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综合训练题
展开题组一 从《诗经》到唐诗
1.(2021陕西汉中五校高二月考)《诗经》在当时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大夫采用《诗经》的情况。由此可知《诗经》( )
A.注重记载政治事件
B.注重记载民风民俗
C.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
D.能抒发人们的情感
2.(2021安徽合肥六中高二月考)《史记》云:“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离骚》( )
A.抨击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黑暗
B.继承《诗经》的浪漫主义精神
C.与《诗经》的创作手法一致
D.其精神实质源于《诗经》
3.(2021广东江门二中高一期中)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气魄宏大、辞采富丽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长篇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4.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题组二 宋词和元曲
5.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身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由此反映出宋代( )
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
6.(2020四川资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该词( )
A.清新婉丽B.雄浑豪迈
C.通俗易懂D.雄奇瑰丽
7.《世界文明史》中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因为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题组三 明清小说
8.(2021浙江学考1月模拟)有学者在评价明清时期某著名长篇小说时说:“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想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不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作者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该学者评价的是( )
A.《西游记》B.《三国演义》
C.《水浒传》D.《红楼梦》
9.(2020广东湛江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用生活中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还多附有插图,用图画说明故事情节,出现了大量“绣像小说”。这反映了当时的文学( )
A.渗透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适应下层读者的阅读水平
C.情节复杂,妨碍正常理解
D.成为士人讽刺现实的途径
10.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小说成为明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C.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D.小说的繁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据材料“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各种场合”“春秋时期的大夫采用《诗经》的情况”可知,通过《诗经》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说明《诗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故选C项;《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主要说明了《诗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其能抒发人们的情感无关,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离骚》兼有《国风》《小雅》的特征,即《离骚》的精神实质源于《诗经》,故选D项;《离骚》创作于战国时期,抨击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黑暗,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二者的风格与创作手法不一致,排除B、C两项。
3.C 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气魄宏大、辞采富丽的“大赋”兴盛,符合这一时期汉朝国势强盛的时代特点,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大赋”,此变化符合这一时期东汉国力衰弱的特点,这说明汉赋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喜好,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大赋”,说明此时士人不再热衷颂扬国运,排除B项;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不是官方文学,排除D项。
4.B 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可以看到杜甫爱国的情怀,从“南国旱无雨”中可以看到杜甫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A、C两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5.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柳耆卿”(即柳永)居住于市井繁华之地,他的作品深受市民喜爱。材料没有体现词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柳永的词深受市民的喜爱,故B项正确;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故D项错误。
6.B 据材料“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代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该词直抒胸臆,雄浑豪迈,故选B项;清新婉丽属于婉约派的特点,排除A项;宋词本身就通俗易懂,这个特点的范围过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雄奇瑰丽是汉赋的特点,排除D项。
7.A 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上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8.A 根据材料“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想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不稽的感觉”可知,该小说内容涉及宗教,并且故事情节荒诞离奇,故选A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均不是宗教题材的小说,排除B、C、D三项。
9.B 据材料“不仅用生活中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还多附有插图”可知,当时的文学作品通俗易懂,适应下层读者的阅读水平,故选B项;“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必须有实用性,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明清小说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且附有插图,便于读者理解,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明清小说的内容,无法体现其成为士人讽刺社会现实的途径,排除D项。
10.A 题干表明小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劝善惩恶,动存鉴戒”的作用,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这说明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A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其他文学形式,故不能体现小说成为明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整合”之意,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故排除D。
1.C
2.D
3.C
4.B
5.B
6.B
7.A
8.A
9.B
10.A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莫奈的画中有这样的场景,他们认为,下面两幅美术作品的共同风格是,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22课 文学的繁荣精练: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2课 文学的繁荣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歌德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7课 毛泽东思想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7课 毛泽东思想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27年4月毛泽东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