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盐的性质复习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盐的性质复习练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2 盐的性质
一、选择题(共16题)
1.用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CaO+H2O =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这些反应都不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见下面如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以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省略),下面选项中不能按图示转化关系实现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H2SO4
H2
H2O
B
NaOH
NaCl
NaNO3
C
Na2O
NaOH
Na2CO3
D
Ca(OH)2
CaCl2
CaCO3
A.A B.B C.C D.D
3.下列变化中,溶液中原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分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 )
A.常温下密闭容器中硝酸钾稀溶液升温10℃
B.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硫酸锌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
D.稀释硫酸钠溶液
4.下表中,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方法
A
MnO2
KCl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H2O2
H2O
加无水硫酸铜固体,过滤
C
N2
O2
缓缓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NaCl 溶液
Na2SO4
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并过滤
A.A B.B C.C D.D
5.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B.t℃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足量的锌粉和铁粉
D.分别往等质量的Na2CO3和 NaHCO3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6.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铜
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
二氧化碳
氯化氢
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C
硫酸钠溶液
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
D
碳酸钙
氯化钙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7.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是
物质
杂质
试剂或方法
A
CO2
HCl气体
NaOH溶液
B
CaO
CaCO3
稀盐酸
C
CO2
CO
点燃
D
Cu
CuO
稀硫酸,过滤
A.A B.B C.C D.D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在密闭容器中用足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向一定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
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Na2SO4 溶液中混有少量
MgSO4
除杂
加入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B
CO2中混有HCl气体
检验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NaOH和 NH4NO3固体
鉴别
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测定所得溶液温度
D
KNO3 和的混合溶液
分离
先加入适量的K2SO4溶液,过滤、洗涤, 再向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 HNO3,充分搅拌
A.A B.B C.C D.D
10.用括号内物质无法一次性区别开下列各组物质的是
A.CaO、CaCO3、KCl三种固体(水)
B.Cu、Fe、CuO三种固体(稀盐酸)
C.CaCl2溶液、Na2CO3溶液、K2SO4溶液【Ba(OH)2溶液】
D.CuCl2溶液、NaNO3溶液、K2CO3溶液【Ca(OH)2溶液】
1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检验某固体为碳酸盐
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
鉴别空气和氧气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D
除去CO2中少量CO
加入灼热的氧化铜
A.A B.B C.C D.D
1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KCl(MnO2):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CuO(C):在 O2 流中加热除去
C.NaOH 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石灰水后过滤
D.CaCO3(CaO):高温煅烧
13.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14.下列离子能在含有硫酸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u2+、 B.Na+、 C.K+、Cl- D.Ba2+、
1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验证NaCl溶液中混有HCl
取少量溶液,滴加AgNO3溶液
B
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
C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D
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
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稀硫酸中
A.A B.B C.C D.D
16.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常温下向H2SO4、Cu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二、综合题(共6题)
17.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设计实验初步证明了白色粉末 A 的成分都是钾盐(且 不含氢元素)。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写出题中产生气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A中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x)的比例式 ___________ ;
(3)A中钾盐成分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用 数 据 描 述 在 加 入 氢 氧 化 钾 溶 液 至 恰 好 中 和 , C 中 溶 质 的 质 量 变 化 情 况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计算所得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__ 。
18.下列A→D的实验装置进行合理组合,即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也可制取氧气。
(1)写出标注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在分液漏斗中添加的药品是_________(填化学式),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观察到_______时,再将注满水的集气瓶倒扣住导气管,收集氧气。若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标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用A、D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填“b”或“c”)。若在D中装半瓶氢氧化钠溶液,将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其中一会儿,肉眼观察不到什么可见现象。实验小组将进行如下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并验证产物碳酸钠。
实验一: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实验二: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加几滴稀盐酸,未观察到气泡的产生。
实验三: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
(4)研究表明,实验一不能证明化学反应是否进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判断实验二能否证明变化中无碳酸钠生成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实验三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溶剂形成溶液,而碳酸钠难溶于酒精溶剂。
(7)请你根据“资料”信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以上方案有人用75%的医用酒精来配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一烧杯中盛有42.2gCaCO3和CaCl2的粉末状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88.8g水,使混合物中的可溶物完全溶解。然后再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难溶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X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2)当滴入10%的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________。
(3)当滴入10%的稀盐酸146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烧杯中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20.东台将迎来高铁时代,高铁建设过程中使用到铝合金、钢铁等材料。
(1)列车制造需要的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 (填字母序号)。
A 铜、铝、铁 B 涤纶 C 塑料 D 玻璃
(2)车身大量使用铝合金。铝的抗腐蚀性能较强,是因为_____。
(3)工业上用于高炉炼铁的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炼铁的固体原料需经过粉碎,其目的是_____。炉渣中含有硅酸钙( CaSiO3),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4)为探究铜、铝、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小明同学选用了下列药品进行实验,其中能验证铜、铝、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铜丝、铁丝、氯化铝溶液
B 铝丝、铜丝、硫酸亚铁溶液
C 铝丝、铁丝、铜丝、稀盐酸
D 铁丝、氯化铝溶液、氯化铜溶液
(5)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铝、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
①2Al+2NaOH+2H2O=2NaAlO2+3H2↑( NaAlO2可溶于水)
(2)2NaA1O2+4H2SO4=Na2SO4+Al2(SO4)3+4H2O
①操作1、2的都需要(填操作名称)_____、洗涤,若缺少洗涤,溶液2中将混有杂质 Al2(SO4)3和_____(填化学式):蒸发过程中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
②溶液1中溶质之一 NaAlO2属于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第二步分离两种金属,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下列试剂_____(填字母序号)。
A 硫酸铜溶液 B 硫酸亚铁溶液 C 稀盐酸
2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工业上常用精制的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纯碱,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分析,需要加入含______元素的物质,但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不考虑其它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某工厂生产的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方案:方案一: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溶入足量水后向滤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并称量。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称量项目
甲
乙
丙
所取样品的质量/g
12
12
15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150
100
100
反应后所得沉淀的质量/g
10
10
10
①请你分析上述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保留到0.1%)______。
②方案二:丁同学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12g相同的碳酸钠样品和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8.6g,则该同学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方案一中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假设装置气密性良好)
22.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
(2)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①50℃时,等质量的A、C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A_____C(填“>”、“=”或“<”)。
②将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从50℃降到2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
(3)若要配制98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____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在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 骤有:计算、量取、_____、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
(4)粗盐提纯的步骤如下:
a.操作⑤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坩埚钳、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b.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产率,发现产率偏低,其可能的原因是___。
A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 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 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 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属于分解反应,CaO+H2O =Ca(OH)2属于化合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C.
考点:反应的类型
2.B
【详解】
A、硫酸(甲)可以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乙),和金属氧化物或者碱等反应生成水(丙);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乙)和水(丙)可以相互转化。可以实现,故A正确;
B、氢氧化钠(甲)可以和盐酸或者某些可溶性金属氯化物如氯化铁、氯化铜等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乙),和硝酸或者某些可溶性金属硝酸盐如硝酸铁、硝酸铜等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丙);氯化钠(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丙)和氯化银,硝酸钠与酸、碱、盐混合时,不能生成沉淀、气体和水,硝酸钠不能转化为氯化钠。不可以实现,故B错误;
C、氧化钠(甲)可以和水生成氢氧化钠(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丙);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乙)和碳酸钠(丙)可以相互转化。可以实现,故C正确;
D、氢氧化钙(甲)可以和盐酸或者可溶性金属氯化物如氯化铁、氯化铜等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乙),和二氧化碳或者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或者碳酸钾溶液等生成碳酸钙(丙)。氯化钙和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或者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丙),碳酸钙(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乙)。可以实现,故D正确。故选B。
3.B
【详解】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溶解度会变大,但溶液本身并无改变,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生石灰溶于水会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使氯化铁的溶解度会变化;氧化钙与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与氯化铁反应使溶质的量减小,故B正确;
C、硫酸锌不与铜粉发生反应,溶液没有任何变化,故C错误;
D、稀释能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但温度未发生变化,所以溶解度不变化,故D错误。故选B。
4.B
【详解】
A、 氯化钾可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除去氯化钾,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不符合题意;
B、无水硫酸铜吸收水,但同时硫酸铜溶液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C、氧气可以和灼热的铜网反应,变成黑色的固体氧化铜,氮气与铜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D、适量的氯化钡可以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滤,除去硫酸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向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溶质质量分数会不断减小并接近0,故A错误;
B、t℃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不再溶解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足量的锌粉和铁粉,开始阶段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完全反应后,由于硫酸的质量相等,金属过量,最后生成的氢气相等,故C正确;
D、分别往等质量的Na2CO3和 NaHCO3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完全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A、硫酸铜和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之后只剩下硫酸亚铁溶液,正确。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不仅能除去氯化氢还会除去二氧化碳,不正确,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加入适量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可除去碳酸钠,正确。
D、氯化钙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可得碳酸钙,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 除杂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二是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NaOH溶液虽然能除去HCl气体,但也能将原物质CO2 反应,得不到原物质,此选项错误;
B. 稀盐酸虽然能除去碳酸钙,但也能将原物质CaO除去,得不到原物质,此选项错误;
C.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起来,此选项错误;
D. 稀硫酸能与氧化铜反应,不与铜反应,过滤,可将氧化铜除去,得到铜,此选项正确。故选D。
8.C
【详解】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至完全反应后气体质量不变,图像错误。
B.在密闭容器中用足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应增加,图像错误。
C.向一定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消耗完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氯化钡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不再发生改变,图像正确。
D.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Fe+CuSO4=FeSO4+Cu,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不变,图像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混合物的主要物质参加了反应,错误;
B、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可以鉴别,正确;
D、硝酸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最后不能得到硝酸钡,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与铁粉反应生成氢气,与Cu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Ba(OH)2溶液与CaCl2溶液不反应,与Na2CO3溶液、K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钡、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D、Ca(OH)2溶液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与NaNO3溶液不反应,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
A、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取样,加入稀盐酸,如果产生气泡,不能确定固体是碳酸盐,有可能是碳酸氢盐或活泼的金属,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伸入燃着的牧田,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除去CO2中少量CO,加入灼热的氧化铜,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B。
12.D
【详解】
A、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在O2流中加热氧化铜和碳的混合物,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利用了碳酸钠和石灰水反应,将碳酸钠转化为了氢氧化钠,碳酸根离子转化为碳酸钙沉淀,然后用过滤的方法达到了混合物分类的目的,而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13.D
【详解】
A、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除碳酸盐外,活泼金属单质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氢气,所以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还有可能是活泼金属单质,选项错误;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如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就不是酸与碱的反应,选项错误;
C、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有些盐的水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如碳酸钠溶液,选项错误;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选项正确,故选D。
14.C
【详解】
A、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
B、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钾离子和氯离子在含有硫酸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可以大量共存,且是无色的,符合题意;
D、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详解】
A、HCl、NaCl溶液均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验证NaCl溶液中混有HCl,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丝浸入CuSO4溶液中,能置换出铜,说明了金属活动性Fe>Cu;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能达到实验目的。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稀硫酸中,因为铁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6.C
【详解】
A、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从0开始,故选项图象错误。
B、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从方程式看出,每65份锌生成2份氢气,每24份镁生成2份氢气,因此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故选项图象错误。
C、常温下向H2SO4、Cu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硫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NaOH溶液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这一过程中pH=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160份质量的氧化铁能与84份质量的一氧化碳反应,则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C。
17. K2CO3+2HCl=2KCl+H2O+CO2↑ 138/44=x/4.4g K2CO3、KCl 氯化氢由 7.3g 减少至 0g,氯化钾由 16.1g 增加至 31g 10%
【详解】
(1)碳酸盐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且白色粉末 A 的成分都是钾盐,故产生气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K2CO3+2HCl=2KCl+H2O+CO2↑;(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15g+114.4g+73g-198g=4.4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钾的质量为;
K2CO3+2HCl=2KCl+H2O+CO2↑
138 44
4.4g
,=13.8g
(3)由白色粉末的质量为15 g以及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后只含一种溶质可知,A中钾盐还含有氯化钾,且质量为15g-13.8g=1.2g,故A成分的化学式为:K2CO3、KCl;( 4 )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为z,
K2CO3+2HCl=2KCl+H2O+CO2↑
73 149 44
z y 4.4g
,y=14.9g,z=7.3g
故C中氯化钾的质量为1.2g+14.9g=16.1g,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
设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m,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钾质量n,
HCl+KOH=KCl+H2O
36.5 56 74.5
7.3g n m
,m=14.9g ,n=11.2g
故反应后氯化钾的总质量为16.1g+14.9g=31g,故在 加 入 氢 氧 化 钾 溶 液 至 恰 好 中 和 , C 中 溶 质 的 质 量 变 化 情 况 是氯化氢由 7.3g 减少至 0g,氯化钾由 16.1g 增加至 31g;(5)所得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8. 酒精灯 H2O2 气泡连续均匀放出 B 2KMnO4 △ K2MnO4+ MnO2+O2↑ c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 不能,反应后D中溶液氢氧化钠过量,会与稀盐酸反应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能观察到有不溶性物质生成 75%的酒精溶液中含有水,碳酸钠会溶于水
【详解】
(1)由图可知,①是酒精灯;(2)A装置属固液在常温下反应的装置,故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从锥形瓶中加入,过氧化氢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否则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属固固加热型,选B装置;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MnO4 △ K2MnO4+ MnO2+O2↑;(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先聚集在集气瓶的底部然后上升,故二氧化碳应从c端通入;(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呈碱性,故无色酚酞变红不能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5)若D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可能观察不到气泡;(6)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7)根据资料可将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若能观察到有不溶性物质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8)由于75%的酒精溶液中含有水,而碳酸钠会溶于水,故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19. 固体物质不断溶解 有气体产生 CaCl₂ 368.2g
【详解】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提供的信息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1)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碳酸钙和稀盐酸不断反应,观察到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2)当滴入10%的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盐酸完全消耗,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钙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化学式为:CaCl₂;
(3)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46g×10% x
x=8.8g
此时烧杯中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42.2g+188.8g+146g﹣8.8g=368.2g,
答:此时烧杯中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368.2g。
20. BC 表面有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3CO+Fe2O32Fe+3CO2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4 BCD 过滤 Na2SO4 防止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 盐 AC
【详解】
(1)列车制造需要的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涤纶、塑料;
(2)车身大量使用铝合金。铝的抗腐蚀性能较强,是因为表面有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3)工业上用于高炉炼铁的原理: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炼铁的固体原料需经过粉碎,其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炉渣中含有硅酸钙( CaSiO3),其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硅元素的化合价是+4;
(4)A、铜丝、铁丝都不能和氯化铝溶液反应,说明铝最活泼,不能判断铜和铁的活泼性;
B、铝丝能和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铝比铁活泼,铜丝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说明铁比铜活泼;
C、铝丝、铁丝能和稀盐酸反应,并且铝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快,说明铝比铁活泼,铜丝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铜最不活泼,即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
D、铁丝不能和氯化铝溶液反应,说明铝比铁活泼,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
(5)①操作1、2的都需要过滤、洗涤,若缺少洗涤,溶液2中将混有杂质 Al2(SO4)3和Na2SO4;蒸发过程中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防止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
②NaAlO2属于盐;第二步分离两种金属,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硫酸铜溶液、稀盐酸,这是因为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稀盐酸能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和铜反应。
21. 碳、氧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酸碱容易发生中和反应 88.3% 小于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不足
【详解】
(1)氯化钠中含有钠元素和氯元素,碳酸钠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钠元素,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分析,需要加入含碳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但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原因是: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酸碱容易发生中和反应;
(2) ①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88.3%
②方案二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12g+100g-108.6g=3.4g
设方案一中等质量的碳酸钠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y=4.4g
4.4g>3.4g
故方案二中该同学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于方案一中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原因可能是: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不足。
22. 蒸馏; <; B; 5.4; 混匀; 蒸发皿; 搅拌,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体溅出; ABD;
【详解】
(1)对于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蒸馏;
(2)50℃时,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故50℃时,等质量的A、C 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A<C;②将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从50℃降到2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B,因为B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最大;
(3)根据配制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98%浓硫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有:98g×10%=98%×x,解得x=10g,需要98%的浓硫酸的V==5.4mL;在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浓硫酸和水,然后混匀、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
(4)a、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操作⑤为蒸发,根据蒸发操作和题中所给的仪器可以知道还缺少蒸发皿,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以防液滴迸溅;b、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流失一部分氯化钠,所以会导致产率降低;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会使获得的精盐质量减少,所以会导致产率降低;C、蒸发时所得的食盐潮湿,则会由于含有了水分,而导致产率偏大;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使获得的精盐减少,而使产率偏低。所以可能导致产率偏低的因素为AB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第二节 盐的性质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化学肥料达标测试,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溶解度测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