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 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四 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诗词《雨霖铃》,解决其中的词语障碍,初步朗诵。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 教学课时:1课时。 字串1
八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目标:(略)
2作者简介: 见学案
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4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离别、时间顺序
(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2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4讨论分析
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配乐背诵:放朗诵带,尝试背诵
要求:准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四)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2下发延伸拓展学案
课外作业: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字串9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二选一)
(五)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九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基调: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内容:离别(中心句)
顺序:时间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渲染气氛:凄清萧瑟
烘托心情:痛苦失落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情真意切
虚实结合
离别后: 刻画心理
过渡:前途茫茫,相见无期
反问:凄凉冷落
借景抒情
假设:孤苦 伤感 苦涩
问结: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以教师设疑和学生研讨的方式解决重点、难点、疑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雨霖铃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课内阅读,课外拓展,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词别是一家雨霖铃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