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太阳辐射能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太阳辐射能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为改善驻守在南沙某岛礁边防战士生活条件,在岛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为探照灯供电。这样白天与晚上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
A. 白天:太阳能→内能→电能 B. 晚上:化学能→电能→太阳能
C. 白天:太阳能→电能→化学能 D. 晚上:化学能→电能→化学能
2.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
A. 天然气 B. 煤 C. 石油 D. 太阳能
3.关于太阳能的优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能量十分巨大 ②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 ③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 ④大规模利用的技术要求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4.太阳中蕴藏无比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是一次能源 B. 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C. 太阳能不能转化成电能 D. 太阳核心利用裂变释放能量
5.下列关于能源、信息、材料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属子不可再生能源
B. 当前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聚变来获取核能的
C. 光纤通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远距离、大容量传输信息
D. 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特性,利用超导体可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6.如图所示是高速公路使用的“风光互补”照明灯.它“头顶”小风扇,“肩扛”光电池板,“腰胯”照明灯,“脚踩”蓄电池.下列解释合理的( )
A. 小风扇利用风力发电,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 光电池板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C. 太阳能、风能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D. 照明灯消耗的电能是一次能源
题6图 题7图
7.如图所示,是一种在阳光下能不断摇摆的塑料小花。花盆表面的太阳能电板在光照下,产生电流驱动电动机,使小花左右摆动。下列有关该小花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叶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电动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 太阳能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 小花将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8.以下主要利用到太阳能的是( )
A. 利用三峡发电 B. 浙江临海括苍山风电场
C. 太阳能路灯 D. 江厦潮汐电站
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 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弯曲
C. 检查一块木板是否平直,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方向看过去
D. 日食、月食的形成
10.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如图所示的日食奇观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11.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 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 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 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 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12.关于小孔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孔成像实验中,孔的大小对成像效果没有影响
B. 当物体到孔的距离是像到孔距离的2倍时,像的大小是物体大小的1/2倍
C. 针孔照相机是利用了光的色散现象
D. 当物体相对于孔向左移时,所成的像也向左移
13.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14.在探究树阴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影灯下没有影子,因为光可以透过一切障碍物
B. 无影灯下没有影子,因为光没有沿直线传播
C. 无影灯下没有影子,因为一盏灯发出的光产生的影子能被其他灯发出的光照明
D. 无影灯下没有影子,因为无影灯比普通灯亮得多
16.小科在夜里沿马路行走时经过了一盏路灯,在路灯下,小科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情况是( )
A. 逐渐变长 B. 逐渐变短
C. 先变长,再变短 D. 先变短,再变长
17.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18.圆柱形容器底部有一个激光笔,倒入水前,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到器壁的b点;倒入一些水后,光束恰好射到器壁的c点。如果将容器中的水加满,这束光将会射到器壁的(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9.日地之间的距离是1.496×108km,按照每秒钟前进3×105km的光速计算,太阳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 )
A. 6min B. 8min C. 10min D. 12min
20.2020年6月21日,我国多地观测到了日环食的天文奇观。以下现象中与形成日环食的“光学”成因相同的是( )
水中的倒影 B. 树荫下的光斑 C. 雨后的彩虹 D. 海市盛楼的奇景
题20图 题21图
2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源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遵循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B. 保持木板和墙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
C. 墙上的小孔必须是圆的
D. 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虚像
22.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abcd B. acd C. ab D. cd
二、填空题
23.________能是地球上能源的最主要的来源。地球上的许多能源都________或________地来源于________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________的能源。太阳能存在明显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等特征这对人们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提出了挑战。原子核能包括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两种类型。
24.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所示,在北半球,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点最近的点A,则A到O所指示的方向就是________(选填“东”“西”“南”或“北”)边,这一判断所应用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
题24图 题25图
25.在一块方形纸板的中心挖一个正方形的小孔,把这块有方孔的纸板对准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一定距离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方形黑影,你还会发现方形黑影的中心有一个圆亮斑(如图所示),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________的影子,是________造成的现象。
(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什么?________。
(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是什么样的?________。
(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请问树叶间的缝隙一定是圆的吗?________。
26.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条形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二维码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当手机扫描二维码(实际是手机红外线探头抓取图形)时,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白色部分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专门的解码器解码就可以获取网络相关信息。
27.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28.据悉科学已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在空气中沿________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顺着衣服“流走”,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________,让旁人看不到它。
29.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在地面上测出了光的速度。他采用的方法是:让光束从高速旋转的齿轮的齿缝正中央穿过,经镜面反射回来,调节齿轮的转速,使反射光束恰好通过相邻的另一个齿缝的正中央 ,由此可测出光的传播速度。若齿轮每秒转动P周,齿轮半径为r,齿数为n,齿轮与镜子间距离为d,则齿轮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每转动一齿的时间为________,斐索测定光速c的表达式为c=________。
题29图 题30图
30.根据课堂所学,同学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圆形小孔,将另一易拉罐的顶和底板部都剪去后,在其中一侧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孔照相机(如图)。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在塑料薄膜上可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像。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在孔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小孔由圆形改成三角形,则他在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烛焰
B.圆形烛焰
C.烛焰正立的像
D.烛焰倒立的像
(3)若同学想让观察到的像变大,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写一种方法即可)
31.某校在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强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A.250mL易拉罐两个 B.550mL矿泉水瓶两个
C.铁皮两片 D.火柴 E.蜡烛 F.温度计
G.黑色密封带(用胶带代替)
小强仔细查看后,发现每个实验组至少可以选择不同的三组材料进行实验。
(1)你认为这三组材料可能是:________为一组,________为一组,________为一组(填字母)。
(2)请你任选一组,进行实验设计,写出简要步骤:________。
(3)假如小强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强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___。
试写出该结论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两个例子:________。
(4)小强在实验中有个意外发现:将在太阳下暴晒后的对比装置移到室内后,发现表面颜色深的物体降温快……对此你有哪些猜想?(至少写出两个)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A 2. D 3. D 4. A 5. C
6. C 7. C 8. C 9. B 10. B
11. D 12. B 13. A 14. D 15. C
16. D 17. B 18. B 19. B 20. B
21. B 22. A
二、填空题
23. 太阳能;直接;间接;太阳能;污染环境;分散性;间断性;裂变能;聚变能
24. 南;光的直线传播
25. (1)方形纸板;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纸板遮挡
(2)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在日偏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4)不一定
26. 不是;吸收;反射
27. 倒立;变大;不变
28. 直线;反射
29. 1p;1np;2dnp
30. (1)实像
(2)D
(3)蜡烛靠近小孔,光屏远离小孔或小孔靠近蜡烛
31. (1)ADEFG;BFG;CDEFG
(2)BFG;①取两个矿泉水瓶,一个用黑色密封带贴满整个瓶身,另一个不做处理;②在两个瓶子中倒入等量的水,并将温度计下端固定在瓶口内同一高度(不与水接触);③将两个瓶子同时置于阳光下同一地点;④每30s记录一次温度变化,两个瓶子温度分别记为T1、T2;⑤比较T1、T2变化趋势(合理均可)
(3)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有关,表面颜色深的物体比表面颜色浅的物体吸热本领强;贮存天然气的球形柜表面涂成白色;“夏穿浅,冬穿深”;往积雪上撒些沙土加快熔化等等(任选两个,合理即可)
(4)手握颜色浅的装置的时间较长;将两个对比装置放在了不同的地方;表面颜色深的物体向外辐射(放热)本领强等(任选两个合理均可)。
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解析】A、白天在岛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这是靠太阳光的辐射能量来工作的,这是属于太阳能,这是一次能源然后再转化为内能,由于电能不属于一次能源,它通常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最终还要转化为光能、内能、动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才能为人类使用,A符合题意。
B、化学能是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可以释放出来的,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晚上,?蓄电池为探照灯供电不属于化学能,B不符合题意。
C、 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这不属于化学能,它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 晚上,蓄电池为探照灯供电不属于化学能,因为它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2. D
【解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不是清洁能源,所以A、B、C错误;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污染环境的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D选项正确。
3. D
【解析】①能量十分巨大,描述正确;②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太阳能无污染,描述错误;③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描述正确;④大规模利用的技术要求低,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技术要求高,描述错误。①③ 正确,D选项正确。
4. A
【解析】
A、太阳能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是一次能源,故A正确;
B、太阳能可以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是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
C、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作用下发生聚变,释放巨大的核能,故D错误.
5. C
【解析】
A.太阳能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是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当前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裂变来获取核能的,故B错误;
C.光纤通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远距离、大容量传输信息,故C正确;
D.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超导体没有电阻,电流通过时不会产生热量,因此不能做灯丝,故D错误.
6. C
【解析】
A、小风扇转动时可以把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太阳能电池板也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使用起来无污染,属于清洁能源发光,故C正确;
D、电能是由其他能源转化来的,属于二次能源,故D错误.
7. C
【解析】A、塑料小花不是真正的植物,其叶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B、电流驱动电动机使小花左右摆动,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不符合题意;
C、花盆表面的太阳能电板在光照下产生电流,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符合题意;
D、小花没有将动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条件或装置,不符合题意;
8. C
【解析】A、建造三峡水电站主要是利用水的机械能来发电,A不符合题意;
B、浙江临海括苍山风电场利用的是风能,B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能,C符合题意。
D、江厦潮汐电站利用的是潮汐能,D不符合题意。
9. B
【解析】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入眼中的光线被小树叶挡住,因此不能看到高大的山峰,故A不合题意;
B.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才沿直线传播,而大气层并不均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密度较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因此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弯曲,故B符合题意;
C.检查一块木板是否平直,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方向看过去,利用的光沿直线传播,故C不合题意;
D.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的影子,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的影子,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10. B
【解析】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所谓“倒立”,指像相对于物体上下、左右颠倒。因为太阳的缺口在左下方,所以像的缺口在右上方,故B正确,而A、C、D错误。
11. D
【解析】目光、月光、湖面上映出的篝火,都是反射的其他光源的光,而不是自己发光,都不是光源,故A、B、C错误;燃烧的篝火自己发光,为光源,故D正确。
12. B
【解析】A.小孔成像实验中,要求孔的口径小于波长,太大只会得到光斑,不能成像,故A错误;
B.当物体到孔的距离是像到孔距离的2倍时,像的大小是物体大小的1/2倍,故B正确;
C.针孔照相机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现象,故C错误;
D.当物体相对于孔向左移时,所成的像不会移动,只会变小,故D错误。
13. A
【解析】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
B.小孔的形状对成像没有影戏,因此木板上的小孔不一定是圆形的,故B错误;
C.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比值越大,像越大。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物距不变而像距减小,那么比值减小,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故C错误;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实像,故D错误。
14. D
【解析】在探究小孔大小对小孔成像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改变小孔的大小,但控制孔的形状不变,这样才能比较是否是因为孔的大小影响像的形状。D选项中的三角形,当卡片乙向左移动时,小孔的水平和上下方向的尺度都在变小,但形状依然是原来的三角形;A、B、C选项中,当卡片乙向左移动时,孔的形状会发生变化,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15. C
【解析】无影灯由若干个单独的灯泡组成,理论上每盏等发出的光都会在物体后面产生影子,但是其它的灯泡发出的光会到达影子的位置,从而将其照亮,因此无影灯下没有影子,故C正确,而A、B、D错误。
16. D
【解析】如下图所示,路灯发出的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大,影子越短;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小,影子越长。当小科靠近路灯时,夹角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短;远离路灯时,夹角越来越小,影子原来越长。
故D正确,而A、B、C错误。
17. B
【解析】如下图所示,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眼睛离小洞越近,光线和眼睛的夹角越大,看到的景物范围越大,故B正确,而A、C、D错误。
18. B
【解析】当容器中没有水时,激光只是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此时光束照射在b点;当容器中装满水后,激光只是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此时光束照射的位置与没有水时相同,还是b点。
19. B
【解析】1.496×108km3×105km÷60≈8分钟 , B符合题意。
20. B
【解析】A..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树荫下的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雨后的彩虹 ,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海市盛楼的奇景,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21. B
【解析】A.小孔成像时,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上面的光线到下面,下面的光线到上面,那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比值越大,像越大。保持木板和墙的位置不变,即像距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即增大物距,那么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故B正确;
C.小孔成像中,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墙上的小孔的形状无关,故C错误;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是实像,故D错误。
22. A
【解析】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上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上面,因此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正确;
b.在小孔成像中,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因此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故b正确;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那么像距增大,因此烛焰的像变大,故c正确;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那么像距减小,像变小,但是烛焰的像更明亮,故d正确。
二、填空题
23. 太阳能;直接;间接;太阳能;污染环境;分散性;间断性;裂变能;聚变能
【解析】太阳能是地球上能源的最主要的来源。地球上的许多能源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污染环境的能源。太阳能存在明显的分散性、间断性等特征这对人们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提出了挑战。原子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类型。
24. 南;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在北半球,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那么影子应该在正北方。由于此时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所以此时影子的长度最小,因此OA是南北方向的,AO指南,OA指北。这一判断应该的知识是光沿直线传播。
25. (1)方形纸板;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纸板遮挡
(2)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在日偏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4)不一定
【解析】
(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方形纸板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纸板遮挡造成的现象。
(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在日偏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树叶间的缝隙不一定一定是圆的。
26. 不是;吸收;反射
【解析】(1)二维码自己不能发光,它反射的其它光源的光,因此不是光源;
(2)当手机扫描二维码(实际是手机红外线探头抓取图形)时,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将光吸收,白色部分将光反射,再通过专门的解码器解码就可以获取网络相关信息。
27. 倒立;变大;不变
【解析】(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因此像变大;
(3)若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像的形状不变。
28. 直线;反射
【解析】据悉科学已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顺着衣服“流走”,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反射,让旁人看不到它。
29. 1p;1np;2dnp
【解析】根据齿轮每秒转动p周,则可求出齿轮的转动周期,则为 t=1p
由于齿轮数P,则就求出每转动一齿的时间,则为
根据题意可知,当光从齿缝正中央穿过,经镜面反射回来,反射光束恰好通过相邻的另一个齿缝的正中央,
所以由x=vt可得: 2d=c×1np
解得:c=2dnp
30. (1)实像
(2)D
(3)蜡烛靠近小孔,光屏远离小孔或小孔靠近蜡烛
【解析】(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实像;
(2)在孔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小孔由圆形改成三角形,则他在纸上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像,故选D;
(3)若同学想让观察到的像变大,必须增大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蜡烛靠近小孔,光屏远离小孔。
31. (1)ADEFG;BFG;CDEFG
(2)BFG;①取两个矿泉水瓶,一个用黑色密封带贴满整个瓶身,另一个不做处理;②在两个瓶子中倒入等量的水,并将温度计下端固定在瓶口内同一高度(不与水接触);③将两个瓶子同时置于阳光下同一地点;④每30s记录一次温度变化,两个瓶子温度分别记为T1、T2;⑤比较T1、T2变化趋势(合理均可)
(3)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有关,表面颜色深的物体比表面颜色浅的物体吸热本领强;贮存天然气的球形柜表面涂成白色;“夏穿浅,冬穿深”;往积雪上撒些沙土加快熔化等等(任选两个,合理即可)
(4)手握颜色浅的装置的时间较长;将两个对比装置放在了不同的地方;表面颜色深的物体向外辐射(放热)本领强等(任选两个合理均可)。
【解析】(1)这三组材料可能是:ADEFG为一组, BFG为一组, CDEFG为一组。
(2)将两个250mL的易拉罐作为研究对象,用黑色密封袋改变其中一个表面颜色用温度计测量升高温度的多少,因此可以选择:BFG,实验步骤为:将其中一个易拉罐用黑色胶带密封,把这两个易拉罐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分别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并记录。
(3)实验结论为:物体表面颜色趣深,吸热本领越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飞机的机身是白色的,液化石油气装入罐中,罐体常是漆成银白色的。
(4)小强在实验中有个意外发现:将在太阳下暴晒后的对比装置移到室内后,发现表面颜色深的物体降温快,对此的猜想为:手握颜色浅的装置的时间较长;将两个对比装置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空气与氧气精品习题,文件包含31-32空气与氧气氧化与燃烧原卷版docx、31-32空气与氧气氧化与燃烧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华师大版2 阳光的传播课后复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 阳光1 太阳辐射能同步练习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