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
展开
2022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A卷)
1. 以下传统的春节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贴春联 B. 包饺子 C. 放鞭炮 D. 扫房子
2.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豆腐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蛋白质 B. 维生素 C. 糖类 D. 油脂
3. 2022年3月1日起,河南依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该措施能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 酸雨 B. 温室效应 C. 白色污染 D. 雾霾
4. 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与构成金刚石的微粒种类相同的是( )
A. 铁 B. 硫酸铜 C. 氮气 D. 水
5.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软水指含较多Ca2+、Mg2+的水 B. 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C.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6.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稀释浓硫酸
C. 倾倒液体
D. 熄灭酒精灯
7.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CaO、C6H12O6 B. 混合物:空气、冰水共存物
C.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 D. 有机物:CH4、CH3COOH
8.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氨气(NH3)和二氧化碳,则该工艺中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Na2SO4 B. Na2CO3 C. NH4Cl D. NaHCO3
9. 如图是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B. 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 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镓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10. 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B. 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将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 t3℃时,将8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至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220g
11. 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尿素和硝酸铵:加熟石灰研磨 B. 黄铜(铜锌合金)和铜:加稀硫酸
C. 蚕丝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D. 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的木条
12. 青蒿素(C15H22O5)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中共含有42个原子
B. 青蒿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青蒿素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5:22:5
13. 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 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足量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镁和铁
D.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14. 现有一定质量的CuO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其与3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
A. 12g B. 20g C. 28g D. 36g
15. 空气中体积分数的为78%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16. 实验室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溶解NaCl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 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7.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 ______作用。
(2)高锰酸钾溶液是常用的消毒液之一,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3)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______。
18.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炼铁,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实验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该实验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请写出一种尾气处理的方法:______。
19.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飞扬”火炬采用环保氢燃料,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______(写一条即可);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现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2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______g。
20. A∼D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两种相同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A为白色难溶性固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B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D为种有毒气体。B的化学式为 ______;C→D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C物质的一种用途为 ______。
21. 从分子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热胀冷缩 ______。
(2)从很远的地方能闻到花香 ______。
22. 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1)推动注射器活塞,缓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写出A处V形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左侧红磷不燃烧,右侧红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______。
23. 向一定质量的Cu(NO3)2、AgNO3、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1)若滤渣中只含1种物质,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若滤渣中含有2种物质,请分析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______。
(3)若滤渣中含有3种物质,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
24.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①写出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______(填字母,下同)→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可观察到E装置中的现象是什么?______。
(2)用C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并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反应后C装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5. 酸、碱、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1)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其俗称为 ______;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 ______生成。
(2)如图是某中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②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______。
(3)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
①写出一个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若选用一种试剂代替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写出可代替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 ______;
③若加入的稀盐酸过量,是否影响所得氯化钠晶体的纯度?______。
(4)为测定某碳酸钡样品中是否混有硫酸钡杂质。称取20g该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5.6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钡杂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贴春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包饺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放鞭炮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扫房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贴春联、包饺子、扫房子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豆腐属于豆制品,豆腐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故选:A。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依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该措施能缓解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
故选:C。
根据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即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或光照分解为小分子)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分析。
此题考查白色污染问题,关键是根据白色污染的概念解答。
4.【答案】A
【解析】解: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A、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软水中含有较少或不含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指含有较少或不含Ca2+、Mg2+的水,故A错误;
B、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B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软水中含有较少或不含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加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进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D、根据“负氢正氧,氢二氧一”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注意利用“负氢正氧,氢二氧一”进行解题。
6.【答案】B
【解析】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CaO属于氧化物,C6H12O6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CH4、CH3COOH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C、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D、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氧化物、有机物、混合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氨气(NH3)和二氧化碳,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中含有钠、氯、氢、氮、碳、氧六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能生成Na2CO3、NH4Cl、NaHCO3,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不可能生成Na2SO4。
故选: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1;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镓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D、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故A说法正确;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将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乙>甲,故C说法错误;
D、t3℃时,8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80g×60g160g×100%=30g,稀释至质量分数为10%所得溶液质量为:30g10%=300g,所以需加水质量为:300g−80g=220g,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区分尿素和硝酸铵可以将二者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固体,其与硝酸铵混合研磨会反应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氨气,而与尿素则不会反应生成氨气,故A正确;
B、区分黄铜(铜锌合金)和铜可以将二者分别加入稀硫酸,黄铜中含有锌,锌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大量氢气,从而有气泡现象出现,而铜无法直接与稀硫酸反应,故B正确;
C、区分蚕丝和涤纶可以将二者分别抽丝灼烧,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则不会,故C正确;
D、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不能使用燃着的木条,因为二者均是不可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或氮气中均会熄灭,无法鉴
别,故D错误;
故选:D。
根据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进行分析。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2.【答案】B
【解析】解: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青蒿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氢氧化钠的碱性逐渐减弱,pH会逐渐的接近7,但是不会等于或小于7,故A错误;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所以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故B错误;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所以镁的反应速率快,生成的氢气多,故C错误;
D、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向一定量氯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沉淀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氢氧化钠的碱性逐渐减弱,pH会逐渐的接近7,但是不会等于或小于7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进行分析;
C、根据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进行分析;
D、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14.【答案】B
【解析】解:假设与硫酸反应的固体全部是氧化铜,设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x300g×9.8%
8098=x300g×9.8%
x=24g
假设与硫酸反应的固体全部是氧化铁,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
Fe2O3+3H2SO4=Fe2(SO4)3+3H2O
160 294
y300g×9.8%
160294=y300g×9.8%
y=16g
故固体混合物质量的范围是16g至24g,
故选:B。
根据极值法考虑氧化铜,氧化铁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所需质量,则混合物质量范围可确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极值法的应用,较难。
15.【答案】N2 SiO2
【解析】解:空气中体积分数的为78%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分别是氧元素和硅元素,所形成化合物为二氧化硅,其化学式为SiO2。
故答案为:
N2;SiO2。
空气中体积分数的为78%的气体是氮气,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分别是氧元素和硅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地壳中元素含量、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答案】加快溶解速率 偏小
【解析】解:溶解NaCl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会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加快溶解速率;偏小。
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答案】乳化 +7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解析】解:(1)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高锰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所以锰元素化合价为+7价;
(3)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故答案为:(1)乳化;
(2)+7;
(3)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1)根据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3)根据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进行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计算元素化合价以及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18.【答案】 Ca(OH)2+CO2=CaCO3↓+H2O点燃尾气
【解析】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实验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常在装置图末端的导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是为了点燃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点燃尾气。
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结合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产物是水无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解: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产物是水无污染、热值高、来源广等;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2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为:20g×32%=6.4g,该混合物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2):16=3:2,则碳元素的质量为:9.6g,由此可知,氢元素的质量为:20g−6.4g−9.6g=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是:4g÷(218×100%)=36g。
故答案为:产物是水无污染(合理即可);;36。
根据氢气作燃料的优点、乙醇完全燃烧的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了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式的计算等知识,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20.【答案】Na2CO3 灭火等(答案不唯一)
【解析】解:这是一道推断题,根据题目信息“B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可以推断出B是碳酸钠,而B可以一步转化为A,且“A为白色难溶性固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可以推断出A为碳酸钙,A和B都可与C完成互相转化,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而D能与C相互转化且D是一种有毒气体,则推断出D为一氧化碳,整理:A是碳酸钙、B是碳酸钠、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代入关系图验证,推测合理。
由分析可以得知,B是碳酸钠,则其化学式为:Na2CO3;由分析可以得知,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则C→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用途有灭火等(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Na2CO3;;灭火等(答案不唯一)。
根据B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可以推断出B是碳酸钠,而B可以一步转化为A,且“A为白色难溶性固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可以推断出A为碳酸钙,A和B都可与C完成互相转化,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而D能与C相互转化且D是一种有毒气体,则推断出D为一氧化碳进行分析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1.【答案】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解析】解:(1)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走到花圃前就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答案为:
(1)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2H2O2−MnO22H2O+O2↑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解:(1)推动注射器活塞,缓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A处V形管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
(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生成了氧气,左侧红磷没有加热,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右侧红磷受热,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2H2O2−MnO22H2O+O2↑;
(2)温度达到着火点。
(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气写出方程式;
(2)根据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分析回答。
本题的难度不大,里哦啊接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燃烧的条件即可分析解答。
23.【答案】Fe+2AgNO3=Fe(NO3)2+2Ag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解析】解:向一定质量AgNO3、Mg(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Fe,铁不能和硝酸镁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
(1)若滤渣中只含1种物质,说明滤渣中只含有银,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Fe(NO3)2+2Ag;
(2)若滤渣中含有2种物质,说明含有铜、银,硝酸银已经和铁完全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铜可能部分、可能全部与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3)若滤渣中含有3种物质,说明含有锌、铜、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故答案为:(1)Fe+2AgNO3=Fe(NO3)2+2Ag;
(2)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3)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答案】A F D E 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
【解析】解:(1)①根据题目要求,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应当选择A作为发生装置,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F中除去混杂的氯化氢气体,再将气体通过D装置中用浓硫酸干燥,除去气体中混杂的水蒸气,然后再通入E装置中,观察反应现象。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A→F→D→E;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故实验中可以观察到E装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
(2)用C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检验反应后C装置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可以先对反应后C装置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分析推测,若是二氧化碳足量,则能与氢氧化钠全部反应完全生成碳酸钠;若是二氧化碳不足量,则无法将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只能将部分氢氧化钠反应成碳酸钠,则我们可以设计实验,第一步: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这可以证明溶质中含有碳酸钠,且能将碳酸钠全部反应;第二步: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剂。若此处溶液变红则说明有氢氧化钠剩余,如果不变红则说明溶质不含氢氧化钠,总结设计实验为: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剂。若溶液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没有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
故答案为:(1)①A;F;D;E;②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
(2)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剂。若溶液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没有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
(1)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在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二氧化碳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先判断碳酸钠,再判断氢氧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5.【答案】小苏打 水 HCl+NaOH=NaCl+H2O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Na2CO3+CaCl2=CaCO3↓+2NaClBa(OH)2 不影响
【解析】解:(1)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其俗称为小苏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2)①从图中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生成物是氯化钠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离子是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3)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该操作可除去硫酸根离子
但同时引入了钡离子,第二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该操作可除去镁离子,第三步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分别与氯化钙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钡沉淀,该操作可以除去钙离子、钡离子,但同时引入了碳酸根离子,过滤操作后,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可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最后一步,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
①写出一个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由于加入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是分别除去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若选用一种试剂代替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写出可代替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Ba(OH)2;
③若加入的稀盐酸过量,不影响所得氯化钠晶体的纯度,因为稀盐酸遇热会挥发;
(4)反应前后固体减少的质量即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115.6g=4.4g
设样品中碳酸钡的质量为x
BaCO3+2HCl=BaCl2+CO2↑+H2O
197 44
x4.4g
19744=x4.4g
x=19.7g
答:样品中碳酸钡的质量为19.7g<20g
故该样品中有硫酸钡杂质。
故答案为:(1)小苏打;水;
(2)①HCl+NaOH=NaCl+H2O;
②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3)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Ba(OH)2;
③不影响;
(4)有。
(1)碳酸氢钠,其俗称为小苏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据此解答;
(2)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3)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可根据加入相关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继而除去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
(4)由于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故可先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求出碳酸钡的质量,继而判断该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钡杂质。
本题难度系数偏大,根据粗盐除杂的步骤、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等,需要同学们牢记基础,巩固练习。
2022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A卷)
1. 以下传统的春节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贴春联 B. 包饺子 C. 放鞭炮 D. 扫房子
2.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豆腐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蛋白质 B. 维生素 C. 糖类 D. 油脂
3. 2022年3月1日起,河南依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该措施能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 酸雨 B. 温室效应 C. 白色污染 D. 雾霾
4. 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与构成金刚石的微粒种类相同的是( )
A. 铁 B. 硫酸铜 C. 氮气 D. 水
5.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软水指含较多Ca2+、Mg2+的水 B. 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C.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6.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稀释浓硫酸
C. 倾倒液体
D. 熄灭酒精灯
7.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CaO、C6H12O6 B. 混合物:空气、冰水共存物
C.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 D. 有机物:CH4、CH3COOH
8.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氨气(NH3)和二氧化碳,则该工艺中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Na2SO4 B. Na2CO3 C. NH4Cl D. NaHCO3
9. 如图是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B. 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 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镓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10. 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B. 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将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 t3℃时,将8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至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220g
11. 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尿素和硝酸铵:加熟石灰研磨 B. 黄铜(铜锌合金)和铜:加稀硫酸
C. 蚕丝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D. 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的木条
12. 青蒿素(C15H22O5)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中共含有42个原子
B. 青蒿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青蒿素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5:22:5
13. 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 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足量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镁和铁
D.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14. 现有一定质量的CuO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其与3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
A. 12g B. 20g C. 28g D. 36g
15. 空气中体积分数的为78%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16. 实验室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溶解NaCl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 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7.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 ______作用。
(2)高锰酸钾溶液是常用的消毒液之一,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3)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______。
18.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炼铁,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实验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该实验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请写出一种尾气处理的方法:______。
19.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飞扬”火炬采用环保氢燃料,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______(写一条即可);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现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2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______g。
20. A∼D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两种相同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A为白色难溶性固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B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D为种有毒气体。B的化学式为 ______;C→D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C物质的一种用途为 ______。
21. 从分子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热胀冷缩 ______。
(2)从很远的地方能闻到花香 ______。
22. 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1)推动注射器活塞,缓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写出A处V形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左侧红磷不燃烧,右侧红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______。
23. 向一定质量的Cu(NO3)2、AgNO3、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1)若滤渣中只含1种物质,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若滤渣中含有2种物质,请分析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______。
(3)若滤渣中含有3种物质,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
24.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①写出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______(填字母,下同)→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可观察到E装置中的现象是什么?______。
(2)用C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并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反应后C装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5. 酸、碱、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1)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其俗称为 ______;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 ______生成。
(2)如图是某中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②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______。
(3)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
①写出一个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若选用一种试剂代替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写出可代替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 ______;
③若加入的稀盐酸过量,是否影响所得氯化钠晶体的纯度?______。
(4)为测定某碳酸钡样品中是否混有硫酸钡杂质。称取20g该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5.6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钡杂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贴春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包饺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放鞭炮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扫房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贴春联、包饺子、扫房子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豆腐属于豆制品,豆腐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故选:A。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依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该措施能缓解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
故选:C。
根据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即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或光照分解为小分子)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分析。
此题考查白色污染问题,关键是根据白色污染的概念解答。
4.【答案】A
【解析】解: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A、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软水中含有较少或不含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指含有较少或不含Ca2+、Mg2+的水,故A错误;
B、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B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软水中含有较少或不含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加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进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D、根据“负氢正氧,氢二氧一”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注意利用“负氢正氧,氢二氧一”进行解题。
6.【答案】B
【解析】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CaO属于氧化物,C6H12O6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CH4、CH3COOH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C、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D、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氧化物、有机物、混合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氨气(NH3)和二氧化碳,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中含有钠、氯、氢、氮、碳、氧六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能生成Na2CO3、NH4Cl、NaHCO3,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不可能生成Na2SO4。
故选: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1;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镓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D、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故A说法正确;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将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乙>甲,故C说法错误;
D、t3℃时,8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80g×60g160g×100%=30g,稀释至质量分数为10%所得溶液质量为:30g10%=300g,所以需加水质量为:300g−80g=220g,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区分尿素和硝酸铵可以将二者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固体,其与硝酸铵混合研磨会反应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氨气,而与尿素则不会反应生成氨气,故A正确;
B、区分黄铜(铜锌合金)和铜可以将二者分别加入稀硫酸,黄铜中含有锌,锌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大量氢气,从而有气泡现象出现,而铜无法直接与稀硫酸反应,故B正确;
C、区分蚕丝和涤纶可以将二者分别抽丝灼烧,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则不会,故C正确;
D、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不能使用燃着的木条,因为二者均是不可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或氮气中均会熄灭,无法鉴
别,故D错误;
故选:D。
根据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进行分析。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2.【答案】B
【解析】解: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青蒿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氢氧化钠的碱性逐渐减弱,pH会逐渐的接近7,但是不会等于或小于7,故A错误;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所以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故B错误;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所以镁的反应速率快,生成的氢气多,故C错误;
D、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向一定量氯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沉淀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氢氧化钠的碱性逐渐减弱,pH会逐渐的接近7,但是不会等于或小于7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进行分析;
C、根据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进行分析;
D、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14.【答案】B
【解析】解:假设与硫酸反应的固体全部是氧化铜,设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x300g×9.8%
8098=x300g×9.8%
x=24g
假设与硫酸反应的固体全部是氧化铁,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
Fe2O3+3H2SO4=Fe2(SO4)3+3H2O
160 294
y300g×9.8%
160294=y300g×9.8%
y=16g
故固体混合物质量的范围是16g至24g,
故选:B。
根据极值法考虑氧化铜,氧化铁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所需质量,则混合物质量范围可确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极值法的应用,较难。
15.【答案】N2 SiO2
【解析】解:空气中体积分数的为78%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分别是氧元素和硅元素,所形成化合物为二氧化硅,其化学式为SiO2。
故答案为:
N2;SiO2。
空气中体积分数的为78%的气体是氮气,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分别是氧元素和硅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地壳中元素含量、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答案】加快溶解速率 偏小
【解析】解:溶解NaCl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若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会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加快溶解速率;偏小。
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答案】乳化 +7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解析】解:(1)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高锰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所以锰元素化合价为+7价;
(3)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故答案为:(1)乳化;
(2)+7;
(3)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1)根据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3)根据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进行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计算元素化合价以及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18.【答案】 Ca(OH)2+CO2=CaCO3↓+H2O点燃尾气
【解析】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实验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常在装置图末端的导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是为了点燃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点燃尾气。
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结合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产物是水无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解: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产物是水无污染、热值高、来源广等;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2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为:20g×32%=6.4g,该混合物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2):16=3:2,则碳元素的质量为:9.6g,由此可知,氢元素的质量为:20g−6.4g−9.6g=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是:4g÷(218×100%)=36g。
故答案为:产物是水无污染(合理即可);;36。
根据氢气作燃料的优点、乙醇完全燃烧的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了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式的计算等知识,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20.【答案】Na2CO3 灭火等(答案不唯一)
【解析】解:这是一道推断题,根据题目信息“B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可以推断出B是碳酸钠,而B可以一步转化为A,且“A为白色难溶性固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可以推断出A为碳酸钙,A和B都可与C完成互相转化,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而D能与C相互转化且D是一种有毒气体,则推断出D为一氧化碳,整理:A是碳酸钙、B是碳酸钠、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代入关系图验证,推测合理。
由分析可以得知,B是碳酸钠,则其化学式为:Na2CO3;由分析可以得知,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则C→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用途有灭火等(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Na2CO3;;灭火等(答案不唯一)。
根据B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可以推断出B是碳酸钠,而B可以一步转化为A,且“A为白色难溶性固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可以推断出A为碳酸钙,A和B都可与C完成互相转化,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而D能与C相互转化且D是一种有毒气体,则推断出D为一氧化碳进行分析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1.【答案】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解析】解:(1)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走到花圃前就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答案为:
(1)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2H2O2−MnO22H2O+O2↑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解:(1)推动注射器活塞,缓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A处V形管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
(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生成了氧气,左侧红磷没有加热,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右侧红磷受热,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2H2O2−MnO22H2O+O2↑;
(2)温度达到着火点。
(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气写出方程式;
(2)根据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分析回答。
本题的难度不大,里哦啊接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燃烧的条件即可分析解答。
23.【答案】Fe+2AgNO3=Fe(NO3)2+2Ag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解析】解:向一定质量AgNO3、Mg(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Fe,铁不能和硝酸镁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
(1)若滤渣中只含1种物质,说明滤渣中只含有银,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Fe(NO3)2+2Ag;
(2)若滤渣中含有2种物质,说明含有铜、银,硝酸银已经和铁完全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铜可能部分、可能全部与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3)若滤渣中含有3种物质,说明含有锌、铜、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故答案为:(1)Fe+2AgNO3=Fe(NO3)2+2Ag;
(2)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
(3)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答案】A F D E 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
【解析】解:(1)①根据题目要求,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应当选择A作为发生装置,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F中除去混杂的氯化氢气体,再将气体通过D装置中用浓硫酸干燥,除去气体中混杂的水蒸气,然后再通入E装置中,观察反应现象。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A→F→D→E;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故实验中可以观察到E装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
(2)用C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检验反应后C装置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可以先对反应后C装置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分析推测,若是二氧化碳足量,则能与氢氧化钠全部反应完全生成碳酸钠;若是二氧化碳不足量,则无法将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只能将部分氢氧化钠反应成碳酸钠,则我们可以设计实验,第一步: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这可以证明溶质中含有碳酸钠,且能将碳酸钠全部反应;第二步: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剂。若此处溶液变红则说明有氢氧化钠剩余,如果不变红则说明溶质不含氢氧化钠,总结设计实验为: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剂。若溶液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没有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
故答案为:(1)①A;F;D;E;②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
(2)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剂。若溶液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没有变红,则溶质成分为碳酸钠。
(1)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在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二氧化碳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先判断碳酸钠,再判断氢氧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5.【答案】小苏打 水 HCl+NaOH=NaCl+H2O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Na2CO3+CaCl2=CaCO3↓+2NaClBa(OH)2 不影响
【解析】解:(1)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其俗称为小苏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2)①从图中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生成物是氯化钠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离子是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3)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该操作可除去硫酸根离子
但同时引入了钡离子,第二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该操作可除去镁离子,第三步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分别与氯化钙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钡沉淀,该操作可以除去钙离子、钡离子,但同时引入了碳酸根离子,过滤操作后,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可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最后一步,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
①写出一个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由于加入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是分别除去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若选用一种试剂代替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写出可代替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Ba(OH)2;
③若加入的稀盐酸过量,不影响所得氯化钠晶体的纯度,因为稀盐酸遇热会挥发;
(4)反应前后固体减少的质量即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115.6g=4.4g
设样品中碳酸钡的质量为x
BaCO3+2HCl=BaCl2+CO2↑+H2O
197 44
x4.4g
19744=x4.4g
x=19.7g
答:样品中碳酸钡的质量为19.7g<20g
故该样品中有硫酸钡杂质。
故答案为:(1)小苏打;水;
(2)①HCl+NaOH=NaCl+H2O;
②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3)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Ba(OH)2;
③不影响;
(4)有。
(1)碳酸氢钠,其俗称为小苏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据此解答;
(2)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3)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可根据加入相关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继而除去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
(4)由于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故可先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求出碳酸钡的质量,继而判断该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钡杂质。
本题难度系数偏大,根据粗盐除杂的步骤、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等,需要同学们牢记基础,巩固练习。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