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 物 试 题
    一、选择题
    1. 以下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①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内的基因都可以表达
    ②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其合成的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③线粒体含有呼吸酶,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
    ④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⑤蓝藻为原核细胞,在生态系统中做生产者,可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⑥醋酸菌为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根据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以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拟核和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详解】①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基因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①错误;②真核细胞叶绿体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②错误;③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③错误;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④错误。⑤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⑤错误;⑥醋酸菌为原核细胞,是好氧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⑥错误。
    故选A。
    2. 寨卡(Zika)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行传播,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其模式图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M蛋白、E蛋白二聚体经过酶解后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均相同
    B. 寨卡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尿嘧啶和腺嘌呤等化合物
    C. 寨卡病毒的RNA分子和DNA分子均可以作为其遗传物质
    D. 寨卡病毒体内的水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其含量不断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该病毒是RNA病毒,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RNA,其中RNA是遗传物质,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磷酸及A、U、G、C碱基。蛋白质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
    【详解】图中M蛋白、E蛋白二聚体是两种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可能不同,A错误;寨卡(Zik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核糖、磷酸、尿嘧啶、腺嘌呤、胞嘧啶和鸟嘌呤,B正确;由分析可知,寨卡(Zik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含有遗传信息,不可能是DNA,C错误;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因此水不是病毒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图示病毒模式图标注的信息,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3.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学科,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脂质可被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B. 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高尔基体的亚显微结构
    C. 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并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D. 观察细菌的无丝分裂需用龙胆紫染液染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1、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2、2、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2)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3、真核细胞增殖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详解】A、脂肪可被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并非脂质,A错误;
    B、亚显微结构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高尔基体,B正确;
    C、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色素需要用层析液,C错误;
    D、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细菌进行二分裂,D错误。
    故选B。
    4. 如图为一个由一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其中A-F分别表示多肽链中不同的氨基酸分子。若图中蛋白质分子由n个氨基酸分子组成,其中B、D、F的R基分别含有1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和一个甲基(-C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蛋白质至少含有羧基3个氨基2个
    B. 该蛋白质分子经水解酶分解,分别在A,B,C,D,E,F,这六个点断裂,则形成6个多肽分子
    C. 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在A,B,C,D,E,F这6个点水解,水解后的多肽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na-18n+126
    D. 该蛋白质分子经水解酶分解,分别在A,B,C,D,E,F这6个点断裂,所得肽链游离的氨基比原肽链多5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是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之处是每种氨基酸的R基团不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在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详解】A、因为在B和D的R基团上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所以该蛋白质(一条肽链)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是1+1=2个,A错误;
    B、已知该蛋白质经水解酶水解,分别在A、B、C、D、E、F这六个点断裂,需要6个水分子参与水解反应,同时形成7个片段,即形成7个多肽分子,B错误;
    C、若组成这个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水解后的多肽分子的总的相对分子质量=na-18×(n-7)=na-18n+126,C正确;
    D、已知该蛋白质经水解酶水解,分别在A、B、C、D、E、F这六个点断裂,形成7个多肽分子,所得肽链游离的氨基比原肽链多6个,D错误。
    故选C。
    【点睛】
    5. 下图表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其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
    C. 图c中的孔道是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该结构的通道
    D. 图a、b、c中内、外膜化学成分差异最大的是图a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信息交流。
    【详解】A、a为线粒体,[H]与氧结合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A正确;
    B、b为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B正确;
    C、核孔具有选择性,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C错误;
    D、图a、b、c中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但由于线粒体内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的酶,所以其蛋白质含量较大,D正确。
    故选C。
    6.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有关
    B. 多聚体的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C.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原核细胞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
    D.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网状结构;
    2、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3、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项错误;
    B、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B项正确;
    C、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而且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C项正确;
    D、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项正确。
    故选A。
    【点睛】正确区分细胞骨架、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以及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7. 某同学将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M的幼根各随机均分为五组,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马铃薯幼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接近的溶液是甲溶液
    B. 马铃薯比物种M更耐早
    C. 在这五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大的是乙溶液
    D. 物种M幼根的细胞在甲浓度溶液中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马铃薯幼根与物种M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重量不变,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重量减小,则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重量增加,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马铃薯比物种M吸水能力强。
    【详解】A、据图可知,在甲溶液中马铃薯的重量变化为0,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故与马铃薯幼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接近的溶液是甲溶液,A正确;
    B、据图可知,马铃薯的吸水能力比M大,故马铃薯比物种M更耐早,B正确;
    C、重量减小,则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重量增加,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故在这五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大的是乙溶液,C正确;
    D、质壁分离的条件之一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在甲溶液中,物种A幼根会失去水分,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但浓度差较小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细胞来说不一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称为自养型生物
    B. GTP与ATP结构相似,GTP含有的糖为脱氧核糖,其中的“G”叫鸟苷
    C. ATP水解产生的能量用于满足各项生命活动,如蔗糖的水解、维持体温等
    D.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1、硝化细菌是需氧自养型菌,其能将土壤中的NH,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2、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 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ATP,因此称为自养型生物,A正确;
    B、GTP与ATP结构相似,其中的G应为鸟苷,是由鸟嘌呤和核糖组成的,B错误;
    C、大分子的水解一般不消耗能量,维持生物体体温的能量是细胞呼吸产生的热能,C错误;
    D、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原因是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D错误。
    故选A。
    9. 下列有关生物学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 过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造成
    C. 新宰的畜、禽的肉放置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鲜嫩——可能与核糖体的功能有关
    D. 刚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85℃水片刻,可保持甜味——高温破坏相关酶的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糖变为乳酸。
    2、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原因是细胞死亡后糖分扩散到果脯里面,A错误;
    B、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溶酶体内含有蛋白酶酶原,能在细胞死亡后激活成为蛋白酶,催化肌细胞间的胶原蛋白水解,使肌肉变得松软,烹调后更加鲜嫩。从而使肉类变得更容易煮,更容易消化,C错误;
    D、刚采摘的甜玉米内含有大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这些酶可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使其失去甜味,经沸水高温处理使合成淀粉的酶失活来保持甜味,D正确。
    故选D。
    10. 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序号表示过程,甲~戊表示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CO2,①过程需要酶及光反应产生的ATP
    B. 若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增强,则短时间内NADPH含量减少、C3含量增加
    C. ④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生物中,且产物丙为酒精和CO2
    D. ⑦过程可发生在叶肉细胞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丁为O2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无氧呼吸,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⑥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⑦表示光反应。甲表示二氧化碳,乙表示有机物,丙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丁表示氧气,戊表示水。
    【详解】A、甲为CO2,①过程为CO2的固定,此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需要酶,但不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A错误;
    B、若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增强,则短时间内NADPH、ATP含量增加,C3的还原增强,C3的合成不变,因此C3含量减少,B错误;
    C、④过程表示无氧呼吸,可发生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该题为植物,其无氧呼吸产物丙一般为酒精和CO2,C错误;
    D、⑦过程为光反应,可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丁是光反应产物且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因此为O2,D正确。
    故选D。
    11.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
    ②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物质运输的速率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
    ④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也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基本来自线粒体细胞结构决定功能,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饼状,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没有细胞质,体积小有利于物质运输等。
    【详解】①卵细胞体积较大,里面贮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卵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比相对较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①错误;
    ②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物质运输的速率,②错误;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及无机盐离子都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多,所以线粒体多,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③正确;
    ④哺乳动物成熟精子头部主要是细胞核,细胞质集中在尾部而且较少,便于精子运动,④正确。
    故选C。
    12. 下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理过程




    染色体组数
    2→1→2→1
    1→2
    2→4→2

    相关描述
    性激素作用
    细胞膜功能体现
    遗传信息不变
    功能趋向专门化

    A. 甲过程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四个生殖细胞
    B. 甲和丙过程都能够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丁过程后一定会出现细胞的分裂、衰老及凋亡过程
    D. 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甲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由2→1→2→1,因此甲表示减数分烈过程;乙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由1→2表示受精作用过程,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丙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由2→4→2表示有丝分型过程;丁过程中细胞功能趋于专门化,表示细胞分化过程。
    【详解】A、甲表示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该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1个生殖细胞(卵细胞),A错误;
    B、甲是减数分裂过程,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丙为有丝分裂过程,能发生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丁是细胞分化过程,细胞高度分化后失去分裂能力,C错误;
    D、乙是受精讨程,该讨程和效应细胸与翻细狗索切接鲀的讨程体现了相同的细胸膜功能,即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讨程发生了细胞分化,所以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3. 如图是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可能含92条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发生在CD段内,自由组合发生在EF段内
    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纺锤体出现在BC段
    D.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的细胞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该图若为有丝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92条染色体,A正确;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即CD段某一时期,B错误;
    C、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出现在前期,即CD段,C错误;
    D、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
    14. 下图为有关细胞分裂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有利于维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B. ①的过程中无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不发生DNA复制
    C. 蛙的红细胞能通过①方式增殖,人的成熟红细胞能通过②方式增殖
    D. ③过程中也具有细胞周期,精原细胞以③的方式增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无丝分裂,其特点是不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是有丝分裂,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③表示减数分裂,能产生生殖细胞。
    【详解】A、②是有丝分裂过程,其意义是有利于维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A正确;
    B、①是无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但会发生DNA复制,B错误;
    C、蛙的红细胞能通过①无丝分裂增殖,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增殖,C错误;
    D、③是减数分裂过程,不具有细胞周期,精原细胞以②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D错误。
    故选A。
    15. 等位基因A/a、B/b均无致死效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均为Ab︰aB︰AB︰ab=4︰4︰1︰1,下列有关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等位基因A/a或B/b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B. 基因A和B、a和b分别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C. 若该个体自交,其后代中纯合体约占34/100
    D. 若对该个体测交,其后代中纯合体约占1/10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中,DNA 复制一次之后是两轮细胞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亲代细胞的一半,每个细胞在遗传上不同于产生它们的亲代细胞。
    【详解】A、根据亲本(基因型为AaBb )产生的配子种类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 A和a,B和b )都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说明它们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根据亲本产生的4种配子种类和比例可知(Ab和aB配子比例更大),说明A和b、a和B分别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错误;
    C、纯合体有AAbb、AABB、 aaBB、 AAbb四种,其中AAbb的概率为4/10×4/10=16/100; AABB的概率为1/10×1/10=1/100,aaBB的概率为4/10×4/10=16/100;aabb的概率为1/10×1/10=1/100,因此其后代纯合体约占34/100,C正确;
    D、若对该个体测交(AaBb×aabb) ,其后代中纯合体只有aabb ,占1/10×1=1/10,D正确。
    故选B。
    16. 下列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B.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验证其假说是否正确
    C. 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A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
    D.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交实验不能推测F1产生配子的数量,B错误;
    C、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A:a=1:1,雄配子A:a=2: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C正确;
    D、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在杂交和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D错误。
    故选C。
    17. 耳是脊椎动物负责感受声音和维持躯体的平衡感官。研究者通过诱变的方法获得了表现型相同的M和G两种突变体斑马鱼。为探究M突变体与G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导致,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M突变体与G突变体不是同一基因突变导致
    B. F1测交后代中正常表现型和躯体平衡失调个体的比例为1:3
    C.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随机结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D. F2中躯体平衡失调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每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的个体占9/49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结果F2中正常表现型和躯体平衡失调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据此作答。
    【详解】A、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是同一基因突变导致,A正确;
    B、F1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测交后代中正常表现型和躯体平衡失调个体的比例为1:3,B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受精作用不会形成基因重组,C错误;
    D、F2中躯体平衡失调的个体基因型为1/7MMgg、2/7Mmgg、1/7mmGG、2/7mmGg、1/7mmgg,随机交配时,产生雌雄mg的配子概率都为3/7,后代每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的个体占3/7×3/7=9/49,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后代
    ③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④性染色体上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⑤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⑥有些植物没有X、Y染色体,但有雌蕊和雄蕊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都是体细胞的一半,①正确;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②错误;女儿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于父亲,另一条来自于母亲,③正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④错误;受精卵中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基本都来自于母亲,⑤错误;豌豆是雌雄同花的植物,有雌蕊和雄蕊,但是没有性染色体X、Y,⑥正确。一次,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①③⑥,故选C。
    19.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Ⅱ-2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是3/16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8种基因型
    D. 若Ⅱ-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其母亲的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分析乙病:由于 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于Ⅲ-1患乙病,基因型为bb,故Ⅱ-1的基因型是Bb,根据Ⅲ-3患甲病,基因型为XaXa,说明Ⅱ-1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XAXa,即 Ⅱ-1的基因型是BbXAXa,Ⅱ-2的基因型是BbXaY,因此Ⅱ-1与Ⅱ-2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是3/4×1/4=3/16,B正确;
    C、Ⅲ-4患乙病,基因型为bb,Ⅲ-7患甲病,基因型为XaY,又知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所以Ⅱ-3基因型为BbXAXa, Ⅱ-4基因型为bbXAY,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C正确;
    D、由于Ⅱ-2患甲病,若Ⅱ-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AY,母亲基因型为XAXa,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a和Xa没有分离,形成了XaXa的卵细胞,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有关科学家遗传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和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有R型菌落,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了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感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已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和DNA水解酶混合培养,若培养基中只有R型菌落,则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A正确;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这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感染烟草,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
    D、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2/23=1/4,这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21. 下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基因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上
    B. DNA聚合酶催化①和③处化学键的形成
    C. 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D. 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1/8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碱基对,③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该基因中碱基A占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T%=A%=20%,G%=G%=50%-20%=30%。
    【详解】A、双链DNA中的碱基种类都是相同的,DNA的特异性与碱基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A错误;
    B、DNA聚合酶是催化相邻核苷酸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即③处化学键的形成,不能催化①处氢键的形成,B错误;
    C、由以上分子可知,该基因中T%=A%=20%,G%=G%=30%,则该基因中(C+G)/(A+T)为3: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C+G)/(A+T)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因此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也为3:2,C正确;
    D、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共形成子代DNA数为23=8个,其中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即含15N的DNA分子占1/4,D错误。
    故选C。
    22.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下图是该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②③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中的+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B. 过程②与过程③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差异
    C. 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核
    D. +RNA复制产生子代+RMA的过程,消耗的嘌吟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①为翻译过程,②③为RNA在细胞内复制过程,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酶X表示RNA聚合酶。
    【详解】A、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共64种,其中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决定任何氨基酸,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61种,A错误;
    B、过程②与过程③都是以RNA为模板,形成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同,B错误;
    C、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首先以+RNA为模板形成-RNA,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然后以-RNA为模板形成+RNA,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最终形成的+RNA和原来的+RNA完全相同,该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碱基配对方式等知识,难度适中。
    23. 人体未成熟红细胞中的PK基因编码丙酮酸激酶(PK)。如果PK基因突变会导致PK活性降低,红细胞中ATP生成减少使Na+累积而成球形,最终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 人体正常成熟红细胞排出Na+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 RNA聚合酶读取到突变PK基因上的终止密码时停止转录
    D. 翻译时,遗传信息借助mRNA表达为具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未成熟红细胞中的PK基因编码丙酮酸激酶(PK),如果PK基因突变会导致PK活性降低,可见该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
    B、红细胞中ATP生成减少使Na+累积而成球形,可见正常成熟红细胞排出Na+需能量,但是人体正常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由其无氧呼吸提供,B错误;
    C、终止密码在mRNA上,不在基因上,C错误;
    D、翻译时,遗传信息由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表达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D正确。
    故选D。
    24. 下列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②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且育种进程缓慢
    ③欲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可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④采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的都是纯合子
    ⑤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⑥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
    ⑦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⑧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4条染色体中的碱基序列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①基因工程育种可将特定的基因进行定向转移,同时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生殖隔离,所以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①正确;②杂交育种只限于本物种之间,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周期长,②正确;
    ③欲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可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③错误;
    ④采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的不一定都是纯合子,例如四倍体AAaa,可以产生Aa的配子,经过单倍体育种后获得的是AAaa,还是杂合子,④错误;
    ⑤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⑤正确;
    ⑥生产青霉素高产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⑥错误;
    ⑦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⑦错误;
    ⑧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2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中的碱基序列,⑧正确。
    所以①②⑤⑧正确。
    故选C。
    25. 下面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
    B. 植株A为二倍体,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
    C. 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点不能分裂
    D. 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芽尖细胞组织培养,所得植株A的基因型与亲本相同;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③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幼苗2为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其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植株B,若直接培育可得到单倍体植株C。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②过程中,③表示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A正确;
    B. 植株A为二倍体,其发育起点为受精卵;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B正确;
    C、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C错误;
    D、获得植株B的育种方式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100%,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6.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一患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 基因重组不可能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基因
    D.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2双显性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可遗传的变异、人类遗传病、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②交叉互换型;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能发生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一患某遗传病的孩子,说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正常情况下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通过交叉互换或者基因工程可能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F2双显性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D错误。
    故选B。
    27. 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 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 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 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特定的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选择,其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而进行的选择。基于此,对比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A、分析图示信息可知:在持续选择下,甲虫蛹的体重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
    B、停止选择后,甲虫蛹的体重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说明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误;
    C、综合对A、B选项的分析可推知: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
    D、通过选择,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D正确。
    故选B。
    28. 某人因感染链球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疾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无机盐含量上升
    B. 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 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 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C
    【解析】
    【分析】全身水肿说明组织液增加,尿血说明血细胞通过肾小球过滤到了肾小囊中;尿蛋白说明肾小球的滤过性增加,导致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会被过滤到肾小囊中。
    【详解】A、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排出的水盐减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A正确;
    B、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
    C、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故选C。
    【点睛】
    29.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血糖的含量有关
    C. 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D. 氢基酸、性激素、CO2和消化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详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
    C、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减少组织液的含量,C错误;
    D、氨基酸、性激素、CO2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但消化酶分泌到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即消化酶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30. 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分别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的是(   )

    A. 2、1、5 B. 5、3、2 C. 3、4、2 D. 1、2、3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1生活在温度最高,盐分最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最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范围较广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分较低的水域;5生活的盐度和温度范围较广,可生活在全球不同水域。
    【详解】北极海域的特点是温度较低,盐度较高,由分析可知2适合在该水域中生存,热带湖泊温度较高,盐分较低,由分析可知,1适合生活的该水域中,由图可知,5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都能很好的生长,故5可在全球的水域中生长,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示意思,就要学好数学中的坐标轴的意义,需要同学们能够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31. 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与④结合一定使③的膜电位呈内正外负
    C. ②的释放消耗ATP且使突触后膜面积增大
    D. ③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的示意图,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兴奋在突触传递的具体过程是: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同时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出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①是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因此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
    B、②是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会使Na+内流,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引起下个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会使Cl-内流,则不会使膜电位呈现内正外负,B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会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同时消耗ATP,C错误;
    D、③是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32. 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只能参与特定靶细胞的代谢反应
    ②看物体时,神经冲动是由脑和脊髓产生的,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③由垂体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④O2从红细胞内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需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
    ⑤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但不会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A. 有1项说法正确 B. 有3项说法正确
    C. 有1项说法不正确 D. 没有正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详解】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但激素只是调节而不是参与代谢,①错误;
    ②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②错误;
    ③呆小症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注射生长激素无法治疗,③错误;
    ④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 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即12层磷脂分子层,④正确;
    ⑤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表达进行调节,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⑤错误。
    只有一项正确,A符合题意。
    故选A。
    33. 某地疾控部门对新冠疫苗接种做了如下说明:①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②免疫程序为2针,至少间隔14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全病毒灭活疫苗失去了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能力
    B. 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免疫应答
    C. 第2次接种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D. 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与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兔疫主要针对的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细胞免疫直接对抗入侵的病原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言的异体细胞。2、兔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兔疫。
    【详解】A、全病毒灭活疫苗是将病毒通过化学方法失去感染力和复制力,所以病毒无法在细胞内增殖,A正确;
    B、兔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在接种疫苗后,抗原物质会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
    C、一次接种后会进行特异性免疫而产生记忆细胞,在二次接种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抗体,应对侵入人体的新冠病毒,C正确;
    D、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属于被动免疫,而疫苗的防治属于主动兔疫,二者作用原理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4. 根据过敏反应的原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为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 过敏反应为免疫防卫功能过强,属于自身免疫病
    C.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过敏反应为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A错误;
    B、过敏反应为免疫防卫功能过强,但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正确;
    D、过敏反应中有抗体产生,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35. 为探究植物在单侧光下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生长作用增强,还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玉米幼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c B. 若c+d=e+f=a,且e C. 若ce,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D. 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向光侧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详解】A、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运输,因此若c<d,可知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了,可以说明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若e B、若c+d=e+f=a,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没有被分解,且e<f,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B正确;
    C、若c<d,可知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了,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同时c>e,则说明丁组向光侧的生长素除了被光分解,还有部分由向光侧转移至背光侧,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因此,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会使背光侧细胞生长较向光侧快,D正确。
    故选A。
    3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
    C.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D. 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详解】A、乙烯利不是植物激素,属于生长调节剂,A错误;
    B、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了解最适浓度范围,以免资源浪费,B正确;
    C、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不具有两重性,C错误;
    D、缺氧条件下能量供应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过程),不会影响非极性运输(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睛】
    37. 大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产生的赤霉素可诱导胚乳的糊粉层大量合成α-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与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同,可以互相代替
    B. 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和脱落酸是拮抗关系
    C. 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但不能促进果实发育
    D. 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脱落酸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②促进插枝生根;③引起植物向光生长;④促进器官形成;⑤维持顶端优势;⑥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细胞的伸长和分裂;②促进植物茎叶强烈生长;③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④诱导开花结实;⑤促进坐果和果实生产;⑥控制性别,诱导雌花产生。
    3、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②抑制茎切断和根薄壁细胞的伸长;③加速蛋白质合成延缓衰老;④促进同化物质运输。
    4、脱落酸:①明显促进叶片脱落;②诱导芽和种子休眠;③抑制花芽形成和开花;④调节气孔关闭。
    5、乙烯:①叶柄偏上性反应;②催熟果实;③促进脱落和衰老;④打破休眠和促进发芽生根;⑤控制性别;⑥刺激伤流液分泌。
    【详解】A.赤霉素与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不完全相同的,不能相互替代,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促进种子休眠,两者为拮抗关系,B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也能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在保存种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种子的萌发,所以应提高脱落酸的含量,D错误。
    故选B。
    38. 2018年,中国科学报发表了“降低水温,拯救野生中华鲟”的文章。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通过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基地,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野外来补充野生种群。但研究人员指出,还需采取措施维持这些大鱼的生殖活力,当务之急是尽早将繁殖季节的水温降至适宜的18~20℃范围内。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基地”属于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 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到野外补充野生种群会使野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 调查野生中华鲟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由于中华鲟捕获一次后更难捕捉,调查结果往往比理论值偏小
    D. 将繁殖季节的水温降至适宜范围,说明物理信息影响中华鲟种群的繁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两种类型。
    【详解】A、“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基地”属于易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A错误;
    B、野生中华鲟种群在生存过程中存在各种环境阻力,所以,即使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到野外来补充野生种群,也不会使野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B错误;
    C、中华鲟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所以统计中华鲟种群数量应用标志重捕法,但是,因为中华鲟捕获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中华鲟数量降低,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所以该方法统计的数据比理论值偏大,C错误;
    D、“为了维持其生殖活力,当务之急是尽早将繁殖季节的水温降至适宜的18~20℃范围内”说明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影响中华鲟种群的繁殖,D正确。
    故选D。
    39. 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
    B. 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营养物质的浓度
    C. 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培养初期,醇母菌因数量基数少而增殖缓慢,A错误;
    B、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氧气的浓度,B错误;
    C、培养后期,酵母菌逐渐死亡,死亡的酵母菌的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能被台盼蓝染色,因此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C正确;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D错误。
    故选C。
    4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
    B.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丰富度固定不变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2、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水稻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发生改变,C错误;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存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分布不完全相同的生物,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
    【点睛】
    41. 下图是番茄根细胞对Ca2+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 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Ca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
    C. 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Ca2+的吸收
    D. 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处进行无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B处进行有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A正确;细胞对K+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B段,随着氧分压的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速度加快,ATP产生增多,从而增加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因此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B正确;在B点以后,有氧呼吸速率已达到最大值,增加氧分压(如中耕松土),也不会增加呼吸速率,因而K+的吸收速率也不会再增加,C错误;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曲线,原因是载体的数目有限,D正确。
    【点睛】能量考查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注意当氧气为零时,植物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42. 如图曲线a和b不能用于表示(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和吸水能力的变化
    B. 萌发植物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C. 植株倒伏后茎尖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 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脱分化困难,全能性越低。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3、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收水分,鲜重增加;种子萌发前,消耗有机物使得干重减少,出芽后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增加。
    【详解】A、细胞质壁分离是由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的,随细胞失水增加,植物细胞液浓度越大,吸水能力增强,不能用图中曲线表示,A正确;
    B、种子萌发在出土之前前,消耗有机物使得干重减少,用b表示;在此过程中细胞呼吸会产生很多中间产物,有机物种类增加,用a表示,B错误;
    C、茎倒伏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茎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不断提高,用a表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降低,用b表示,C错误;
    D、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脱分化困难,全能性越低,可用a表示细胞分化程度,b表示全能性高低,D错误。
    故选A。
    【点睛】
    43.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获得了一种只含有有抗虫基因A的品种甲,一种含有抗虫基因A和B的品种乙,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只含A或B基因的植株抗虫较弱(弱抗虫),同时含有A和B基因的植株抗虫较强(强抗虫),不含A和B基因的植株对虫没有抗性(不抗虫)。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所用的运载体上应有限制酶能识别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B. 甲品种植株与乙品种中③植株杂交,子代中强抗虫植株占1/4
    C. 乙品种中③植株自交,子代中强抗虫:弱抗虫:不抗虫=9:3:4
    D. 甲品种植株自交和乙品种中②植株自交,都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详解】A、基因工程所用的限制酶能识别的是脱氧核苷酸序列,A错误;
    B、甲品种植株与乙品种中③植株杂交,子代中强抗虫植株(同时含有A基因和B基因)占1/2×1/2+1/4×1/2=3/8,B错误;
    C、乙品种中③植株自交,子代中强抗虫:弱抗虫:不抗虫=9:6:1,C错误;
    D、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甲品种植株自交,子代中弱抗虫:不抗虫=3:1,乙品种中②植株自交,子代中强抗虫:不抗虫=3:1,D正确。
    故选D。
    44. 某二倍体植物为XY性别决定型,其花瓣中色素代谢如下图,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当蓝色素与红色素同时存在为紫花,但仅限于某一种性别,而另一性别的个体死亡。现有一对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代,F1代中雌雄植株杂交,得到F2代,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亲本

    F1代

    F2代

    雌:蓝花

    雌:蓝花

    雌:6蓝花:2白花

    雄:红花

    雄:蓝花

    雄:3蓝花:1红花:1白花


    A. 上述过程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或一对基因控制多种性状
    B. 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 AAXbY
    C. 若取F2中的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白=7:1
    D. 这种植物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不可能为AAXbXb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及表格数据进行判断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两对基因通过控制两种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
    根据表格分析,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该是9:3:3:1,而实际上不是这个比例,说明B、b在X染色体上。由于亲本都是纯合子,所以亲本雌性蓝花的基因型为AAXbXb,雄性红花的基因型为aaXBY,B错误;
    F2中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它们相互交配,后代红花:白花=(1-1/2×1/2×1/2):(1/2×1/2×1/2)=7:1,C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当蓝色素与红色素同时存在为紫花,但仅限于某一种性别,由子二代雄花的表现型可知,AAXbY、AaXbY的紫花个体死亡,所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D正确。
    45. 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NA和蛋白质
    B. 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C. 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 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
    【答案】A
    【解析】
    【分析】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2∶2,分别为二倍体生物的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丙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2∶0,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1∶0,为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DNA复制前需要先转录形成DNA聚合酶的RNA,合成DNA聚合酶,因此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NA和蛋白质,A正确;
    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消失则必然伴随着丝粒的分裂,B错误;
    C、丙图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则性染色体应该是两条X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C错误;
    D、丙形成丁的过程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由于细胞分裂成两个而导致的染色体组数减半,D错误。
    故选A。
    46. 下图甲是某二倍体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包括①③⑤⑥⑦
    B. 甲图中A过程表示减数分裂,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
    C. 乙图表示的分裂时期为有丝分裂的中期
    D. 乙图所示细胞中共含有8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甲图中A、B、C段分别表示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其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包括①⑤⑥⑦,A错误;
    B、甲图中A过程表示减数分裂,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B正确;
    C、乙图中无同源染色体,表示的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C错误;
    D、乙图所示细胞中染色体上共含有8个DNA分子,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DNA,且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局部结构模式图,DNA分子大于8个,D错误。
    故选B

    【点睛】
    47. 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 ATP 水解,每消耗 1 分子的 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 2 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 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 图甲中 ac 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 ATP
    C. 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 Na+—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 K+、膜外高 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ac表示去极化,ce表示复极化。图乙表示Na+-K+泵结构,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 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
    【详解】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持续外流的结果,A错误;
    B、图甲中a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Na+-K+泵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随着温度逐渐提高其运输速率会发生改变,当温度达到一定水平,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C错误;
    D、Na+-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48.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肝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增加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分析题图: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
    【详解】AB、先判断a、b代表的意思,横坐标是胰岛素浓度,由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随着胰岛素浓度增大,b曲线升高,说明其代表血糖消耗速率(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血糖消耗速度加快),同时a曲线下降,说明其代表血糖补充速率(即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A错误;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约0.8mg/kg.min)小于消耗速率(约3.5mg/kg.min),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逐渐降低,C错误;
    D、胰岛素可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看清楚图中有两个纵坐标,所以在血糖浓度40μU/mL时,血糖补充和消耗速率不相等。
    49. 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种激素,利用BL和生长素(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独使用IAA处理,对主根的伸长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
    B. IAA浓度为0~10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C. IAA浓度大于10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对主根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
    D. IAA、BL的是非蛋白质(或多肽)类植物激素,因此其在植物体内的产生不需要基因组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加BL组,即单独使用IAA组,为图中的实线组,IAA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IAA和BL共同处理,明显比不加BL的主根要短,说明BL对主根伸长有抑制作用。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单独使用IAA处理(BL为0时),对主根的伸长作用体现了两重性,与O相比,低浓度的IAA促进伸长,高浓度的IAA抑制伸长,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IAA浓度为0~10nM时,L与IAA同时处理(虚线)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B正确;
    C、IAA浓度大于10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虚线)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
    D、基因控制性状一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二是间接控制酶的合成,IAA、BL的是非蛋白质(或多肽)类植物激素,但是其在植物体内的产生也需要基因组控制,D错误。
    故选B。
    50.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 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 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D. 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A正确;
    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
    C、M、N两个种群食物种类存在重叠,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正确;
    D、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51. 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最适温度下蓝细菌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丙表示植物一昼夜中密闭容器内CO2的含量变化。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光照强度为______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______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2)图乙中,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图乙中c点以后,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为______。
    (3)丙图中表示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______。丙图中,若在B点突然停止光照,则叶绿体内C3含量将______。
    (4)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乙是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的c点将向______方向移动。
    (5)如果将一株绿色植物栽培在含H218O的完全培养液中,给予充足的光照,较长时间后,下列物质中能含18O的有______项。
    ①周围空气的氧气②周围空气的二氧化碳③周围空气的水分子 ④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1) ①. c ②. 2
    (2) ①. 细胞质基质 ②. 二氧化碳浓度
    (3) ①. D ②. 增多#升高
    (4)左下方 (5)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无O2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CO2释放量为6个单位,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相等,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但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CO2的释放,O2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b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丙AB段的前部分只进行呼吸作用,后半部分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B点表示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BD段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D点表示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光照强度为d时,O2的释放总量为8个单位,说明光合作用需要8个单位CO2,而呼吸作用只能产生6个单位CO2,因此需要从周围吸收8- 6=2个单位的CO2。
    【小问2详解】
    图乙中,当光照强度为X时,CO2的吸收量大于0,说明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由于该生物是蓝细菌,因此可以产生ATP的场所有只有细胞质基质。c点以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O2的吸收量不再增加,说明横坐标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那么c点以后,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
    【小问3详解】
    由丙图可知,D点二氧化碳浓度最低,是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若在B点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 使得C3的还原减弱,但短时间内C3的来源不变,因此叶绿体内C3含量将升高。
    【小问4详解】
    )图乙是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此时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若温度从25°C提高到30°C,那么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增加,因此a点下移,c点向左下方移动。
    【小问5详解】
    光合作用光反应中H218O的光解产生氧气,因此周围空气中的氧气含有18O,①正确; H218O参与呼吸作用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含有被标记的二氧化碳,②正确;植物吸收的H218O大多数用于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因此周围空气的水分子含有18O,③正确;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因此葡萄糖可能含有18O, 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共四项,ABC错误,D正确。D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甲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四个字母可以进行的细胞代谢类型,再根据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52. 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及亲体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红眼♀×白眼♂)
    F1
    1红眼♂∶1红眼♀∶1白眼♂∶1白眼♀
    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F1
    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
    F2
    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
    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
    注:F2由杂交Ⅱ中的F1随机交配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杂交Ⅰ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1:1。该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3:1的原因是__________,同时也可推知白眼由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2)杂交Ⅱ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若F2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有__________种表现型,F3中灰体红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从杂交Ⅱ的F2中选择合适个体,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
    【答案】 ①. 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 ②. X ③. aaXBXb ④. 6 ⑤. 16/27 ⑥.
    【解析】
    【分析】某昆虫灰体和黑体(A、a)、红眼和白眼(B、b)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不用考虑同源区段。从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和灰体♂,F1全为灰体,F2无论雌雄灰体∶黑体=3∶1,可知灰体为显性,且A、a位于常染色体(若位于X的非同源区段,则F1雄性全为黑体,不符合题意)。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aa)和灰体♂(AA)。同理,根据组合Ⅱ的F2可知,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可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和白眼♂,F1雄性中红眼∶白眼=1∶1,可知红眼为显性,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红眼、白眼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F1雌性为1/2XBXb、1/2XbXb,雌配子为1/4XB、3/4Xb,雄性为1/2XBY、1/2XbY,雄配子为1/4XB、1/4Xb、1/2Y,F2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可知红眼中XBXB致死。因此杂交Ⅰ(XBXb、XbY)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XBXb、XBY)交配,后代比例为红眼♀(XBXb)∶红眼♂(XBY)∶白眼♂(XbY)=1∶1∶1,红眼∶白眼为2∶1,不是3∶1。
    (2)据分析可知,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红眼♀(aaXBXb)和灰体白眼♂(AAXbY),雌性亲本基因型为aaXBXb。若F2灰体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随机交配的亲本为A_XBXb×A_XBY,A_中有1/3AA、2/3Aa,产生的F3表现型有2×3=6种。随机交配的母本为1/3AAXBXb、2/3AaXBXb,雌配子为2/6AXB、2/6AXb、1/6aXB、1/6aXb,随机交配的父本为1/3AAXBY、2/3AaXBY,雄配子为2/6AXB、1/6aXB、2/6AY、1/6aY,利用棋盘法计算,由于XBXB致死,因此F3中灰体红眼的比例为(4+2+4+2+2+2)/(6×6-4-2-2-1)=16/27。
    (3)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雌雄性个体(AaXBY)的基因型,通常采用将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即让F1与黑体白眼雌果蝇(aaXbXb)进行杂交。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注意: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配子及各种符号、子代表现型比例,注表现型中应有性别。正确的遗传图解书写如下。

    【点睛】本题的切入点是基因的位置判断,快速判断基因的位置能为解答本题赢取更多的时间,从杂交Ⅱ的F2的雌雄中红眼、白眼的比例不一致可以判断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合F1黑体与灰体判断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注意雌雄比例一致不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致死判断及概率计算。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注意遗传规律的总结及概率计算方法的熟练应用。
    53. 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图中 a、b、c、d 代表四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丙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A、B 代表结构,C 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_________________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_______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
    (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甲图中激素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会增加,其中___________(填名称)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 b、c 的产生会促进激素 a 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 a 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 的合成和分泌,以上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调节。
    (3)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 TSH 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发生变化,会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 A,促使 A 合成、分泌物质[C]_____________,经[B]__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引起_______________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
    【答案】(1) ①. 冷觉感受器 ②. 下丘脑
    (2) ①. a、b、c、d ②.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③. 负反馈##反馈
    (3)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或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4) ①. 抗利尿激素 ②. 垂体 ③.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为,饮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机体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传入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为促甲状腺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d为肾上腺素。图丙中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B为垂体,C为抗利尿激素。
    【小问1详解】
    人在寒冷环境中,当受到寒冷刺徼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a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增加,即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图甲中的a、b、c、d四种种激素的分泌量都会有所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会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图中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保障机体內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
    【小问3详解】
    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结合图可以看出,甲状腺细胞的表面才有与TSH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使TSH只能对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作出相应的调节。
    【小问4详解】
    由分析可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成、分泌C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经过B垂体释放出来,随体液的传送到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部位,并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4. 请回答下列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发生有关的问题:
    (1)精细胞经变形后,高尔基体发育形成精子的顶体,顶体内含有的_________能协助精子穿过卵母细胞的放射冠和透明带。
    (2)某动物排卵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尚未完成,此时卵子处于_________卵母细胞阶段,当该细胞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_________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
    (3)受精卵经过卵裂可以发育成早期胚胎,卵裂实际上是细胞的 ____分裂。在胚胎发育的____阶段前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
    (4)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且_________与供体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叫做胚胎移植。为了获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_________激素对供体进行处理,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的_________,经人工受精后可得到早期胚胎。
    (5)若要通过胚胎移植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桑椹期或囊胚期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_________处理,再植入到受体内。若要对早期胚胎进行长期保存,应将其置于_________条件下。
    【答案】(1)顶体酶 (2) ①. 初级 ②. 中
    (3) ①. 有丝 ②. 桑椹胚
    (4) ①. 生理状态 ②. 促性腺 ③. 卵母细胞
    (5) ①. 胚胎分割 ②. 冷冻(或液氮)
    【解析】
    【分析】受精果精子和邮细胞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包括受请前的准备阶段和受精阶段,在自然条件下,受精是在维件的输印管内完成的,在准备阶殷精子获能,的子在输职管内进一步成射,当达到减数第二次分到的中期是,才算备与精子手精的能力,受精阶的获能后的精子和的子相时,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形成精子穿越放射冠的通路。
    【小问1详解】
    获能后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发生顶体反应,使得顶体内的顶体酶释放出来,溶解放射冠,接着穿过透明带。
    【小问2详解】
    卵母细胞在输卵管内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型中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若在朝黄膜和透明带之间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则表明受精作用过程已完成。
    【小问3详解】
    卵裂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卵裂时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在胚胎发育的桑椹胚阶段前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到了囊胚阶段细胞开始分化,其中只有内细胞团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

    【小问4详解】
    动物的早期胎移植到同种且生理状态与供体相同的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叫做胎移植,为了获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处理,使其超数排卵,即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活胎细胞不能被染色,原因是细胞膜对染料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小问5详解】
    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常用的方法是胎分割,一般选择发育到暴椹胚或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分割,再植入到受体内,若要对早期胎进行长期保存,应将其置于冷冻(或-196℃的液氮)条件下。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相关试卷

    2024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