气”主动锢囚“西路冷空气”形成的,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9分)
(2)分析青海湖对促成本次暴雪的作用。(8分)
(3)简述青海湖锢囚锋影响范围较小的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C
解析:(1)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黄赤交角一般不发生变化,A错,C对。黄赤交角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B错。图中β是黄赤交角,所以D错。故选:C。
2.答案:(1)C; (2)D
解析:(1)芒种到白露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先向北运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运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靠近潍坊,再远离潍坊,故潍坊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地球先接近远日点,再远离,则公转速度先变慢,然后变快,B错误;济南的昼长增加到最长,然后再缩短,则昼夜长短差值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西沙永暑岛大约在9°N,太阳直射点先远离,再接近,故正午旗杆影长先变长,后变短,D错误。
(2)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大约相差180天,但不一定都是180天,A错误;两个节气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不一定相同,即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相同,太阳运动的出没轨迹也不一定相同,B、C错误;两个节气日太阳直射点的半球相反,纬度相同,则两日昼夜长短相反,D正确。
3.答案:(1)B; (2)B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河流的补给方式”。读图,该河上游水量小,各月份水量变化平缓,应该是随着温度变化,冰雪融水量变化,所以上游是高山冰川融水。下游在冬季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不会是冰雪融水,只能是大气降水,故B正确,ACD错误。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河流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该河位于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该河下游径流量大,7月份是夏季,下游径流量小,说明河流下游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分析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沿岸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B正确,ACD错误。
4.答案:(1)B; (2)D
解析:(1)结合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为逆时针旋转环流,大洋东部为暖流,图示为北大西洋暖流,由于其流动方向向高纬冷海水区,水温降低,因此北上过程温度下降,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北冰洋海区为海水结冰海区,若北冰洋海冰融化增加,则海区淡水将大量增加,表层海水水温下降,盐度降低,密度变小,C错误。对于翻转环流而言,由于表层水温下降,导致表层与深层温差减少,翻转环流将减弱,AB错误,D正确。故选:D。
5.答案:(1)D; (2)A
解析:(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高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从图中可看出,大西洋热量亏损值在40°N—60°N最大。
(2)大西洋40°N—60°N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海水热量支出较多;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对太阳辐射削弱强;纬度又较高,太阳辐射少。因此,大西洋40°N—60°N热量亏损值大。
6.答案:(1)C(2)B
解析:(1)本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读图可知,海洋与陆地均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大气在夏季升温、冬季降温,A错误;7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但对于南半球来说,7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B错误;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冬季热量散失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C正确;低纬度海洋吸收热量,高纬度海洋释放热量,高低纬间通过洋流传递热量,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到高空凝结释放热量,调节全球的大气温度,D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季风的有关知识,季风风向的转变是海陆高低压中心的变化导致的,读图可知,在500hPa等压面上,每年9月到次年4月都是海上气温比陆上高,陆地上形成热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5—8月海上气温比陆上要低,陆地上形成冷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4月和9月为转变月。故选B。
7.答案:(1)D;(2)A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题意可知,海岸边的冻融作用弱于几百米外的山坡,气温低且日较差较大时,冻融作用较强。夏季南极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达到最大,且根据风频图和风向分布天数表格可知,夏季整体风力较小,受到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小,所以此时冻融作用较强,时间应该为12月一次年2月,D正确。春秋季节的偏西风较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冻融作用较弱,冬季温度太低且偏西风较强,冻融作用较弱,A、B、C错误。
(2)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西侧坡多大风,气温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形成大的降雪,积雪较厚对地表形成一个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冻融作用较弱,A正确。南极地区纬度较高,且东西坡的纬度相当,B错误。太阳辐射方面,南极地区东西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全年基本相当,差异不大,C错误。坡度陡缓上,东侧坡度更大,D错误。
8.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甲自然带下部自然带为针阔混交林带,上部自然带为山地灌丛草甸带,所以甲自然带为针叶林带。
(2)读图,图中显示,神龙架山地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神龙架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南坡为阳坡,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较北坡充足,水分条件较北坡更好,水热条件更好,所以南坡自然带上限的分布海拔更高,相比于水热状况,其他选项的因素南北坡差异较小。
9.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题意,从2006年到2017年,原有美墨边境墙的位置一直是稳定不变的,由此可体现出国家界线的明确性,A选项正确;美国和墨西哥是两个独立的区域,B选项错误;题意没有明确表现出差异性和连续性,C、D选项错误。故选A。
(2)如题图,甲地位于美国西部的高原山地间,受地形阻挡,降水少,是干旱、半干旱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需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草原面积广,地广人稀,是美国的畜牧和灌溉农业带,C选项正确;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A选项错误;玉米带分布在中央大平原,B选项错误:乳畜带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D选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图示城市名可知,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海南。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为高大山脉,盆地内为沙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水系呈向心状,以内流河为主,河流补给多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快,河流补给多,因而甲区域以夏汛为主;乙区域为海南南部,纬度低,降水充足,河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地形中间高,多外流河,呈放射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①,根据图示地名及地形轮廓可知,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乙地位于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所以甲、乙两区域夏季热量充足,故①正确。②,甲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乙地劳动力充足,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劳动力价格较低,故②正确。③、④,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仍然以人力为主,所以③、④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正确答案为B。
11.答案:(1)C;(2)B
解析:(1)由图可知,图Ⅰ中F区域河流流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图Ⅱ中E区域河流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F比F纬度低,气温高,海水蒸发强烈,水汽更多,且F区域河流位于东高止山的迎风坡,降水量多,故流量更大,排除A;F区域的雨季为6-9月,E区域的雨季为4-9月,F的雨季较短,导致汛期较短,排除B;F区域河流由东高止山入海,落差较大,F区域河流流速快,E区域河流由长江三角洲入海,地势低平,流速较慢,C正确;F区域和E区域都靠近沿海,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由于F区域落差较大,流速较快,致使河流含沙量大,排除D。故选C。
(2)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可知,乙区域位于北半球,为海岛,受海洋影响大。乙海岛距冬季风源地较远,且风向多影响降水,排除A;北半球海洋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但3月为最冷气温月之后的一个月,且海洋升温慢,故3月温度较低;9月为最高气温月后的一个月,海洋降温也慢,故9月气温较高,所以3月气温低于9月气温,B正确;长江中下游及东海海域,3月雨季未来,多晴天,9月受雨带南移和台风影响,多阴雨天气,排除C;3月和9月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太阳高度相差不大,排除D。故选B。
12.答案:(1)趋势:自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湿地总面积减小。
原因:人类活动增强,旱地增加,湿地面积总体减少;部分自然湿地演变为坑塘、虾蟹田等人为湿地;上游水土保持能力加强,黄河泥沙减少。
(2)黄土高原加强水土保持,减少了泥沙来源;修建水库,部分泥沙沉积在水库;沿途引水灌溉,水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下降。
(3)沿河道往海边走,土地越来越年轻;人类活动的痕迹越来越少。
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区湿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湿地总面积的减少。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自然原因包括黄河水沙输送量的减少;人为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将一部分的自然湿地演变为非湿地,如旱地。导致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湿地总面积的减少。
(2)三角洲的形成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发展速度减慢的原因要从泥沙来源减少的角度分,析,包括上中游的水土保持,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等。
(3)由河道至海边,三角洲形成的时间越来越短;土地越来越年轻,人类活动的痕迹越来越少。
13.答案:(1)“西路冷空气”受高大山脉的阻挡,势力较弱;“东路冷空气”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且有峡谷效应,势力较强;“东路冷空气”移动速度快,主动向“西路冷空气”方向移动。
(2)冬季,青海湖温度与陆地相比较高,能为“东路冷空气”提供热量,增大“西路冷空气”和东路气流的温差,加快相对较暖的东路气流爬升;青海湖能为东路冷空气”提供丰富的水汽,为暴雪的形成提供水汽条件。
(3)地形复杂,受山脉阻挡作用显著;锢囚锋移动缓慢,影响范围较小。
解析:(1)由材料分析,“西路冷空气”经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受高大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势力被削弱,势力较弱;“东路冷空气”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且有河谷的峡谷效应,风力加大,势力较强;“东路冷空气”风力大,移动速度快,主动向“西路冷空气”方向移动,主动锢囚“西路冷空气”,形成锢囚锋。
(2)青海湖对促成本次暴雪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热量和水汽;冬季,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青海湖降温较慢,温度与陆地相比较高,能为“东路冷空气”提供热量,增大“西路冷空气”和东路气流的温差,从而加快相对较暖的东路气流爬升;同时青海湖湖面广阔,水量大,能为“东路冷空气”提供丰富的水汽,为暴雪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3)青海湖锢囚锋影响范围较小的原因与所在区域地形、锋的移动速度有关;由图可知,青海湖周边山脉多,地形复杂,受山脉阻挡作用显著,锢囚锋势力减弱;锢囚锋移动缓慢,势力减弱,影响范围较小。
季节
N-E区间
S-E区间
S-W区间
N-W区间
春季
112
239
165
505
夏季
53
207
42
209
秋季
87
413
97
431
冬季
124
374
172
4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安康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