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第1页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第2页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典题导引,阅读导引,规范解题,自主试笔,重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学目标】
    1.明确论述类文本高考考试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质量。
    【典题导引】
    【典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②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③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④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⑤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阅读导引】
    第一步:通读全文,勾画大意,读懂文本信息。
    材料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第①段,在提出在美术史领域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根深蒂固后,明确提出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第②段,以追溯台北“故宫博物院”郭熙的《早春图》的渊源为例,得出这《早春图》为“实物”而非“原物”的结论。第③段,从形式、空间和观赏方式上指出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第④段,指出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第⑤段,指出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这些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第二步:阅读题干,读全信息,明确题干要求。
    第1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第2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第3题考查原文内容,把握以及推断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第三步:定位检索,准确筛选,比对选项与文中信息。
    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比对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
    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浏览选项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辨析。
    A项,原文信息:(第①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比对分析:
    (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可以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但不能就此否定“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
    B项,原文信息:(第②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比对分析: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C项,原文信息:(第④段)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比对分析:
    (“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但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考”)
    D项,原文信息:(第⑤段)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
    (“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主观臆断,文章最后一段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论证。
    A项,原文信息:(第①⑤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B项,原文信息:(第②~⑤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C项,原文信息:(第①~⑤段)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比对分析:
    (应从全文论证思路进行分析。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故宫博物馆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种原始状态,并非“原物”,这没问题;但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中,《早春图》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出现,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是为了证明美术品“历史物质性”转换的问题。)
    D项,原文信息:(第⑤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
    考查根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
    A项,原文信息:(第①⑤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
    比对分析:
    (推断内容合理)
    B项,原文信息:(第②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比对分析:
    (推断内容合理)
    C项,原文信息:(第⑤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比对分析:
    (推断内容合理)
    D项,原文信息:(第⑤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比对分析:
    (根据最后一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可见,并不是要求“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D
    【重点突破】之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




    考向分析
    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内容。
    考向(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与比对
    “重要概念”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或者是核心式的名词或短语,它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 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理解概念的内涵就要结合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认真地思考、分析,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
    (2) 准确判断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判断概念的外延就需回归原文相关区间,准确判断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小。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1.0后,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等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明确概念,比对选项。
    阅读全文,明确概念“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外延,找出相关语句:
    ①“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③“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比对分析:
    (A项与①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B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C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 D项与③句比对,表述内容不一致,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而选项则表述为“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D
    考向(二)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比对
    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比对需做到以下两点:
    1.拨云雾,找源头,识别正确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摘录、改造和转述。了解命题人正确项的设置方法,有助于同学们准确解答试题。
    (1)摘录式转述
    摘录式转述,就是从一个较长句子或一大段文字中摘录关键词语,整合成内容概括性强、语意不变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就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典例 2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
    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Ⅰ)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②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选项设置: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比对分析:
    【答案】对应原文第一句和第二句。通过比对,由“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可知“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表述正确;由“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可知“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表述正确;由“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表述正确。
    (2)改造式转述
    改造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作等义转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典例 3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
    原文信息:(2020·全国卷Ⅰ)①“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②《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③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④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⑤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选项设置: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比对分析:
    【答案】文段共五句话,②至⑤句是谈哲理上的根据,选项将其压缩为“根据儒家思想”。①句“家庭伦理规范”等义转述为“家庭内的规范”;“‘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选项改换说法为“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其中“进而”一词,在选项中改换用词为“不仅……而且……”。
    (3)反转式转述
    反转式转述就是在原文内容基础上,选项站在原文说法的反面进行逆向表述。
    典例 4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
    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Ⅱ)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②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③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④“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选项设置: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比对分析:
    【答案】“数字化记忆的发展”对应原文第二句:“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对应第三句。“记忆变得更加容易”则对应第三句:“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选项将“遗忘变得困难”表述为“记忆变得更加容易”,进行反转式转述。
    (4)抽象式转述
    抽象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典例 5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
    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Ⅲ)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选项设置: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比对分析:
    【答案】“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是对原文“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概述;这段文字还具体交代了多民族展示歌喉和欢乐起舞的场面,以及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因此“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则是对原文的抽象化表述。
    2.知陷阱,巧比对,找出错误点
    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题,其命制方式是对原文词句进行删减、添加、调换、改变、拼凑,以使选项出现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问题。
    (1)偷换概念
    设错特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使用概念特点时,故意偷换成其他概念。
    设错手段
    将两个概念的内涵等进行调换、改变,以细微的区别干扰考生。
    识别方法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典例 6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选项设置: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比对分析:
    【答案】偷换概念。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偷换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2)无中生有
    设错特点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属主观臆断。
    设错手段
    命题者在干扰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或无法推断的信息。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分依据。
    典例 7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Ⅱ)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选项设置: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比对分析:
    【答案】无中生有。“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而杜甫的论诗作品也并未谈到这一点。
    (3)张冠李戴
    设错特点
    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人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
    设错手段
    “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错位“嫁接”。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扯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典例 8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选项设置: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比对分析:
    【答案】张冠李戴。“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
    (4)以偏概全
    设错特点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
    设错手段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揣摩修饰语、限制语,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等。
    典例 9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2020·全国卷Ⅰ)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选项设置: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比对分析:
    【答案】以偏概全。原文只是举例“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而不是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都无提倡的必要。
    (5)混淆时态
    设错特点
    选项在时间、状态、发展阶段的表述上故意混淆。
    设错手段
    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可能发生的(又称“或然”)表述为必然发生的(又称“必然”)。
    识别方法
    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典例 10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选项设置: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比对分析:
    【答案】混淆时态。原文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选项却认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将已然说成未然。
    (6)因果混乱
    设错特点
    一是因果倒置,即推理条件、原因与结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说成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
    设错手段
    以结果、表现来解释结果、表现的原因;把不同位置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
    识别方法
    注意分析选项语句间的关系,核对分析条件、原因和推论、结果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关注“因此”“所以”“就”等词句。
    典例 11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选项设置:“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比对分析:
    【答案】因果混乱。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第一个逗号前的内容是对“前理解”概念的转述,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的“由于接受者……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果关系并不成立,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因为有“前理解”这种心理文化结构,即“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因,“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7)混淆是非
    设错特点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扬与抑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观点相反的结果。
    设错手段
    选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区分作者观点和他人观点。
    典例 12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Ⅰ)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选项设置: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比对分析:
    【答案】混淆是非。从原文来看,“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那么就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选项与文本信息不符。
    (8)曲解文意
    设错特点
    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设错手段
    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
    识别方法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典例 13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
    原文信息:(2020·新高考山东样卷)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选项设置: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比对分析:
    【答案】曲解文意。“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不准确,原文为“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技法指导
    如何将选项内容与文本信息进行“三比对”?
    理解、筛选与整合文本信息题目的命题思路,着眼于“找得准”与“比得狠”,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对应。因此,解题重心应放在选项与文中信息的“比对”上:“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过程来看,考生主要进行三级比对。
    1.检索定位,比对句中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句中关键词
    设误方式
    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
    程度词
    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
    武断绝对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
    武断绝对
    时态词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以偏概全
    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混淆是非
    其他词
    重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张冠李戴
    【例】阅读下面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的实际效果,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如果巫身上仅仅是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实现这么重大的功能。所以巫除了在仪式中的动作和神灵附体式的颤抖之外,还要有关于天文、农业甚至医病的知识和技能。
    选项设置: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就是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2)原文信息: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选项设置: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决定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答案】(1)×以偏概全。原文使用“如”,列举了“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等,并不是说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就是”这些内容。(2)×偷换概念。“决定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在文中指的是人格,选项将“人格”说成了“人性”。
    2.聚焦逻辑,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思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现象。
    句间关系
    设误方式
    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
    假设的结果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变成其他关系。
    条件关系
    把分句间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递进关系
    倒置了前后两个句子的关系,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
    【例】阅读下面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选项设置: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原文信息: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选项设置:由于排放空间有限,发展中国家应该先满足其衣食住行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再限制奢侈排放。
    【答案】(1)×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原文是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2)×选项将原来的并列关系理解为“首先”“其次”的关系,造成曲解文意。
    3.分析推断,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思考角度
    设误方式
    从位置方面考虑
    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
    从残缺方面考虑
    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
    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
    选项中的结论是多种依据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有其中一种或几种依据。
    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论却只有一个。
    【例】阅读下面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2020·全国卷Ⅰ)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选项设置: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2)原文信息: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
    选项设置:从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答案】(1)ד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能够推出“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但不能推出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此处属推论错误。(2)×原文是“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不能由此推出结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重点突破】之推导分析判断文本观点:

    考向分析
    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对应新高考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2题。从选项设置来看,此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合理推导与判断,不仅考查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能力,而且考查合理运用联想,从旧知中获得新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的设误方式有三种,与之相对应,命题选项也有三种考查方式。
    考向(一)推断前提有无依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依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要判断于文无据错误项,就要在解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典例 1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选项设置: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比对分析:
    【答案】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古人对七律的审美标准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所以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并没有对古人的选择做出正确与错误的评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于文无据。
    (2)原文信息: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为“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伟大的喜剧作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胆识超群,他正视现实、敢说真话、乐观自信。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选项设置:经常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比对分析:
    【答案】于文有据。从原文可知,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能够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因此,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考向(二)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要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要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形式呈现。
    1.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典例 2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提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字化健康革命带来的价值观变革。只有缩小价值鸿沟,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基础上的个人健康革命,是一种将个体与总体进行融合的医学变革,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这个医学变革所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形态,展现了数字化时代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
    选项设置:要想让更多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之中,就一定要缩小价值鸿沟。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正确。根据文本信息可知,只有“缩小价值鸿沟”,才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缩小价值鸿沟”是一个必要条件,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前提条件。
    (2)原文信息:(2017·全国卷Ⅲ)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选项设置: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错误。选项用“如果……就……”联系起来了前提和结论,但是在假设的前提下,产生的结论是“呵护乡村记忆”,而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偷换了结论,不符合原文内容。
    2.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条件推断可分为三种情况:
    关系
    诠释
    推导
    关联词
    充分
    条件
    某个条件可以产生某个结果,但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
    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只要……就……
    必要
    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结果。
    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
    只有……才……
    无条件
    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无论A如何,都会有B。
    无论……都……
    典例 3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选项设置: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正确。从原文可以看出,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而摄影是将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因此,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2)原文信息: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就是求知。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选项设置:古人只要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错误。由第二段“‘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看出,读这五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过得充实又快乐”,但“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就推断过度了。
    3.因果推断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
    典例 4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选项设置:宋代米友仁因为铸就了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潇湘奇观图》中叙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怀。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正确。原文第一句话表明了观点,然后举出宋代米友仁的例子,因此,宋代米友仁也必然是铸就了冲淡平和的心态,在作品《潇湘奇观图》中叙述了他的情怀。
    (2)原文信息: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选项信息: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错误。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但不能绝对化地认为,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考向(三)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根据选项结论的语义来源,又分为文内推断和延伸推断。
    1.文内推断
    文内推断是选项中的结论,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般由“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
    典例 5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Ⅱ)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选项设置: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错误。“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不能推断出杜甫之前的诗人都不能做到感性与理性二者兼备。
    (2)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Ⅱ)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选项设置: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错误。文中指出不同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然后笔锋一转,“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可见作者在情感态度上并不是一视同仁的。
    2.延伸推断
    延伸推断不是原文内部意思的推知与挖掘,而是由此及彼,由文内到文外,推断出源于文内,实属文外的结论。这种推断既有有限的延伸,又是合理的推断,结论一般由“启示”“将会”“应该”等词语领起。
    典例 6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2017·全国卷Ⅱ)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选项设置: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正确。选项的前提“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从文中兴起中国风就可以看出来,选项的结论“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在原文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语句,这是以明代社会为例推断出来的,因为明代社会注重了“多元和开放”,青花瓷才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
    (2)原文信息: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选项设置: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比对分析:
    【答案】推断正确。文中提到“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就“某些方面”列举了一些先进的发展理念,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这些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技法指导
    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应注意哪四个问题?
    1.对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2.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重点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细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哪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提供的信息。
    语言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已经成为”“今后必将”“往往是”“也许是”“有可能实现”“将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否则……”“可见”等。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有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相关教案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5__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教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5__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内找依据,符合逻辑,结论合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4__论证分析题型+例题分析教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4__论证分析题型+例题分析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常用的六种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的四大论证结构,真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的三大特征,论述类文本的类别及特征,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真题分析,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