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s,2km/h,超速了,【答案】火车 静止的 地面,【答案】凸 向内缩 照相机,【答案】晶体 吸收,【答案】1,【答案】B,【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这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种比值定义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想一想,你学过的类似公式有:______。
2. 如图所示,是班上几个同学送小明乘火车去外地时的情景示意图。当火车徐徐开动时,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站台上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 ;以列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 ;站台上的同学们看到火车开动了,他们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 。
3. 五一假期小明和同学去衡水湖游玩,他们发现水面出现非常奇特的影像,水中白云朵朵,鸟儿展翅飞翔,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于是小明写下“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句子。小明看到“鸟在水中飞”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像,“鱼在云中游”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像,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要______(选填“深”或“浅”)。
4. 2021年5月15日,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______(向外伸/向内缩)。观看三张照片感觉平台是运动的,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5. 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熔化过程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6. 如图所示,有一种免洗手消毒凝胶,净含量为500mL,质量为650g,则该消毒凝胶的密度是______ g/cm3;用掉一半后其密度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关于速度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B.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相同路程时,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D. 物体的速度越大,说明该物体运动得越快
8.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高频声波能传递能量
B.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D.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音调不要太高
9. 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中,下列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中,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图中,平面镜中是狗狗的虚像,若狗狗后退像将变小
D. 图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所以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 夏天,挂在衣架上的湿衣服晾干了
B. 北方的冬天,水蒸气在树上形成了雾凇
C. 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
D. 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11. 用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在纸锅中装入适量的水,放到火上加热,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纸锅中的水沸腾时不需要加热
B. 纸锅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C. 纸锅不会燃烧是由于火焰的热没有被纸锅吸收
D. 纸锅不会燃烧是由于纸的着火点高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12. 郑州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匀速驶离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1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 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204m
B. 超声波信号第二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340m
C.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1.7s
D. 该汽车速度为163.2km/h,超速了
13. 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科考队员把岩石标本从南极带回成都,标本的质量变大
B. 氧气瓶里的氧气被用去了13,则剩余的氧气密度是原来氧气密度的23
C. 能装1k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D. 拍摄影视剧房屋倒塌镜头,常选用密度小的材料做道具,以确保演员安全
14.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图所示,关于太阳光的色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看到白屏上最上方的光是红光
B. 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C.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紫光的外侧是紫外线,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实现了遥控功能
15. 如图,自行车尾灯的反光原理如图所示,请完成反射光路。
16.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三棱镜,请画出这束光进入三棱镜和离开三棱镜后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17. 小明家乡种植的杏树今年获得了丰收,他想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颗新鲜杏的密度,进行了下列操作:
(1)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为使天平横梁平衡,他应该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 。
(2)在使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按规范的操作来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右边一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
(3)将鲜杏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鲜杏的质量为______ g。
(4)为了能将鲜杏放入量筒,小明选取了容积为200mL的量筒,他先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的体积;再将这个鲜杏放入量筒,再次记录读数,如图乙所示,请你帮他计算鲜杏的密度为______ kg/m3
(5)小明对实验进行评估,觉得鲜杏太小,测得体积的误差较大,导致测得的密度不准。他设计了下列解决方案,其中合理的是______ (选填字母)。
A.换量程更大的量筒测量
B.测多个鲜杏的总质量和总体积
C.换分度值更大的量筒测量
1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______ (选填“前”或“后”);
(2)实验中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该像是______ 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再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5cm刻度线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将会看到屏上的像向______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光屏上像的形状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聪和小明两位同学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四: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琴弦的松紧程度
1
钢
20
0.3
紧
2
钢
0.5
紧
3
钢
40
0.5
紧
4
尼龙丝
30
0.5
紧
5
尼龙丝
40
0.5
紧
6
尼龙丝
40
0.5
松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______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四,应选用______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两空均填编号)
(2)小明同学选用3、4两根琴弦来进行实验,想验证猜想二,你认为他的做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3)小聪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验证了猜想三,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_ cm。
(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5)通过实验,他们归纳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琴弦长度越短,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他们又做了其它尝试:相同的四个玻璃瓶中装有不等量的水,如图所示,用一把钢尺敲击四个玻璃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图______。(选填“甲”、“乙”、“丙”或“丁”)
20. 请阅读《“冰丝带”一国家速滑馆》回答问题。
“冰丝带”一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如图甲所示),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昵称―“冰丝带”。场馆的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馆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3条400米速滑比赛道、1条速滑比赛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及1块活动冰场(如图乙所示)。
国家速滑馆力求打造出世界上平原地区“最快的冰”。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师傅们制出的混凝土冰板层水平高差在4毫米左右,非常平整。制冰时,混凝土冰板层下方总长约为130km的管道内输入的是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直接蒸发,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通过洒水作业,冻成厚度为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不同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面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
二氧化碳制冷剂是环保性最好的冷媒之一,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同时,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环保、节能型场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对冰面和冰温的要求是______。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冰的熔点是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
(2)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二氧化碳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过程______热量。(后两项均选填“吸收”或“放出”)。
(3)为什么说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节能型场馆?
21.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具也很有讲究,小梦家有一个由某均匀材料制成的茶壶(如图所示),其质量为120g,他很想知道制作这种壶的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27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用量筒测得溢出水的体积为9cm3,已知,请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请你计算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g/cm3?
(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总体积是多少cm3?
(3)如果该茶壶最多能装1000cm3的水,则水的质量是多少g?
答案和解析
1.【答案】ρ=mV
【解析】解:速度是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密度(ρ)的定义是物质质量(m)与体积(V)之比,即ρ=mV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
故答案为:ρ=mV。
物理学上经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比值法。
本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物理概念定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答案】火车 静止的 地面
【解析】解:当火车徐徐开动时,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站台上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火车,因为站台上的同学相对于火车,位置发生变化;
以列车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
站台上的同学们看到火车开动了,他们所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因为火车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火车;静止的;地面。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则物体是静止的,能够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答案】反射 折射 浅
【解析】解: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鸟在水中飞就是鸟通过水面成的虚像。
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而我们看到的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变高的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浅。
(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4.【答案】凸 向内缩 照相机
【解析】
【分析】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参照物与被研究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参照物的选择。
【解答】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由图可知,像越来越小,这说明像距是变小的,物距变大,即照相机的镜头向内缩;
此过程中,照相机与平台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照相机为参照物,感觉平台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凸;向内缩;照相机。
5.【答案】晶体 吸收
【解析】解:由图可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
故答案为:晶体;吸收。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此题通过图像考查了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常见题目。
6.【答案】1.3不变
【解析】解:免洗手消毒凝胶的体积为V=500mL=500cm3,
该消毒凝胶的密度:
ρ=mV=650g500cm3=1.3g/cm3,
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所以,用掉一半后,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1.3;不变。
知道消毒凝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mV求出该消毒凝胶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和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的特性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7.【答案】B
【解析】解:
A、根据课本知识可知,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故A正确;
B、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故B错误;
C、路程相同,根据v=st可知,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故C正确;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故D正确。
故选:B。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注意:速度大小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8.【答案】A
【解析】解:A、“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高频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不是用音调来判断说话者,故C错误;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小一些,而不是音调,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
本题考查了对超声波的利用、声音的特性等的理解,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做出分析判断,是解答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点,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
B、近视眼是指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应配戴凹透镜矫正,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若狗狗后退,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
(2)近视眼是指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因此,要想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故应用凹透镜来矫正;
(3)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
(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0.【答案】D
【解析】解:A、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树上形成了雾凇,是凝华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江河中的冰化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本题考查学生对液化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要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1)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物体要燃烧首先要达到物体的着火点。
此题用纸锅烧水实验考查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即吸热、温度不变。解决此题主要抓住两点:①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②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解答】
AB、用纸锅烧水时,纸锅、水开始吸热温度升高,当水达到沸点时,吸热开始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B正确;
CD、由于水的沸点远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解:A、由v=st得,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
,故A错误;
B、由v=st得,超声波信号第二次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
,故B错误;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t=Δt−t1+t2=1.5s−0.3s+0.5s=1.7s,故C正确;
D、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时行驶的距离:s′=s2−s1=170m−102m=68m,
行驶68m所用的时间:t′=t=1.7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t′=68m1.7s=40m/s=40×3.6km/h=144km/h,
144km/h大于100km/h,故超速,144km/h≠163.2km/h,故D错误。
故选:C。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3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传播了0.3s的时间;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传播了0.5s的时间;
(3)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传播了1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
13.【答案】BD
【解析】解:A、科考队员把岩石标本从南极带回成都,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标本的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设氧气瓶中充满氧气时氧气的密度为ρ;被用去了13,质量变为原来的23,体积不变,所以此时的氧气密度为原来的23,故B正确;
C、瓶子容积V一定,能装1kg的水,若要装下1kg的其它液体,根据ρ=mV得,,而,所以不能装下1kg的酒精,故C错误;
D、真实的砖瓦石块质量很大,会把人砸伤甚至砸死,而拍摄影视剧时不可能牺牲演员,要换用质量小、体积相同的假砖瓦石块作道具,所以选择密度小的材料做道具,以确保演员安全。故D正确。
故选:BD。
(1)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密度的大小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3)瓶子容积一定,最多能装1kg水,要能装下其它液体,该液体的密度必须大于水的密度。
(4)根据密度的定义式ρ=mV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材料,密度越小,质量就越小。
题考查密度概念、特性以及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属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14.【答案】AB
【解析】解:A、由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可知,我们看到白屏上最上方的光是红光,故A正确;
B、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故B正确;
C、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
D、紫光的外侧是紫外线,但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控功能的,故D错误。
故选:AB。
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为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在紫光的外侧有紫外线。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分析物理现象中所包含的细节。
15.【答案】解: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光线到达左侧的反射面再次进行反射,最后的反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次反射,完成光路图。
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光路的画法,关键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注意法线要画成虚线。
16.【答案】解: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应向法线靠拢;再次折射时,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射出。如图所示:
【解析】先画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再由玻璃射出来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又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做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两次折射。
光学作图题比较复杂,考查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要多做相关的训练,并且作图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在细节问题上出错。
17.【答案】平衡螺母 取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 21.21.06×103 B
【解析】解:(1)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2)使用天平时,右盘中应放砝码,在增、减砝码后,若天平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太大,应减少砝码,再靠移动游码来使天平平衡;
(3)游码标尺的分度值是0.2g,鲜杏的质量为m=20g+1.2g=21.2g;
(4)杏的体积为V=64ml−44ml=20ml=20cm3;
杏的密度为ρ=mV=21.2g20cm3=1.06g/cm3=1.06×103kg/m3;
(5)鲜杏太小,测得体积的误差较大,为了减小误差,可以测多个鲜杏的总质量和总体积,换量程更大的量筒测量还与原来一样,换分度值更大的量筒测量,会导致误差更大,故只有B正确。
故答案为:(1)平衡螺母;(2)取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3)21.2;(4)1.06×103;(5)B。
(1)天平的正确使用: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2)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的大小,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右侧质量大,应去拿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即可;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物体的体积等于两次量筒中水的体积之差;已知质量和体积,利用ρ=mV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4)鲜杏太小,测得体积的误差较大,导致测得的密度不准,为了减小误差,可以测多个鲜杏的总质量和总体积。
本题考查天平的调试、使用及排水法测量体积、等效替代法、密度公式的运用和误差分析。
18.【答案】同一高度 前 缩小 远离 上 不变
【解析】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时要首先应调节凸透镜的烛焰、光屏和蜡烛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实验中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物距u=40cm>2f,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3)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5cm刻度线移动时,烛焰靠近透镜,像会远离透镜,像变大;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此时像会在光屏上向上移动;
(5)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光线仍旧可以透过未被遮挡的部分在光屏成像,光屏上像的形状不变,只是透过透镜的光线减少了,像的亮度变暗;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前;(2)缩小;(3)远离;(4)上;(5)不变。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当使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3)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4)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
(5)遮挡透镜不会影响成像,只是透过透镜的光线减少了。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题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掌握熟练,认真审题分析。
19.【答案】3、5 5、6 错误 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20 控制变量法 丁
【解析】解:(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要控制其它三个因素相同,即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松紧程度相同,故应选用3、5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四,应选琴弦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松紧程度不同的琴弦,用5、6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其它三个因素相同,即材料与横截面积、松紧程度相同,只改变长度大小,故应选用④⑤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小明同学选用3、4两根琴弦来进行实验,想验证猜想二,你认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材料与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故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20;
(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5)敲击玻璃瓶时,声音是由玻璃瓶和水振动产生的;装不同水量的玻璃瓶子振动频率不同,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多,因此振动频率变小,从左往右音调变低,故音调最低的是丁。
故答案为:(1)3、5;5、6; (2)错误;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3)20; (4)控制变量法; (5)丁;
(1)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松紧程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这个因素;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特性、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是声学综合题。
20.【答案】冰面平整,冰温均匀 0 0 100 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泠作用 放出 吸收
【解析】解:(1)从题干第二段“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知:冰面平整,冰温均匀是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速度的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2)从题干中“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直接蒸发,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可知答案为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液化过程放热,升华过程吸热;
(3)从题干中最后一段中“二氧化碳制冷剂是环保性最好的冷媒之一,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同时,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可得答案。
故答案为:(1)冰面平整,冰温均匀;0;0;100;
(2)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泠作用;放出;吸收;
(3)因为国家速滑馆在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冷过程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所以说它是一个绿色节能场馆。
本题答案都在题干当中,认真读题,分析题干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题干较长,学生经常看到题干长,从心理上放弃了,其实题目不难。
21.【答案】解:(1)由题意可知,壶盖的体积:
,
这种材料的密度:
;
(2)由公式ρ=mV得,该茶壶所用材料的总体积:
V=mρ=120g3g/cm3=40cm3;
(3)水的质量:
。
答:(1)这种材料的密度是3g/cm3;
(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总体积是40cm3。
(3)如果该茶壶最多能装1000cm3的水,则水的质量是1000g。
【解析】(1)由题意知壶盖的质量和体积,所以由公式ρ=mV计算这种材料的密度。
(2)已知茶壶的总质量和材料的密度,所以由公式ρ=mV计算该茶壶所用材料的总体积。
(3)已知水的体积和水的密度,利用ρ=mV计算水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关键是知道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就是壶盖的体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估算最符合实际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生活处处有物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