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册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试卷同步测试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单元达标检测2-2022版语文必修1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达标检测2-2022版语文必修1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23页。
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兼济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达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该有的一种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真实公正的历史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地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执掌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史记》中的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相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他所面对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敢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所谓“盛世”的大汉,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很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一个个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司马迁。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论点,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B.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又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地论述中心论点,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记史的史官必须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我们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的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C.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呈现真实是他最大的心愿。
D.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2020年7月20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开放营业影院9200多家。电影市场的迅速回暖,充分证明中国电影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趋势没有改变,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积极支持和由衷热爱。广大电影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只有源源不断给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摘编自明振江《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2020年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
《八佰》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在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战。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
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
《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的画幅、更高的画质清晰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20万平方米实景拍摄基地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摘编自支菲娜《<八佰>: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
光明网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是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有的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手足无措,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外在表象之上。怀抱手雷的壮士们跳向敌群的一刹那高喊的是:“娘,我走了,孩儿不能尽孝了!”留给母亲的遗书是八个血写的大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童子军小湖北的精神想象是:端午成为赵子龙,身披盔甲,手持长枪,骑着白马,屹立山顶,冲向曹营。对面的戏台上,武生演员手持刀枪威武亮相,唱的是“七进七出长坂坡”,马精武作为戏班头领神色悲壮,高举棒槌为对岸的将士击鼓助威……
(摘编自张卫《<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
大叙事》,《中国电影报》2020年9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得到广大观众的积极支持和由衷热爱,具有坚实的基础。
B.《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八佰》等主流电影,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
C.操着各地方言的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反映了《八佰》的创作是从个体生命出发,展示草根士兵生命的升华。
D.《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士兵有的是逃兵,有的未扣动过扳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这颠覆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电影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B.《八佰》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艺术制作,都可圈可点且有所突破。
C.《八佰》既是高品质的国产战争片,也是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D.《八佰》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是中国军民抗战的缩影,表现了个体生命在民族危亡时的英雄壮举,给观众以精神洗礼。
6.材料二和材料三介绍电影《八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铃声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这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
——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愣。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做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终。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抢救遇车祸的年轻人的情节中,作者对医生和助手都进行了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的描写,有力突出了医生的形象。
B.“293”这个数字在文中多次出现,这个数字成了战争中狙击手哈斯勒和战后小镇医生霍克完成心愿的数目。
C.因未婚妻被侵略者的炮弹炸死,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身经百战,成为让敌人胆战心寒的著名军官。
D.小说最后一段,借墓碑上“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来暗指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含蓄,深化主旨,意味深长。
8.在小镇人们的眼里霍克医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你认为霍克医生是哈斯勒吗?请简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 ①萧:萧县。②穀:穀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
B.“致命”指传达言辞,回复。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有关情况。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按规定诸侯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手段残忍。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城,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项羽怀有私心。他为达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回报战况,封诸将相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败逃,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狂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项羽里①
林景熙②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③势倾争逐鹿④,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醉,至今春草舞虞姬。
[注] ①项羽里,指项羽故里,在今江苏宿迁市。②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百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借指秦国,后喻指山河险固之地。④逐鹿,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先问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结局如何,然后以其故里凄凉的境况暗示他的结局。
B.三、四句用典,先写秦王朝势力衰微,群雄并起而逐鹿天下,后写项羽的八千子弟兵亡散,自己骑乌骓马逃命。
C.第五句写项羽的无知,在鸿门宴上未采用范增的计谋,反接受刘邦的白璧,致使范增无奈离去。
D.第六句写项羽兵败后泪洒乌江,后有敌军骑兵追杀,走投无路,令人扼腕。
15.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燕太子与众宾客的穿戴来渲染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 。”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史记》体大思精, ,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 的历史画卷。3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形形色色的人物,汇聚于三寸笔端。《史记》一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 ,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灵活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遵循
B.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遵守
C.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遵守
D.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遵循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则是人各一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东坡肉”。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2020年6月3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良好。《报告》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高于2019年的6.6亿吨。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将分别达到2.1亿吨、1.3亿吨和2.6亿吨。粮食种植面积较2019年略有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脊梁”一词,用来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中国的脊梁”的人有很多。在抵御外侮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甘洒热血,不怕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这些“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样的“脊梁”。
请以“中国的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解精析
1.D A.“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中的“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可知,司马迁在政治上的劣势是由其性格决定的,他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不仅仅因为“他只是一个史官”。B.“处于平等的地位……真实的呈现”错。原文第4段说的是“但司马迁《史记》中的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并没有提到“处于平等的地位……真实的呈现”。C.“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司马迁”错误。根据原文第7段中的“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可知,“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司马迁”是结果,不是“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所在。
2.D “如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错误。所选文本没有使用“例证法”。
3.D “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他……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可知,“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4.D “这颠覆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说法不当。依据材料三原文“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分析可知,个体生命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这才是影片所要突出的。
5.C “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说法不当。材料三原文说的是“《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并未提及其“开创……范例”。
6.答案 ①材料二侧重于介绍《八佰》表现的团结抗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艺术制作细节的严谨。②材料三侧重于介绍《八佰》从个体生命角度叙事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出的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传统。
解析 细读文本,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影评。材料二选自《<八佰>: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根据文中关键句“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可概括出材料二在主题表达上的侧重点。材料二的第4段则从影片制作的角度,表现了该影片艺术制作细节的严谨。
材料三选自《<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由标题可以看出,材料三侧重从个体生命角度叙事;联系“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外在表象之上”等可知,材料三表现了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传统。
7.B “这个数字成了战争中狙击手哈斯勒和战后小镇医生霍克完成心愿的数目”说法有误。文中“293”不是狙击手哈斯勒完成心愿的数目,而是他射杀的人的数目。
8.答案 ①脾气温和。在大家的印象中,医生话不多,从不冲人发火。
②淡泊名利。曾有大医院高薪聘请他,但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拒绝了。
③勇于担当。霍克医生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主动来到小镇救死扶伤,救回来292名重病患者,最后还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完成了生命的救赎。
解析 首先,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在小镇人们的眼里。然后,回归原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由“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可以看出他脾气温和;由“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可以看出他医术高超、淡泊名利;由“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可以看出他勇于担当。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9.答案 是。①抢救第293位病人之前,他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病人已然死亡,他仍坚持抢救,以期完成拯救293人的心愿。②大医院高薪聘请他,他没有去,是因为要完成一个心愿。根据后文可知,这一心愿应该是拯救和他射杀人数一样多的病人。③医生很喜欢去安葬弗兰克情侣的溪边散步,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④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⑤医生去世的时候,胸前放着旧报纸和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
解析 通读全文可知,小说的主人公是医生霍克。结合文章情节的发展可以发现,文中很多信息都提示霍克医生就是哈斯勒。比如以下内容:“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这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可得出答案:霍克医生是哈斯勒。
10.B “汉皆已入彭城”中,“彭城”作“入”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至彭城”中,“彭城”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D “家室”指家眷。“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接家眷向西逃跑。
12.D “项羽做事迟疑”“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并没有说项羽“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也没有表明“项羽做事迟疑”。
13.答案 (1)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
(2)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大多被杀死,汉军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军堵塞而不流动了。
解析 (1)归:返回。衣:动词,穿衣服。绣:锦绣衣裳。夜行:在黑夜中行走。
(2)却:退却。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
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戮咸阳城,杀死了秦朝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夺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王说:“关中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殿都已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想要东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们说楚人就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锅里煮了。
项王派人向怀王传达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各位将相为王。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拥立诸侯王的后裔为王以便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带头起事,多年暴露在野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各位将相和项籍的功劳。义帝虽然没有什么战功,按理也应当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众将都说:“好。”于是分封天下,立众将做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的土地,在南郑建都。项王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统辖九个郡,在彭城建都。
这年春天,汉王统率五个诸侯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他自己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地出发,取道胡陵攻击汉军。四月,汉军都已经进入彭城,夺取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设宴庆功。项王于是引兵西从萧县出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到达彭城,中午时分,大败汉军。汉军都败逃,相随逃入穀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军十多万人。汉军都向南逃到山里,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大多被杀死,汉军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军堵塞而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在这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使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阵形溃散,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逃离。汉王打算到沛县,接家眷向西逃跑;楚军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载着他们一起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丢弃他们呢?”就这样终于脱险了。
14.B “自己骑乌骓马逃命”错,“八千兵散独乘骓”的意思是项羽兵败,当初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兵都离散了,他身边只剩下坐骑乌骓马了。
15.答案 ①以景结情。通过描写项羽庙被遗弃在荒林、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的景象,表现了英雄的落寞和悲惨结局,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②借事抒情。通过写诗人来项羽庙祭奠,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既要写出抒情的手法,又要写出抒发的情感。“遗庙荒林人酹醉,至今春草舞虞姬”,写项羽庙被遗弃荒林间,诗人以酒浇地来祭奠项羽,到现在只有荒林间的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尾联以景结情,遗庙、荒林、春草,点染出凄凉的氛围,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人酹醉”写诗人来到项羽庙里祭奠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借事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16.答案 (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7.D ①“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语境强调《史记》内容丰富,应选用“包罗万象”。②“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下文中的“3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可知,应选用“波澜壮阔”。③“独具慧眼”多用以形容有异于他人的独特见解;“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后文“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叙事脉络”可知,此处强调安排得合理,由此凸显司马迁见解独到,应选用“独具慧眼”。④遵循:遵照。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遵守”侧重在恪守条例,不违规矩,多用来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常与“纪律”“制度”“公约”“准则”“法规”等词语搭配;“遵循”侧重指依照一定的要求行动,不偏离方向,常与“教导”“思想”“理论”“原则”等词语搭配。根据搭配的对象“以类相从的原则”,可知应选用“遵循”。故选D。
18.B 画线句子的语病是搭配不当:一是“司马迁……体现了……”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司马迁……使它(人物传记)……体现了……”;二是“造成……叙事脉络”动宾搭配不当,“造成”多指引起、形成不好的结果,可将“造成”改为“形成”。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
19.C 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可知,应该先说分传后说合传,排除B、D两项;下文采用“合传是……”的结构,补写的语句应与其一致,排除A项。故选C。
20.答案 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 ①根据后文“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和“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分析可知,横线处内容的大意应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故可填入“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之类的句子。②前文谈到“爱好美食”“爱好做饭”,根据后文“还极爱下厨房”分析可知,横线处对应的应是“爱好美食”,故可填入“他不仅爱好美食”之类的句子。③后文“诸如……”是对横线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强调苏轼做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菜,故此处可填入“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之类的句子。
21.答案 (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③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
解析 材料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导语,包含关键信息,因为字数限制,可以把“在京”“(以下简称《报告》)”这些非重要信息删除,保留时间“2020年6月3日”(时间没必要精确到“上午”,所以删去“上午”)、事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即可。后面几句话介绍《报告》的内容:第二句话是概述;第三句话中,“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高于2019年的6.6亿吨”等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除,所以本句可以压缩为“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第四句话是说具体种类的粮食的产量;第五句话是讲粮食种植面积较往年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对整个语段来说,第四、五句都是细节性信息,不是最重要的,可以删除。
22.【写作指导】
材料首先阐释了“脊梁”一词的含义,然后列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的脊梁”的表现,最后指出“中国的脊梁”的意义。考生写作文时,围绕“中国的脊梁”,讨论其存在的原因,分析其存在的价值即可。
立意: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是中国的脊梁;和平年代,埋头苦干,为国奋斗,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默默无闻;中国的脊梁,惊天动地;中国的脊梁,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兼济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达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该有的一种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真实公正的历史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地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执掌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史记》中的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相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他所面对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敢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所谓“盛世”的大汉,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很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一个个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司马迁。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论点,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B.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又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地论述中心论点,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记史的史官必须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我们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的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C.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呈现真实是他最大的心愿。
D.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2020年7月20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开放营业影院9200多家。电影市场的迅速回暖,充分证明中国电影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趋势没有改变,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积极支持和由衷热爱。广大电影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只有源源不断给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摘编自明振江《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2020年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
《八佰》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在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战。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
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
《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的画幅、更高的画质清晰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20万平方米实景拍摄基地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摘编自支菲娜《<八佰>: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
光明网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是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有的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手足无措,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外在表象之上。怀抱手雷的壮士们跳向敌群的一刹那高喊的是:“娘,我走了,孩儿不能尽孝了!”留给母亲的遗书是八个血写的大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童子军小湖北的精神想象是:端午成为赵子龙,身披盔甲,手持长枪,骑着白马,屹立山顶,冲向曹营。对面的戏台上,武生演员手持刀枪威武亮相,唱的是“七进七出长坂坡”,马精武作为戏班头领神色悲壮,高举棒槌为对岸的将士击鼓助威……
(摘编自张卫《<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
大叙事》,《中国电影报》2020年9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得到广大观众的积极支持和由衷热爱,具有坚实的基础。
B.《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八佰》等主流电影,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
C.操着各地方言的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反映了《八佰》的创作是从个体生命出发,展示草根士兵生命的升华。
D.《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士兵有的是逃兵,有的未扣动过扳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这颠覆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电影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B.《八佰》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艺术制作,都可圈可点且有所突破。
C.《八佰》既是高品质的国产战争片,也是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D.《八佰》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是中国军民抗战的缩影,表现了个体生命在民族危亡时的英雄壮举,给观众以精神洗礼。
6.材料二和材料三介绍电影《八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铃声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这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
——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愣。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做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终。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抢救遇车祸的年轻人的情节中,作者对医生和助手都进行了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的描写,有力突出了医生的形象。
B.“293”这个数字在文中多次出现,这个数字成了战争中狙击手哈斯勒和战后小镇医生霍克完成心愿的数目。
C.因未婚妻被侵略者的炮弹炸死,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身经百战,成为让敌人胆战心寒的著名军官。
D.小说最后一段,借墓碑上“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来暗指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含蓄,深化主旨,意味深长。
8.在小镇人们的眼里霍克医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你认为霍克医生是哈斯勒吗?请简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 ①萧:萧县。②穀:穀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
B.“致命”指传达言辞,回复。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有关情况。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按规定诸侯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手段残忍。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城,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项羽怀有私心。他为达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回报战况,封诸将相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败逃,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狂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项羽里①
林景熙②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③势倾争逐鹿④,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醉,至今春草舞虞姬。
[注] ①项羽里,指项羽故里,在今江苏宿迁市。②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百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借指秦国,后喻指山河险固之地。④逐鹿,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先问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结局如何,然后以其故里凄凉的境况暗示他的结局。
B.三、四句用典,先写秦王朝势力衰微,群雄并起而逐鹿天下,后写项羽的八千子弟兵亡散,自己骑乌骓马逃命。
C.第五句写项羽的无知,在鸿门宴上未采用范增的计谋,反接受刘邦的白璧,致使范增无奈离去。
D.第六句写项羽兵败后泪洒乌江,后有敌军骑兵追杀,走投无路,令人扼腕。
15.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燕太子与众宾客的穿戴来渲染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 。”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史记》体大思精, ,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 的历史画卷。3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形形色色的人物,汇聚于三寸笔端。《史记》一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 ,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灵活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遵循
B.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遵守
C.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遵守
D.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遵循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则是人各一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东坡肉”。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2020年6月3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良好。《报告》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高于2019年的6.6亿吨。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将分别达到2.1亿吨、1.3亿吨和2.6亿吨。粮食种植面积较2019年略有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脊梁”一词,用来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中国的脊梁”的人有很多。在抵御外侮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甘洒热血,不怕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这些“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样的“脊梁”。
请以“中国的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解精析
1.D A.“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中的“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可知,司马迁在政治上的劣势是由其性格决定的,他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不仅仅因为“他只是一个史官”。B.“处于平等的地位……真实的呈现”错。原文第4段说的是“但司马迁《史记》中的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并没有提到“处于平等的地位……真实的呈现”。C.“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司马迁”错误。根据原文第7段中的“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可知,“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司马迁”是结果,不是“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所在。
2.D “如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错误。所选文本没有使用“例证法”。
3.D “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他……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可知,“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4.D “这颠覆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说法不当。依据材料三原文“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分析可知,个体生命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这才是影片所要突出的。
5.C “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说法不当。材料三原文说的是“《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并未提及其“开创……范例”。
6.答案 ①材料二侧重于介绍《八佰》表现的团结抗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艺术制作细节的严谨。②材料三侧重于介绍《八佰》从个体生命角度叙事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出的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传统。
解析 细读文本,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影评。材料二选自《<八佰>: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根据文中关键句“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可概括出材料二在主题表达上的侧重点。材料二的第4段则从影片制作的角度,表现了该影片艺术制作细节的严谨。
材料三选自《<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由标题可以看出,材料三侧重从个体生命角度叙事;联系“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外在表象之上”等可知,材料三表现了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传统。
7.B “这个数字成了战争中狙击手哈斯勒和战后小镇医生霍克完成心愿的数目”说法有误。文中“293”不是狙击手哈斯勒完成心愿的数目,而是他射杀的人的数目。
8.答案 ①脾气温和。在大家的印象中,医生话不多,从不冲人发火。
②淡泊名利。曾有大医院高薪聘请他,但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拒绝了。
③勇于担当。霍克医生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主动来到小镇救死扶伤,救回来292名重病患者,最后还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完成了生命的救赎。
解析 首先,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在小镇人们的眼里。然后,回归原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由“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可以看出他脾气温和;由“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可以看出他医术高超、淡泊名利;由“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可以看出他勇于担当。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9.答案 是。①抢救第293位病人之前,他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病人已然死亡,他仍坚持抢救,以期完成拯救293人的心愿。②大医院高薪聘请他,他没有去,是因为要完成一个心愿。根据后文可知,这一心愿应该是拯救和他射杀人数一样多的病人。③医生很喜欢去安葬弗兰克情侣的溪边散步,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④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⑤医生去世的时候,胸前放着旧报纸和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
解析 通读全文可知,小说的主人公是医生霍克。结合文章情节的发展可以发现,文中很多信息都提示霍克医生就是哈斯勒。比如以下内容:“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这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可得出答案:霍克医生是哈斯勒。
10.B “汉皆已入彭城”中,“彭城”作“入”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至彭城”中,“彭城”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D “家室”指家眷。“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接家眷向西逃跑。
12.D “项羽做事迟疑”“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并没有说项羽“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也没有表明“项羽做事迟疑”。
13.答案 (1)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
(2)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大多被杀死,汉军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军堵塞而不流动了。
解析 (1)归:返回。衣:动词,穿衣服。绣:锦绣衣裳。夜行:在黑夜中行走。
(2)却:退却。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
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戮咸阳城,杀死了秦朝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夺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王说:“关中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殿都已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想要东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们说楚人就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锅里煮了。
项王派人向怀王传达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各位将相为王。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拥立诸侯王的后裔为王以便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带头起事,多年暴露在野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各位将相和项籍的功劳。义帝虽然没有什么战功,按理也应当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众将都说:“好。”于是分封天下,立众将做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的土地,在南郑建都。项王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统辖九个郡,在彭城建都。
这年春天,汉王统率五个诸侯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他自己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地出发,取道胡陵攻击汉军。四月,汉军都已经进入彭城,夺取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设宴庆功。项王于是引兵西从萧县出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到达彭城,中午时分,大败汉军。汉军都败逃,相随逃入穀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军十多万人。汉军都向南逃到山里,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大多被杀死,汉军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军堵塞而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在这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使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阵形溃散,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逃离。汉王打算到沛县,接家眷向西逃跑;楚军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载着他们一起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丢弃他们呢?”就这样终于脱险了。
14.B “自己骑乌骓马逃命”错,“八千兵散独乘骓”的意思是项羽兵败,当初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兵都离散了,他身边只剩下坐骑乌骓马了。
15.答案 ①以景结情。通过描写项羽庙被遗弃在荒林、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的景象,表现了英雄的落寞和悲惨结局,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②借事抒情。通过写诗人来项羽庙祭奠,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既要写出抒情的手法,又要写出抒发的情感。“遗庙荒林人酹醉,至今春草舞虞姬”,写项羽庙被遗弃荒林间,诗人以酒浇地来祭奠项羽,到现在只有荒林间的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尾联以景结情,遗庙、荒林、春草,点染出凄凉的氛围,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人酹醉”写诗人来到项羽庙里祭奠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借事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16.答案 (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7.D ①“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语境强调《史记》内容丰富,应选用“包罗万象”。②“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下文中的“3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可知,应选用“波澜壮阔”。③“独具慧眼”多用以形容有异于他人的独特见解;“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后文“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叙事脉络”可知,此处强调安排得合理,由此凸显司马迁见解独到,应选用“独具慧眼”。④遵循:遵照。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遵守”侧重在恪守条例,不违规矩,多用来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常与“纪律”“制度”“公约”“准则”“法规”等词语搭配;“遵循”侧重指依照一定的要求行动,不偏离方向,常与“教导”“思想”“理论”“原则”等词语搭配。根据搭配的对象“以类相从的原则”,可知应选用“遵循”。故选D。
18.B 画线句子的语病是搭配不当:一是“司马迁……体现了……”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司马迁……使它(人物传记)……体现了……”;二是“造成……叙事脉络”动宾搭配不当,“造成”多指引起、形成不好的结果,可将“造成”改为“形成”。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
19.C 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可知,应该先说分传后说合传,排除B、D两项;下文采用“合传是……”的结构,补写的语句应与其一致,排除A项。故选C。
20.答案 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 ①根据后文“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和“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分析可知,横线处内容的大意应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故可填入“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之类的句子。②前文谈到“爱好美食”“爱好做饭”,根据后文“还极爱下厨房”分析可知,横线处对应的应是“爱好美食”,故可填入“他不仅爱好美食”之类的句子。③后文“诸如……”是对横线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强调苏轼做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菜,故此处可填入“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之类的句子。
21.答案 (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③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
解析 材料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导语,包含关键信息,因为字数限制,可以把“在京”“(以下简称《报告》)”这些非重要信息删除,保留时间“2020年6月3日”(时间没必要精确到“上午”,所以删去“上午”)、事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即可。后面几句话介绍《报告》的内容:第二句话是概述;第三句话中,“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高于2019年的6.6亿吨”等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除,所以本句可以压缩为“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第四句话是说具体种类的粮食的产量;第五句话是讲粮食种植面积较往年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对整个语段来说,第四、五句都是细节性信息,不是最重要的,可以删除。
22.【写作指导】
材料首先阐释了“脊梁”一词的含义,然后列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的脊梁”的表现,最后指出“中国的脊梁”的意义。考生写作文时,围绕“中国的脊梁”,讨论其存在的原因,分析其存在的价值即可。
立意: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是中国的脊梁;和平年代,埋头苦干,为国奋斗,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默默无闻;中国的脊梁,惊天动地;中国的脊梁,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