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六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六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必备知识自主诊断,中南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规律•深化整合,思路•典题透析,思路导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 、珠江下游。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的全部以及肇庆、惠州的部分地区。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
特别提醒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条件是能源、矿产资源贫乏,且受地形制约,经济腹地小。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考向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条件分析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条件分析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条件差异比较
【典例】 〔2017江苏卷,29(1)(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图2为我国1980年三大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素养解读】本题以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雄安新区三大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区位条件为载体,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第(1)题,从我国1980年三大产业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从深圳区位示意图可以看出深圳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是靠近香港。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依托,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大。第(3)题,对比分析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港口都有一定距离,其所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快速交通及信息网络技术。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2020江苏卷,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第(1)题,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第(2)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较好。
第(3)题,根据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黄石市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还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第(4)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等。
规范答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典例】 〔2016全国Ⅰ卷,36(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素养解读】本题以茉莉花种植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旨在考查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以横县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问题①侧重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从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方面回答。问题②侧重茉莉花的产业化经营,主要从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回答。审题方法:问题①关键词是“发展经验”,要从材料中分析该地有哪些好的做法。问题②关键词是“以茉莉种植为基础”“横县经济”,要分析该地如何依托花卉种植来发展经济,注意经济发展体现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
答案 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思维建模1.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0陕西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辣椒原产国是墨西哥,其喜温暖、怕寒冷和霜冻,喜光又怕曝晒,喜潮湿怕水涝,比较耐肥,适宜在通透性好、肥沃、保水保肥的中壤或轻壤土中种植。材料二 吉林省洮南市地理条件独特,盛产高品质辣椒。2000年,洮南市开始从韩国引进金塔辣椒品种。自此,洮南市取代了地理位置相对韩国更好的山东省,成为韩国进口辣椒的首选地。
材料三 贵州省遵义市布局有鲜椒市场、检验检疫区、交易中心、电商交易中心、冷链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及综合配套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的A品牌以辣椒为原料的调味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最近几年,该类企业不再使用贵州辣椒,开始大量从外地收购。材料四 图甲示意我国部分地区辣椒生产区域,图乙示意吉林省洮南市地理环境,图丙示意贵州省遵义市部分区域交通线路。
(1)结合图甲,推测影响我国辣椒生产区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2)从气候的角度,说明吉林省洮南市盛产辣椒的有利自然条件。(3)推测近几年,A品牌以辣椒为原料的调味品企业不再使用贵州辣椒,大量从外地收购的原因。(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贵州省遵义市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气候因素(热量、降水、光照等)、土壤因素(或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结构(或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等人文因素。(2)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水热组合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或者温和的气温和适当的降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沃;春季的积雪消融,利于增加土壤水分等。)(3)贵州地形崎岖,不利于大规模种植,生产成本高;贵州辣椒的品牌效应使辣椒价格高;交通、保鲜、检疫、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地的货源竞争范围扩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以不再使用贵州辣椒。
(4)加快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结构,适当扩大辣椒生产规模,利于机械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建设生产科研基地,引进或培育优质辣椒品种;延长辣椒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与辣椒相关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该题考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1)题,辣椒在我国分布的空间范围广,不同的季节分布的地区不同。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纬度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辣椒适宜在冬季种植;而北方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雨季较短,冬季气温太低,辣椒适宜在夏季种植;辣椒适宜在通透性好、肥沃、保水保肥的中壤或轻壤土中种植,对土壤有一定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结构(或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等人文因素差异也会造成我国辣椒生产区的空间分布差异。第(2)题,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光照、降水、昼夜温差及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洮南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组合条件好;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生态环境优良。
第(3)题,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辣椒无法大规模种植,生产成本高;贵州辣椒的品牌效应导致当地辣椒收购成本上升;交通、保鲜、检疫、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购原料(辣椒)成本降低;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以不再使用贵州辣椒。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从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的角度入手。贵州辣椒生产规模小,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适当扩大辣椒生产规模,利于机械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建设生产科研基地,引进或培育优质辣椒品种;延长辣椒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与辣椒相关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实现经营多元化。
热点透析我国的海水稻种植
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是一种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的水稻。9月27日,2020年兴安盟耐盐碱水稻测产验收暨现场观摩会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巴彦塔拉嘎查举行,在湖南省长沙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签约分会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分会场通过视频远程连线测产现场亲自宣布测产结果为亩产533.95千克(1亩=1/15公顷)。2019年兴安盟耐盐碱水稻测产结果为508.8千克/亩,亩产同比增加了25.15千克,创造了历史新高,充分展示了耐盐碱水稻科研的美好前景,兴安盟大米产业健康发展未来可期。
【角度1】发展海水稻,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①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海水稻可利用盐碱水灌溉,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②可极大地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局面;③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消耗量大,充分利用盐碱地,发展海水稻种植,增加粮食产量,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④海水稻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这一点优于普通水稻,可改善我国国民的膳食营养;⑤经多年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其土质得到改良,今后将利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角度2】与普通水稻相比,海水稻具有哪些优势?
答案 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等优势。
图形突破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1.产业结构示意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图1 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的构成图
图2 我国东部地区某市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曲线图
图3 某市2012年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特征饼状图
第一步:看坐标,观图例读出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依照图例分清三大产业
图1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三大产业比重。图2中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生产总值,右侧纵坐标表示产业比重,甲表示第三产业,乙表示第二产业,丙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丁表示第一产业。图3产业结构标注明确,可直接读出
第二步:读比重,析变化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图1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1970—1980年产业比重变化小,1980—1990年产业比重变化大。图2中1979—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变化幅度最小;第三产业1992年前增长较慢,但1992年后增长迅速。图3中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96%
第三步:抓主导,究规律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图1中美国第三产业占主导,经济发达,环境较好。图2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图3中某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且重工业比重高达96%,推测该市环境污染较重,今后要对环境进行整治
2.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及采取措施的分析思路(1)根据结构变化推测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一般是由于区域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②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一般是区域工业化高度发展引起的,在此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发展一般不平衡。③第三产业比重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小。该区域一般是城市化水平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
(2)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①针对第一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特点,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工业,发展当地工业主要考虑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发展的加工、物流产业等。②针对第二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特点,一般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典例】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产业结构坐标图为背景,旨在考查分析三大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产业升级的原因。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解读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调用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解析 第(1)题,通过图中各产业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并不是持续快速下降,如1998年出现升高,而2000年以后变化幅度很小;第二产业在1990—1992年比重较小,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最大;总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故D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目前该市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需要适度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可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和空间。故B项正确。答案 (1)D (2)B
(2020安徽名校联考)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该国最可能是( )A.美国B.中国C.巴西D.日本3.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 1. D 2. B 3. C 解析 第1题,就业人口总数等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除以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各年份就业人口总数可依次计算得出,对应图④,故D项正确。第2题,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以推知该国为中国。第3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集聚。
4.(2020上海高三二模)武汉将建设成为我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2019年城市化水平达80.49%。武汉市区位优势突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汇聚,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集成电路,俗称“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武汉已与北京、上海、深圳一道,跻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四大集聚区。
(1)概述武汉产业结构特点的变化。(2)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解释其原因。(3)武汉将打造国家级的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从交通条件分析其区位优势条件。(4)武汉正从传统“钢城”向“芯城”转型,说明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
答案 (1)2014年以前第二、三产业并重,2014年以后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呈“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很小。(答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下降,第一产业保持稳定也可)(2)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经济,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长,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3)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以及京广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会点,能够实现江海联运和水陆联运;武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是联结东西南北的交会点,是东西交通必经之地,也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4)武汉的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条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小;对环境的污染小,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集成电路产品的附加值高,创造的利润大,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解析本题以武汉产业结构为背景,考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第(1)题,读图可知,2014年以前第二、三产业比例相当,2014年以后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呈“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一直都很小。第(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经济,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长,从而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第(3)题,依据已学知识,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以及南北大动脉京广线与沟通东西交通的黄金水道长江的交会处,既能够实现江海联运,又能够进行水陆联运;同时武汉市又位于中国大陆腹地,是联结东西南北的交会点,是东西交通必经之地,也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编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济和人口,统筹规划,最大化,全球变暖,西多东少,基础设施,大气质量,发展潜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济和人口,基础设施,大气质量,发展潜力,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六章 环境保护(选修Ⅵ)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管理,人均占有,时间和空间,非农业用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