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25.宇宙航行说课ppt课件
展开1.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2.行星运动向心力的来源?3.卫星,月球不会落到地面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 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牛顿的思考与假设: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以多大的速度抛出这个物体,它才会绕地球表面运动,不会落下来?
设地球的质量为M,飞行器的质量为m,飞行器的速度为v,它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有:
法一:万有引力提供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已知G=6.67×10-11Nm2/kg2, 地球质量M= 5.89×1024kg, 地球半径R=6400km) ,故有:
说明: 近地卫星在离地100—200km的高度飞行,轨道半径r与地球半径R=6400km近似相等,所以这个速度也是近地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有的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 v1=7.9km/s 它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备的速度.
若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R=6400km,如何求解?
法二:重力提供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讨论1: 在其他天体表面发射卫星,最小发射速度是否也是7.9km/s ?
11.2km/s>v>7.9km/s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11.2km/s(卫星挣脱地球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16.7km/s(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二、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1)发射速度: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 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 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 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
(2)环绕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 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说明: 卫星的实际环绕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讨论2: 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需要的发射速度更大?
高轨道需要发射速度大,因为高轨道的卫星发射过程中需要克服引力做的功越多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速度还是最小的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发射速度还是最小发射速度?
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轨道最低,所以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也是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 ——爱因斯坦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
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由此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类型
(1)如图所示,a、b、c三轨道中可以作 为卫星轨道的是哪一条?
(2)这三条轨道中哪一条轨道中的卫星 可能和地球自转同步?
四、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在不同轨道运行的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什么关系?
设地球和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
卫星绕地球运转的动力方程是什么?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式:
讨论:以下人造卫星的线速度、周期、角速 度的大小关系?
v1>v2=v3>v4
T1
1、某星球质量是地球质量的2倍,半径是地球的0.5倍,在该星球上发射卫星,其第一宇宙速度是_______ (地球第一宇宙速度为7.9km/s)
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都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已知他们的轨道半径之比r1 :r2= 4 :1,求这两个卫星的 (1)线速度之比 (2)角速度之比 (3)向心加速度之比 (4)运动周期之比
(1)1:2(2)1:8(3)1:16(4)8:1
3. 宇宙飞船在半径为R1的轨道上运行,变轨后的半径为R2,R1>R2,宇宙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宇宙飞船的( )A.线速度变小 B.角速度变小C.周期变大 D.向心加速度变大
2020-2021学年5.宇宙航行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宇宙航行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牛顿的设想,最小的发射速度,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课堂练习,梦想成真,我国的航天成就,景海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必修25.宇宙航行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25.宇宙航行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轨低速长周期,学以致用,梦想成真,世界航天史,中国航天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5.宇宙航行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5.宇宙航行背景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宇宙速度,95kms,环绕速度,发射速度,黎明时的中国,ABD,4kms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