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五十六朵花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五十六朵花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重难点,教学过程,拓展延伸,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傣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乐曲表达的美的意境。2、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乐器葫芦丝给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喜欢并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30位同学,他们对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性很高;个别同学对本首音乐作品旋律及葫芦丝的音色略为熟悉。但对音乐的拍子不够敏感,本次教学活动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表演、打击乐伴奏等方面进一步感知民族音乐文化。三、重难点1、通过活动,主要能认识乐器葫芦丝。2、能听给歌曲用打击乐伴奏。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乐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生答:葫芦丝师:那咱们来了解一下葫芦丝。葫芦丝又叫葫芦萧。主要流传于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被誉为“天籁之声”。师:关于葫芦丝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傣族走一走 。第一站西双版纳,古代傣语称为“勐巴拉纳西”意思是快乐而神圣的乐土,以美丽的热带雨林景观而闻名于世。第二站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4月份会有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到傣族参加泼水节,被水泼的越多,谁就会越吉祥、越幸运。傣族除了有美丽的热带雨林景观和隆重的节日之外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今天老师就用傣族的乐器葫芦丝,为大家吹奏一首傣族的乐曲,同学回答歌曲的名称。生答:《月光下的凤尾竹》2、作者及创作背景(1)作者介绍 施光南,是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他的代表作品有 《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 。(2)歌曲的创作背景1979年天津歌舞剧院一行三人到云南省德宏州采风,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并传出葫芦丝声音,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凤尾竹”之比拟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华,随后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谱曲。从此歌曲唱遍中国大地、传至世界角落。
3、新授师问:聆听乐曲,根据歌曲的情感可以分为几个主题?生答:2个主题(1) 学习第一主题曲谱并画拍子,加入竖笛加入打击乐。(2) 学习第二主题并加入打击乐。(3) 整首歌曲加入打击乐器。(4) 师吹奏葫芦丝,学生打击乐器伴奏。五、拓展延伸教师吹奏《瑶族舞曲》体会歌曲情感,划分歌曲主题。六、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一种云南特有的民族乐器叫···(学生说)。欣赏了一首很美的乐曲叫····(学生说)。歌曲给我们带来一种优美、欢快的感觉。我们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我国少数民族乐器、音乐以及他们的文化。同学们,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音乐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欣赏乐曲,合着音乐跳一跳,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