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苏教版必修四登高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四登高导学案
1.能够通过赏析诗句,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掌握并能背诵全诗,牢记诗中名句。3.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这种手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代表作有:古体诗《兵车行》,组诗“三吏”“三别”,五律《春望》《旅夜书怀》,七律《蜀相》《登高》《阁夜》等。2.探寻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是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开始流浪漂泊,历经10余年时间。这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大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百感交集,于是在一次抱病登台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1.识字注音猿啸(xiào) 渚清(zhǔ) 萧萧(xiāo)霜鬓(bìn) 潦倒(liáo)2.字形辨认eq \b\lc\{\rc\ (\a\vs4\al\co1(潦潦倒,缭缭绕,燎燎原,撩撩拨)) eq \b\lc\{\rc\ (\a\vs4\al\co1(萧萧条,箫吹箫))3.一词多义(1)哀eq \b\lc\{\rc\ (\a\vs4\al\co1(风急天高猿啸哀形容词,声音凄清,秦人不暇自哀动词,伤悼,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哀怜))(2)回eq \b\lc\{\rc\ (\a\vs4\al\co1(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鸟盘旋飞翔的样子,峰回路转动词,曲折环绕))(2)回eq \b\lc\{\rc\ (\a\vs4\al\co1(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返回,回家,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掉转))(3)苦eq \b\lc\{\rc\ (\a\vs4\al\co1(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担心,天下苦秦久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所苦))(4)独eq \b\lc\{\rc\ (\a\vs4\al\co1(百年多病独登台副词,单独,独自,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副词,岂,难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特的,特殊的))4.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年暮垂老。今义:一百年。(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兼指国难和自身命运。今义:艰难困苦。5.词类活用(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1.本诗前四句勾画三峡深秋时的景象,但没有一个“秋”字。哪些词说明时值深秋?景物有什么特点?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提示:表达秋景的词语有:“天高”“猿啸”“渚清沙白”“落木萧萧”。在这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呈现出雄阔苍凉的特点。诗人的感情主要是“悲”。听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望木叶,视江水,有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不尽”,则更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情。2.本诗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提示: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到百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抱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可以说尾联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1.贯穿《登高》这首诗的感情主线是什么?提示:诗歌的思想感情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中,因此把握诗歌感情就需要抓住诗歌所撷取的意象,然后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此外,诗人的生平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同样是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全诗的诗眼是“悲”。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又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由此可见,“悲”字是整首诗的核心,是贯穿全诗的感情主线。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悲恨”之情,这一感情是通过叙述哪几件事来表达的?提示:①常作客:作客,就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处在战乱的年代,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②独登台:登台,重阳节的一种习俗,登高以求长寿,一般在自己的家乡,全家人都去。杜甫此时登高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③繁霜鬓:白发又增多了,两鬓斑白,如霜似雪。④多病: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已经不能动弹。⑤新停浊酒杯:刚刚戒酒,因病戒酒,因穷困戒酒。3.本诗中 “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提示: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含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独”,一是独知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昂。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提杜甫,那位忧国忧民、满脸愁容、皱纹密布的老者的形象便映入我们的眼帘。杜甫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永远是“悲”,《登高》也不例外。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写景,雄浑阔大,气象宏伟,它的基调不能说是消极。你是怎样认为的?提示:观点一:“悲”是主调。写景,从色彩看,画面暗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观点二:有“悲”和“苦”,但“悲”中有“愤”,“苦”中有“劲”。“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1.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这首诗前半首写登高见闻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首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好比画家的写意,只传神会意,给读者留下充分想像的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增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3.典型的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程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表达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导练目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登高》前四句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如“猿啸哀”“鸟飞回”“萧萧下”“滚滚来”,无一不隐含着诗人的悲凉与感慨,景中有情。后四句抒情,是登高时的所感。“万里”二句即时即景抒发了大半生的慨叹。“艰难”二字则将前面的慨叹加以补充,使之更加具体,更加深沉。后四句诗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情于景,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写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注意选景要跟自己的情感和谐统一。300字左右。创意激活抒情必须与描叙景物取得内在的融合,绝不能互相脱节,更不能将“情”或“景”写成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多余的文字。抒情不能无病呻吟、自作多情或流于空泛;写景则要自然、真实、协调,不能臆造,不能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范例展示望月偶思小时候,人时常望着月亮述说自己小小的愿望,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去把那么多的理想实现;月亮好似能听懂我的话,只是静静地望着我,就像在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地成长。稍大了,遥望那温馨的月亮,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祈祷着她会赋予我力量。月亮却总是躲进云中。哦,她是告诉我成长的里程不会一帆风顺,风雨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只有趁着年轻,把握住自己坚定的信念,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失败的时候,遥望夜空中高挂的月亮,湿润的眸子望着月亮越发明亮,那明明是告诉我,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会有辛酸的往事、失败的痛苦,闪光的时刻有谁知道那是多少岁月的累积。我默默记下月亮告诉我的话,心里不停地念着: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地重复,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变迁。只有那份情怀,总和月亮一样晶莹透彻;只有那份精神,总支持着我前行;只有那月亮,仍旧在夜空高挂。话题集锦(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人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之感,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①故土情怀;②漂泊;③悲欢离合;④人生际遇。(2)杜甫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他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①兼济天下;②爱国;③困厄;④位卑未敢忘忧国。佳作片段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然而,在生活中,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了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像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它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这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登 高eq \b\lc\{\rc\}(\a\vs4\al\co1(写景\b\lc\{\rc\ (\a\vs4\al\co1(首联\b\lc\{\rc\ (\a\vs4\al\co1(仰望 云天秋风,俯视 江水洲渚)),颔联\b\lc\{\rc\ (\a\vs4\al\co1(仰望 无边的落叶,俯视 不尽的长江)))),抒情\b\lc\{\rc\ (\a\vs4\al\co1(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eq \a\vs4\al(孤独愁苦,忧国伤时)
1.能够通过赏析诗句,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掌握并能背诵全诗,牢记诗中名句。3.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这种手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代表作有:古体诗《兵车行》,组诗“三吏”“三别”,五律《春望》《旅夜书怀》,七律《蜀相》《登高》《阁夜》等。2.探寻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是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开始流浪漂泊,历经10余年时间。这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大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百感交集,于是在一次抱病登台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1.识字注音猿啸(xiào) 渚清(zhǔ) 萧萧(xiāo)霜鬓(bìn) 潦倒(liáo)2.字形辨认eq \b\lc\{\rc\ (\a\vs4\al\co1(潦潦倒,缭缭绕,燎燎原,撩撩拨)) eq \b\lc\{\rc\ (\a\vs4\al\co1(萧萧条,箫吹箫))3.一词多义(1)哀eq \b\lc\{\rc\ (\a\vs4\al\co1(风急天高猿啸哀形容词,声音凄清,秦人不暇自哀动词,伤悼,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哀怜))(2)回eq \b\lc\{\rc\ (\a\vs4\al\co1(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鸟盘旋飞翔的样子,峰回路转动词,曲折环绕))(2)回eq \b\lc\{\rc\ (\a\vs4\al\co1(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返回,回家,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掉转))(3)苦eq \b\lc\{\rc\ (\a\vs4\al\co1(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担心,天下苦秦久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所苦))(4)独eq \b\lc\{\rc\ (\a\vs4\al\co1(百年多病独登台副词,单独,独自,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副词,岂,难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特的,特殊的))4.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年暮垂老。今义:一百年。(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兼指国难和自身命运。今义:艰难困苦。5.词类活用(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1.本诗前四句勾画三峡深秋时的景象,但没有一个“秋”字。哪些词说明时值深秋?景物有什么特点?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提示:表达秋景的词语有:“天高”“猿啸”“渚清沙白”“落木萧萧”。在这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呈现出雄阔苍凉的特点。诗人的感情主要是“悲”。听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望木叶,视江水,有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不尽”,则更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情。2.本诗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提示: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到百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抱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可以说尾联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1.贯穿《登高》这首诗的感情主线是什么?提示:诗歌的思想感情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中,因此把握诗歌感情就需要抓住诗歌所撷取的意象,然后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此外,诗人的生平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同样是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全诗的诗眼是“悲”。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又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由此可见,“悲”字是整首诗的核心,是贯穿全诗的感情主线。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悲恨”之情,这一感情是通过叙述哪几件事来表达的?提示:①常作客:作客,就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处在战乱的年代,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②独登台:登台,重阳节的一种习俗,登高以求长寿,一般在自己的家乡,全家人都去。杜甫此时登高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③繁霜鬓:白发又增多了,两鬓斑白,如霜似雪。④多病: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已经不能动弹。⑤新停浊酒杯:刚刚戒酒,因病戒酒,因穷困戒酒。3.本诗中 “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提示: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含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独”,一是独知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昂。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提杜甫,那位忧国忧民、满脸愁容、皱纹密布的老者的形象便映入我们的眼帘。杜甫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永远是“悲”,《登高》也不例外。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写景,雄浑阔大,气象宏伟,它的基调不能说是消极。你是怎样认为的?提示:观点一:“悲”是主调。写景,从色彩看,画面暗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观点二:有“悲”和“苦”,但“悲”中有“愤”,“苦”中有“劲”。“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1.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这首诗前半首写登高见闻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首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好比画家的写意,只传神会意,给读者留下充分想像的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增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3.典型的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程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表达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导练目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登高》前四句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如“猿啸哀”“鸟飞回”“萧萧下”“滚滚来”,无一不隐含着诗人的悲凉与感慨,景中有情。后四句抒情,是登高时的所感。“万里”二句即时即景抒发了大半生的慨叹。“艰难”二字则将前面的慨叹加以补充,使之更加具体,更加深沉。后四句诗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情于景,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写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注意选景要跟自己的情感和谐统一。300字左右。创意激活抒情必须与描叙景物取得内在的融合,绝不能互相脱节,更不能将“情”或“景”写成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多余的文字。抒情不能无病呻吟、自作多情或流于空泛;写景则要自然、真实、协调,不能臆造,不能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范例展示望月偶思小时候,人时常望着月亮述说自己小小的愿望,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去把那么多的理想实现;月亮好似能听懂我的话,只是静静地望着我,就像在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地成长。稍大了,遥望那温馨的月亮,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祈祷着她会赋予我力量。月亮却总是躲进云中。哦,她是告诉我成长的里程不会一帆风顺,风雨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只有趁着年轻,把握住自己坚定的信念,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失败的时候,遥望夜空中高挂的月亮,湿润的眸子望着月亮越发明亮,那明明是告诉我,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会有辛酸的往事、失败的痛苦,闪光的时刻有谁知道那是多少岁月的累积。我默默记下月亮告诉我的话,心里不停地念着: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地重复,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变迁。只有那份情怀,总和月亮一样晶莹透彻;只有那份精神,总支持着我前行;只有那月亮,仍旧在夜空高挂。话题集锦(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人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之感,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①故土情怀;②漂泊;③悲欢离合;④人生际遇。(2)杜甫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他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①兼济天下;②爱国;③困厄;④位卑未敢忘忧国。佳作片段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然而,在生活中,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了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像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它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这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登 高eq \b\lc\{\rc\}(\a\vs4\al\co1(写景\b\lc\{\rc\ (\a\vs4\al\co1(首联\b\lc\{\rc\ (\a\vs4\al\co1(仰望 云天秋风,俯视 江水洲渚)),颔联\b\lc\{\rc\ (\a\vs4\al\co1(仰望 无边的落叶,俯视 不尽的长江)))),抒情\b\lc\{\rc\ (\a\vs4\al\co1(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eq \a\vs4\al(孤独愁苦,忧国伤时)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虞美人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虞美人导学案,共4页。
语文必修四雷雨(节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雷雨(节选)学案设计,共5页。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节选)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秋水(节选)学案及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