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跟踪训练)高中地理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2)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跟踪训练)高中地理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2)第1页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跟踪训练)高中地理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2)第2页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跟踪训练)高中地理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2)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耐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
    A.欧洲西部 B.中亚
    C.中东 D.撒哈拉以南非洲
    【答案】1.C 2.A
    【解析】1.油纸伞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效能大于实用效能,是一种文化符号,所以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其具有的文华蕴涵促使走俏国际市场。由于油纸伞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且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因此油纸伞不如现代钢骨布面伞携带方便、适用地广、经久耐用。故选C。
    2.欧洲国家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使欧洲成为油伞市场的基础;同时欧洲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均匀,既有利于油纸伞的销售,又有利于其保存。中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干燥,油纸伞市场不大且不利于其保存(易变脆、开裂)。故选A。
    我国风筝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风筝呈现出不同的造型风格。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的“滇蜂”风筝(图1)的造型最早是由北京的“沙燕”风筝(图2)转变而来,为了增强放飞效果,保证在当地稳定飞行,“滇蜂”增大了翅膀的后拉角度,使风槽变深、变陡;同时因长尾风筝在空间相对窄小的场地不易放飞,“滇蜂”舍去了“沙燕”风筝尾巴的部分,放大了翅膀的比例。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 由“沙燕”风筝到“滇蜂”风筝造型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
    ①风力大、风向多变 ②风力小、风向稳 ③地势高、起伏大 ④降水多、湿度大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人对“滇蜂”的外形不断进行改造,出现了童子型、歪桃型、寿星型、几何型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技术 B.市场 C.政策 D.原料
    【答案】3.C 4.B
    【解析】3.看材料 “滇蜂”的风槽变深、变陡解决“沙燕”在空间相对窄的场地不易放飞的问题,推测当地地势应该高,起伏大。“滇蜂”翅膀比例变大,翅膀越大,应该飞的越高,我们知道风越大风筝飞的越高,。“滇蜂”增大了翅膀的后拉角度,使风槽变深、变陡,适应多变的风向,因此可推测当地风力大且风向多变。因此选C。
    4.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及审美的提高,“滇蜂”的造型发生改造,都是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因此选B。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右图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5~7题。
    5.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6.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7.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 5.D 6.B 7.D
    【解析】 5.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应该为长三角地区,故答案选D。
    6.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答案选B项。
    7.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故答案选D。
    下左图为“伦敦大本钟景观图”,右为“北京故宫景观图”,读图完成8-9题。
    8.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地域文化D.经济
    9.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米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近年来北京“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降低建筑成本 B.美化城市景观
    C.节约建筑用地 D.扩大用地规模
    【答案】8.C 9.C
    【解析】英国大本钟属于教堂建筑,北京故宫属于古代帝王的皇宫。建筑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地域文化不同。城市土地面积有限,为了节约建筑用地,城市大都向高处发展。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0~11题。
    10.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1.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10.D 11.B
    【解析】10.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
    11.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 000~10 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7期)
    材料二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
    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西藏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12.答案:(1)①横断山区错综复杂的自然地带性,使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立的自然区域,在各自然区域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风俗。
    ②横断山区大山大河相间排列,山高水急,各族群之间很难联系、沟通,各自局限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③横断山区交通艰难,其他文化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
    (2)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
    13.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什么?
    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分析这种结构作用和原因。
    13.(1)答案:(1)大气降水。反映了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2)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
    (3) 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相关试卷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的建筑物一般都“坐北朝南”,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练: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