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
    一.第二章《运动的世界》:长度、时间和速度的测量
    1.小明同学要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线圈的总长度L;
    C.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D.用以上数据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步骤写出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   。
    (2)如果绕线圈时没有做到线圈之间紧密靠拢,会使得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
    (3)本实验中的测量方法叫做累积法,运用这种测量方法对于不方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进行间接测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下列有关长度测量方法中不能减少测量误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B.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C.增加估计值位数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该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3)实验中测得全程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后半段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
    (4)在某次测量的过程中,如果小车运动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将偏    (填“大”、“小”)。
    (5)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这样做的好处是:   。

    二.第三章《声的世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2)如图②所示,在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直到几乎“听不到”,由此得出声音不能在    传播。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
    4.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40
    0.5


    a
    b

    尼龙丝
    30
    0.5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a应   40,b应   0.5。(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4)探究过程常采用下列主要步骤:A.分析归纳得出结论;B.设计和进行实验;C.提出问题与猜想。这些探究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只填代号)。
    (5)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法。
    三.第四章《多彩的光》: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折射和透镜
    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次数
    1
    2
    3
    ∠i
    30°
    40°
    50°
    ∠r
    60°
    50°
    40°
    (1)如图甲所示,如果纸板不与平面镜垂直,纸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调整装置后,使激光贴着纸板射向镜面,用笔在白色纸板上标记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多次,并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实验记录的数据表格如表:
    (3)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原因可能是把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向后折,纸板上看不见反射光线,此时    (填“存在”或“不存在“)反射光线,这个现象说明:   。
    (5)在图甲中,让光线沿FO的方向射向0点时,反射光线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    作为平面镜。用其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其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    (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看去它好像点燃了似的。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此实验应在    (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

    7.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左下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通过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拓展应用:
    小明去游泳,观察到深水区并不深,原因是他看到的池底是由光的    形成的    像(选填“实”或“虚”)。

    8.小聪同学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聪同学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小聪同学将光屏F恢复原状,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    。
    (3)小聪同学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    (选填“左”、“右”或“上”)移动。
    (4)让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乙)。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如图丙所示。此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根据以上内容可判断:
    ①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②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丁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描述,图中正确的是    。

    9.如图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和物体的颜色有了更多的了解。
    (1)将一块红色玻璃加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则白屏上将会呈现叫    色。
    (2)拿掉玻璃,将白屏换成蓝色屏,我们    上(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3)综上所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的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的光决定的。
    (4)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让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是    (选填:“A”、“B”或“C”)。

    10.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对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3)如乙图所示,把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cm的,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原因是   。
    (4)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   透镜,将光屏   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5)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11.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H、H'点均为是2倍焦距处。

    (1)实验前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使发光体“F”、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    上,目的是为了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调节好光屏的高度后,刚好在光屏上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3)接着把发光体“F”从H点移到A点处,为了使光屏上模糊的像变得清晰,应将光屏在    (填“OF′之间”、“F'H'之间”或“H′以外”)调节,会得到倒立、   的实像。此过程像的移动速度    (选填“小于”或“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
    (4)再把发光体“F”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此时人眼透过透镜看到的像是图2中的    (选填“A”、“B”、“C”或“D”)。
    (5)实验结束后,对图1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3,这样做的优点是    。
    12.小明利用如题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此时光屏上刚好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若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下列器材中利用了这一原理的是    。
    A.放大镜
    B.潜艇上的潜望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3)若在图乙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可以将蜡烛向    移动,或者可以将光屏向    (以上两空均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4)若保持图乙中蜡烛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    cm刻度线处时,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若此时小明记录好光屏的位置后撤去光屏,并将眼睛处于所记录的位置,正对凸透镜观察,则小明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的像。
    13.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    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    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    (填“厚”或者”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    ,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    (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    (填“上”或“下”)移动。

    四.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天平、量筒的使用;固液体密度测量和特殊测量
    14.小科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如图甲所示。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科按如图乙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老师对小科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老师所说的两个错误是①   ;②   。
    (3)小科改正错误后,正确称量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    克。
    (4)小科发现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用这样的砝码测物体质量,测量结果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小高同学用量筒测量家中热水瓶软木塞的体积时,她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得软木塞的质量为m。
    ②量筒内盛一定量水时的读数为V1。
    ③把铁块放入量筒内水中时的读数为V2。
    ④把铁块和软木塞捆在一起放入水中时量筒的读数为V3。
    (1)同学认为她的实验操作中有些步骤是多余的,你认为多余的是    。
    (2)在实施实验时发现软木塞太大了,没有合适的量筒。她找到一只溢水杯,先装满水,再放入铁块与软木塞,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入量筒    (选:量筒A量程为200mL、最小刻度值为5mL;量筒B量程为100mL、最小刻度值为1mL;量筒C量程为50mL、最小刻度为2mL;量筒D量程为10mL、最小刻度为0.2mL),并读出体积。
    (3)在该实验中,以下操作会导致小高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放入铁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C.放入铁块和软木塞,使其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D.捆绑铁块和软木塞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4)小高同学测了三次,但发现三次测量的差异很大,这有可能是因为热水瓶的软木塞吸水引起,请你想出一种办法来解决:   。
    16.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通过实验测量小石块和酒精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正确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
    (3)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的密度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5)小明还想测量酒精的密度,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但顺序不正确。正确的顺序是    ,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
    A.测出玻璃杯和剩余酒精的总质量m2
    B.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1
    C.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V
    17.某小组使用天平、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    的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调节天平平衡后,进行下面的操作。
    ①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m0=   g。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55g;然后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    ,读出盐水的体积V=   mL。
    ③则测得盐水的密度ρ=   g/cm3。
    (3)另一个小组认为:在测量的过程中,烧杯中会残留部分盐水,导致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偏    。于是他们利用电子秤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
    ①取密度为8g/cm3的合金块,用电子秤测得其质量为80g。
    ②将合金块放入溢水杯(杯子的侧壁有开口的一种杯子)中,向溢水杯中注满盐水(水面与横管出水口底部相平,若继续注入盐水,盐水会溢出)。测得此时总质量为100g。
    ③取出合金块,向溢水杯中补满盐水,测得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31g。则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   g/cm3。
    18.某同学想测量一块新材料碎片的密度,他进行的实验操作如下: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时,发现天平右盘高左盘低,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右端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碎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碎片的质量为   g;
    (3)他发现碎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碎片的体积:①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碎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标记,然后取出碎片;②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碎片的体积为   cm3;
    (4)碎片的密度为   kg/m3。
    19.(1)把盛有适量饮料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增减右盘的砝码,调节   使横梁重新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量的颗粒的质量是   g。

    (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乙所示方法测量体积,所称量的颗粒的体积是   cm3。
    (3)该物质的密度是   kg/m3。
    (4)在C步操作中,若摇动不够充分,铁砂未充满颗粒的空隙,则测出的值比实际密度偏   (填“大”或“小”)。
    20.如图所示,用天平测空瓶质量后,再将它装满酱油。由图乙可知,装满酱油的瓶子的总质量为   g.空瓶容积为30cm3,酱油密度为   g/cm3。

    五.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摩擦力
    21.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绳挂上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现象来研究问题。如图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钩码规格相同)。

    (1)实验中细绳对钢片的拉力产生的效果是    。
    (2)通过比较a和b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3)通过比较a和d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4)通过比较    和    中的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2.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如表数据:
    m/kg
    0.1
    0.2
    0.3
    0.4
    0.5
    0.6
    0.7
    G/N
    1
    2
    3
    4
    5
    6

    (1)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   。
    (2)分析如表数据可知:物体的质量为0.7kg时,它受到的重力是    N。
    (3)以下四个图象中,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4)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a,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    (选填“变化”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
    (5)小明同学取了质量不同的苹果、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小明同学的做法    。
    A.不合理,因为他没有用同种物质的物体做实验
    B.不合理,因为他没有使物体的质量成整数倍变化
    C.合理,因为他同样可以得到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D.合理,因为他的操作比甲同学更简便
    (6)回忆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取多种物质,且对每种物质都要收集多组数据?若对每种物质仅收集一组数据是否可以?为什么?

    23.在学习了弹力及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后,小红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由此她想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于是她采用了图一的装置进行了探究。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如图一所示的铁架台,一根两头带钩的弹簧,若干相同的钩码(已知每个钩码重0.5N)以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
    (2)通过实验,小红同学收集了弹簧受到大小不同的拉力F以及所对应的弹簧长度L,并在坐标纸上绘制了图二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①该弹簧的原长L0为    cm,当弹簧受到2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量△L为    cm;
    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①若用该弹簧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其量程是    N。

    24.如图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时,手拉着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
    大小    拉力大小(填“大于”“小于”“等于”);
    (2)甲、乙两图比较,可得到结论:当接触面的    相同时,   越大,滑动摩擦力大小也越大。
    (3)将木块切去一半,如图丁所示。比较甲和丁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
    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没控制    不变。


    沪科版八上物理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二章《运动的世界》:长度、时间和速度的测量
    1.【解答】解:(1)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即细铜丝的直径:d=;
    (2)根据由d=可知,当绕线圈时没能做到线圈与线圈紧密靠拢时,表示L变大,n不变,所以d变大;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选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偏大;(3)C。
    2.【解答】解:(1)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所以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停表来测量平均速度;
    (2)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测得全程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后半段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由于小车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所以v3>v1>v2;
    (4)在某次测量的过程中,如果小车运动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那么记录的时间会偏大,根据v=可计算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这样小车运动的慢,我们方便记录时间。
    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v=;(2)变速;(3)v3>v1>v2;(4)小;(5)小;方便记录时间。
    二.第三章《声的世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解答】解:(1)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在月球上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2)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因为介质变少,直到几乎“听不到”,由此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理想实验法。
    故答案为:(1)气体;不能;(2)变小;真空中;理想实验法。
    4.【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③、④进行研究;
    (2)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①、④进行研究;
    (3)为了验证猜想三,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则琴弦的长度a=40cm,横截面积b≠0.5mm2;
    (4)实验探究的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步骤排序为CBA;
    (5)影响音调的因素有多个,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③、④;(2)①、④;(3)等于;不等于;(4)CBA;(5)控制变量。
    三.第四章《多彩的光》: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折射和透镜
    5.【解答】解:(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要使硬纸板与平面镜垂直,以便于观察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若开始实验时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则在右侧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发现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4)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此时存在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5)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线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不能;(2)两侧;(3)平面镜;(4)存在;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5)可逆的。
    6.【解答】解: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不同位置看去它好像点燃了似的;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A蜡烛成的像不与B蜡烛重合;
    (4)由于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平面镜成虚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5)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黑暗,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越清晰,所以此实验应在较暗环境进行。
    故答案为:(1)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不同;(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4)不能;(5)较暗。
    7.【解答】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池底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
    故答案为:(1)①反射;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2)折射;虚。
    8.【解答】解:
    (1)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但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小聪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若杯中的水增多,如图所示:

    可见,当水增多时,液面升高,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光斑会向左移动;
    (4)①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折射角总小于90°,故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②光线从空气垂直于玻璃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当光射到玻璃的右表面时,由图可知入射角为45°,大于临界角41.8°,所以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光线),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故只有D正确。
    故答案为:(1)不能;在;(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左;(4)①不会;②D。
    9.【解答】解:(1)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白色反射所以色光,故换一块红色玻璃加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则白屏上将会呈现红色光。
    (2)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蓝色屏,蓝色屏只会反射蓝光,吸收其他色光,故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3)由此可知,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由图可知,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光屏上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紫光之外是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将荧光物质涂在白屏上,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应该是C区域。
    故答案为:(1)红;(2)不能;(3)透过的色光;反射的色光;(4)C。
    10.【解答】解:
    (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1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40.0cm﹣3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为35cm,则物距大于2f,则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
    若对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则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或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把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cm的,物距为35cm,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在光屏上能得到蜡烛的像。
    (4)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5)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果此时把近视眼镜放在该凸透镜前,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所以要想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透镜。
    故答案为:(1)10.0;
    (2)同一高度;缩小;投影仪(幻灯机);
    (3)能;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实像;
    (4)靠近;远离;
    (5)远离。
    11.【解答】解:(1)应将透镜、蜡烛火焰、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所以应该将光屏向下移动;
    (2)由题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站在不同位置的人都能看到烛焰的像,所以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3)接着把发光体“F”从H点移到A点处,此时物距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应该光屏移到二倍焦距以外,即移动到H以外,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过程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
    (4)再把发光体“F”移到B点处,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C;
    (5)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故答案为:(1)下;同一高度;(2)缩小;漫;(3)H以外;放大;大于;(4)C;(5)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12.【解答】解:(1)由焦距的概念知,f=60.0cm﹣50.0cm=10.0cm;
    (2)由图乙可知,此时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故选D;
    (3)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延迟光的会聚,此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可以增大物距或减小像距,所以需要将将蜡烛向左移动或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4)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此时u=20cm=2f,所以v=u=2f=20cm,故需要将光屏移到75cm处,若此时小明记录好光屏的位置后撤去光屏,并将眼睛处于所记录的位置,正对凸透镜观察,则小明也能看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10.0;(2)放大;D;(3)左;右;(4)75;能。
    13.【解答】解:(1)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f<12mm;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
    故答案是:(1)凸透;物;
    (2)厚;6~12mm;
    (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四.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天平、量筒的使用;固液体密度测量和特殊测量
    14.【解答】解:
    (1)由图甲知,现在指针左偏,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由图乙知,老师所说的两个错误:在加减砝码时,用手拿取,未用镊子;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
    (3)由图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所称量物体的质量m=20g+20g+2.4g=42.4g;
    (4)砝码磨损后,自身质量变小;当测量同一物体的质量时,需要增加砝码或多移动游码,才能使天平重新平衡,则测量结果大于物体实际质量。
    故答案为:(1)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①手直接拿砝码;②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3)42.4;
    (4)变大。
    15.【解答】解:(1)因为测量软木塞的体积时,不需要测量质量,量筒中水的体积也无需测量,所以多余的实验步骤是:①②;
    (2)软木塞和铁块的总体积一般小于100mL,大于10mL,为了能一次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且量筒的分度值要小,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所以选择量筒B;
    (3)A.因测量中无需读出水的体积,所以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对实验结果无影响,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只要水能将软木塞和铁块都浸没,放入铁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影响,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放入铁块和软木塞,使其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铁块和软木塞总体积测量值偏小,这样会使软木塞的体积测量结果偏小,C选项符合题意;
    D.捆绑铁块和软木塞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绑在软木塞上的绳子太粗,会造成铁块和软木塞总体积测量值偏大,这样会使软木塞的体积测量结果偏大,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为防止软木塞吸水对实验造成影响,可以用薄的不透水的保鲜膜将软木塞包裹起来进行测量。
    故答案为:(1)①②;(2)B;(3)C;(4)用薄的不透水的保鲜膜将软木塞包裹起来进行测量。
    16.【解答】解:(1)如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端下沉,右端上翘,所以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图乙中标尺的分度值是0.2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2.4g,则
    小石块的质量为:m=20g+5g+2.4g=27.4g;
    (3)由图丙知,小石块的体积为:V=30mL﹣20mL=10mL=10cm3,
    小石块的密度为:ρ===2.74g/cm3;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小,而所测质量是准确的,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所测量的密度值会偏大;
    (5)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为:B.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1
    C.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V
    A.测出玻璃杯和剩余酒精的总质量m2;
    即:BCA;
    由实验步骤知,倒入量筒内的酒精的质量为:m=m1﹣m2,
    酒精的密度为:ρ酒精==。
    故答案为:(1)右;(2)27.4g;(3)2.74;(4)大于;(5)BCA;:。
    17.【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此时指针左偏,他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使天平平衡;
    (2)①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空烧杯的质量:m0=20g+10g+2g=32g;
    ②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
    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1mL,用量筒量出盐水的体积:V=20mL=20cm3,
    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m1﹣m0=55g﹣32g=23g,
    盐水的密度是:
    ρ===1.15g/cm3;
    (3)以上测量过程中,烧杯中会残留部分盐水,使得测量的盐水的体积偏小,质量准确,根据ρ=可知,测得盐水的密度偏大;
    ①由ρ=可知,合金块的体积为:V′==10cm3;
    合金块排开盐水的体积就是合金块的体积,即V盐水=V′=10cm3;
    合金块排开盐水的质量为:m″=31g﹣(100g﹣80g)=11g,
    盐水的密度为:ρ′==1.1g/cm3;
    故答案为:(1)水平;零刻度线;右;(2)①32;②相平;20;③1.15;(3)大;1.1。
    18.【解答】解:(1)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时,天平右盘高左盘低,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2)由图甲知,标尺分度值0.2g,碎片的质量m=20g+10g+2g=32g;
    (3)由图丙可知,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底部与24mL刻度线相平,由题意知,碎片的体积等于量筒中倒入烧杯中水的体积,
    所以碎片体积V=40mL﹣24mL=16mL=16cm3;
    (4)碎片的密度ρ===2g/cm3=2×103kg/m3。
    故答案为:(1)右;(2)32;(3)16;(4)2×103。
    19.【解答】解:(1)把盛有适量饮料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增减右盘的砝码,调节游码使横梁重新平衡,由图甲可知,称量的颗粒的质量m=100g+50g+20g+5g+3g=178g,
    (2)由乙图A可知细铁砂的体积是:90cm3,由C图可知物质与细铁砂的总体积是:160cm3,所以该物质的体积是:160cm3﹣90cm3=70cm3;
    (3)该物质的密度是:ρ==≈2.54g/cm3=2.54×103kg/m3;
    (4)当细铁砂未充满颗粒的空隙时,测量的物质与细铁砂的总体积就变大了,由密度公式ρ=可知物质的密度就变小了。
    故答案为:(1)游码;178;(2)70;(3)2.54×103;(4)小。
    20.【解答】解:
    (1)酱油和瓶子的总质量为:m2=20g+20g+5g+2g=47g,
    (2)酱油的质量为:m=m2﹣m空气=47g﹣14g=33g,
    空瓶中装满酱油,所以酱油体积:V=V容=30cm3,
    酱油的密度ρ酱油===1.1g/cm3。
    故答案为:47;1.1。
    五.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摩擦力
    21.【解答】解:(1)力的作用效果有,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题中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钢片的弯曲形变来体现的;
    (2)通过比较a和b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a中一个砝码弯曲程度比c中两个砝码弯曲程度小,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3)通过比较a和d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知,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和向下拉效果不同,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4)a和c力的作用点不同,在同样力的作用下效果不同,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1)使钢片受力发生弯曲形变;(2)大小;(3)方向;(4)ac。
    22.【解答】解: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重力,故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2)分析数据可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10N/kg,
    当物体的质量为0.7kg时,它受到的重力为:G=mg=0.7kg×10N/kg=7N;
    (3)由=10N/kg为正比例函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图象过坐标原点,故选A图。
    (4)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要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改变物体的质量,苹果、小木块、小铁球的材料不同,不影响探究结果。所以小明同学的做法合理,故选C;
    (6)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不行,收集一组数据找不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故答案为:(1)天平和弹簧测力计;(2)7;(3)A;(4)不变;竖直向下;(5)C;(6)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不行,收集一组数据找不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3.【解答】解:(1)钩码的重力已知,因此不需要测量,实验中要测量的是弹簧的伸长量,而长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所以需要刻度尺;
    (2)①当弹簧所受的拉力为0时弹簧的长度为原长,由图二可知弹簧的原长L0为2cm;且当弹簧受到2N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L为6cm,则△L=L−L0=6cm−2cm=4cm;
    ②分析图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L与它所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
    ③根据图二可以分析出拉力每增加0.5N弹簧伸长1cm,当超过2.5N时,这一规律被打破,因此可以断定用该弹簧制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2.5N;
    故答案为:(1)刻度尺;(2)①2;4;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L与它所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③0~2.5。
    24.【解答】解:(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
    (2)研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故比较图中甲、乙两图知,乙中压力大,滑动摩擦力也大,故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
    (3)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的关系,需使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将木块切去一半,则在接触面积变化的同时,压力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得出错误结论。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等于;(2)粗糙程度;压力;(3)错误;压力大小。
    25.【解答】解:(1)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甲、乙两个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测力计示数不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故甲、丙两个实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3)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要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成两部分继续进行实验,压力大小改变了,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由表中数据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4)图乙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摩擦力与测力计的拉力为一对平衡力,故用如图乙的方式测量滑动摩擦力时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5)若在甲装置中,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拉力突然变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等于;(2)压力;甲、丙;(3)错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4)不一定;(5)不变。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 计算专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 计算专题(word版 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我国某次实弹军事演习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特训 (1)(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特训 (1)(word版 含答案),共11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特训(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特训(word版 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