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复习——诗歌表现手法课件(78张PPT)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复习——诗歌表现手法课件(78张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须出现的成分不同,抒情手法,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摹写声音之至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清脆和缓,惨淡清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明喻 出现 像,好像,似、 出现 好似、如,犹如 、 仿佛,像一样暗喻 出现 是,变为,变成 、 出现 成为 、成了 借喻 不出现 无 出现
明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暗喻: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借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来写。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老舍《龙须沟》 )具体说明:把人当作物来描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②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具体说明:把“影子”比拟成蜿蜒游动的火蛇。③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全集》第三卷)具体说明:把“公理”这种抽象概念比拟成能卖几块钱一斤的东西。
运用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运用比拟,本体必须出现。
运用比喻,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本体不一定出现,如借喻。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刚落地的娃娃是人生的开始。二者都有充满活力的相似点,这句中的本体出现。例2.雨扯天扯地地下着……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是箭头、瀑布,本体没有出现,分别是雨点和屋檐水。
运用比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本体。1.勇敢的海燕。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没出现。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这是苏轼《海棠》诗中的名句。这里苏轼把海棠当作一位“红妆”美女了。前一句中本体是“花”,拟体“人”没有出现。如果说“海棠像人一样睡去”那就是比喻了。3.延河滚滚喊前进!这句话中的拟体“人”没有出现,如果出现,写成“延河像人一样喊前进”就是比喻了。
1.以特征、标志代本体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代指富贵人家。(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军队。(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宫殿。
2.以颜色代本体(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翠”代指绿草。(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
3.以部分代整体(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4.以具体代抽象(1)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 “鸡黍”是鸡肉和黄米饭,代指丰盛的饭菜;“桑麻”桑树和麻,代指农家生活。(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代指战争。
5.以工具代本体(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刘禹锡《陋室铭》)“丝竹”是乐器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2)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6.以专名代本体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苏幕遮》)“吴门”:原指春秋吴都阊门,这里泛指家乡。“长安”:汉唐时都城,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开封)。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韦诗:比喻。(手法) 以烛喻月,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内容) 渲染了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感情) 赵诗:借代(手法) 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 含蓄地到处内心的孤独凄凉。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造成双关的条件是“二词同音”,即构成同音双指;或一词二义,构成语义双指。当然,归根结底是意义双关,即表面上指一事物,而暗中又可指另一事物。
谐音双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柳”和“留”)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诗中“围棋”与“违期”)
语义双关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与“垂泪”双关有情人的相思之痛、眼泪之多。)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1)晴和情谐音双关(明技巧) (2)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释运用) (3)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析作用)
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议论抒情、借古抒怀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请赏析诗歌的抒情艺术。(1)借王夫人被俘虏的事件(借事抒情)(2)回首一句(借景抒情)(3)借王昭君、索靖的典故抒情(4)“苦”“泪”“恨”直抒胸臆(5)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结合(6)表达了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7)也表达了对于诗人不愿意像宋王朝一样因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的悲愤之情。
(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直抒胸臆; 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春日山居寄友人周贺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田家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酒泉子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白描手法(明技巧)如“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两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小景。(释运用)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写西山景色有多美好,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析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ān)持取、捻弄。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对象是表现的对象周围的人物或环境。
描写对象不同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重难点在侧面描写。
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突出秦罗敷的美丽动人。前四句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后八句 侧面描写。描写行人的神态、动作,烘托人物的美丽。
烘托侧面手法中的一种。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
白诗足以“移人”,韩诗足以“惊人”,李诗足以“泣鬼”。
《琵琶行》音乐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比喻拟人通感想象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的作用: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写音乐的诗文中运用侧面烘托的句子。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正面描写 描摹声音(运用拟声词) 比喻(以声写声) 通感(以形写声) 夸张、拟人等侧面烘托 通过环境烘托 通过其他事物对声音的感 受或反应表现
(2015浙江)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对比手法: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作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采地黄者 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内容),揭露了贫富差距。(作用)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作用)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①从结构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转,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铺垫,前后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注】①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县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2013四川卷)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1)佳节时不喜反忧(2)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3)"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 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1)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如用“高”衬托“更高”,用“好”衬托“更好”。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情写哀情 (2)反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如用“矮”衬托“高的”,“坏”衬托“好”。: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哀衬豪)①以乐景衬哀情 ②以哀情写豪情(乐情)
绝 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②以哀情写豪情(乐情)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韩愈塞下曲六首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天山,无花,无柳,寒气逼人。情景单调、凄凉,反衬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比”比喻。“兴”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使动者更动,静者更静。往往是已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动”含动与声;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 和梦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4.联想:由此及彼(对方角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014重庆卷)商调·黄莺儿•赠燕清 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解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比喻、拟人、通感)正面描写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借指长安。 融: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紫皇:一语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天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引来问:为什么 不是“下”秋雨呢?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音乐太迷人。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便是音乐的力量。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不眠、露湿寒兔,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诗歌手法技巧类,以小见大,“以景结情”,设题方法,典型例题引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复习之表现手法 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现手法,知识总结,考查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格律诗,常见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以景结情,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重章叠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