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 第七章 欧洲课件PPT 课件 5 次下载
- 世界地理 第八章 非洲课件PPT 课件 5 次下载
- 世界地理 第十一章 南极洲课件PPT 课件 5 次下载
-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共104张PPT). 课件 6 次下载
- 中国地理: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概况(共38张PPT). 课件 6 次下载
世界地理 第九章 美洲课件PPT
展开第九章 美洲
美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美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美国的人文地理特征、主要产业及其布局。美国城市经济地域系统演化的历史脉搏、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其重大意义。巴西自然条件的特点、主要产业及其布局。
教学重点
关 键 词
美洲自然地理特征(physic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美国的主要产业(America’s chief industries)美国城市经济地域系统演化(American urban economy areal system evolution)美国知识经济(American knowledge economy)中美地峡和加勒比海地区(Central America and Caribbean Sea)巴西自然条件(Brazilian natural condition)墨西哥状况(Mexican condition)南美洲国经济改革(economic evolution of South America states)
内容结构
美国
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南美洲
美洲自然地理概论
地形系统
山地
高原
平原
地表水
河流
湖泊
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文地理特征
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城市经济地域系统
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知识经济
政治
经济
文化
巴西
自然条件特点
主要产业布局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西半球有两块大陆,北部的称北美大陆,南部的称南美大陆,其间以狭窄的陆地——中美地峡相连,包括附属岛屿在内,通称为美洲。本书所指的北美洲和南美洲系自然地理上的划分,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属北美洲,它们在构造上与北美大陆西部是连续的。习惯上两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第一节 美洲自然地理概论
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
巴拿马运河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桥梁”,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15米,河宽150~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是一条水闸式运河。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成,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现在全部控制权已交给巴拿马。
2023/11/14
13
关于美洲的划分
美洲的全称及由来:亚美利加州自然地理学的划分:北美洲、南美洲人文地理学的划分:北美洲(盎格鲁美洲或盎格鲁-撒克逊美洲)、拉丁美洲有关称谓: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中美洲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14
Latin America
西印度群岛
西印度群岛(West Indians)是北美洲的岛群,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之间,北隔佛罗里达海峡与美国 佛罗里达半岛相望,东南邻近委内瑞拉北岸,从西端的古巴岛到委内瑞拉北海岸的阿鲁巴岛,呈自西向东突出的弧形,伸延4700多公里。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由1200多个岛屿和暗礁、环礁组成。主要岛屿为牙买加岛、古巴岛等。其中最大岛屿是古巴岛 .群岛自北向南分为巴哈马和大安的列斯、小安的列斯(二者合称安的列斯群岛)三大组群岛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四部分。大安的列斯群岛是西印度群岛的主体,系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部分,多属大陆岛,著名岛屿有古巴岛、海地岛、牙买加岛和波多黎各岛等。
北美洲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这里是北美洲与东半球大陆最接近的地方。北美洲近海岛屿众多。
世界的大岛
百慕大群岛
迈阿密
圣胡安(波多黎各岛)
百慕大群岛卫星图
北美洲总面积2422.8×104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6.2%,为世界第三大洲;其中岛屿面积约386×104km2,为世界岛屿面积最大的洲。
北美大陆四至:东:拉布拉多半岛上的圣查尔斯角(55°40′W)西: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威尔士角(168°05′w)北:布西亚半岛的默奇森角(71°59′N),而格陵兰岛的莫里斯-杰苏普角则达83°39′N,这是北半球陆地最接近极地的地方。南:马里亚托角(7°12′N)。北美洲.jpg
由于北美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因此大陆躯干部分位于70°N-30°N之间,主要属于北温带。
大陆海岸线长约43000km太平洋岸大西洋岸北冰洋岸
太平洋岸因山脉与海岸平行,形成陡峭岩岸,不仅缺乏宽阔的沿海平原。岸外大陆架也很狭窄。 大西洋岸,特别是东北段,海岸十分曲折,不仅岛屿棋布,港湾深邃,而且有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湾,如哈得孙湾、圣劳伦斯湾等。北冰洋岸也多曲折,并有一大群为浅海所隔的岛屿,这是由于陆地沉降和冰期后水面上升,海水侵入内陆所致。
北美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地理意义?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 北美洲的这种地理位置,同亚欧大陆非常相似,它纬向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南北各地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又由于北美洲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大陆的大部分面积位于北纬30°~70°之间,其中北纬50°~70°最为宽广,因此,北美洲主要属温带和亚寒带气候型,尤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北纬30°以南,因面积不大,亚热带气候型所占面积很小。 北美洲东西均临大洋,因而使东西岸的气候类型完整而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只是由于北美大陆的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没有亚欧大陆大,因而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气候。
二、地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1、纵列的地形结构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山地南北延伸,形成以三大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
北美地形东部: 古老的褶皱山地——阿巴拉契亚山中部: 劳伦高地西部: 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从阿拉斯加向南延伸至中美,并经加勒比海海底山岭伸入安的列斯群岛。
大陆东部是古老的褶皱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它北起纽芬兰岛,呈东北-西南向延伸2000km以上。
介于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区,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辛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平原地带,从哈得孙湾和北冰洋沿岸直至墨西哥湾沿岸,南北贯通。
三大纵列地带是各地质时期大陆发展的产物,分别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基础。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大陆的气候、水系、土壤和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42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结构
西部高山区
东部高原山地
中部平原
三大纵列地带是各地质时期大陆发展的产物,分别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基础。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大陆的气候、水系、土壤和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北美主要山脉
山脉的形成
1、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山带(1)加里东褶皱山带(2)海西褶皱山带2、中生代旧阿尔卑斯褶皱山带(1)内华达(2)拉拉米3、新生代新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高原
地盾型高原拉布拉多高原劳伦辛低高原
平原
地台型平原中央大平原
第四纪冰期时,北美大陆北半部广大地区被冰川覆盖,冰盖的范围和厚度甚至超过欧洲。因此,大陆地形深深打上了冰川作用的烙印,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十分广泛。
2、冰川地形广泛分布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北美大陆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台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的地壳构造运动,经历了与其他古陆块(如古欧洲、古非洲)分、合、再分的漫长过程,环绕古陆台周围的褶皱带相继形成,最终奠定了北美大陆的地质构造基础。
二、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征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总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以夏雨为主。具有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很小,在温带纬度内仅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的北部。
1、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2、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北美洲拥有从热带到寒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这一点在世界各大洲中也颇为突出。在气候类型组成的多样性方面可与北美洲相比拟的也只有亚洲,但它们又各具特点。
3、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
北美洲所拥有的各种气候类型在分布和排列上也有其特点。大陆北部的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三种类型,其中除极地冰原气候外,都是东西延伸的。这与亚欧大陆北部的情况基本相似,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自此以南,气候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出现了东、西部的对比。
(二)气候形成因素
北美洲气候特征的形成,决定于大陆的位置、面积、形状、大气环流、洋流、地形结构等多种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北美洲气候。
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是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基本因素。
1、大陆位置、面积和形状
在太平洋,日本暖流黑潮的延续北太平洋暖流,至哥伦比亚河口附近分为两支:北支,称阿拉斯加暖流;南支,称加利福尼亚寒流。大西洋: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2、洋流
(1)气压与风向 北美大陆的气压配置图式与亚欧大陆相似,具有四大活动中心:两副极地低压中心——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两副热带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和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3、大气环流
(2)气团和锋 影响北美气候的气团有冰洋气团、极地加拿大气团、极地太平洋气团、极地大西洋气团、热带墨西哥湾气团、热带大西洋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它们的源地不同,对北美气候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
北美洲以三大南北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对于大陆气候的分异有特别重要意义。影响最显著的是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它由三重山脉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不仅高度相当大,宽度也很大,沿海又缺乏深入大陆的海湾。
4、地形结构
因此,科迪勒拉山系一方面成为极地太平洋气团向东侵入的重要障碍,使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仅局限于北纬40°以北的西岸,处于背风位置的山间高原和山间盆地成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另一方面,极地加拿大气团和热带墨西哥湾、大西洋气团,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也不能西侵,因而只能活动于大陆的中、东部。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带落基山也是大陆东、西部之间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它不仅导致东、西部的降水量大不一样,对气温也有一定影响。
北美洲的降水量分布规律 北美大陆年降水量分布大致以落基山为界,东西部有很大差异。 落基山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下,但在北纬40℃以北的太平洋沿岸是一多雨带,其中北纬50°以北的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沿岸,由于濒临暖流,常年面临西风,气旋活跃,加之沿海山脉的抬升作用,形成北美降水最丰沛的地带,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以上。 落基山以东,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渐增。除紧靠落基山的大平原地带以及北冰洋沿岸、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等地外,一般均在500毫米以上,其中中部平原为500~1,000毫米。 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美国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落基山以东为中部平原地带,地势低平坦荡,无东西向山脉阻隔,向南北开敞,并有哈得孙湾、五大湖、密西西比水系、墨西哥湾等水域相互贯通。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南北秉性不同的气团畅行无阻。
冬季,干冷的极地加拿大气团可径直南下,造成寒潮天气,使当地气温骤降;夏季,热带墨西哥湾、大西洋的温湿气团可自由北上,直达哈得孙湾沿岸,带来闷热多雨天气。中部平原成为南北冷暖气团交绥、争逐的场所,气旋活动频繁,冬季尤为活跃。因此,中部平原天气多变,是北美洲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的地区。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高度和宽度都不大,山脉的连续性也较差,并不构成气候上的显著界线,但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仍有很大影响。例如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北坡,冬季面迎经过五大湖地区并略有变性的极地加拿大气团,往往形成大雪;山地南部因高度较大,对热带墨西哥湾、大西洋气团产生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成为北美洲多雨区之一。
(三)气候类型
1、极地冰原气候2、极地长寒气候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4、温带草原气候5、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6、温带海洋性气候
7、亚热带湿润气候8、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9、亚热带夏干气候10、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11、热带海洋性气候12、热带干湿季气候13、高山气候
三、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及其水文状况的差异性北美洲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200km3,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亚洲和南美洲。在地形结构、气候和大陆发展过程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北美洲河网分布及其水文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形成外流区与内流区之间、东西部之间和各大流域系统之间的强烈对比,它充分体现了全洲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
北美大陆地形结构对其水系的影响
北美大陆的地形结构为南北向的三大纵列带: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地,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为低高原和平原。地形结构决定着其水系结构,北美大陆地形结构决定其分水岭略呈H型: (1)西部的落基山是大陆最重要的分水岭,北美的大河除圣劳伦斯河以外都发源于这里,分水岭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以东的分别注入北冰洋、哈得孙湾和墨西哥湾。 (2)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是大陆的第二个分水岭,由于山脉的高度和范围较小,发源于这里的河流流程较短,山地以东的河流注入大西洋,以西的汇流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 (3)劳伦辛高原西南边缘的冰碛区和高地是大陆中部的分水岭,高度多在500米以下,分水岭以北的河流多注入哈得孙湾,以南的汇流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76
(二)主要河流
1.密西西比河2.圣劳伦斯河3.科罗拉多河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77
1.密西西比河
(1)是北美洲第一大河(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密西西比全长602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名列世界第四。(2)东、西岸差异大。东岸的支流以俄亥俄河为首,长度小、水量大、季变小,是干流的主要水源。西岸以密苏里河为首,长度大、水量小、季变大。(3)河流输沙量大,为弧形三角洲,河流分6股入海。
密西西比河
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东接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面积322 万平方千米,约占北美洲面积的1/8。汇集了共约250 多条支流。西岸支流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80
2023/11/14
81
中国长江“对话”美国密西西比河
2010年10月18日“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在渝开幕。
作为世界第三、第四大河流,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流域发展,在中美两国各自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长江已成为全球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密西西比河则是全球河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持续综合管理的典范。
密西西比河完整的总体构想和规划、灵活的筹资方式以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保意识,值得我国在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中加以借鉴。此次论坛基调将定在“合作”二字———分享中美两国内陆开放和内河开发经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此次论坛将设立“内河航运与综合交通”、“流域经济发展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沿江旅游产业”3个专题论坛组,中美双方专家和代表将分别围绕“中美两江航运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内河航运、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内陆地区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等7个议题展开研讨,并发表《中美两江合作论坛重庆宣言》。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87
2.圣劳伦斯河
河流水量大,水位稳定,为喇叭型河口,上游多急流险滩,水力资源丰富。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88
3.科罗拉多河
(1)流经干旱区,是过境客河。(2)靠落基山的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3)水量小、季变大、输沙量大。(4)中游流经大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89
专题:科罗拉多大峡谷
(1)位置:位于北美科罗拉多高原的科罗拉多河上。(2)成因:科罗拉多高原的构造基础是北美古陆台伸入科迪勒拉的稳定地块,在前寒武纪结晶岩基底之上覆盖有各地质时期的深厚沉积,岩层近乎水平。因新生代以来地壳几度上升科罗拉多河深切而形成。(3)特点: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之一,长800km、最深处达1830m。大峡谷上宽下窄,两壁呈阶梯状,峡谷两侧从谷底至顶部出露了从前寒武纪以来的各个地质时期的岩层,是天然的地质标本陈列室,被称为地质历史的活教科书。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90
大峡谷的水平岩层
2023/11/14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91
科罗拉多大峡谷
湖泊
北美洲湖泊众多,以淡水湖为主,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1000平方公里:22个10000平方公里:8个成因;火山湖、断层湖、河成湖、潟湖、风蚀湖、溶蚀湖冰川湖
五大湖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大湖的总称,它们从上而下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总面积约24.5×104km2;总蓄水量约2.29×104km3。这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
五大湖是怎样形成的? 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它们从上而下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
五大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总面积为24.5万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21万立方公里,约相当于密西西比河年径流量的40倍。其中苏必利尔湖面积广达82,68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2)湖面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各湖之间有水道相连。因岩岛、石礁或崖壁的横亘,水道中多急流和瀑布。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河水自石灰岩崖壁处陡降,形成落差为51米的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3)五大湖水量丰富,水位稳定。在安大略湖出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7,100立方米/秒。注入五大湖的河流不多,湖水补给主要依赖雨雪,水位稳定,年变幅仅30~60厘米。(4)冰期较长。五大湖每年有4~5个月的结冰期,冰期内船舶停航,影响航运。(5)五大湖水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航运系统之一。
四、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一)、植物区系 北美洲在植物区系上大部分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中的四个亚区,即北极植物亚区、北美大西洋植物亚区、北美干草原(普列利亚群落)植物亚区和北美太平洋植物亚区。南部属于新热带植物区系中的两个亚区,即中美干燥植物亚区和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佛罗里达半岛南端的热带植物亚区。
( 二)、植被-土壤类型组成与分布特点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组成和分布特点,充分反映了大陆轮廓、地形结构、气候等的综合影响,也与大陆的发展过程密切有关。
植被-土壤类型组成特点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因此植被-土壤类型也表现出多样性。从北极的冰原、苔原-冰沼土到热带常绿林-红壤、砖红壤;从沿海的落叶阔叶林-棕壤到内陆的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灰钙土、漠钙土。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几乎无不俱备。在类型多样性上,世界各大洲中只有亚洲可以同它相比。
四、动物界
(一)动物区系的形成在动物区系方面,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与亚欧大陆同属全北区。北美洲西北部和亚洲东北部,在白垩纪末和新生代几度相连和隔离。一方面,两大陆动物区系通过相互交换,形成许多共同的属和相似的种;另一方面,各自又独立发展,产生特有的属和种。
(二)动物地理区
1.全北区 全北区包括四个动物地理亚区,即北极亚区、亚寒带针叶林亚区、东部亚区和西部亚区。
(1)北极亚区:本区气候严寒,属苔原和冰原地带,动物的种类比较贫乏。在陆栖哺乳动物中,最突出的是麝牛,北方野鹿分布较广,在大陆北岸和冰原上生活着白熊,苔原中还有北极狼、伶鼬等 .
麝牛
(2)亚寒带针叶林亚区:本区动物的种类较北极亚区丰富,哺乳类中最主要的是有蹄目、食肉目和啮齿目动物。有蹄目中以驼鹿分布最广,过去常见的北美洲野牛和赤鹿,现在仅生活于禁猎区。食肉动物有臭鼬、水獭、黑貂、水貂、伶鼬、棕熊、黑熊、狼、猞猁、狼獾等,其中臭鼬、黑貂等是北美洲针叶林区特有的种。
黑貂
猞猁
北美野牛
(3)东部亚区:本区主要属混交林和阔叶林地带,动物区系接近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亚区。常见的动物有黑熊、狼、红狐、水貂、水獭、浣熊、臭鼬、獾、白尾鹿等。
(4)西部亚区:本区包括大平原和科迪勒拉山区中南部,气候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带。大平原草原带多大体形动物,特别是有蹄目,如北美野牛、穆斯登马、叉角羚羊等.
2.新热带区 包括两个动物地理亚区,即中美亚区和安的列斯亚区。
(1)中美亚区:本区指墨西哥高原以南的中美地峡。气候湿热,植物繁茂,特别是向风地带,已属热带常绿林范畴,加以又处于连接南、北美洲的陆桥位置,两大陆动物通过本区进行交换,所以动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基本上以新热带区为主,又兼具全北区的特征。代表性的动物有食肉目的美洲狮、美洲豹、豹猫、臭鼬、浣熊,有袋目的负鼠,有蹄目的鹿、貘、西猯,贫齿目的犰狳、食蚁兽、树獭,阔鼻亚目的猿猴,鸟类中的美洲兀鹰、墨西哥鸮、野兔、蜂鸟、鹦鹉,以及各种爬行类、两栖类动物。
犰狳
食蚁兽
浣熊
(2)安的列斯亚区:从白垩纪末开始,本区已和大陆分开,成为大洋中的岛屿。因此,动物区系孤立发展,表现了极大的独特性。首先是种类成分比较贫乏,尤其是哺乳动物贫乏,大陆上的大部分哺乳动物,本区均甚缺乏,仅有啮齿目和食虫目。其次,本区现存的动物又显示了它的特有性。例如啮齿目中有3个特有属,食虫目中主要是特有的管齿科;鸟类中虽有很多是新热带区的代表成分,但也有不少是特有种。
(二)自然地理区
北美洲地理环境分异的上述特点,是自然地理区划的基础。据此,可以把北美洲划分为四大地区,即极地岛屿区、东部区、科迪勒拉区和中美区。在四大地区内部,按构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综合特征即相对一致性作进一步的区划。
1.极地岛屿地区本区居北美洲最北部,包括格陵兰岛和北极岛群两个自然地理区。严寒的气候、贫乏的有机界和现代大陆冰川的发育,构成这两个区域鲜明的个性。它们的差异在于格陵兰岛以冰原为主,北极岛群以苔原为主。
2.东部地区落基山以东,跨越从亚寒带到亚热带广大地区,如前所述,纬向地带性因素在地理环境分异中占主导地位。
3.西部科迪勒拉地区这一巨大的山系使太平洋的影响局限于西岸,从沿海向内陆,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规律在不同纬度地带又有不同的表现。西部科迪勒拉地区划分为亚寒带科迪勒拉、温带科迪勒拉、亚热带科迪勒拉和热带科迪勒拉四个自然地理区。
4.中美地区本地区包括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两个自然地理区。它们处于北美大陆与南美大陆的过渡位置。构造上与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有联系,地形以山地为主,并代表着地壳活动地带,但在气候和自然景观方面,则更接近南美洲的北部,体现着热带湿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return
(三)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人文地理概况
一、居民 北美洲人口412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3%。人口比较稀少,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人。
北美洲人口分布很不平衡,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大陆东南部地区。面积广大的北部地区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有的地方甚至无人居住。北美洲人口城市化程度高,墨西哥城、纽约等是名列世界前茅的特大城市。
二、政治地图的演变
北美洲的南部(墨西哥中部、南部和中美洲地峡)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这里曾先后兴起过奥尔梅克,玛雅,阿兹台克等巨大王国。
前2500-250
250-900
900-1520
玛雅与中国:文字 艺术 玉器 信仰 人种 太极图玛雅预言:2012
三、经济发展特征
1.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北美洲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资基础。但洲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美、加两国属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部门齐全、技术先进、巨大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还有发达的农牧业和渔业。
2.农业生产突出 ① 生产水平较高。 ② 商品率高。 ③ 高度地区专业化
3.高度发达的工业 北美洲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居世界前列。
4.交通运输、通讯较发达 海运是外贸的主要运输形式 公路已成为陆上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 铁路通车里程居世界前列,但其作用相对有所降低
第二节 美 国
一、人文地理特征
二、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三、 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四、 城市经济地域体系
五、美国的知识经济
一、人文地理特征
(一)历史、民族与文化
(二)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三)美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民族与文化
1、 美国开疆拓土的历史
关于美国的历史,一般都认为是从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的1607年开始的。当年,英国一家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在内北美东海岸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詹姆斯城,之后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
美国领土扩张图
2、 多元民族与文化趋势
美国作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在以后的开发建设中,大批移民的进入对美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使美国在种族、民族与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特征。从建国至今,按其国际移民的来源个规模来说,大致出现了三次移民高潮。
(二)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1、 殖民地时期——城市的兴起2、 建国至1920年——城市化时期3、 1920年至今——大都市化时期4、 郊区化与中心城市的复兴
(三)美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1、 以知识为基础2、 以信息为主导3、 以全球市场为导向4、 以网络为载体
return
二、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 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
(二)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 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
(四) 雄厚的经济性资源
(四) 雄厚的经济性资源
(1) 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 (2) 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 (3) 庞大的金融产业。 (4) 科技信息遥遥领先。
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一直执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之牛耳。
哈佛大学
return
三、 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一)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二)主要产业及其地域分布
(一)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1、 产业进一步“软化”
2、 产业信息化
3、 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4、 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二)主要产业及其地域分布
1、 高技术产业
根据联合国和一些国家的分类,高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航天航空业。几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矶和西雅图。其他还分布在得克萨斯州(最大中心是达拉斯和沃斯堡)和堪萨斯州(维奇托和堪萨斯城)等。
洛杉矶
西雅图
(2) 电子工业。 近年来,美国高新技术的开发重点仍然是世界竞争最激烈的电子工业尤其是微电子工业。
微软公司总部
美国硅谷
微软会议中心大楼
(3)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就其影响来说,是仅次于信息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4) 环保产业。近20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和民间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
2、 汽车工业
汽车制造业是美国支柱产业之一。
底特律
3、 钢铁工业
美国的钢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钢铁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 美国钢铁业起死回生的秘诀在于:一是发挥大钢铁集团的优势。二是小钢厂依靠技术创新。
4、 农业
(1) 美国农业的新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农业大国,尽管农业人口比重小,但平均一个农民能养活128个人。 (2) 美国农业与环境发展。
1、美国农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高效率的大农业;2、美国农业生产象工业一样,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垄断资本对农业的控制愈益加强;3、美国农业商品性很高;
☆特点:
4、美国农业的部门结构比较完整,作为农业基本部门的种植业得到充分发展;5、美国农业最严重的问题是生产过剩;6、美国农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专业化。
五、对外贸易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重要性上升。2、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3、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呈上升趋势。4、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
6、对外贸易
(1) 证券投资在美国对外投资中明显加强。 (2) 对外直接投资出现新变化。
return
四、 城市经济地域体系
(一)20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
(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
(一)20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铁路建设高峰期的到来,国内市场联系渠道通达,一方面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更强;另一方面20年代的美国城市形成了大的地区性分工。
在这个工业布局心脏地带的所有城市中,纽约是无可争议的首府。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规模在当时世界大城市中仅次于伦敦。最重要的是,纽约是全国经济的“神经中枢”。这里有主要的股票交易所、最大的银行、收费最高的律师事务数量最多的出版社和最受欢迎的广告公司。
纽 约
(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
同20年代大都市区的兴起同步产生的是美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从二战到冷战期间,巨额的国防和军事开支被分配到西部和南部,再经60年代高科技革命的刺激,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而传统工业中心——中西部和东北部却处于衰退的困扰之中,被冠以“冰雪带”之称。
应该指出的是,相对于“阳光带‘的崛起,东北部和中西部依然拥有雄厚的实力,执美国经济之牛耳,尤其在财政方面更是如此。纽约仍是全国第一大城市。
洛杉矶
休斯敦
return
五、美国的知识经济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知识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美国政府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举措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 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角。 4、 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二)知识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2、 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提高。
(三)美国政府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举措
1、 确定技术开发重点。2、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3、 加强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4、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5、 资助并鼓励科研机构、大学与私营企业高新技术研发合作。
return
第三节 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北美洲,范围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及巴哈马群岛,面积为270多万平方千米;但就人文地理而言,它们又属于拉丁美洲。早期主要受西班牙等国的殖民统治,后期美国在这里的政治影响很大。
一、墨西哥
二、中美地峡
三、加勒比海地区
一、墨西哥
资源环境评价
首先,墨西哥位于墨西哥高原上,北部因其地势较高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而具有温凉、干燥的气候;南部为低地,气候湿热。耕地占国土面积13%,草场和森林面积广大,分别占国土的38%和21%,发展农牧业条件较为优越。
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尤以油气和银矿突出,工矿业一直是墨西哥经济的主要支柱。 第三,墨西哥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阿兹特克文化,成为旅游业主要吸引因素。 第四,美、墨之间长达3 100km的边界,成为墨西哥进入北美经济圈的地利条件。
(二)走进北美经济圈的墨西哥经济
1994年1月1日,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后,贸易投资持续增加。 美国在墨的直接投资已占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墨的出口额翻了一番,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 工矿业 墨西哥工业部门门类比较齐全,但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占首要地位。以墨西哥城为中心集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机械、冶金、电子等工业。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2、 农牧业 农业发展不快,制约因素有小农经济、运输设施严重落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低等。
旅游业是墨西哥继客户加工业和石油工业之后的第三大外汇来源。墨西哥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来该国旅游的人每年达300万~400万人次。
return
3、 旅游业
坎昆角
【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
◆ 世界遗产城市——莫雷利亚
拱桥高架水道
莫雷利亚大教堂
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三种文化广场古代印第安人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带来的欧洲文化以及墨西哥现代文化
奇琴伊察古城遗址
古玛雅天象台
千柱群
二、中美地峡
(一)北美大陆的热带“盲肠” 中美地峡是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陆向南延伸的部分,狭长,多山地、丘陵。境内多火山分布,地峡中的地层陷落带,便于修建道路和开凿运河,巴拿马运河就建在巴拿马陷落带上。
(二) 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出口 中美地峡共七国,除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伯里兹外,其他四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经济均以农业为主,其中以咖啡、香蕉、棉花、甘蔗、可可、烟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地位尤为突出,而粮食则需要进口。加之矿产不多,工矿业不发达,而成为美洲几个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
(三) 具有特色经济的三国--伯利兹 巴拿马 哥斯达黎加 地处加勒比海沿岸的伯利兹,因小国寡民,且境内有石油分布,可以选择“石油经济”道路。工农业国巴拿马,利用本地甘蔗原料建有制糖厂,利用运河的便利条件进口石油、矿石建炼油厂、小钢铁厂。生态旅游胜地哥斯达黎加,是南美洲开展生态旅游颇有成效的国家。
return
三、加勒比海地区
(一) 特殊的地缘关系 加勒比海地区地处地纬,在两列岛弧、南美大陆与中美地峡间,是南、北美大陆,美洲与太平洋地区海上联系的必由之路,因而有人称之为“美洲的地中海”。
(二) 政治文化多元性(三) 经济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return
巴哈马、伯利兹、美国、巴巴多斯、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萨尔瓦多、格林纳达、危地马拉、洪都拉斯、海地、牙买加、圣卢西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多米尼加、多米尼克、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等。
第四节 南 美 洲
一、 地区总论
二、 巴西
一、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除大陆西北通过巴拿马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外,均为大洋环抱。东濒大西洋,北滨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大陆北宽南窄,略似三角形。北部瓜希拉半岛顶端的加伊纳斯角,位于12°25′N,是大陆最北点;大陆南端的弗罗厄德角,位于53°54′S,是大陆最南点,而火地群岛最南部的合恩角则达55°59′S。
大陆东、西两个极点分别是巴西东端的布兰库角和秘鲁西北端的帕里尼亚斯角,它们所处的经度为34°46′W和81°20′W。
地 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一)西部安第斯山纵贯南美洲西部为年轻高大的褶皱山系——安第斯山盘据。主脉自北向南纵贯太平洋岸,直至火地岛,它的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向东伸至特立尼达岛,全长近9000km,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二)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
南美大陆的地形结构也可看成是由三个南北纵列带组成,即西部安第斯山地、中部平原和东部高原。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代表着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主要构造地形区
(一)东部高原1.圭亚那高原 2.巴西高原 3.巴塔哥尼亚高原
(二)中部平原1.奥里诺科平原2.亚马孙平原 3.拉普拉塔平原
(三)安第斯山区广义的安第斯山区除安第斯山主脉外,还包括秘鲁和智利的沿海山脉,科迪勒拉前山和科尔多瓦山(Sierras de Cordoba)等。
1.沿海山脉 2.科迪勒拉前山和科尔多瓦山 3.安第斯山
矿藏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征(一)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7月2℃等温线通过大陆南端,这就是说全洲除山地外,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 0℃以上,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则超过20℃。
为什么说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比北美洲温和得多,最冷月七月平均气温全洲除山地外都在0℃以上,2℃等温线穿过大陆南瑞,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热带地区则超过20℃。夏季又比北美洲或亚洲相应地区凉爽一些,最热月一月10℃等温线绕过大陆南端,20℃等温线经过南纬40°左右,而这两条等温线在北美洲则分别位于北极圈内和北纬45°~48°左右;南回归线以北大部分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介于26°~28℃之间,炎热程度远不如澳大利亚和非洲同纬度地区。因此,各地气温年较差很小,气候的大陆性不显著。南纬15°以北的广大地区(约占大陆面积的二分之一),气温年较差很少超过3℃,阿根廷西北部的圣胡安是全洲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也只有17.9℃,远低于北美洲和亚洲内陆地区。 总之,南美洲在气温上的独特性,就是既不同于温凉的欧洲和炎热的澳大利亚、非洲,又区别于冬夏气温变化急剧、大陆性显著的亚洲和北美洲,是一个比较温暖的大陆。
(二)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南美洲拥有10个气候类型,其中热带类型区约占大陆面积2/3以上.
(三)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由于安第斯山南北纵列,偏居西岸,大陆东部地区面积辽阔,高度不大,因此在气候类型分布、排列上,东西部之间对比强烈,甚至截然相反,从而交织成南美洲独特的结构图式。
二、气候形成因素
南美洲气候和大陆位置、形状、地形结构、洋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位置和大陆形状纬度位置和大陆形状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具有首要意义,因为前者决定太阳辐射状况,在大气环流中的地位以及环流气团的特性,后者决定了大陆所属主要范畴。南美洲南北延伸约68个纬度,但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绝大部分面积位于10°N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领域,赤道横贯其间,5°S附近大陆最为宽广。
(二)地形结构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首推安第斯山。首先,由于它南北纵列、耸高峻拔和偏居西岸,构成了气团运行的障壁,在气候上对来自太平洋的影响起了很大限制作用。
其次,安第斯山对于降水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第三,安第斯山本身在气候上表现了多样化的垂直带。
最后,圭亚那和巴西高原对于气温的减低起一定作用;在若干地段,如巴西高原东部沿海的大崖壁,则有利于气流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降水。
(三)大气环流南美大陆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半永久性副热带高压区,它们的中心气压,夏季较低,冬季较高,中心位置也因季节而变动。
(四)洋流圭亚那暖流巴西暖流福克兰寒流秘鲁寒流太平洋赤道逆流西风漂流
三、气候类型区
(一)赤道多雨气候本区主要包括亚马孙平原和哥伦比亚西岸,它是在赤道低压带中形成的,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盛行热带海洋不稳定气团,所以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二)热带干湿季气候
本区位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北区包括圭亚那高原的西部和奥里诺科平原,南区范围很广,扩及巴西高原大部。气候的共同特点是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750—1500mm,雨季降水占全年50%以上。它的成因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以及热带北大西洋气团和热带南大西洋气团的南北进退。
(三)热带干旱气候
本区偏居3°—30°S的秘鲁和智利北部沿海,属信风带西岸型气候。副热带高压东缘的下沉气流,沿海强盛的秘鲁寒流经行,风向与海岸平行或为离岸风,使本区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的特点。年降水量一般不及50mm,且变率很大,有些地方甚至多年不雨。
(四)热带海洋性气候
本区分布在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狭长地带,约介于10°—25°S之间,属信风带东岸型气候。这里常年面迎东南信风,盛行海洋气团.
(五)亚热带湿润气候
大陆东南部,包括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均属此气候型。南美洲亚热带纬度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显著,尤其是冬季陆地高压很弱,所以本区在气温方面表现出冬季不冷,夏季不热的特点.
(六)亚热带夏干气候
在30°—37°S的智利中部,属亚热带大陆西岸型气候。由于沿海有秘鲁寒流经行,而中央纵谷虽受寒流的影响较小,但具有一定海拔高度,所以本区在气温方面的表现是:夏季凉爽,1月均温约16—20℃;冬季温和,7月在8℃以上;年较差不大。在降水方面以冬雨夏干为特点 .
(七)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以西,安第斯山以东,包括格兰查科南部、潘帕斯西部等地,属亚热带内陆型气候。全年降水总量约250—500mm,多集中在夏季 .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37°S以南的智利南部,属温带大陆西岸型气候。本区地处西风带,主要受极地南太平洋气团和热带南太平洋气团影响,并正当极锋面气旋活动的路径上,沿海山地又对海洋气流起着重要的抬升作用,所以降水非常丰富。
(九)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该气候类型在世界其他大陆一般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但在南美洲却出现于大陆东岸,即巴塔哥尼亚地区,这主要是南美中高纬度大陆面积狭窄,居安第斯山背风位置以及沿海有福克兰寒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气候的具体特征上也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同类型气候区,突出表现在大陆性不强烈,冬夏没有极端的低温和高温.
(十)高山气候
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自成一个特殊的高山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山地延伸纬度很广,高度、坡向也不一,这导致山地各段起始带的类型和分带的多寡各不相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气候垂直带谱。
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的差异性南美洲河流的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1759km3,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亚洲;全洲平均径流深度为661mm,居各洲之首位。
四、三大水系
(一)亚马孙水系这是以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水系,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长度也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
三角洲
(二)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
伊瓜苏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界上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合流点上游23千米处,为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千米,平均落差75米。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三)奥里诺科水系本水系主流源于圭亚那高原西南部的帕里马山,绕行于高原的西部和北部边缘,最后向东流注大西洋,全长2060km,流域面积88×104km2。
马拉开波市
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一、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南美洲大部分属于新热带植物区系中的两个亚区,其中安第斯山以东和40°S以北地区为热带植物亚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墨西哥南部、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佛罗里达南端),40°S以北的安第斯山和它以西的沿海地带为安第斯山植物亚区。此外,40°S以南,包括巴塔哥尼亚、智利南部、火地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等,属于南极植物区系(还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岛屿)。
二、植被-土壤类型组成及其结构的特点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基本上是和气候类型一致的。南美洲拥有多种多样森林、草原和荒漠以及相应的土类,并突出表现了以热带类型为主的特点。
三、动物界(一)动物区系的主要特征南美洲是新热带动物区系的主要构成部分,该区还包括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并以墨西哥高原的南部边缘与全北区的新北区——北美洲为界。南美洲的动物区系与世界其他大洲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多样性、特有性和原始性。
欢乐女神
梦幻月光
貘
地区总论
1、 外资政策的调整及存在的问题
(一) 20世纪末南美各国的经济改革
2、 金融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地区总论
1、 外资政策的调整及存在的问题
(一) 20世纪末南美各国的经济改革
2、 金融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二)产业及其分布
1、 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各国农业政策的不同,其农业经济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 热带南美。
(2) 温带南美。
(1) 采掘业(包括采矿业和森林采伐业)。一是采矿业。从成因上分属两大类国家,在岩浆活动条件下生成的多种有色金属、贵金属矿物的开采集中在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安第斯山区国家。属沉积矿床的铁、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集中在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等国。 (2) 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巴西的制造业不仅促成了其东南部发达的工业区,而且可以满足国内对绝大多数产品的需求。阿根廷的制造业居南非第二位,部门较完备。
2、 工矿业
(1) 建筑业。建筑业的发展与南美各国城市地域急剧膨胀有关,成为部分国家经济的主导部门之一。 (2) 服务业。服务业在南美国家地位很重要,表现为大城市地区公用事业、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日常生活服务、政府活动以及各种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成长。
3、 建筑业和服务业
return
南美洲国家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 。
(三)南方共同体市场
2004年12月8日
南美国家共同体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5个安第斯共同体成员国和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4个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以及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共12个南美国家组成,是一个拥有人口3.61亿、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美元的地区性组织,其综合能力居世界第5位。
二、 巴西
(一) 自然条件特点与环境评价
1、高原与平原为主的地形
巴西河流众多,主要属亚马逊河、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三大水系。
2、水热资源丰富, 但地区分布不均。
3、热带雨林广布,环境效益突出
(二) 经济改革成就与问题
(1)总体经济平稳增长。 (2)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 (3)外资大量涌入,外资结构得到改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巴西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1)财政赤字仍然严重。(2)利率高起,内外债增加。(3)出口不景气,外贸逆差较大。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1、 工矿业
巴西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居拉美首位。
2.农业
世界农业大国之一
3、旅游业
巴西土地广袤,海岸线绵长,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巴西旅游项目众多,如阳光海岸旅游、热带雨林生态旅游、探险旅游、运动性捕鱼旅游、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等。
(四)南北经济地域差异
巴西国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相异,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从北到南、自东向西、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差异显著,先进与后进、文明与原始、传统与现代共存与广大的领土之中。在巴西的区域差距中,南北差距表现得最为突出。
1、 北部地区
现在,除马瑙斯自由经济区以外,其余地区经济仍未摆脱高度依赖自然秉赋的状态。
马瑙斯是亚马孙州首府,是一座热带丛林中的现代化河港城市。1967年2月被辟为自由经济区。如今马瑙斯已发展成北部地区经济中心。
2、 南部地区
人口较稠密,开发历史早,一直以来就是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依据区内差异,又划分出四个地区。
(1) 东北部。
(3) 中西部。
(4) 南部。
(2) 东南部。
圣保罗
里约热内卢
圣保罗为巴西第一大城市,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在咖啡繁荣时期,曾是全国最重要的咖啡集散地。在战前的工业基础上,战后集中发展了钢铁、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学等工业,从单纯的商业性城市发展成为巴西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大圣保罗”都市区人口超过2 000万。
里约热内卢是著名的天然良港。1763年起作为总督府所在地成为殖民地政府中心,1822年巴西独立后成为共和国首都,1960年首都迁至巴西利亚后,成为州府。为巴西最大的金融、文教中心以及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商港。市区人口800多万,若加上郊区为人口超1 000万的特大城市。
return
第十七课 南美洲课件PPT: 这是一份第十七课 南美洲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概况,请分析,人文地理概况,人口与居民,农牧业,主要城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课 世界地理总论课件PPT: 这是一份第七课 世界地理总论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海陆分布,七大洲,1分界,七大洲与四大洋,2面积比较,四大洋,三大洲大洋的定位,四海陆变迁,海底地形,陆地地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11拉丁美洲和巴西(精品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世界地理): 这是一份3.11拉丁美洲和巴西(精品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世界地理),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栏目导航,课时作业,墨西哥,麦哲伦海峡,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热带气候,太平洋,大西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