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讲义)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讲义)教案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讲义)教案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讲义)教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讲义)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讲义)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之思乡怀友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讲解】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炼字:
    ①“闻道”,表示惊惜。
    ②“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③“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意象:
    ①“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
    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蹄声哀切,常代表伤感。
    ③“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5)情感:诗歌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7)表现手法:
    ①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③想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④用典。“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的氛围。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炼字
    ①“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②“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情感
    此诗通过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修辞方法
    夸张。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营造出雄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过对长安离别处景色的描写与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写,将离别之情通过虚实景物的描写进行准确的阐述。
    哲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炼字
    ①“平”“阔”: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象,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
    ②“正”“悬”:“正”是风顺风和,“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不用“顺”而用“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顺而不猛,帆才能“悬”。
    ③“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且富有生机,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意象
    ①“舟”常含漂泊的含义。
    ②“帆”常比喻游子。
    ③“雁”常是书信的代称或传递家书的使者。
    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经赶走了寒冬,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暗示着时光流逝,隐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情感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修辞方法
    ①对偶。“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路途奔波之意表达神驰故里的羁旅漂泊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②拟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表现手法: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家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3)炼字:“瘦”,瘦弱,以“瘦马”表现了游子的漂泊之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限的凄凉悲苦之情。
    (4)意象:
    ①“鸦”常象征衰败荒凉之兆。
    ②“西风”常代表衰败、离别、惆怅。
    ③“夕阳”常代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5)情感:这首散曲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6)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②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③烘托(衬托)。通过一系列景物,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内心更加孤独)
    (7)语言: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
    5、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家作品
    本诗的诗眼是“愁”。崔颢是河南开封人,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年纪轻轻便中进士,诗名很高。本诗是他登黄鹤楼时所写。黄鹤楼故址在武汉一带,有仙人费祎乘黄鹤在此歇息的神话传说。
    炼字:
    ①“此地空余黄鹤楼”,“空”有“只,只有”之意,表达了“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重在写景;
    ②“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③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怀今、无限怅惘之情。
    意象:
    ①“白云”常表示神秘,使人想起神仙、仙境,也常表示隐逸。
    ②“芳草”常寄托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③“日暮”常表示哀愁、感伤之情。
    ④“烟波”常表示离别后漂泊无依。
    (4)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和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5)表现手法
    ①用典。“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仙人费祎,运用了“费祎登仙”的典故,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②虚实结合。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前两联侧重神话氛围,第三联写人间实景,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同样也是虚实的结合。
    ③反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傍晚已至,江上一片凄迷,故乡被暮霭烟波阻碍,引发诗人满怀愁绪。
    (6)思乡诗文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
    ⑦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6、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家作品
    本词的词眼是“离愁”。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囚禁待罪于汴京,被封为“违命侯”,过起了屈辱的囚徒生活。他后期词作大多写亡国之思,《相见欢》便是其一。
    炼字
    “锁”字,既突出满院秋意之“死”,也巧妙透露出词人之“思”——秋意被锁,正是自己遭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意象
    ①如钩的“月”因残缺常代表离愁。
    ②“梧桐”因在秋季叶落时间较早,在本词中渲染愁绪。
    情感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被离别的愁苦所纠缠的心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修辞方法:比喻。
    ①“月如钩”运用比喻修辞,描绘残月,烘托词人内心的忧愁。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将愁绪比作有形的丝,描写出“离愁”如麻,裹缚全身,不可挣脱的情状。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楼凭栏所见的秋色,抒发了自己亡国后内心不能倾诉的孤寂、凄婉之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情景交融,用深秋的梧桐侧面烘托出词人国破后孤寂落寞的心境。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家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
    写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炼字
    ①“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②两个“期”字意义不同,一为妻问,一为已答;妻问回家的日期,意图促其早归,已答没有确切的日期,感叹其归期无准,表现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意象
    ①“烛”在李商隐诗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爱情的慰藉。
    ②“雨”有多重含义,常象征悲愁、希望、朦胧。
    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阐发了孤寂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6)表现手法:
    ①虚实结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后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表现了诗人如今孤寂的心情。
    ②衬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8、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炼字
    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②“悠哉”叠用,感叹语气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3)情感:《关雎》写一个小伙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一见钟情的喜悦、求之不得的焦虑(忧思)和幻想迎娶的愉悦。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4)形象
    ①塑造了青年男子大胆追求美好爱情并饱受相思之苦的十分执着的形象。
    ②塑造了采荇菜的姑娘文静、美丽、贤淑的淑女形象。
    (5)表现手法:比、兴。“关关雎鸠”首句起兴,即以雎鸠相互和鸣的美好景象起兴,和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第一个“参差荇菜”采用比、兴的手法,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
    (6)表达方式:描写。“辗转反侧”等运用动作描写,想象中的结婚场面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和追求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
    (7)语言特点
    ①重章叠句(复沓)。“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句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富于变化,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②用词讲究、音调和谐。多处运用“参差”等双声词和“窈窕”等叠韵词,增强了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9、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简介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炼字
    ①“方”“湄”“涘”三字是主人公追寻地点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②“苍苍”“萋萋”“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盛鲜明的样子,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③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換,描绘出朝霞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意象:芦苇(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道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哲理
    ①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
    ②不惧波折,不计结果,努力追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
    (5)情感:这首诗歌通过写景物的凄清以及诗人对意中人的追寻,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6)形象:
    ①塑造了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坚贞不渝的执着追求者形象。
    ②塑造了一个身份模糊、高洁、富有魅力、令人神往、踪迹飘忽的“伊人”形象。
    (7)表现手法:比、兴。分别以“蒹葭苍苍”“兼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8)语言特点: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复沓)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10、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家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炼字
    ①两个“难”字含义不同,第一个“难”是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是心情的痛苦难受,抒发了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
    ②“方”“始”两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出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③“残”字渲染了别离的悲凉气氛,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来抒发痛苦心境。
    情感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通过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出缠绵的相思之苦。
    ②“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借“蓬山”“青鸟”的神话故事表达相互关切之情,表现出无法与恋人见面,只能书信传情的愁苦与无奈。
    ③全诗: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5)形象:塑造了一个对爱情至死不渝、饱受相思之苦的多情人形象。
    (6)修辞方法
    比喻和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蚕丝”比作爱恋的情思,以“蜡泪”比作相思的热泪,“丝”与“思”谐音,“泪”既指燃烧时的蜡烛油,也指相思的眼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
    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
    ②象征。“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③虚实结合。首联写的是诗人自己,颈联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④用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典,通过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
    1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721-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后人称其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炼字
    ①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了出来。
    ③“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情感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修辞方法
    ①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②夸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写景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将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②对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两个词语中的“破”与“春”对比强烈,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炼字
    ①“恐”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②“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达了诗人对于亲人的思念。
    ③“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情感
    作者情感多次起伏变化,上片先是高亢激昂(向往),然后矛盾消极,再变得豪迈通达;下片先是惆怅,然后豁达,最后热烈奔放。
    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作者心理的矛盾,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③“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怀人之情,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
    ④最后两句以乐观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事实,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6)形象:塑造了作者积极入世、热爱生活、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乐天派形象。
    (7)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词中“转朱阁,低绮户”借月光的变换,抒发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和思念。
    ②对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运用对比,把在月宫与人间对比,它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二十八使君”。
    (3)炼字
    ①“酬”是以诗相答之意。
    ②“乐天”,白居易的字。
    ③“扬州”,相逢的地点。
    ④“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此诗就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⑤“弃置”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心酸和悲凉。
    ⑥“长精神”即“振作精神”,既点明了酬答的题意,又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5)情感
    作者的情绪复杂,情感经历了从心酸、难以平静,到悲痛怅惘,再到乐观积极,最后慷慨昂扬的多次变化。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激之情。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③“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既表明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将在朋友的关怀之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④全诗: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之情,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
    (6)修辞方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后起之秀,诗人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表现手法
    ①对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分别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自己的沉沦和新贵的得势对比中,虽暗含诗人身世的凄苦,却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②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作者写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慨叹。
    【A、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典例剖析】
    【2021·天津】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C项,“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表述有误。诗人的“愁心”是因友人被贬龙标而生。

    相关教案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古诗鉴赏之诗歌氛围: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古诗鉴赏之诗歌氛围,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结,家庭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与课时,预习要求,课文简析,教学创意,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考点梳理,复习文体知识,议论文四步阅读法,学以致用,讲解指导,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