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专题细练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专题细练23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问题探究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专题细练23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问题探究含解析
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问题探究一、单选题(共13题)1.《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能都用到的是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B.用浓盐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④、⑤和⑦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2.如图表示室温下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实验2的镁条放在尖嘴玻璃导管内并浸于蒸馏水中,实验3产生的浑浊物主要为碱式碳酸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1现象不明显,可能与 Mg 表面生成了难溶的有关B.实验2比实验1现象更明显,可能是由于玻璃管空间狭小热量不易散失C.由实验1和实验3可得出“碱性增强有利于加快镁与水反应速率”的结论D.实验3中破坏了在镁条表面的沉积,增大了镁与水的接触面积3.已知在光催化材料中,铋酸钠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光催化剂,其中铋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ⅤA族,以价较为稳定,溶液呈无色。现取一定量的溶液,向其中依次加入下列溶液,对应的现象如表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实验③说明的氧化性比的氧化性强B.向铋酸钠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一定变成蓝色C.实验②中每转移个电子,会生成标准状况下D.还原性的强弱顺序:4.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用 KI—淀粉溶液(稀硫酸酸化)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B.金属汞洒落在地上,应尽可能收集起来,并用硫磺粉盖在洒落的地方C.用纸层析法分离 Fe3+和 Cu2+,由于 Fe3+亲水性更强,因此 Fe3+在滤纸上流动的快些D.在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酸和碱迅速混合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准确读取温度计最高示数并记录温度5.许多成语中蕴含化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6.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来验证HCl的极易溶于水。喷泉结束后,溶液占烧瓶体积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形成喷泉B.选用合适的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C.实验结果说明,原烧瓶内收集到的HCl气体占烧瓶总体积的D.反应结束后,烧瓶中的盐酸溶液浓度为mol/L7.在硫酸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吸收过程是在吸收塔中进行的,吸收塔里还装入了大量瓷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从①处通入整个吸收操作采取逆流的形式B.从②处喷下98.3%的浓硫酸,瓷环的作用是增大接触面积C.从③处导出的气体只含有少量的,可直接排入空气中D.从④处流出的是可用水或稀硫酸稀释的浓硫酸8.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为方便饮用,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上述过程涉及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物质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操作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 B.③操作为分液C.②操作为过滤 D.加入抗氧化剂是为了延长饮料茶的保质期9.用高分子吸附树脂提取卤水中的碘(主要以I-形式存在)的工艺流程如图,说法错误的是A.流程②的反应说明Ⅰ的非金属性弱于ClB.经①和④所得溶液中,I-的浓度后者大于前者C.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则存在的35Cl、37Cl所占的百分比约为3:1D.若在流程②和⑤中要得到等量的I2,则需消耗的n(Cl2):n(KClO3)=5:210.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室不可用中性干燥剂CaCl2干燥氨气B.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处理NO2和HCl废气C.实验室用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制取氨气D.实验室利用废铜屑制取CuSO4溶液的理想方法是:将废铜屑在空气中灼烧后再溶于稀硫酸11.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A.用食盐水除水垢B.用加热的方法给聚乙烯塑料袋封口C.用铅笔芯代替石墨来试验石墨的导电性D.用灼烧的方法区别羊毛绒和棉线12.用如图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开始反应阶段几乎不产生气泡,约2分钟后,铜表面产生无色气泡,5分钟后产生气体逐渐变快,溶液变为蓝色,液面上方气体变为浅红棕色。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和B.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能吸收热量C.根据实验现象推测,或可能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催化剂D.当试管中的反应停止后,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铜丝表面一定无现象13.某同学对教材中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丙中有一张每隔1cm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敞口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图2比图1的实验减少了大气污染、更节约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自上而下依次变红④若另取与丙相同的装置浸入10℃的冷水中,则不能得出结论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二、实验题(共6题)14.废水中过量的氨氮(和)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某科研小组用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已知:①的氧化性比强;②比更易被氧化;③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经处理过的氨氮废水要控制在6~9。(1)时,可与反应生成等无污染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2)进水对氨氮去除率和出水pH的影响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①进水在1.25~2.75范围内时,氨氮去除率随的升高迅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②进水在2.75~6范围内时,氨氮去除率随的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③进水应控制在____________左右为宜。(3)为研究空气对氢化氨氮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a.的氧化性比弱b.氧化氨氮速率比慢c.在废水中溶解度比较小d.空气中的进入废水中15.市售食盐常有无碘盐和加碘盐(含KIO3和少量的KI)。I. 某同学设计检验食盐是否为加碘盐的定性实验方法:①取待检食盐溶于水,加入稀硫酸酸化,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振荡。②为验证①中有I2生成,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少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1)若为加碘盐,则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2)②中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3)实验过程中能证明食盐含KIO3的现象是_________。Ⅱ. 碘摄入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目前国家标准(GB/T13025.7)所用的食盐中碘含量测定方法:①用饱和溴水将碘盐中少量的I-氧化成IO3-。②再加入甲酸发生反应:Br2+HCOOH=CO2↑+2HBr。③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KI,使之与IO3-完全反应。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测定碘元素的含量。I2+2Na2S2O3=2NaI+Na2S4O6(1)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2)测定食盐碘含量过程中,Na2S2O3,与I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3)有人提出为简化操作将①、②省略,但这样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请分析偏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16.工业上处理含苯酚废水的过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Ⅰ.测定废水中苯酚的含量。测定原理:+3Br2→↓+3HBr测定步骤:步骤1:准确量取待测废水于锥形瓶中。步骤2:将浓溴水(量)迅速加入到锥形瓶中,塞紧瓶塞,振荡。步骤3:打开瓶塞,向锥形瓶中迅速加入溶液(过量),塞紧瓶塞,振荡。步骤4:滴入2~3滴指示剂,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反应原理:)。待测废水换为蒸馏水,重复上述步骤(即进行空白实验),消耗溶液。(1)“步骤1”量取待测废水所用仪器是________。(2)为了防止溴的挥发,上述步骤中采取的措施包括迅速加入试剂和________。(3)“步骤4”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4)该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如果空白实验中“步骤2”忘记塞紧瓶塞,则测得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如果空白实验中“步骤4”滴定至终点时俯视读数,则测得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________。Ⅱ.处理废水。采用基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含苯酚的废水为电解液,通过电解,阳极上产生羟基(·),阴极上产生。通过交排列的阴阳两极的协同作用,在各自区域将苯酚深度氧化为和。(5)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6)写出苯酚在阴极附近被深度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17.某实验小组在电压12V电流3A的条件下电解2mol/L的氯化铜溶液并探究其产物的性质。(1)根据电解原理,预测:阴极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电解氯化铜溶液总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小组同学在实际电解过程中,意外的观察到下表的实验现象:实验小组学生对阴极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资料1:CuCl是白色的难溶物,用Cu还原CuCl2溶液可以得到CuCl沉淀,它易溶于浓盐酸,用水稀释CuCl的浓盐酸溶液则又析出CuCl白色沉淀。资料2:[CuCl2.CuCl2(H2O)]-(棕褐色)CuCl+Cu2++3Cl-+H2O。Ⅰ.探究阴极表面产生的白色物质:①根据资料写出Cu还原Cu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②学生为了确定阴极产物进行实验A:取2mol/L的CuCl2溶液,加入铜粉,充分振荡,几分钟后,试管底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出白色固体,加入浓盐酸,固体溶解,加水稀释,又析出白色沉淀。如果要确认阴极产生的白色沉淀是CuCl,还需要进行对照实验B,该实验的设计方案是______。实验结论:通过实验A和实验B的对比,可以确定阴极产生的白色固体是CuCl。Ⅱ.探究阴极区域溶液呈现棕褐色的原因:猜想1:可能是Cu2+与高浓度的Cl-发生络合反应所致。实验C:向2mol/L的CuCl2溶液中加入______,溶液呈现绿色,没有变成棕褐色。实验结论:溶液颜色呈现棕褐色______(填“是”或者“不是”)由于Cu2+与高浓度的Cl-发生络合反应所致。猜想2:棕褐色溶液可能与+1价Cu有关。实验D:用铜粉和2mol/L的CuCl2溶液反应制备[CuCl2•CuCl2(H2O)],取少量该标准溶液与实验中得到的棕褐色溶液进行对照实验。步骤一:配制标准[CuCl2.CuCl2(H2O)]-棕褐色溶液进行稀释,实验流程如图所示:步骤二:取阴极附近的棕褐色溶液,重复上述实验进行对照,请画出对照实验的流程图______。实验结论:通过对照实验,确认棕褐色溶液与+1价Cu有关。18.H2O2可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活性炭(AC)能促进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提高对水中有机化合物的降解率。实验表明,AC表面的酸碱性会影响H2O2的分解反应。实验室中,将纯化的AC在氮气(60mL·min-1)和氨气(20mL·min-1)气氛中于650℃热处理2h可制得氨气改性活性炭(ACN)。回答下列问题:(1)纯化AC:将AC研磨后置于10%盐酸中浸泡6h除去灰分,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研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AC应置于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备用。(2)制备ACN: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药品后,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此时活塞K1、K2、K3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U形管b内试剂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氨气改性处理后,得到的ACN表面仍有少量羧基和酚羟基,其含量可采用滴定法测定。测定羧基含量的方法:在锥形瓶中加入ACN0.5g,加入0.05mol·L-1的X溶液amL。上恒温摇床,吸附平衡。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0.1mol·L-1的标准盐酸反滴定剩余的X溶液,标准盐酸的平均用量为bmL。则X为________(填“NaOH”“Na2CO3”或“NaHCO3”),计算所得活性炭表面的羧基含量为______mol·kg-1(已知:ACN中,羧基的Ka=1.0×10-4、酚羟基的Ka=5.0×10-9、碳酸的Ka1=4.2×10-7、Ka2=5.6×10-1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4)某课题组以2500mg·L-1苯酚溶液为模型废水,研究AC和ACN表面的酸碱性对H2O2降解苯酚的影响,得到如下图像:由图像可知,________(填“AC”或“ACN”)更有利于H2O2降解苯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某小组为探究Mg与NH4Cl溶液反应机理,常温下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中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g,分别加人到选取的实验试剂中。资料:①CH3COONH4溶液呈中性。②Cl-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检验方法是____。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经检验小试管中气体为H2。(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填化学式)。(3)甲同学认为实验2比实验1反应剧烈的原因是NH4Cl溶液中c(H+)大,与Mg反应快。用化学用语解释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4)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①试剂X是_______。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5)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反应剧烈的原因,进行实验4。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6)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参考答案1.B【详解】A.将茶叶灼烧灰化,应在坩埚中加热,①、②和⑨都能用到,故A不符合题意;B.用浓盐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应在烧杯中进行,可用玻璃棒搅拌,选用④和⑦,用不到⑥,故B符合题意;C.过滤时需要用到漏斗、烧杯和玻璃棒,④、⑤和⑦都能用到,故C不符合题意;D.检验滤液中的Fe3+,可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滤液于小试管中,用KSCN溶液检验,用到的仪器有试管、装KSCN溶液的细口瓶、胶头滴管等,③、⑧和⑩都能用到,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2.C【详解】A. 根据金属镁与水反应的方程式Mg+2H2O=Mg(OH)2+H2↑,生成的Mg(OH)2是沉淀,将覆盖在镁条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故实验1现象不明显,A正确; B.实验2比实验1现象更明显,可能是由于玻璃管空间狭小热量不易散失,导致温度升高,Mg(OH)2的溶解度增大,覆盖在镁条的表面的Mg(OH)2溶解,不再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1和实验3所得到的产物不同,故变量不唯一,不能由实验1和实验3可得出“碱性增强有利于加快镁与水反应速率”的结论,C错误;D.由于可以电离产生H+,从而破坏了Mg(OH)2的生成,故实验3中破坏了Mg(OH)2在镁条表面的沉积,增大了镁与水的接触面积,D正确;故答案为:C。3.A【详解】A.②中加入过量双氧水,再加入适量淀粉溶液,溶液缓慢变成蓝色,不一定是氧气氧化的I-,故A错误; B.向铋酸钠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铋酸钠能把KI氧化成I2,但有可能进一步氧化成,所以溶液不一定变成蓝色,故B正确;C.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实验②中每转移2个电子会生成1mol氧气,标准状况下氧气体积为22.4L,故C正确;D.结合实验①的现象,氧化了,根据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可知,故D正确;故答案为A。4.C【详解】A.亚硝酸钠具有氧化性,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从而变蓝色,可以用KI—淀粉溶液(稀硫酸酸化)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A正确,不选;B.汞挥发形成的汞蒸气有毒性,当汞洒落在地面时,由于硫单质能够与汞反应,可以在其洒落的地面上洒上硫粉以便除去汞,B正确,不选;C.Fe3+是亲脂性强的成分,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而Cu2+是亲水性强的成分,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从而使Fe3+和Cu2+得到分离,C错误,符合题意;D.在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可使用碎泡沫起隔热保温的作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准确读取实验时温度计最高温度、取2—3次的实验平均值等措施,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D正确,不选;答案选C。5.B【详解】A.炉火的不同温度产生不同的焰色,故A正确;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呈碱性,不能降低土壤喊性,故B不正确;C.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不同,钢的含碳量低,在空气中锤打生铁,碳和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逸出,从而降低含碳量,故C正确;D.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答案选B。6.D【详解】A.HCl极易溶于水,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水经导管被压入烧瓶中,从而形成喷泉,A说法正确;B.由于CO2易溶于NaOH溶液,因此选用合适的溶液,如NaOH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B说法正确;C.喷泉结束后,溶液占烧瓶体积的,说明原烧瓶内收集到的HCl气体占烧瓶总体积的,C说法正确;D.反应结束后,若在标准状况下,烧瓶中的盐酸溶液浓度为mol/L,但题中未指明是标准状况,D说法错误;答案选D。7.C【分析】首先明确装置(设备)在吸收的过程中是采用逆流原理进行的,即98.3%的浓硫酸是从吸收塔顶喷下,而是从吸收塔底部边入的。吸收通常使用98.3%的浓硫酸,不用水或稀硫酸,原因是用水或稀硫酸吸收时容易形成酸雾,降低吸收效率。气体的吸收常采用逆流原理,这样有利于气、液的充分接触,吸收效果好。从吸收塔上部导出的气体含有,直接排入大气会污染环境,所以应用吸收剂吸收或循环使用。【详解】A.从吸收塔底部①处通入,从吸收塔顶部②处喷下98.3%的硫酸,整个吸收操作采取逆流的形式有利于吸收三氧化硫,故A正确;B.吸收塔中填充瓷环,增大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面,有利于三氧化硫的吸收,故B正确;C.从③处导出的气体含有,还有少量氧气、氮气等,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污染环境,不能直接排入大气,应进行尾气处理,故C错误;D.吸收塔中不能用水或稀硫酸吸收,因为用水吸收会形成酸雾,从④处流出的是浓硫酸,可用水或稀硫酸稀释,故D正确;故选C。8.B【详解】A.①操作是将茶中的可溶物溶解在热水中,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A正确;B.③操作是将茶分成若干小包装,便于贮存、运输和饮用,也可防止灰尘的落入、细菌的滋生,而不是分液,B不正确;C.②操作是将茶渣和茶水分离,操作名称为过滤,C正确;D.加入抗氧化剂,可以防止茶水中的维生素C等被氧化,可以延长饮料茶的保质期,D正确;故选B。9.D【详解】A.流程②的反应方程式是Cl2+2I-=2Cl-+I2,氯气氧化性大于碘,所以说明 I 的非金属性弱于Cl,故A正确;B.反应④的目的是富集碘元素,所以经①和④所得溶液中,I-的浓度后者大于前者,故B正确;C.自然界中氯有35Cl、37Cl两种同位素原子,设原子个数比为x:y,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则,x:y=3:1,故C正确;D.流程②中1molCl2转移2mol电子,流程⑤中1mol KClO3转移6mol电子,根据电子守恒,要得到等量的 I2,则需消耗的n(Cl2):n(KClO3)=3:1,故D错误。答案选D。10.C【详解】A. CaCl2与氨气形成CaCl2∙6NH3,因此实验室不可用中性干燥剂CaCl2干燥氨气,故A正确;B. 2NO2+2NaOH=NaNO3+NaNO2+H2O,HCl+NaOH=NaCl+H2O,因此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处理NO2和HCl废气,故B正确;C. 实验室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制取氨气,不是用溶液混合,故C错误;D. 实验室利用废铜屑制取CuSO4溶液的理想方法是:将废铜屑在空气中灼烧后再溶于稀硫酸,避免生成污染性的气体,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点睛】工业上利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铜溶液的方法都是将废铜屑在空气中灼烧后再溶于稀酸,避免生成污染性的气体。11.A【详解】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它们都不和氯化钠反应,故A实验不能成功;B.聚乙烯塑料是热塑性塑料,聚乙烯塑料遇热能融合,冷却后能粘合在一起,故B实验能够成功;C.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故可以用铅笔芯代替石墨实验导电性,故C实验能够成功;D.羊毛线是由羊毛织成的,羊毛属于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羊毛味,棉线灼烧时没有这种气味,故D实验能够成功;答案选A。12.C【详解】A.由实验现象可知,铜表面产生无色气体,溶液变为蓝色,液面上方气体变为浅红棕色,由于NO和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故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A错误;B.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开始反应阶段几乎不产生气泡,约2分钟后,铜表面产生无色气泡,5分钟后产生气体逐渐变快,故反应速率加快,可能是溶液温度升高,故推测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能放出热量,B错误;C.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开始反应阶段几乎不产生气泡,约2分钟后,铜表面产生无色气泡,5分钟后产生气体逐渐变快,故推测或可能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催化剂,因为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当试管中的反应停止后,溶液中含有,此时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则硫酸电离出的H+与能与铜继续反应,故铜丝表面将继续产生无色气泡,D错误;故答案为:C。13.A【详解】①图2中,药品用量较少,密封性更好,因此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故正确;②图1中,酚酞试液变红色,是因为甲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乙中,和水结合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一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图2中,丙中的滤纸条变红色,是由于氨水中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因此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正确;③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所以图2中看到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自下而上依次变红,故错误;④若另取与丙相同的装置浸入10℃的冷水中,滤纸条也会变红,只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故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A。14. 随着的升高,含量增大,氧化性降低,导致氨氯去除率下降 随着的升高,氨氮废水中含量增大,而比更易被氧化 1.5 【分析】(1)pH=1.25时,NaClO可与NH4+反应生成N2等无污染物质,次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和水,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2)①进水pH为1.25~2.75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迅速下降是c(OH-)较大,抑制NaClO水解,c(HClO)较小致氧化能力弱;②进水pH为2.75~6.00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而上升,氨气含量增大氨氮易被氧化;③结合图象变化可知进水pH应控制在1.0左右;(3)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说明O2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慢,比次氯酸钠氧化性弱,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少等原因。【详解】(1)pH=1.25时,NaClO可与NH4+反应生成N2等无污染物质,次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3ClO-+2NH4+=N2↑+3Cl-+2H+;(2)①进水pH为1.25~2.75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迅速下降的原因是:随着PH升高,NaClO含量增大,氧化性能降低,导致氨氮去除率下降;②进水pH为2.75~6.00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随着PH升高氨氮废水中氨气含量增大,氨氮更易被氧化;③进水pH应控制在1.50左右,氨氮去除率会较大;(3)研究空气对NaClO氧化氨氮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其原因可能是:O2的氧化性比NaClO弱、O2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慢、O2在溶液中溶解度比较小;故答案为:abc。15.IO3-+5I-+6H+═3I2+3H2O 萃取 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3Br2+I-+3H2O=2IO3-+6Br-+6H+ 6:1 将操作①、②省略,只测定了食盐中以IO3-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的碘元素没有被测定。 【分析】本题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加碘盐进行了测定,均是将碘盐中的碘元素转化为I2,前者通过反应的现象来判断,后者通过滴定实验来测定,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分析解答。【详解】Ⅰ.(1)若为加碘盐,则其中含有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I-会发生反应生成碘单质,反应的方程式为: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故答案为IO3-+5I-+6H+═3I2+3H2O;(2)由于I2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更大,CCl4能将I2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故②中的实验操作名称为:萃取;(3)I2溶于CCl4所得溶液为紫红色,且CCl4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实验过程中能证明食盐含KIO3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II.(1)①中反应时,溴将I-氧化成IO3-的同时,溴单质被还原为Br-,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Br2+I-+3H2O=2IO3-+6Br-+6H+,故答案为3Br2+I-+3H2O=2IO3-+6Br-+6H+;(2)在酸性条件下,IO3-被I-还原为I2,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I2与Na2S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2+2Na2S2O3=2NaI+Na2S4O6,由以上两反应可得关系式:IO3-~3 I2~6Na2S2O3,则测定食盐中含量过程中,Na2S2O3与I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故答案为6:1;(3)简化操作将①、②省略,则只测定了食盐中以IO3-形式存在的碘元素,而食盐中以I-形式存在的碘元素没有被测定,从而造成测定结果偏低,故答案为将操作①、②省略,只测定了食盐中以IO3-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的碘元素没有被测定。16.(酸式)滴定管 塞紧瓶塞 滴入一滴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 偏低 偏低 【分析】向呈有待测废水加入浓溴水反应后得到三溴苯酚的沉淀,再加入KI溶液与剩下的Br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I2,方程式为Br2+2I-===I2+2Br-,再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可根据消耗的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浓度算出溶液中剩余的Br2的物质的量,再设置一个空白实验测出浓溴水的物质的量,用Br2总的物质的量-剩余Br2的物质的量即可得出与苯酚反应的Br2的物质的量,再结合反应方程式得到苯酚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出废水中苯酚的含量,结合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解答问题。【详解】(1)由于苯酚显酸性,因此含苯酚的废水为酸性,“步骤1”中准确量取废水时所用的仪器可选用酸式滴定管,故答案为:酸式滴定管;(2)由于溴单质易挥发,因此可采用塞进瓶塞、迅速加入试剂等方法防止其挥发,故答案为:塞紧瓶塞;(3)用0.01mol/L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由于Na2S2O3标准溶液会反应I2,加入的淀粉遇I2变成蓝色,所以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一滴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故答案为:滴入一滴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4)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式:剩下的浓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0.005V1 mmol,将待测废液换成蒸馏水时,5mL amol/L的浓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0.005V2 mmol,则与苯酚参与反应的Br2的物质的量为0.005(V2-V1) mmol,根据方程式+3Br2→↓+3HBr可得苯酚的物质的量为 mmol,质量为mg,则该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若步骤2中忘记塞进瓶塞,溴单质挥发,导致最终消耗的Na2S2O3的体积偏小,则测得苯酚的含量偏低,如果空白实验中步骤4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读得的体积偏小,则消耗的Na2S2O3的体积偏小,使测得苯酚的含量偏低,故答案为:;偏低;偏低;(5)由题干信息可知,Ti基PbO2为阳极,则阳极H2O失去电子产生·OH,电极反应式为H2O-e-===H++·OH,故答案为:H2O-e-===H++·OH;(6)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苯酚被阴极产生的H2O2深度氧化产生CO2和H2O,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得到其反应方程式式为C6H5OH+14H2O2===6CO2↑+17H2O,故答案为:C6H5OH+14H2O2===6CO2↑+17H2O。17.有红色(紫红色)固体产生 2Cl- - 2e- = Cl2 ↑ CuCl2Cu + Cl2↑ Cu+CuCl2=CuCl ↓ 取阴极产生的白色固体,溶于稀盐酸配成溶液,浇水稀释,又析出白色沉淀 NaCl固体至不再溶解 不是 【分析】(1)根据电解原理,电极氯化铜溶液,阴极发生的反应是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阳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2)Ⅰ.①根据资料用Cu还原CuCl2溶液可以得到CuCl沉淀可得;②取试验中阴极的白色物质与实验A做对照试验;Ⅱ.猜想1:可能是Cu2+与高浓度的Cl-发生络合反应所致实验应向氯化铜溶液加入高浓度的Cl-,溶液没有变成棕褐色,说明该猜想不成立;猜想2:棕褐色溶液可能与+1价Cu有关取阴极附近的棕褐色溶液重复步骤一,得到与步骤一相同的现象说明该猜想成立。【详解】(1)根据电解原理,电极氯化铜溶液,阴极发生的反应是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电极反应:Cu2++2e-=Cu,阴极发生的实验现象是:析出红色铜,阳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电极反应:2Cl--2e-=Cl2↑,电解氯化铜溶液总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Cu+Cl2↑,故答案为:析出红色铜;2Cl--2e-=Cl2↑;CuCl2Cu+Cl2↑;(2)Ⅰ.①Cu还原CuCl2溶液的反应为:Cu+CuCl2=2CuCl↓;故答案为:Cu+CuCl2=2CuCl↓;②实验A:取2mol/L的CuCl2溶液,加入铜粉,充分振荡,几分钟后,试管底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出白色固体,加入浓盐酸,固体溶解,加水稀释,又析出白色沉淀,要确认阴极产生的白色沉淀是CuCl,还需要进行对照实验B,应取阴极的白色产物做对照,实验B为:取阴极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浓盐酸,固体溶解,加水稀释,又析出白色沉淀,可以确定阴极产生的白色固体是CuCl,故答案为:取阴极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浓盐酸,固体溶解,加水稀释,又析出白色沉淀;Ⅱ.猜想1:可能是Cu2+与高浓度的Cl-发生络合反应所致实验C:向2mol/L的CuCl2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溶液呈现绿色,没有变成棕褐色;实验结论:溶液颜色呈现棕褐色不是由于Cu2+与高浓度的Cl-发生络合反应所致;故答案为:NaCl固体至不再溶解;不是;猜想2:棕褐色溶液可能与+1价Cu有关。实验D:用铜粉和2mol/L的CuCl2溶液反应制备[CuCl2•CuCl2(H2O)],取少量该标准溶液与实验中得到的棕褐色溶液进行对照实验。步骤一:配制标准[CuCl2•CuCl2(H2O)]棕褐色溶液进行稀释,实验流程如图所示:,步骤二:取阴极附近的棕褐色溶液,重复上述实验进行对照:,通过对照实验,确认棕褐色溶液与+1价Cu有关;故答案为:。18.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 干燥器 通入氮气 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 关闭K1,打开K2、K3 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 NaHCO3 0.1a-0.2b ACN ACN表面呈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 【详解】(1)研磨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AC应置于干燥器中备用,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干燥器;(2)加热前应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关闭K1,打开K2、K3,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U形管b内试剂B的作用是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故答案为: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关闭K1,打开K2、K3;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3)能和酚羟基反应的有:Na2CO3,NaOH;能和羧酸反应的有:Na2CO3,NaOH,NaHCO3,所以测定羧基含量用NaHCO3标准溶液;根据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剩余的n(NaHCO3)=n(HCl)=0.1×b×10-3mol,根据CH3COOH+NaHCO3=CO2↑+H2O+CH3COONa,n(CH3COOH)=(0.05×a×0-3-0.1×b×10-3)mol,羧基含量为[(0.05×a×0-3-0.1×b×10-3)/0.5×10-3]mol·kg-1=(0.1a-0.2b)mol·kg-1,故答案为:NaHCO3;0.1a-0.2b;(4)根据图像可知,ACN苯酚剩余率更少,降解的更多,因为ACN与AC的pH相比,ACN表面显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故答案为:ACN;ACN表面呈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点睛】①酚羟基:Na2CO3+C6H5OH=NaHCO3+C6H5ONa;NaOH+C6H5OH=C6H5ONa+H2O;2Na+2C6H5OH=2C6H5ONa+H2↑;苯酚和碳酸氢钠不反应;②醇羟基:只和Na反应,2C2H5OH+2Na=2C2H5ONa+H2↑;③羧基:2R-COOH+Na2CO3=2R-COONa+H2O+CO2↑;R-COOH+NaHCO3=R-COONa+H2O+CO2↑;R-COOH+NaOH=R-COONa+H2O;2R-COOH+2Na=2R-COONa+H2↑。19.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Cl- Mg(OH)Cl +H2O⇌NH3·H2O+H+ 5mL 1.0 mol/L CH3COONH4 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取5mL无水乙醇,加入0.5g Mg粉无明显变化 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对反应影响大 【分析】本题主要是对Mg与NH4Cl溶液反应机理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了反应得到的灰白色固体的成分,以及进行几组对照实验来探究该反应的机理,最后得出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对反应影响大的结论,解题过程中要密切关系题干信息,时刻注意对照实验仅能改变一个变量的思想,试题总体难度较大。【详解】(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由于NH3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碱性,故检验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故答案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说明灰白色固体表面没有能使AgNO3溶液变浑浊的杂质,将洗涤后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灰白色沉淀中含有Cl-,结合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和化学式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推测灰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Cl,故答案为:Cl-;Mg(OH)Cl;(3) NH4Cl是一种强酸弱碱盐,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可知,NH4Cl溶液显酸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NH3·H2O+H+,故答案为:+H2O⇌NH3·H2O+H+;(4)①由上述(3)分析可知,NH4Cl溶液因水解呈酸性,故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必须找到一种含有相同阳离子即且溶液显中性的试剂,由题干信息可知,试剂X是5mL 1.0 mol/L CH3COONH4,故答案为:5mL 1.0 mol/L CH3COONH4;②乙同学通过实验3来证明甲同学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故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故答案为: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5)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故需要补充对照实验,在无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与Mg放出H2,以及反应剧烈程度,故实验方案为取5mL无水乙醇,加入0.5g Mg粉无明显变化,故答案为:取5mL无水乙醇,加入0.5g Mg粉无明显变化;(6)由对照实验(4)(5)分析可知,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对反应影响大,故答案为: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对反应影响大。加入的溶液①适量铋酸钠溶液②过量双氧水③适量淀粉溶液实验现象溶液呈紫红色溶液紫红色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缓慢变成蓝色成语化学原理A炉火纯青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炉内的温度B刀耕火耨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可以施肥,还可以降低土壤碱性C百炼成钢通过多次煅炼,使生铁中碳等杂质降低到了钢的标准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色的靛蓝染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深蓝色的新染料条件电极现象电压12V电流3A阴极3min后,附近溶液变成棕褐色。30min后,溶液变成深棕褐色。电极底部表面有少量红色金属生成,还有少量白色物质。阳极开始出现少量气泡,后来气泡增多。实验实验试剂实验现象15mL蒸馏水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25mL 1.0 mol/L NH4Cl溶液(pH=4.6)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实验实验装置3实验实验试剂实验现象45 mL NH4Cl乙醇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经检验为H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题型必练3生产生活实际中实验探究含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8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探究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题型必练3生产生活实际中实验探究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