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60316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必备知识自主诊断,电磁波,传感器,自然灾害,GPS卫星星座,GPS信号接收机,地理空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1.遥感(RS)(1)原理:由于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 也各不相同。 (2)主要环节:
目标物 遥感地面系统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3)特点:精度 、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4)应用领域: 调查、环境监测、 防御监测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1)系统组成: 、地面监控系统、 。 (2)工作原理:
(3)特点:全能性、 性、全天候、 性和实时性。 (4)主要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 和时间。
3.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 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程序:信息源→ →数据库→ →表达。 (3)应用: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 信息;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 及评估预测;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1.遥感(RS)的应用(1)在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特别提醒 利用遥感进行动态监测的地理事物主要是发展变化比较慢的,如洪涝灾害的淹没面积变化。而对于运动速度快的,如奔驰的列车,则无法利用遥感进行监测。
(2)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军用、民用领域,在军用领域主要体现在定位和导航两大方面,在民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1)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2)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3)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典例】 (2020浙江卷,16)下图为某地用“3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程简图。读图,完成下题。
评价过程中,可以( )①利用RS获取植被覆盖信息 ②利用GPS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 ③借助GIS进行数据图层管理 ④通过RS输出生态环境质量专题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素养解读】本题以“3S”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程中的应用为背景,考查“3S”技术的特点和相关知识,考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角度1 遥感及应用(2020江苏卷,19~20)(双选)研究人员在调查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时,利用遥感技术获得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上一千多个湖泊面积的年际变化数据。下图为青藏高原色林错地区1984年和2015年同期卫星影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地势较低平的两地是( )A.①B.②C.③D.④2.青藏高原环境调查应用遥感技术的优势有( )A.遥感光学成像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B.能够获取地面调查人员难以到达地区的信息C.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影像信息D.可以取代研究人员的地面调查
答案 1.AB 2.B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四地1984年均为陆地,随着色林错面积的扩大,2015年①②两地被淹没,成为水域,而③④两地仍为陆地,这说明①②两地地势较低平。第2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获得地面调查人员难以到达地区的信息,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影像信息,B、C两项正确。遥感光学成像受天气状况的影响,A项错误。遥感技术不能取代地面调查,D项错误。
角度2 全球定位系统及应用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完成3~4题。
3.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4.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B.大地高程测量C.地震监测和预报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答案 3. B 4. C 解析 第3题,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第4题,地壳运动会引发地震,因此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地震监测和预报。
角度3 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武汉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约3.39万平方米,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时10天,被誉为“中国速度”。火神山医院采用模块化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该体系是以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均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生产,完成后运输至现场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为建筑整体。据此完成5~6题。
5.与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相比,模块化建筑施工方式( )A.使用的建筑材料增多B.增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C.缩短了建筑施工周期D.增加了现场建筑废弃物6.如果说模块化建筑组成了火神山医院的躯体,那么要让这个躯体活起来,还有赖于看不见的地理信息技术。例如通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启动疫情实时播报。生成疫情地图,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D.数字地球
答案 5. C 6. B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均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生产,完成后运输至现场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为建筑整体”可知,模块化建筑使用的材料多少与传统建筑无异,同时在现场组装,更多采用机械完成,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现场建筑废弃物的产生。A、B、D三项错误。模块化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可以缩短建筑施工周期,C项正确。第6题,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所以,生成疫情地图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B项正确。
图形突破“3S”图像的判读
1.遥感影像的判读方法
(1)读图片,定主题:结合提示性信息明确遥感影像表达的主题。如上图表达的是黄河入海口改道前后的变化情况。(2)看色调,辨地物:抓住色调和形状两个要素进行判读,辨析标志性地物。如上图,可看出海陆分布、河道、河口、三角洲形状及大小等。(3)找变化,析原因:对标志性地物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变化发展趋势,并结合区域特征作出合理解释。如上图中,河口位置由东南改道东北,老河口因缺少泥沙淤积,海岸变化不大,新河口又形成了新的三角洲,与1989年相比,三角洲面积整体变大。
2.GIS图层的判读GIS图层是地理信息系统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考考查主要载体之一。GIS图像主要是根据GIS的图层叠加原理,展示不同的图层。常考图如下。
判读技巧:第一步:看图名,明确图层组成图1为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和土壤五大图层;图2为降水、植被、坡度和一未知图层叠加过程图;图3为功能分区图层和地价图层。
第二步:析图层,分析空间联系同一地区不同图层表示该地区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情况,不同的图层相互叠加就会形成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综合分布图,用于分析叠加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应用领域。常见的叠加图层及延伸应用如下表所示:
图1各图层叠加可用于土地的分类与评价、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水土流失研究等领域;图2根据甲图层与坡度叠加后可叠加出陡谷图判断,甲图层应当是地形图层,结合阶段性成果为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和陡谷图层,可用于研究水土流失或河流含沙量及水能开发等;图3两图层叠加主要用于研究地价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3.全球定位系统图像及综合图的判读(1)手持机界面图:主要是判读界面上的地理坐标和海拔。(2)综合图:常见的如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应借助于GPS和GIS制作。导航地图,需要运用GPS和GIS。
【典例】 (2016江苏卷,15~16)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农业生产活动自然区位的判读以及对图表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尝试解答](1) (2)
1.(2020北京高三二模)图层叠加是地理科学常用的分析手段。如果将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主要灾害分布图叠加在一起,可以用来( )A.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基地B.做城市空间结构调查C.给各级各类医院选址D.确定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答案 A 解析 图层叠加是地理学常用的分析手段,将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主要灾害分布图叠加在一起,说明这些地理要素是区位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需要考虑以上几点,A项对。做城市空间结构调查不需要考虑气候图等,B项错。给各级各类医院选址主要考虑人口分布图、交通图等,不需要考虑主要灾害分布图,C项错。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考虑的是每个城市社区的诸要素分布图,西南地区的诸要素分布图过大,D项错。故选A项。
近年来,国内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活跃,出现许多专业的“淘宝村”。下图为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进行的规划研究。读图,完成2~3题。
2.该城市中心区位于图示区域的( )A.东北部B.西南部C.西北部D.东南部3.若在该区域新建“淘宝村”,最宜选择在(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2. B 3. D 解析 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市中心区位于图示区域的西南部。第3题,“淘宝村”要求物流便利,占地面积大,所以可能主要分布在郊区交通干线附近,丁地位于主干道、工业区且地价较低,所以新建“淘宝村”最宜选择在丁地。
规范答题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类题目答题思路
【典例】 (2020河北保定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全长约490千米,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径流量也随之变化,历史上无定河清浊无常,故有“无定河”之名。榆溪河是无定河的北部支流,有“清水河”之称。下图示意黄河及无定河流域的水系。
(1)判断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2)和纳林河相比,说出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榆溪河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素养解读】解答本题需要运用区域认知,了解无定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及图中信息,分析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及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
【思路导引】1.知其地——在哪里。由材料和示意图可知,无定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北依毛乌素沙地,流经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内,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2.审其问——答什么。分析两个设问可知:第(1)题考查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第(2)题考查河流特征,但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相比”,实则考查两条河流的特征差异。两个设问为并列式设问,针对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3.析其材——用何答。第(1)题,结合无定河流域所在地形区的特点、河流总体流向等信息,从地势特点、地形类型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河流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可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特点、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等方面进行对比;水量的大小主要受流域面积的大小、流域内降水的多少等因素影响。
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流域地形以高原为主;流域西北部(或北部)主要位于毛乌素沙地,地表较平坦,流域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2)特征:榆溪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河流水量大且较稳定;含沙量较小。榆溪河水量较大。原因:榆溪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纳林河流经毛乌素沙地),榆溪河流域内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状况较好,支流多,补给多。
思维建模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1)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
(2)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
(2020广东七校联合体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秦岭及南侧相邻的汉江谷地,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将秦岭定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秦岭及其附近区域等高线图
(1)读图,比较110°E以西秦岭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北坡地势特征的成因。(2)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自源头至丹江口为汉江上游。分析秦岭对汉江上游干流、支流水文特征的影响。(3)渭河平原和汉江谷地南北跨度仅200千米,但种植业显著不同。试比较两地农业(农业类型、熟制、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差异。
答案 (1)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长而和缓;由于地壳运动使秦岭与渭河平原之间形成断裂,秦岭一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陡崖,所以山坡短而陡峭。(2)汉江上游流经秦岭南侧,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汉江谷地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秦岭南坡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3)汉江谷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渭河平原:旱地农业,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_可持续发展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代人,承载力,共同性,公平性,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答案1B2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 世界重要地区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大陆性,东南亚,发展中,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自然地理特征,热带季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规律•深化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