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1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鲁科版必修1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胶体课后篇巩固提升A组 基础巩固1.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与溶液有明显不同的外观特征,胶体呈胶状B.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胶体和溶液D.要形成胶体,分散质必须符合一定的结构,如氯化钠就不能形成胶体和浊液解析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不同的胶体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有的胶体外观与溶液并无明显不同,因此选项A错误;胶体是一种较稳定的分散系,选项B错误;区分胶体和溶液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选项C正确;胶体不是物质结构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故选项D错误。答案C2.下列属于分散系,且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溶液 B.豆浆C.乙醇 D.蔗糖溶液解析乙醇不是分散系;NaCl溶液和蔗糖溶液都不具有丁达尔效应;豆浆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答案B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有保肥作用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解析土壤溶液可看作胶体,胶粒带电将其中的离子吸附,并与植物通过交换吸附,为植物提供养分,A项正确;植物油不溶于水,二者不能形成胶体,B项错;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相当于加入了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氢氧化铁可溶于稀硫酸,继续加入稀硫酸沉淀又溶解,D项正确。答案B4.“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具有丁达尔效应 ④不能透过半透膜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⑥ B.②③⑤C.②③④ D.①③④⑥解析纳米碳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答案C5.“钴酞菁”(直径为1.34×10-9 m)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的叶绿素非常相似,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钴酞菁分子恢复了磁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钴酞菁”分子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C.此项工作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D.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可在磁场的作用下送到病症处解析“钴酞菁”分子直径在胶体微粒直径范围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答案B6.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碘水不变蓝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D.加入碘水变蓝解析半透膜完好无损,说明半透膜袋内的淀粉胶体没有透过半透膜,只是Na+和S透过半透膜而进入烧杯内,因此只要证明烧杯内没有淀粉,则就说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答案B7.将某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铁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后又溶解的是( )A.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B.2 mol·L-1的硫酸溶液C.2 mol·L-1的硫酸镁溶液D.2 mol·L-1的乙醇溶液解析加入硫酸,先发生聚沉,一段时间后又因硫酸和氢氧化铁能发生反应而溶解。答案B8.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D.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解析A项,所得溶液是碳酸钠溶液,能稳定存在,A错误;B项,形成食盐溶液,能稳定存在,B错误;C项,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较稳定,C错误;D项,得到氢氧化铜浊液,最不稳定,D正确。答案D9.导学号50534053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利用的胶体性质是 。 (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胶粒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能使胶体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 (填“正”或“负”)电荷。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③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现象是 。 解析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也会生成Fe(OH)3沉淀;丙同学的操作是获得Fe(OH)3胶体的正确方法。验证胶体的最简单的操作是采用丁达尔效应。由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因此通电后,带正电的Fe(OH)3胶体粒子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移动,导致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深。由于加入的Na2SO4溶液中的S带有负电荷,易中和Fe(OH)3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而使之发生聚沉。加入稀硫酸也会使Fe(OH)3胶体聚沉,但过量的酸会使Fe(OH)3沉淀溶解。答案(1)丙同学(2)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从侧面观察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3)①正 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③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然后又逐渐溶解B组 能力提升1.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溶液混合,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5.5~36 nm的磁流体。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溶液B.该分散系不属于稳定体系C.经过过滤,可得磁性固体D.当一束强可见光通过该分散系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解析分散质粒子直径为5.5~36nm,属于胶体,A项错误;胶体比较稳定,B项错误;胶体能透过滤纸,C项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D项正确。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B.将1 L 2 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C.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性质有关D.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制得Fe(OH)3胶体解析水不是分散系,A项错误;Fe(OH)3胶粒的个数少于2NA,因为胶粒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项错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D项错误。答案C3.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呈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而胶体分散质粒子只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解析溶液和胶体两种分散系都呈电中性,A项错误;若胶体粒子不带电荷,则通电时分散质粒子不会向某一极移动,B项错误;分散质粒子均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C项错误;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溶液和胶体。答案D4.导学号50534054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原因是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 ,理由是 。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观察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 。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2)清晨 水被太阳加热,形成水雾,可能构成1~100 nm 的分散质,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蒸气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答案合理也可)5.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设计步骤如下:①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溶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②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上图);③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④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溶解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 (填“盐酸”“硫酸”或“醋酸”)。 (2)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 。 (3)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 。 (4)为尽可能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5)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有没有全部除去?简述实验过程: 。 解析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粒子(Na+、Cl-)和胶体粒子(淀粉)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最终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答案(1)醋酸(2)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3)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4)BC(5)取蛋膜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判断,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 Fe—5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某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3节 氧化剂和还原剂第1课时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