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6)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6)第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6)第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6)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6)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6),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抄写,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抄写。(包括卷面分,共 3 分)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3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 miǎn()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乎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 lìn()啬地在崖口徘 huái(),装 mú()作样地点头。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关爱,让人的心灵变得高尚。关爱 了生命原野的厚度, 了灵魂海拔
    的高度, 了幸福人生的广度。
    ①扩展②增加③提升
    A、③②①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经国务院批准,自 2009 年起,每年 5 月 12 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B、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C、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 2000 万公顷左右被吹伐右毁坏。
    4、下面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的那双大头皮鞋真是“空前绝后”——前面露出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跟。
    B、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D、据调查,读过《红岩》和《铁道游击队》的学生寥寥无几,红色经典读物大受冷落。
    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这个四合小院,家家的窗户低矮,是老式对开的方格玻璃窗。
    ①屋里简朴干净,桌柜上摆着整齐的碗杯,小罐子里插着几双竹筷。
    ②这俗常的景象,现在不得多见了,这小玻璃窗,叫人心生温暖。
    ③黑亮的老铁壶在炉子上还吱吱唱着小曲,隔着窗户也听得清。
    ④从这家的窗玻璃望进去,开满碎花的窗帘并没拉上。
    A、③①②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③② 6、古诗文填空(12 分)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黑去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白居易《望月有感》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句子:
    , 。
    《别云间》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诗句: , 。
    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走进文学名著,沐浴经典阳光。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5 分)
    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1 分)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 的小说《》。(2 分)
    香蔷薇,青蒿,茉莉,石竹,玫瑰都早已把芳香作为晚间祭品奉献出来了;这股新的香味既不是灌木香又不是花香,而是——我很熟悉—— A 的雪茄的香味。我回过头来听听。我看见果实正在成熟的树木。我听见夜莺在半里以外的树林里歌唱。
    这段话出自小说《 》,A 处的人物指 。 (2 分 )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八百米故乡(12 分) 苏童
    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所谓我的字典,
    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
    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 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982 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从苏州城最北端的那条老街上继续往北五百米,过一座桥,再穿越一条很短、很狭窄的街道,左手是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右手的工厂宿舍楼, 就是他们的新家。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但是其他的房屋挡住了那旧屋,我什么也看不见。对我来说, 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 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 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 125 号和 127 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 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
    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
    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
    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选自《读者》2012 年 23 期,有删节)
    8、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 分)
    所谓我的字典,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9、在文中第三段,“八百米故乡”有具体所指的,请用语言描述她的“八百米故乡”。(2分)
    10、作者在第二段写道:“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文章写法分析。(4 分)
    11、整篇文中,作者在着力在表现什么?(4 分)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演说(12 分)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 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 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 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 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 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 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 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 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 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 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 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 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 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 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节选自凤凰网文化综合,有删节)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2 分)
    13、请分析这文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3 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4 分)
    15、莫言获此殊荣时,为什么会在演说时最先回忆母亲?(3 分)
    四、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早行(5 分)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6、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5 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 18—21 题。(共 15 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③ 足 兵兵()④ 民 信 之矣信()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19.[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4 分)
    答:
    20.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 分)
    答:
    五、作文(60 分)
    请以“那一场雪”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 600—800 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民无信不立”。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 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选自《论语》)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
    参考答案
    一、书写。
    二、2、D3、A4、C5、D
    6、(1)锦江春色来天地 (2)雪拥蓝关马不前(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雪暗凋旗画(5)甲光向日金鳞开 (6)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8)一鼓作气
    (9)劳其筋骨
    7、(1)闰土(2)乔纳森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3)夏洛蒂 勃朗特罗彻斯特
    8、打包原意是包装物品,这里可理解为整理、归纳词语,便于运用。
    9、“八百米故乡”指的是苏州城齐门外大街居住了二十来年的房子与母亲水泥厂的工厂宿舍之间的八百米。
    10、答案 1、起着总起全文的作用,表现“我”想象故乡、发现故乡的经过,蕴含疑惑、失落之情。
    答案 2、这句话是全文的纲领,贯穿了全文的所有内容,起着总起全文的作用。表现故乡在我心目中不断变化甚至融化的过程,蕴含着作者逝去的生活、对不断消逝的故乡的怀念,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11、本文详细地回忆了“我”发现过程的历程:从扬中岛到苏州城,从八百米故乡萎缩到直系亲属,“我”不由得迷惘了,我的故乡到底在哪里?
    这是现代人普遍的遭遇,随着城市文明的急剧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渐渐地模糊了故乡概 念,都成了漂浮的浮萍。现代文明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12、“我”不小心打碎了开水瓶,吓得躲起来,母亲找到了“我”,并没打骂我,只是叹息,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
    13、文字蕴含着强烈的对比:高大的看守人打小脚的母亲;母亲摇晃着跌倒在地嘴角流血而那人吹着口哨扬长而去。表现了当时“我”那人恃强凌弱的极度愤怒和自己母亲被凌辱却无力保护的深沉痛苦。
    14、善良:当我终于可以为她出一恶气时,母亲却宽容了那个当年对她很凶恶的人;母亲把自己不容易吃的半碗饺子给了乞丐。
    品德高尚:当我有意无意多算了人家一分钱时,母亲竟泪流满面,以为儿子是个爱贪便宜,没有道德的人。
    坚强: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就不会离开你们。
    15、从回忆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恩情最深,对我的影响最远;可最令我遗憾的是,我的挚爱的历经困难的母亲在儿子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誉时却不能分享到一点点喜悦。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16、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17、(1)兵器(2)疆界(3)军备、军队(4)信任、信用
    18、(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20、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五、作文。

    相关试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6):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6),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16):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16),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16):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16),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