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58555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58555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58555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5855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5855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5855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2021年宁夏银川市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银川二中北塔分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化学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1-8题每题1分,9-13题每题2分,共18.0分)
1. 下面是我国几位著名的化学家。其中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A. 张青莲 B. 侯德榜 C. 屠呦呦 D. 张允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测定了铟(In)、铱(Ir)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选项错误;
B、在化学史上对制碱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我国化学家是侯德榜,他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选项正确;
C、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选项错误;
D、张允湘长期从事磷化工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其成果取得国家与部省级重大成果多项,主要著作有《以磷石膏生产硫酸钾的反应器》等,选项错误。
故选B。
2. 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 物质的运动与状态 D. 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故选C。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酒精熔点﹣114℃、沸点78℃,熔沸点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酒精具有特殊香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 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B.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
D. 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不符合题意;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不符合题意;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是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的,因为焚烧塑料袋产生的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故符合题意;
D、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不符合题意。
5. 连花清瘟胶囊源自传统中医名方,可用于治疗流感,现代仪器测得其成分之一是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氧化物 B. 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 含有3个原子 D.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没食子酸(C7H6O5)是含碳化合物且具有有机物的性质,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B、没食子酸(C7H6O5)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7):(1×6):(16×5)=84:6:80=42∶3∶40,故错误;
C、没食子酸(C7H6O5)是由碳氢氧 3种元素组成,一个没食子酸(C7H6O5)分子中含有7+6+5=18个原子,故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没食子酸(C7H6O5)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故正确。
故选D。
6.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C. 参加反应的化合物和单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
B、反应前有单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正确;
C、参加反应的化合物的分子个数为2,,单质的分子个数为1,则分子个数比为2∶1,故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D正确。故选A。
7. 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应用
A.化学与健康
①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可补充钙元素 ②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
B.化学与环境
①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化学与生活
①用柠檬不能除去水垢 ②用加入食醋的方法鉴别纯碱与食盐
D.化学与农业
①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②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①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可补充钙元素,说法正确; ②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说法正确;该项符合题意;
B、①为治理雾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不是禁止使用,说法不正确; ②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说法正确;该项不符合题意;
C、①柠檬是酸性物质,能除去水垢,说法不正确; ②加入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无气泡产生的是食盐,说法正确;该项不符合题意;
D、①由于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因此不能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说法不正确;②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说法正确;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 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
C. 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 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故选A.
考点:燃烧和灭火
9. 下列有关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及常见用途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俗称
化学式
类别
常见用途
A
消石灰
Ca(OH)2
碱
用作建筑材料
B
石灰石
Ca0
氧化物
用作食品干燥剂
C
小苏打
NaHCO3
酸
用于焙制糕点
D
纯碱
Na2CO3
碱
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是一种碱,可用做建筑材料,正确;B、CaO是氧化钙的化学式,俗称生石灰,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错误;C、碳酸氢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不属于酸,错误;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是Na2CO3,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属于碱,错误。故选A。
10. 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有产生气体、出现沉淀的现象,所以凡是有气体、沉淀出现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白雾
C.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显正价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有气体、沉淀出现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蒸发为水蒸气,高温饱和氯化钠溶液降温出现氯化钠晶体,都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气体,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为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显正价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H2O中的氢元素显+1价,但氢元素不是金属元素。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类推法,属于易错题型,对典型的概念、理论准确记忆、理解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11.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如图是几种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在不停地运动
C. 氢气、氧气、石墨、金刚石都是单质,水、氢氧化钠、氯化氢、氯化钠都是化合物
D. 化学变化前后,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不变,只是微粒重新结合,因而,物质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选项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在不停地运动,选项正确;
C、 氢气、氧气、石墨、金刚石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水、氢氧化钠、氯化氢、氯化钠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只是原子重新结合,但是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因而,物质的种类改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D。
12. 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变化与守恒:因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模型与推理: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
C. 宏观与微观:CO和CO2虽然元素组成相同,但二者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D. 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改变分解速率即可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B、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不符合题意;
C、CO和CO2虽然元素组成相同,但二者性质不同,原因是CO和CO2分子构成不同,不符合题意;
D、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能只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分解速率,还必须探究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符合题意。
故选D。
13.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方法
A
NaCl溶液
NaOH
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B
Cu
Fe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并过滤
C
CO2
CO
在氧气中点燃
D
CaCO3(固体)
CaO(固体)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并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OH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Fe能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在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并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睛】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二、填空题(共11分)
14. 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铵根离子_______。
(2)“西气东输”是我国能源策略,这里的“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3)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_______
【答案】 ①. ②. CH4 ③. 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分析】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
【详解】(1)每个铵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是:;
(2)“西气东输”“气”是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3)用小苏打(NaHCO3)治疗胃酸(HCl)过多症,是NaHCO3和HCl生成NaCl、CO2和H2O,故填:NaHCO3+HCl=NaCl+H2O+CO2↑。
15. 图甲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仔细分析答题:
(1)图甲中,铝元素的信息有一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
(2)图乙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填序号、下同)。
(3)图乙中,与铝不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是_____。
【答案】 ①. 铝元素的元素符号错误,应为:Al ②. ABD ③. A
【解析】
【详解】(1)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根据图甲中元素周期表可知:铝元素的元素符号错误,应为:Al。
(2)图乙粒子中,A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为氦原子,属于稳定结构;
B中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为钠离子,属于稳定结构;
C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镁原子,不属于稳定结构;
D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且为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
故填:ABD。
(3)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图乙中,铝元素及BCD粒子的质子数均大于10小于19,在第三周期,与铝不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是A。
16.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_℃;
(2)t2℃时,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___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5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4)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
【答案】 ①. t1 ②. 小于 ③. 20% ④. 甲=乙
【解析】
【分析】
【详解】(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t1℃;
(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小于乙;
(3)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75g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为75g × ×100%=25g,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5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4)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且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点睛】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与溶解度( )的关系为: = ×100%。
三、应用题(共14分)
17. 在一节化学实验探究课上,张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我猜想此气体是_______。
(2)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方案
现象及结论
______
_____
产生此气体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
(3)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收集装置是_______。
(4)如用图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由_______端(填“a”或“b”)导入。
【答案】 ①. 氧气(O2)或二氧化碳(CO2)或氢气(H2)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或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试管口或用燃烧的火柴伸入试管中 ③. 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或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或听到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④. 2H2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CO2↑+H2O或Zn+H2SO4=ZnSO4+H2↑ ⑤. B ⑥. 如是O2填C或E;如是CO2填E;如是H2填C或D ⑦. a[或b]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题意,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则猜想此气体是氧气(O2)或二氧化碳(CO2)或氢气(H2);
(2)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可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试管口,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燃烧的火柴伸入试管中,若听到爆鸣声证明是氢气,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
(3)不管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氢气,发生装置都可选取图中的B,若为氧气,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收集装置是C或E,若为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收集装置是E,若为氢气,由于氢气难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收集装置是C或D;
(4)若气体为氧气,氧气密度大于空气,气体由a 端导入,若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气体由a 端导入,若气体为氢气,氢气密度小于空气,气体由b端导入。
【点睛】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看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18. 有一份锌粉与铜粉的混合物样品,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将32.5g样品加入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样品中金属铜的质量是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9.5
(2)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所消耗的硫酸中的溶质的质量为y。
x=13g
y=19.6g
【解析】
【详解】混合物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题目给出了氢气的质量,所以可以根据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和消耗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求算铜的质量和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所消耗的硫酸中的溶质的质量为y。
Zn+ H2SO4 = ZnSO4 + H2↑
65 98 2
x y 0.4g
x=13g
y=19.6g
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32.5g-13g=19.5g
所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1)样品中金属铜质量是19.5g。(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四、探究实验题(共22分)
19. 小明发现家中切过“咸”东西的菜刀更容易生锈,认为氯化钠可能加快铁生锈的速率。那么其他的氯化物是否也会加快铁生锈的速率呢?于是,他和小组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NaCl、CaCl2、CuCl2等由氯离子与金属离子构成的盐属于氯化物;
◆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CuO;
◆CuO能与稀硫酸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探究Ⅰ:氯化物对铁生锈速率的影响
【作出猜想】可溶性氯化物均能加快铁生锈的速率。
【实验1】小组同学分别将4枚铁钉放入盛有不同液体X的试管中(如图所示),所用液体X和观察到的现象见表。
编号
液体X
实验现象
①
6mL蒸馏水
2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②
5mL蒸馏水+amL 1%的NaCl溶液
1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③
5mL蒸馏水+1mL b%的CaCl2溶液
1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④
cmL蒸馏水+lmL 1%的CuCl2溶液
7分钟时铁钉表面出现红色,20分钟后试管底部出现红色沉淀
(1)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分析,a、b、c的数值分别为______。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试管④中“7分钟时铁钉表面出现红色”,其中的“红色物质”不是铁锈,而是金属铜,他们的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试管③中的CaCl2溶液也可用______(选填“KCl”或“NaNO3”)溶液替代。
【得出结论】对比试管①②③中的现象,可得出“可溶性氯化物能加快铁钉生锈的速率”的结论。
探究Ⅱ:试管④中20分钟后底部的红色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可能是铁锈,也可能是铜。
【实验2】取出试管④中的铁钉,过滤剩余物得红色沉淀物,洗涤后讲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红色沉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试剂M
红色沉淀物大部分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红色沉淀物中含有Fe2O3
②
将步骤①所得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滤纸上的固体后、置于石棉网上充分加热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红色沉淀物中也含有金属铜
③
将步骤②中得到的黑色固体放入洁净的试管中、再加入足量试剂M
……
(4)步骤①③中加入的试剂M是______。
(5)步骤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反思与评价】
(6)结合实验1、2的结论,对干“氯化物对铁钉生锈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提出了进一步的假设。他们的假设是______。
【答案】 ①. CuO+H2SO4=CuSO4+H2O ②. 1、1%、5 ③. Fe+CuSO4=FeSO4+Cu ④. KCl ⑤. 稀盐酸 ⑥. 黑色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⑦. 当氯化物能与铁发生反应时,可能会加快铁的生锈速率(或铜离子可能加快铁生锈的速率)
【解析】
【分析】
【详解】[查阅资料]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故填:CuO+H2SO4=CuSO4+H2O;
(1)分析实验1的实验方案可知,控制的变量是可溶性氯化物的金属离子不同,其它量都相同,则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分析,a、b、c的数值分别为1、1%、5,故填:1、1%、5;
(2)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故填:Fe+CuSO4=FeSO4+Cu;
(3)本实验是探究可溶性氯化物均能加快铁生锈的速率,则试管③中的CaCl2溶液也可用KCl溶液代替,故填:KCl;
(4)猜想红色固体可能是铁锈,也可能是铜,分析实验①和③可知,步骤①③中加入的试剂M是稀盐酸,故填:稀盐酸;
(5)分析实验②可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则步骤3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黑色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故填:黑色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6)结合分析实验1、2的结论可知,加入氯化铜溶液时生锈速率最快,则还可提出的假设是当氯化物能与铁发生反应时,可能会加快铁的生锈速率,或铜离子可能加快铁生锈的速率等(合理即可),故填:当氯化物能与铁发生反应时,可能会加快铁的生锈速率(或铜离子可能加快铁生锈的速率)。
20.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瓶盖破损的氢氧化钠固体,怀疑其已经变质,于是该小组决定一起探究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发生了变质。
分析如果发生了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则可以通过检测固体中是否含有_______,来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变质(不考虑试剂瓶中氢氧化钠固体一开始就含有该物质的情况)。
(1)取该固体置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为红色。此时溶液的pH_______(填“>”“<”或“=”)7,于是,甲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而乙同学认为这个推论不正确,他的理由是_______。
(2)为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乙在(1)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加硝酸钡溶液,观察到_______,则可判断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碳酸钠,其理由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甲同学另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了几滴稀盐酸,没有观察到气泡,由此判断溶液中不含碳酸钠。乙同学认为这个推论不正确,他的理由是_______。如果继续滴加稀盐酸,开始未观察到气泡,后来出现了气泡,这说明_______。
(4)兴趣小组想探究试剂瓶内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多少碳酸钠。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可以通过如图所示装置测量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实验前先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空气,以排除装置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对测量结果的影响。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然后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再次打开弹簧夹,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通过测量实验前后装置_______(填装置下面的字母)的质量差,可以得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再次通入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 ①. CO2+2NaOH=Na2CO3+H2O ②. 碳酸钠(或Na2CO3) ③. > ④.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⑤. 产生白色沉淀 ⑥. Na2CO3+Ba(NO3)2=BaCO3↓+2NaNO3 ⑦. 若溶液中同时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滴加稀盐酸时,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不能说明没有碳酸钠 ⑧. 溶液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⑨.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⑩. D ⑪. 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解析】
【分析】
【详解】[分析]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因而变质,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可以通过检测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来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变质,故填:CO2+2NaOH=Na2CO3+H2O;碳酸钠(或Na2CO3)。
(1)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为红色。此时溶液的pH>7,甲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而乙同学认为这个推论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碳酸钠和硝酸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变质,故填:产生白色沉淀;Na2CO3+Ba(NO3)2=BaCO3↓+2NaNO3。
(3)滴加了几滴稀盐酸,没有观察到气泡,由此判断溶液中不含碳酸钠,这个推论不正确,理由是若溶液中同时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滴加稀盐酸时,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不能说明没有碳酸钠。如果继续滴加稀盐酸,开始未观察到气泡,后来出现了气泡,这说明溶液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故填:若溶液中同时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滴加稀盐酸时,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不能说明没有碳酸钠;溶液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
(4)实验前先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空气,以排除装置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对测量结果的影响,A装置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然后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再次打开弹簧夹,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D中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测量实验前后装置D的质量差,可以得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再次通入空气的原因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填: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十五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十五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十五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十五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北塔、唐西、景博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北塔、唐西、景博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北塔唐西景博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宁夏银川市北塔唐西景博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市2020年回民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市2020年回民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市回民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市回民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