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__文体知识+例题分析教案,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的三大特征,论述类文本的类别及特征,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真题分析,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想要高效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得分率,需要全面理解论述类文本特征,只有读懂文本内容,探索该文本的考情和题型应对策略才有意义。
    以下从论述类文本的特征、类别、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真题分析,理解并掌握论述类文本特征。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大特征
    二、论述类文本的类别及特征
    (一)政论文
    (二)学术论文
    (三)文艺评论
    (四)时评
    (五)书评

    三、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文章的灵魂统帅——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1.论点往往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

    (二)文章的血肉支撑——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注】立论和驳论:
    (三)文章的骨骼建构——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论述类文本的四大论证结构
    【注】论证结构是指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2.论述类文本常用的六种论证方法
    三要素关系图
    四、真题分析:
    (2020·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 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
    第一步:概括论点
    材料的核心话题(中心论点):《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2.请根据文中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中心。
    第一段:《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二段:列举第一个原因: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第三段:列举第二个原因: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第四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第五段:列举第三个原因: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第六段:《古文观止》也有缺点。
    第二步:分析论据+论证方法
    第一段:“观止”来源于《左传》记载,《古文观止》这一选本在清朝被选定。——引用论证
    第二段: 梁朝萧统的《文选》主张和韩愈的古文主张。——对比论证
    第三、四段: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和《古文观止》选文内容差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第五段:萧统的《文选》和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文有分类,而《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古文观止》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古文渊鉴》不能广泛流传受体例和篇幅影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第六段:列举《古文观止》的缺点。——举例论证
    第三步:梳理论证思路
    第一段提出中心话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围绕
    核心话题, 第二段论述《古文观止》受喜欢的第一个原因是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第三、四段论述《古文观止》受喜欢的第二原因是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高。,第五段是论述《古文观止》受喜欢的第三原因是选本的编选体例有它的优势。第六段是总结以上三个原因,并提出并列举《古文观止》的两大缺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解析】选C。A项,“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比较了《文选》与《古文观止》所贯彻的文学主张的不同,没有比较选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项,“选文的时代范围窄”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只是指出《文章正宗》的选文范围是“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并没有评价“范围窄”。“分类复杂”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五段“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可知,作者认为分类复杂的是《文选》,而不是《文章正宗》。D项,“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以偏概全。由原文最后一段“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可知,“持论偏颇”的只是“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不是所有“所选宋人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来说”“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解析】选C。“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以偏概全。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点时与其他选本进行了比较,最后一段指出该书缺点时没有使用比较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解析】选D。“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表述不当。原文中作者将《古文观止》与其他选本的选文体例、标准进行了比较,由此可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阅读《古文观止》本身并不能有此效果。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两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导读》)
    第一步:概括论点
    1.材料的核心话题(中心论点):中国目录学史的建构理念。
    2.请根据文中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中心。
    第一段:综述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的地位、性质和框架结构。
    第二段:阐述《中国目录学史》的“主题分述法”: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第三段:交代《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的主要内容。
    第四段:交代全书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五段:《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具有创意。
    第二步:分析论据+论证方法
    第一段:《中国目录学史》与通常写专史不一样。——对比论证
    第二段: 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跳不出原有框架,姚名达的方法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并引用到他的话——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第三段:列举《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的主要内容。——举例论证
    第四段:列举《溯源篇》《分类篇》《体质篇》的主要内容。——举例论证
    第五段:引用姚明达自诩内容。——引用论证
    第三步:梳理论证思路
    第一段是从《中国目录学史》地位、性质和框架结构展开总体论述的, 第二段论述《中国目录学史》“主题分述法”的框架结构的理论含义,第三、四段论述了在首尾和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五段总体评价《中国目录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篇》《结论篇》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解析】选B。B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史》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A项,根据第一段说“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第二段“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判断正确。C项,根据第三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第四段“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判断正确。D项,根据第四段“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判断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解析】选A。A项,根据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可知,作者举吕绍虞著作并非为了指出姚名达的方法需要反思,而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也可以用“断代法”来书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已,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名达评估两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解析】选B。B项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第一步:概括论点
    1.材料的核心话题(中心论点):《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
    2.请根据文中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中心。
    第一段:综述《中国金银器》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中国金银器》的研究旨趣在于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
    第三段: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第四段: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第五段:从造型设计角度看待金银器的工艺美术
    第六段:金银器工艺的发展主要在于品类和设计
    第二步:分析论据+论证方法
    第二段: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是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对比论证
    第三段: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很大差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第四段:用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论述金银器兼具财富和艺术形态双重品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第五段:引用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的话。——引用论证
    第三步:梳理论证思路
    第一段提出中心话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并交代主要内容。围绕核心话题, 第二段论述《中国金银器》的研究旨趣, 第三段论述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的兴起,第四段论述金银器兼具财富与艺术形态的双重品质。,第五段是论述从造型设计角度看待金银器的工艺美术。第六段是金银器工艺的发展主要在于品类和设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答案】1.B
    【解析】 A项“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理解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C项“都脱不开……也是如此”理解错误,表述绝对,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D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理解错误,无中生有。从原文“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
    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
    2.D
    (2)本题题干要求“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证(包括常见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论据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把握论证方法。D项“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分析错误,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3.B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B项“ 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五、总结:
    一、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学会明确判断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
    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读懂论述类文本,要做好“标记”方法。
    内容的
    说理性
    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有的议论文直接阐明理论,有的议论文则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某一问题。
    语言的
    概括性
    议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做理论上的分析,它的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理论性越强,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越强。
    写法的
    逻辑性
    议论文是议论和说理的,它的写法就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理,才能使读者信服。
    概念
    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文章。
    特点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概念
    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理论性文章。
    特点
    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概念
    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实践的文体,是学术论文的一种。
    特点
    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于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做一定的交代。
    概念
    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特点
    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概念
    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特点
    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
    定义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类型
    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要求
    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四是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立论
    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高考所选的文本基本上是以正面阐述为主的立论文。
    驳论
    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驳论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三种方法。
    结构特征阐释
    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
    并列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语言标志有“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层进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基础上的深化,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对比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比。
    论证方法
    论证特点
    论证效果
    举例论证
    运用数据和具体事例来论证。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权威性。
    引用论证
    引用原理与哲理,包括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论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论证更有力。
    对比论证
    通过对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
    正反对比鲜明,给人印象深刻,论证更有力。
    比喻论证
    道理阐释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因果论证
    包括假设、条件、因果等论证方法。
    逻辑缜密,思辨性强。
    反证法
    (归谬法)
    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
    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制人。
    关系类型
    意义解说
    关注关键词
    因果关系
    原因产生结果。
    因为、所以、因此
    前提条件
    关系
    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只要、就可以、才能
    目的关系
    做事都有目的。
    为了、使
    承接关系
    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然后、之后
    并列关系
    句子之间是并列存在的,没有主次。
    同时、又……又……
    选择关系
    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
    一步步地加强或增加性质。
    不仅……而且……、不但……还……
    转折关系
    先肯定,然后否定。
    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句子之间是假想的情况。
    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
    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分总关系
    总分总关系
    标注内容



    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
    ③已然未然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④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因为、……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不……而是、不仅……还”等)。
    ⑤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的词语)。



    ①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②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含“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词汇的语句。
    ③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概括出
    段落层
    次的含

    ①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等)。
    ②依据关键词概括。
    ③对于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注意分
    析重要
    句子间、
    段落间
    的相互
    关系
    ①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
    ②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相关教案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5__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教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5__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内找依据,符合逻辑,结论合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4__论证分析题型+例题分析教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4__论证分析题型+例题分析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常用的六种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的四大论证结构,真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3__内容理解与分析题型+例题分析教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3__内容理解与分析题型+例题分析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命题“换位思考”,解题要点,真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