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授课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演唱时充分理解歌曲结构。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并做好拓展。
2学情分析
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音乐理论和素养普遍偏低,音符唱不准。但他们参与音乐课的热情较高,对音乐知识和学科有很大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通过聆听、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重点)
2、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沂蒙山小调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江苏民歌《茉莉花》、《无锡景》、河南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山东民歌,一起走进秀美富饶的山东沂蒙,去领略她的风采吧!
板书题目(沂蒙山小调)
【授课过程】
一、赏析歌曲《沂蒙山小调》:
1、简介歌曲——“她的前世今生”
这首歌曲最初叫《打黄沙会》。黄沙会是与我抗日军民相对抗的反动势力。
1940年10月,是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八路军抗大一分校的战士就住在沂蒙山临沂市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这里偏僻、安全。这首《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时由两名年轻的文艺战士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李林(现任上海歌剧院顾问)创作的。
这首歌是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后来,歌词又加上了赞美沂蒙山好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共产党的内容。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欣赏本首歌曲,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①结合民歌的种类,思考《沂蒙山小调》属于哪种体裁?
小调
②回忆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
旋律细腻,富有变化。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③结合曲谱,具体说出哪些乐句或符号体现了这些特点?
旋律:中速、歌颂地、柔美
拍子:3/4 4/4 变换拍子,节奏富有变化(节奏要稳、拍子要准)
最后一句速度提示:慢一倍。自由延长音的使用
衬词:那个、哎。
歌词中 “儿化音”:低儿,子儿。
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一字多音——拖腔。(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要唱得准确连贯)
二、学习歌曲:
1、用“La”跟琴哼唱旋律。
方法指导:
①指导其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吸气时,口、鼻同时进气,小腹收缩,腹部和腰部均有扩张的感觉,像闻花一样。呼气时,腹腔、胸腔及两肋保持呼气时的状态,气流从口腔中缓缓呼出。
②注意衬词拖腔腔的节拍。
要求:学生打着拍子学唱旋律
2、分组唱旋律。
学生评价旋律演唱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3、练唱歌词
将第一段歌词套进旋律中演唱一遍,重点体验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拖腔,感受歌曲拖腔的特点。
方法指导:各音音高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保持连贯性,不能换气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4、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2、3段歌词,注意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同时要唱准旋律。(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5、请同学们跟着琴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态度与热情,品评学习效果)
6、分小组练习。学生跟琴有感情地演唱,比一比,哪组唱得最好?
三、乐理知识
歌曲的旋律特点:“鱼咬尾”
1、重点揭示:传统民间创作手法——“鱼咬尾”(屏幕出示)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2、以古诗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鱼咬尾”
“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这是一首“顶真体”体式的《咏春》诗,诗句前后顶接,蝉联而下,别具一格。
3、对《沂蒙山小调》旋律进行分析,结合课本上的曲式结构图深入理解“鱼咬尾“的特点。
四、拓展提升
1、创作练习。
请同学们用“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创作一首简单的曲谱。
教师范例:
“鱼咬尾”旋律示范练习曲
作曲 金雪平
1=C 4/4
1 2 3 1 5—∣5 6 4 3 2—∣2 3 1 7 6—∣6 7 1 2 1—‖
2、不同形式演绎本首歌曲。
教师葫芦丝演奏,学生合唱。
五、小结
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同学们了解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情韵,掌握了“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以及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特点,并且从歌曲中领悟到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子第兵的深厚情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继承发扬民族音乐文化,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流光溢彩,更加灿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欣赏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共1页。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