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第1页
    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第2页
    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共2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2019 •鄂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复习古代诗歌赏析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知识精讲
    文体知识清单 表一古代诗歌基本知识
    概念
    主题(主旨)
    主题(主旨)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 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
    意象
    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心中的物象。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特 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 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文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 观色彩。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作者情感而有所变形的物象
    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 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如:雄浑壮丽、苍凉、恬淡闲适、雄奇瑰丽、清新自然、沉郁悲凉、萧瑟凄 凉、苍茫、高远等。中考试题中的“画面描述”题便是考查对意境的把握(提示:意象是意境构 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分 类
    从形式上

    ①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②乐府诗:歌、行、吟、引、曲
    ①律诗:五律、七律、排律;②绝句:五绝、七绝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①小令;②套数
    按题材
    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怀古诗、宫怨诗等
    按表达方式
    叙事诗、抒情诗(一说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写作 手法 (表达 技巧)
    表达 方式
    抒情
    直抒 胸臆
    即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于任何事物,而是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 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
    寓情 于景
    间接抒情的一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 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如《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
    借景 抒情
    间接抒情的一种。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 情都明确地写出来。如《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描写
    景物 描写
    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 平云脚低"
    细节 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在长篇叙 事诗中,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描
    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 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
    议论
    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叙事
    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
    写作手法
    见[表二]
    修辞方法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的作用。如“布衾多年冷似铁”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 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 事物的作用。如“瀚海阑干百丈冰”

    写作 手法 (表达 技巧)
    修辞方法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感时花溅泪”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设问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语言 风格
    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含蓄隽永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清新雅致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绚丽飘逸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粗犷豪放
    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雄浑、豪放、沉郁、悲壮、俊爽、闲适、旷达、婉约、清新)

    表二古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 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例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动静结合
    指描写景物时既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虚实结合
    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李商隐《无题》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 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正衬如《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反衬 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例如马致 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烘托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简言之,烘托即描写景物,以便达到“烘云 托月"“众星捧月”的效果。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 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例如《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即运用了典故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行路难》:“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
    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 颂中。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例如于谦《石灰吟》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 决心。(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
    比兴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 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中,例如《兼葭》《关雎》

    中考真题精选
    一、[2019 •鄂州、黄石、益阳综合改编]阅读下面这 首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019 •鄂州]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考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019 •黄石]有人说“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 吗?请说明理由。【考点:分析形象】
    3.[2019 •鄂州]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 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考点:鉴赏语言】

    4.[2019 •益阳]《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 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从语 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4分)【考点:鉴赏语言、分析写作手法】

    5.[2019 •黄石]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2分)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 的所见所感。【考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 壮丽。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 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考点:分析写 作手法】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 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考点:分析写作 手法】
    二、[2019 •扬州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首句中的“萋萋”有什么含义?【考点:理解重点词 句的含义】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考点:体会作者或 主人公的情感】
    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角度1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常见题型】
    1.诗句中“XX”一词的含义(意思)是什么?
    2.本诗中的词语“XX”是指 。
    3X联中的“XX”一词指的是什么?
    4.请结合“X X”一词,分析X联中作者所表达的 情感。
    【答题思路】
    1.了解本义
    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判断该词语是动词、形容 词、副词,还是代词、名词等。
    2.结合语境
    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抵万金” 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就要回答词语的比喻义一 家书的珍贵。像“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 事”,结合词的内容理解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是 指收复北方,统一山河。
    【答题步骤】
    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
    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
    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
    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角度2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常见题型】
    1.“……”一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试做分析。
    2.“……”一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 的语言描绘出来。
    3.“……”这句诗该如何理解?
    4.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常规的诗句理解题所选的诗句往往是被后人传 诵的名句,或者是主旨句,或者是情感句等,答题时要 判定该句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与主旨或情感等 有关。
    1抓主旨
    辨别诗句是否是主旨句,如果与诗歌主旨有 关,要扣住主旨来答题。
    2.抓情感
    辨别诗句是否是情感句,如果与表现诗歌情 感有关,要结合情感答题。
    3.抓比喻义
    辨别诗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如果使用了 修辞方法,要答出诗句的比喻义。
    4.抓典故
    辨别诗句是否运用了典故。如果诗句包括了 典故,要答出运用典故所要表达的寓意。
    5.抓诗眼
    辨别诗句中是否有诗眼等关键字词。如果有 一些非常关键的词语,还要答出该词语的含义。

    考点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角度1理解内容
    【常见题型】
    1.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XX的?
    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XX的慨 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3.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说XX?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 理解。
    【答题思路】
    1.整体把握
    要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大 致内容。
    2.明确主旨
    确定诗歌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 征战诗等,初步掌握诗歌主旨。
    3.抓关键词句和主要意象
    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了解意象所表达的 意思。
    4.把握情感
    概述出题干所要求解答的内容,概括揭示诗 歌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角度2画面描絵
    【常见题型】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 进行描绘。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所蕴含的 诗人情感作答。
    【答题思路】
    这类题往往选一些写景的语言优美的句子,解答 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梳理意象
    明确全诗出现了哪些景物。
    2变换角色
    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中,假设自己是作者,以 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景物。
    3.适当想象
    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 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要对诗句内容进行丰富和
    4.语言优美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5.结合意境
    在画面的描绘过程中,渗透诗歌或诗句所营 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和景 物的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
    考点三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常见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引用了……的典故,有何用意?
    3.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答题思路】
    1.审视标题与注释
    通过标题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通过注释可 以了解创作背景,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 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 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 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
    2.抓住描写思想感情的词语
    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 的词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 “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或妻 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
    意象即诗中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 杨柳表示送别,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 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 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准确表述作答
    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 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喜悦、欢快、 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
    考点四 分析形象
    【常见题型】
    1.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中写了XX(事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3.简析诗歌中XX (事物形象)。
    【答题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 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 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 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5)借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揣摩人物。
    2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等。 分析事物形象首先要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 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 特点和内在品性;其次,借助表现手法,尤其是托 物言志,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 的“契合点”;最后,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考点五,鉴赏语言
    角度1,炼字
    【常见题型】
    1.某句诗或某联诗中,哪一个字(词)用得精妙?请 找出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某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请赏析某字的妙处。
    【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解答此类问题要 做到“字不离句”。要想准确解释某个词语的含 义,一定不能孤立地看,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 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2.看该字有没有运用某种手法,如拟人、比喻、双 关等。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 简练,信息全面。
    4.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角度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常见题型】
    1.“……”这句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某句诗中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1)采用的修辞方法(如拟人、比喻等)。
    (2)采用的描写手法(如侧面描写等)。
    (3)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4)写景的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
    (5)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反衬等)。
    2.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 启示和思考。
    角度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或风格)
    【常见题型】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 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1.了解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 贺的奇崛瑰丽、白居易的平实质朴等。
    2.积累相关的术语,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 永、清新明丽、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 浑、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 达飘逸。
    考点六分析写作手法
    【常见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4.X联运用了 XX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 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托物言 志、动静结合、衬托等)、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方 式和抒情方式)。
    2.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手法。
    3.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
    4.这种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或人物有什么作用,表 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满分特训
    1.(2019•咸宁)古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2.(2019•张家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2019•攀枝花)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2019•孝感)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2019•益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6.(2019•枣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7.(2019•鄂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8.(2019•黄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了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9.(2019•长沙)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10.(2019•北京)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11.(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2.(2019•宜宾)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3.(2019•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李处士山居
    姚合①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释】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同“洒”
    (1)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
    (2)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2019•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②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天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16.(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17.(2019•天水)古诗词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8.(2019•娄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送凌十一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食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19.(2019•遂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这首词按照   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三个时期在歌楼、客舟、   听雨的不同心情。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19•潍坊)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2019•咸宁)古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分析】《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ABC.正确;
    D.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特点能力,根据题目可知诗歌运用了“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即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前一句写月夜幽林,属于静,第二句写“弹琴”“长啸”,属于声,同时也是属于动态的景物;整理答案时注意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答案:
    (1)D
    (2)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参考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2019•张家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句意: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描绘林间美好的景象:鸟声婉转,鸟儿自由飞翔;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具体诗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始知锁向金笼听”明确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写了两种画眉鸟,分析出哪两种即可。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答案:
    (1)鸟声婉转,鸟儿自由飞翔;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2)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译文:
    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
    (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在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点评】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2019•攀枝花)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解答】(1)本题考查拟人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答案:
    (1)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4.(2019•孝感)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思绪之绵长 。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甲词借古讽今情,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绵长。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技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甲词运用了孙权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典故,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都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答案:
    (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译文:
    甲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乙文: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点评】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5.(2019•益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有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我们似乎看到了威风凛凛的都护将军,正指挥大军奋勇作战的场面;也隐约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故选:D
    (2)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要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②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作答时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分析。此题可从多角度考虑作答。可从所写景物体会图画美;可从“大”、“孤”、“长”、“圆”几个形容词体会线条美;可通过想象,联想景物的色彩,体会色彩美;更可整体所写景物,考虑诗歌的意境美。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从茫茫大漠到地下的河流,空间广阔,层次丰富;这两句诗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D
    (2)①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点评】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6.(2019•枣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分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这两小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扣住“江雪”分析环境,抓住“孤”“独”“寒”等诗眼分析“蓑笠翁”这一形象。《江雪》这首诗大约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他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前两句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
    (2)A
    参考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
    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
    7.(2019•鄂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分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要注意在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即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的大漠上空,孤零零的烟柱直冲云天,弯曲的黄河上,一轮落日静静地挂在地平线上。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答案: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8.(2019•黄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了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因而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而准确。
    ACD.正确;
    B.有误,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大漠的雄浑景色。“归雁”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的内心感受。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对某种现象发表看法,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同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不同意: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当时在边塞的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答案:
    (1)B
    (2)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点评】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9.(2019•长沙)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BC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分析】《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
    A.有误,本诗没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C.正确;
    D.有误,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的场面;
    E.有误,尾联采用的是直抒胸臆;
    故选:B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漠漠”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渲染了一种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这两个词又运用叠音又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答案:
    (1)B 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参考译文: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点评】解答诗词赏析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10.(2019•北京)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劝勉和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把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答案:
    (1)①同是宦游人②劝勉、眷恋③乐观豁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的是格调高昂,更显出诗人在与友人惜别之时的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同情。
    【点评】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1.(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D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分析】《夜泊旅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江行夜泊时触景而生的乡愁。首联切题,点明夜望。颔联承“望”字,写远观近看所见:月光照耀,沙岸水滨,通明一气;月明如霜,映白风帆,洒满船舱。描绘真切,情景宛然。颈联“近海江弥阔”一句,写江面开阔之景,如在目前。辞意俱工,堪与盛唐王湾名句“潮平两岸阔”并举。结联写行程遥遥,离乡日远,则思乡之情自在言外。这首诗用笔简练,读来颇有韵味。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主题。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层层展开,既有久离家乡的思乡之愁,原本是去杭州赴任,半夜不睡觉忧愁什么呢。诗人不说,但“望乡”还是让人知道,不管这“愁”是由什么组成的,还有其他什么样的不痛快,最起码此时的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又有路途遥远的漂泊之愁,“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在这烟波笼罩中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达杭州。“三十宿”交代旅途时间之长,“犹未到”则说明路途之遥远;还有前途未卜的忧虑之情,这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的遥远,实质上此时我们也可以揣测,这两句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诗人心中没谱,有些难以平静。
    (2)本题考查律诗诗歌常识和鉴赏方法。明确颔联是诗歌的第二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与“帆白”“浦月”与“船霜”词性相同,词义相关,对仗工整,符号对偶修辞的特点,并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3)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的理解和判断。明确题干的诗句用的是对偶的手法并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
    A.错误。对偶和夸张,只体现了空间维度。
    B.错误。 对偶、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只体现了空间这一个维度。
    C.错误。蕴含时空两个维度,没有对偶的修辞手法。
    D.正确。
    答案:(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3)D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2.(2019•宜宾)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分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解答】(1)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意思是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2)此题考查了句意及作者的情感理解,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骊山怀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答案:
    (1)“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译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山坡羊•骊山怀古》: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
    【点评】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2019•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这首诗作于诗人任河南内乡令,母亲去世而居丧于长寿山这时。诗歌的前两句写景,以“灯火”“荒村”“雪拥门”渲染凄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后两句抒情,既表达对亡母的思念,独守亡灵的寂寞,又暗含对金统治者无能的痛恨,对饱受蒙古侵略之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在会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即可得出答案。诗的一二两句中的意象是:灯火、荒村、黄叶、雪、门,意思是说荒村中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屋外是黄叶满地,漫山白雪飘飞。注意描绘时注意语句的生动与优美。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通过注释中的介绍,可知这首诗写于母亲去世而居住在长寿山之时,所以诗歌一、二句渲染凄凉的气氛,意在表现对已离世的母亲的怀念。通过“三十九年何限事”可知,当时金朝统治者日趋腐败,正在遭受蒙古的侵略,所以诗歌还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痛恨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一句“只留孤影伴黄昏”,一个“孤”字就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答案: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14.(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李处士山居
    姚合①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释】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同“洒”
    (1)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
    (2)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诗前三联描写了李处士不喜与世人交往,愿与僧人交往的性格塑造了一位超脱尘世的高人形象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李处土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从“门柳荫蔬畦”“时有燕衔泥”可以看出是春季。
    (2)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通读诗歌,理解大意,从“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热爱田园生活;从“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可以看出李处士有病在身道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土不喜与人往来,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土超脱尘世的特点。
    (3)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从“萧洒身无事”可看出作者对李处士潇洒无事,悠闲洒脱生活的羡慕,从“名高孰与齐”可看出对李处土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答案:
    (1)春季(春天)。
    (2)①从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②从白天关门,少有人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或:从有病在身道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土不喜与人往来);③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土超脱(或“厌倦”)尘世的特点。
    (3)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土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李处土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大白天关着柴门,门前有整齐的菜畦和柳树。因为病了采收别人送的药,寻找僧人才渡过小溪。平时很少遇到人来,不时有春燕衔泥而来。潇洒清闲,高雅的名声谁能比得过。
    【点评】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5.(2019•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②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天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分析】《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相传为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秦观被贬监处州盐税时梦中所作。上片是写词人梦中看到的美景。下片是写词人的醉酒。这种物我一体的人生境界,是词人人生遭遇的曲折反映。现实中无法排遣的压抑和苦闷,在词人假托的有花香和鸟语的美妙梦境中得到了完全的解脱。他是很无拘无束和无忧无虑的,他的醉酒也不同于以往的借酒浇愁,而是放开心怀痛饮,是和愁伤从此了结的豪饮。
    【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画面:一场春雨,给山路上增添了许多鲜花,鲜花在风中摆动,又给满山带来了盎然春色。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B、C、D正确;
    A.有误,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故选:A。
    答案:
    (1)一场春雨,给山路上增添了许多鲜花,鲜花在风中摆动,又给满山带来了盎然春色。(意思对即可)
    (2)A。
    译文:
    春天到来野花在雨中开了,一枝花的开放说明春天的到来。(我)走到山谷里的小溪旁,惊起了成百上千的黄鹂鸟儿。
    春天的云在蓝天下犹如龙蛇一样翻转变化。(我)喝醉酒后躺在小溪旁边的古树藤的阴凉下边,也不知道了东南西北。
    【点评】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16.(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分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没有使用象征手法。
    故选:C。
    (2)本题是对作者情感的考查。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
    答案:
    (1)C。
    (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点评】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7.(2019•天水)古诗词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缺月疏桐 、 漏断人静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 不肯随意栖息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上片有月、桐、人、鸿等意象,分析其修饰词“缺”、“疏”、“幽”、“孤”,可以理解到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下片“不肯栖”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3)本题考查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理解。本次主要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答案:
    (1)缺月疏桐 漏断人静 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点评】咏物诗词多以精彩词句托物言志,本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就是典型例子,要多积累这种题型的鉴赏和解答技巧。
    18.(2019•娄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送凌十一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食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分析】这首送别诗透着乐观豁达,人生聚散、事业成败都是无常,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欢喜!
    【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要抓住诗句中“微雨”、“残秋”、“落叶”、“水流”等意象,来描绘画面。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劝解朋友面对逆境要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大丈夫自古至今志在千里,勇敢面对磨难。要抓住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进行分析。
    答案:
    (1)昨日的小雨送别最后的秋天,落叶飘满河沟,任意东西随水漂流。(2)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从来都是看轻万里漂泊。
    译文:
    昨日的小雨送别最后的秋天,落叶飘满河沟,随水漂流。世间万事都是命中注定,是走是留,是早是晚,都由不得我们做主。 我们足迹踏遍了九州大地,却对谋求道、谋求衣食都是于事无补,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从来都是看轻万里漂泊。
    【点评】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9.(2019•遂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这首词按照 时间 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三个时期在歌楼、客舟、 僧庐 听雨的不同心情。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顺序的把握。通读全词,本词表现了词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及不同感受,所以应该是时间顺序,三个时期听雨的地点分别是歌楼、客舟、僧庐。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以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然后抓住句子中的形象、扣住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最后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客船上,一个壮年男子听着雨声,望着江面,看见江面开阔,云脚低垂,一只失群孤飞大雁在西风中哀鸣。“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答案:
    (1)时间,僧庐。
    (2)画面:客船上,一个壮年男子听着雨声,望着江面,看见江面开阔,云脚低垂,一只失群孤飞大雁在西风中哀鸣。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孤苦漂泊中悲凉哀伤的思想感情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点评】做诗歌鉴赏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附属信息(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0.(2019•潍坊)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分析】辛弃疾这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答】(1)这道题的考查内容包括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因而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而准确。
    ABC.正确;
    D.有误,“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风格的理解能力。《南乡子》风格豪放。把眼光放在整个神州大地,和整个历史上王朝的兴亡,借孙权的典故抒发了壮志难酬,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清平乐》风格婉约。上阙着眼于日常的生活中小事和景物,下阙写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和年老归来,面对破碎山河却无能为力的情景,抒发了抒壮志难酬之情。
    答案:
    (1)D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参考译文:
    《南乡子》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清平乐》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点评】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相关教案

    中考复习名著阅读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这是一份中考复习名著阅读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共3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出处,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作品内容,人物辨识,内容概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复习病句辨析与修改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这是一份中考复习病句辨析与修改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个新时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复习综合性学习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这是一份中考复习综合性学习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方法指导,答题格式,学习主体,学习方法,学习感受,春回校园·不负韶华,人类情怀·大国担当,23题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