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1 力导学案
展开第二章 力
考点1 弹力方向的判断
1.常见模型中弹力的方向:
2.技巧点拨:
(1)相同点:轻绳和有固定转轴轻杆的相同点是弹力的方向是沿绳和沿杆的。
(2)不同点:轻绳只能提供拉力,轻杆既可以提供拉力也可以提供支持力。
3.弹力方向的判断的关键词转化:
【典例1】如图,A、B均处于静止状态,则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
【解析】选B。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逐一移走,如果研究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则表示它们之间有弹力;如果状态无变化,则表示它们之间无弹力。四个选项中当B选项中的B物体移走后,A物体一定会摆动,所以B选项中A、B间一定有弹力。故B正确,A、C、D错误。
【加固训练】如图所示,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小球,小球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面正方体的边长相等,盒子沿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滑动,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
B.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
C.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D.盒子沿斜面上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解析】选A。取小球和盒子为一整体,不计一切摩擦时,其加速度a=
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下,因此小球随盒子沿斜面向上或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加速度g sin θ均由其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产生,故球对盒子的左、右侧面均无压力,但在垂直于斜面方向,因球受支持力作用,故球对盒子的下底面一定有压力,故只有A项正确。
考点2 力的分解的应用
1.效果分解法: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思路图)
2.正交分解法:
(1)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①一般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使尽量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②共同原则:在动力学中,往往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2)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F1、F2、F3…作用,求合力F时,可把各力向相互垂直的x轴、y轴分解。
x轴上的合力Fx=Fx1+Fx2+Fx3+…
y轴上的合力Fy=Fy1+Fy2+Fy3+…
合力大小F=
合力方向:与x轴夹角为θ,则tan θ=。
3.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图。
(2)明确各力特点: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
(3)构造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4)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从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
4.力的分解应用关键词转化:
【典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的斜面上放一木板A,重为GA=100 N,木板上放一重为GB=500 N的木箱B,斜面上有一固定的挡板,先用平行于斜面的绳子把木箱与挡板拉紧,然后在木板上施加一平行于斜面方向的拉力F,使木板从木箱下匀速抽出,此时,绳子的拉力T=400 N。设木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求:
(1)A、B间的摩擦力fB和摩擦因数μ2;
(2)拉力F的大小。
【解析】(1)对B受力分析如图
由平衡条件,沿斜面方向有:GB sin θ+fB=T ①
代入数据,解得A、B间摩擦力为:fB=150 N
方向沿斜面向下,
垂直斜面方向:
NB=GB cos θ=500× N=250 N ②
A、B动摩擦因数为:μ2===
(2)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
由平衡条件得:F=fA+T-(GA+GB)sin θ ③
NA=(GA+GB)cos θ ④
fA=μ1NA ⑤
联立③④⑤解得:F=325 N
答案:(1)150 N,方向沿斜面向下 (2)325 N
【加固训练】(多选)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相连,B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O点,A球固定在O点正下方L处,当小球B平衡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T1,弹簧的弹力为F1;现把A、B间的弹簧换成原长相同但劲度系数为k2(k2>k1)的另一轻弹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T2,弹簧的弹力为F2。下列关于FT1与FT2、F1与F2大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FT1>FT2 B.FT1=FT2
C.F1<F2 D.F1=F2
【解析】选B、C。以小球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可知,弹簧的弹力F和绳子的拉力FT的合力F合与重力m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合=mg,如图所示,由三角形相似得(力的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相似):
==,又OA=OB=L,得FT=mg,F=mg,故绳子的拉力FT只与小球B的重力有关,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所以FT1=FT2。当弹簧的劲度系数变大时,弹簧的压缩量减小,故长度x增加,F2>F1,故A、D错误,B、C正确。
考点 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1.操作不忘“三”“二”“一”:
(1)三记录: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的“三记录”(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两细绳方向和结点O的位置)。
(2)二记录: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的“二记录”(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细绳方向)。
(3)一注意:结点O的位置必须在同一位置。
2.探究共点力合成的关键词转化 :
【典例3】某同学在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利用图钉、平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及铅笔、刻度尺进行有关实验。
(1)图2中B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2)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名同学在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得到的结果。若按实验中要求的符号表示各个力,则可判定其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结果是尊重实验事实的。
(3)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图示在图1丙中作出,方格每边的长度表示1 N,O是橡皮筋的一个端点。按照作图法可得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4)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
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增大某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
【解析】(1)由图示可知,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2 N,其示数为3.60 N。
(2)该实验中F是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合力,而F′是通过实际实验得出的,故F′应与OA在同一直线上,而F与F1、F2组成平行四边形,故甲符合实验要求。
(3)作平行四边形如图:
由图可得,两个分力的合力长度为7个格,所以合力的大小为7 N。
(4)本实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不超过量程,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没有要求,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故A正确;根据共点力平衡可知,橡皮筋的拉力不是合力,而是两个拉力的合力的反方向的力,故B错误;根据实验的要求,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故C正确;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增大某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则需同时调整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与方向,故D错误;故选A、C。
答案:(1)3.60 (2)甲 (3)7 (4)A、C
【加固训练】在“探究共点力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经历了以下实验步骤:
A.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B.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同样长度;
C.记下两个测力计F1和F2的读数,并且记录它们的方向;
D.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P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并记下此位置,如图所示;
E.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比例作出这个力的图示,比较这个实测合力F′和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看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近; F.用刻度尺测量出P、O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G.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重复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
(1)上述实验步骤有明显的错误,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正确的操作应为________。
(2)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是多余的,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3)将以上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应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解析】(1)B中只是说“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同样长度”,并没有强调沿PO方向。(2)本实验中只需要保证弹簧测力计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即可,没有必要记录橡皮筋被拉伸的实际长度,故多余的步骤是F。(3)根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可知,题述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DCABEG。
答案:(1)B 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到O点 (2)F (3)DCABEG
必修1第二章 力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1第二章 力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加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加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6 力的分解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6 力的分解导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力的分解,力的正交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