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压轴题
展开宜兴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压轴题一
一、选择题
1.人可以依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如图,舞台上利用左右两只扬声器(喇叭)A、B来形成立体声效果,如果从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A强B弱,人会感觉到这个声源在A、C之间某位置,这里人作出判断主要利用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2.鸳鸯火锅是特色饮食,煮火锅时观察到红汤先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汤的沸点比清汤的沸点低
B.红汤液面上有一层油脂,减少了热量散失
C.火锅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仍然在升高
D.火锅上方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3.为改善光学性能,可以给太阳眼镜、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了解到金属一般具有较好的延展性,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变成液态,甚至直接变为气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你觉得在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 )
A.金属压成薄片直接粘到玻璃表面 B.金属先汽化后液化到玻璃表面
C.金属先液化后凝固到玻璃表面 D.金属先升华后凝华到玻璃表面
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5.如图甲所示,一束阳光照射到三棱镜后出现的情况。好奇的小明将阳光改成红光仍然沿原来的方向照射到三棱镜上(如图乙),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6.夜晚,小林在明亮房间里,通过一面窗户玻璃看到了自己的像,而在晴朗的白天却看不见。对于此现象,他作出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
B.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夜晚发生镜面反射,白天发生漫反射
C.白天,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全部透过玻璃,没有反射
D.白天,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更小
7.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贴在内筒左侧半透明纸上能看到清晰的像。关于小孔成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
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
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
A.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D.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80cm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向左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移动到70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0.如图是光源S发出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光路图,下列关于人在岸上观察到光源S所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S所成的虚像在直线①上
B.光源S所成的虚像在直线②上
C.光源S所成的实像在直线①上
D.光源S所成的实像在直线②上
11.如图所示为房顶旗帜的飘扬情况,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甲、乙两只船的运动情况(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D.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12.甲、乙两车同吋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B.t2-t4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0-t1时间内,甲、乙两车相遇了两次
D.t1-t3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
13.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丙的______相同,甲和丁的______相同(选填“音调”、“响度”)。
14.如图所示,盛水的容器中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中装有适量的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加热,A中的水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B中的水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加热过程中,B杯中封闭气体的压强变大,B杯中水的沸点___________。
15.夏天,小宁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小水珠都是由于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小宁也发现小水珠出现在两只杯壁的位置不同,其中乙杯是______(选填“内壁”或“外壁”)出现了水珠。
16.如图所示的百叶箱里面有三支温度计甲乙丙,其中甲乙两只温度计是一个组合,甲温度计玻璃泡上蘸有水的棉花,所以我们观察时会发现两支温度计温度______(甲/乙)的示数低。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当时的空气湿度越____(大/小)。丙温度计可以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所以你认为丙温度计和______(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相似。
17.甲图显示的现象叫做_______现象,就像雨后的彩虹。其实我们________(选填“背对着”或“正对着”)太阳喷水,也能观察到“人造虹”现象,其中红光的偏折 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紫光的偏折;乙图中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的__________比较显著;丙图中,当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经玻璃折射后_______(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d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如图,小兰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实像/虚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小孔靠近半透明膜,像将______(变大/变小/不变);若将小孔遮去一半,像会变得更______(清晰/模糊);
(4)人眼从半透明膜右侧观察,将蜡烛在人前方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半透明膜上的像是______ (顺/逆)时针旋转的。
19.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据图分析:折射角大小是___________,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___侧(选填“上”“下”“左”“右”)。
20.我们来看看一张有趣图片。
(1)图中的杯子实际装有小球_______颗。图片较靠上的两颗小球是由于光的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图中较靠下的两颗小球的直径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的实际直径,这是因为杯子与水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当于________(选填“投影仪”或“放大镜”)所成的像。
三、实验题
21.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1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2所示,则图2中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如图3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甲杯中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水_______ 达到沸点(选填“能”或“不能”)但最终________沸腾(选填“能”或“不能”);
(3)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5,利用沸腾知识,要从甘蔗酒中分离出酒精,加热甘蔗酒时控制的适宜温度可为______(只填序号)。
A.60 B.70 C.80 D.100
22.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的活动中,小明同学将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制成如图的仪器(圆筒能在易拉罐中前后移动)。
(1)圆筒的______(A/B)端是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制成的光屏;
(2)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光屏一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______;
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 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 C.小孔太大 D.小孔太小
(3)图乙中,保持易拉罐和圆筒位置不变,应将蜡烛向______移动(左/右),可以使得屏上的像变大;
(4)小明到室外研究小孔成像,正午时,在地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2cm等边三角形孔的纸板正对着太阳,当纸板逐渐远离白纸时,白纸上光斑的形状______(由圆形变成三角形/由三角形变成圆形),同时光斑的亮度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5)保持纸板与白纸的距离不变,用另一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向左移动(如图丙),当看到光斑是圆形时,继续用卡片遮挡,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______(变大/不变/变小),光斑亮度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6)小明进一步实验,分别测出烛焰的高度h1,烛焰到小孔的距离x1,像的高度h2,像到小孔的距离x2,测得多组数据后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关系:,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中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小明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约为m,一个直径为3.5cm的光斑到它对应的小孔间距为375cm,则太阳的直径约为______m。
2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实验。
(1)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
(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上/下)方移动。
(4)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
(5)若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______(近视/远视)眼镜的镜片。
(6)如图丙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如图丙,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_____(增大/减小)。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7)某小组实验时对图乙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如图,请写出改进后的优点:______(一条即可)。
24.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小明先将玻璃管上每隔的距离上做一个标记,针对如何做标记问题,小华认为间距越小,分割的越多,就越能准确测量气泡的运动速度。小华观点是______(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图像______;
从点开始的距离
从点开始记时的时间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的;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选填“正”或“反”)比,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
(4)实验中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声源所产生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发出的声音A强于B,则说明声源与A的距离小于与B的距离,这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受传播距离的影响,传播距离越大,响度越小,所以此处人是据响度作出判断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
A.红汤下面是水、上面是油,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A错误;
B.油脂覆盖在水面上,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故B正确;
C.火锅汤主要是水,水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错误;
D.火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
给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先让金属膜在高温低压下升华成蒸气,蒸气喷到镜头上受冷凝华成固态,于是金属膜便附在镜头上,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由图像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C
【详解】
AB.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紫光偏折程度大,保持光屏位置不变,故光斑在a点处下方,故AB错误;
C.保持光屏位置不变,故光斑在a点处下方,将光屏向左平移,故可能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故C正确;
D.保持光屏位置不变,故光斑在a点处下方,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将在a点处的下方,故D错误。
故选C。
6.A
【详解】
ACD.小林通过窗户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夜晚和白天都可能通过玻璃成像。白天、晚上射向玻璃的光都是部分透过,部分反射,而白天因环境光线太强,不易观察到玻璃中的像,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白天、夜晚所成的像的大小应相同。故A正确,CD错误;
B.射向玻璃的光,无论白天夜晚都是发生镜面反射,故B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烛焰倒立的实像,故A项错误;
B.小孔成像所成像是倒立的实像,是倒立的烛焰的形状,故B项错误;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像会变小,向右拉动内筒,像会变大,而同时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可能变小也可能变大,故C项错误;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即物距不变,像距变大或变小,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故D项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左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只将平面镜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入射点O向左移动,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反射光线会经过A点左侧,故B不符合题意;
C.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点,故C符合题意;
D.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会偏向A的左侧,不可能经过B点,故D不符合题意。
9.C
【详解】
A.蜡烛向左移动2cm,则物距增大,像距应该减小,所以光屏应向左移动,故A错误;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则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成像,故B错误;
C.蜡烛向右移动2cm,物距减小,此时像距要增大,成的像也增大,光屏应向右移动,故C正确;
D.由图知,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时,物距为35cm,u>2f;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像在刻度尺刻度线之间,光屏移动到刻度线之间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
AB..人在岸上观察到光源S所成的像为虚像,由于人觉得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感觉光源S所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即直线①上,故A正确,B错误;
CD.人在岸上观察到光源S经水面折射所成的像为虚像,故C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
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右飘,说明此时风向右吹。甲船上旗帜向左,说明它在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乙船上的旗子向右,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船可能静止,二是乙船可能向左运动,三是乙船可能向右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
综上所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详解】
A.由图知,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可知,此过程中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而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正确;
B.由图知,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由图知,时间内甲乙的图像没有交点,则甲、乙两车没有相遇,故C错误;
D.由图知,时间内甲离出发点的距离不变,则甲车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13.响度 音调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两波形图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声音的音调不同,但甲、丙两波形图的振动幅度相同,因此甲、丙响度相同。
[2]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丁两波形图的振动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不同。
14.能 不能 变高
【详解】
[1]用酒精灯给容器加热,容器内的水可以沸腾,沸腾后温度不变,由于热传递,容器A内的水吸热,能够到达沸点。
[2][3]容器B不会沸腾,因为B杯中封闭气体的压强变大,B杯中水的沸点变高,B杯中的液体都无法到达沸点,故不会沸腾。
15.液化 内壁
【详解】
[1]小水珠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所以小水珠都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乙杯里面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会接触温度较低的烧杯壁,然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烧杯的内表面。
16.甲 小 体温计
【详解】
[1]甲温度计玻璃泡上蘸有水的棉花,水汽化会吸热,那甲温度计玻璃泡温度会降低更多,即观察时会发现两支温度计温度甲的示数低。
[2]假设当时的空气湿度越小,那么乙温度计玻璃泡上水份较少,水汽化吸热,吸收的热量较少,乙温度温度变化较少,而甲温度计玻璃泡上蘸有水的棉花,温度会降低更多,那么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3]为了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液柱要停留在最高温度值,而体温计的结构和它类似,当水银收缩时,能在细管处断开,水银要停留在最高温度值,所以丙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结构相似。
17.光的色散 背对着 小于 热效应 仍然平行 变小
【详解】
[1]甲图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故是光的色散现象。
[2]当我们看到天然形成的彩虹时,彩虹的方向与太阳光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彩虹是太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两次折射和反射形成的,折射使太阳光色散成七色光,反射改变了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只有在和太阳相反的方向才能看到彩虹,故需要背对太阳光。
[3]从图甲可知,紫光在最下方,三棱镜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
[4]乙图中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5]光线通过平行玻璃砖时要发生两次折射,由于玻璃砖上下两个表面平行,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下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上表面的入射角,由几何知识而控制,折射光线必定和入射光线平行。
[6]入射方向相同的红光、紫光在玻璃中的偏折的角度不同,因紫光比红光偏折成度大,所以经玻璃折射后,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变小。
18.实像 D 变小 模糊 顺
【详解】
(1)[1]从图中可以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小孔,在半透明膜上成像,半透明膜上有光线聚集,这是实像。
(2)[2]小孔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的像还是烛焰的像,而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所以他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的像是烛焰的倒立像。
故选D。
(3)[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小孔靠近半透明膜,那么蜡烛和小孔的距离变大,小孔与半透明膜的距离变小,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以通过作图得知,所成的像是变小的。
[4]若将小孔遮去一半,通过小孔的光线会减少,但是还会成像,成模糊的像。
(4)[5]光是直线传播的,人眼从半透明膜右侧观察,将蜡烛在人前方顺时针旋转,那么可以通过作图得知,人眼看到的半透明膜上的像是顺时针旋转的。
19.40° 左
【详解】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大小,那么上方的两条光线,不会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而左边的两条光线,与的夹角都是70°,两角大小相等,则这两条光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就是法线,那么另外一条光线就是折射光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则左上边的那条光线,不会是入射光线,否则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同侧,左下边的那条光线是入射光线,右上边的那条光线是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是折射角,大小是40°。
[2]由[1]解析可知,是法线,那么是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假设左边是玻璃,右边是空气,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但是题中折射角是40°,入射角是7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假设不成立,左边不是玻璃;假设左边是空气,右边是玻璃,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题意,假设成立,所以左边是空气,空气在界面的左侧。
20.2/两 折射 虚像 大于 放大镜
【详解】
(1)[1][2][3]杯子中的小球反射的光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感觉小球的位置比实际球的位置高(看到的是小球的虚像)。图片中共有4个小球,故实际装有小球2颗。图片较靠上的两颗小球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2)[4][5]图中看到的较靠下的两颗小球的直径大于小球的实际直径,这是因为杯子与水的作用相当于凸透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杯子与水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当于放大镜所成的像。
21.100℃ a 能 不能 C
【详解】
(1)[1]由图象知,加热至第20min,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此时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即水的沸点,为100℃。
[2]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在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所以图2中a是沸腾的情况,图1是沸腾前的气泡情况。
(2)[3][4]图3中,乙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因为甲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加热,乙试管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可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因为甲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乙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3)[5]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5℃,则温度达到78.5℃,酒精汽化成气态,所以给甘蔗酒加热,可让温度比酒精的沸点稍高,便可将酒精分离出来,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2.A C 右 由三角形变成圆形 减弱 不变 减弱 1.4×109
【详解】
(1)[1]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通常选择较亮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需要将光屏放在较暗的环境中,使像更清晰,所以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前端,即A端。
(2)[2] 看到一片光亮,有可能是小孔太大,如果蜡烛上所有点发出的光都通过这个大孔,则在光屏上就不会有一个确定的像点,在光屏上看到的就是一片光亮。
(3)[3]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有关,当像距不变时,物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大,因此要想使屏上的像变大,应向右移动蜡烛。
(4)[4][5]将开有三角形空的纸板距离白纸越近,孔就相对而言越大,白纸上的光斑越呈现孔的形状,相反距离白纸越远,孔就相对越小,光斑就呈现圆形,这是小孔所成太阳的像。因此,当纸板逐渐远离白纸时,光斑就由三角形变为圆形,同时,所成的像越来越大,而进入小孔的光相同,因此光斑亮度会减弱。
(5)[6] [7]小孔成像的大小与小孔的大小无关,因此,减小通光孔的大小,像的大小不变,但由于进入小孔的光变少,所以,像的亮度减弱。
(6)[8] 太阳到地面的距离粗略可看作物距x1,光斑的直径可看作像高h2,光斑到小孔的距离可看作像距x2,则有
解得太阳的直径
h1=1.4×109m
23.同一高度 10.0 上 照相机 远视 增大 大于 成像稳定
【详解】
(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为焦距,可知焦距
(3)[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下移,根据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移。
(4)[4]如图乙,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此时物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
(5)[5]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故该镜片为凸透镜,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即该眼镜片是远视眼镜的镜片。
(6)[6]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 逐渐增大,像距v减小;物距 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
[7]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丙知相同时间内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变化量大于像距变化量,所以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
(7)[8]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做该实验,烛焰会随空气流动而晃动,导致物距发生变化,成像不稳定,而“F”形的LED灯放在某位置物距不变,成像稳定且上下左右不对称,便以观察成像性质成像稳定。
24.错误的 玻璃管上标记的间距小,不利于测量时间 不变 正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 气泡的大小
【详解】
(1)[1][2]实验过程中,间距越大,测量的时间就越长,测量的结果就越准确,则小华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是间距小不利于测量时间。
(2)[3]将表中的坐标点在s-t坐标系中逐一找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所示:
(3)[4][5][6]由表格及图象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正比关系,所以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4)[7]猜想:气泡上升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2022年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中考物理第三轮复习压轴题训练五: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中考物理第三轮复习压轴题训练五,共8页。
2022年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中考物理第三轮复习压轴题训练四: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中考物理第三轮复习压轴题训练四,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是测定菜油密度的实验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光的折射 透镜》 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光的折射 透镜》 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