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7.3《功率》(新人教必修二)教学设计4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5468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一物理:7.3《功率》(新人教必修二)教学设计4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5468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
展开第3节 功率
新课教学
一、功率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不但存在着做功多少的问题,还有做功快慢的区别.做功多少的计算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了功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做功快慢的呢?物理学中为了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引入了"功率"这一物理量,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情境设置1:现有甲、乙两人摘棉花,甲6天摘了500 kg,乙8天摘了600 kg,你打算怎样比较谁摘得快,并说出你的方法.
情境设置2: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工作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衡量甲、乙两人的工作快慢.用比值来反映快慢,比值大的快,比值小的慢.
在以上基础上,继续创设情境,引出"功率"的概念.
对于功率的概念,初中已经作了初步的学习,因此学生在理解上较为容易.教师直接创设情景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功率"这一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总结:做功快慢的比较有两种方式:一是比较完成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另一是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的功.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 ,叫做功率.用P表示,即P= .
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上式是功率的定义式,也是功率的量度式,P与W、t间无比例关系,做功的快慢由做功的物体本身决定.根据这一公式求出的是平均功率,同时这个公式变形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求功的方法:W=Pt.
指导学生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并概括功率的单位,国际单位:瓦特,常用单位有千瓦.
【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
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开拓视野: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4 W-15×104 W
②摩托车约2×103 W
③喷气客机约2×108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W
⑤人的平均功率约1×102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 000 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 W左右
⑦万吨巨轮106 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 kW等等.
例 一个物体在F的作用下,在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为s,已知作用力F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求:
(1)力F所做的功;(2)力F的功率.解答:略.
由此得到功率的另一种求解公式P=Fv,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由于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则P=Fv求出的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就可以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据P=Fv求出的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讨论:由P=W/t求出的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综合学生讨论得到:由于据P=W/t求出的功率反映的是做功的平均快慢程度,所以,据P=W/t求出的是平均功率.
总结:P=W/t 求平均功率
P=Fv 可求瞬时速度(v是瞬时速度)
P=Fv 可求平均速度(v是平均速度)
课堂训练
1.一台机器用2分钟时间做了6×104 J的功,这台机器的功率是多少?
2.关于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是说明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功率是说明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做功时间越长,功率一定小 D.力做功越多,功率一定大
答案:1.500 W 2.B
二、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问题1:人用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问题2: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 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1.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2.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极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 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总结:
1.额定功率:指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2.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
课外作业: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三、功率与速度
根据力、位移、时间与功率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推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
自主活动: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推导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点评、总结;分析公式的意义.
问题: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启动和行驶过程中,其牵引力和行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推理、作答.
结论:根据公式P=Fv.
①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②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③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出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的功率越大.
教师投影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分析后写出解题过程.
投影学生的求解过程,总结点评.例2 如图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 kg,在F=1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 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10 m/s2)
(1)水平面光滑;
(2)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
解题思路1: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让学生计算力F在36 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 J;
第二步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a1=2 m/s2,a2=0.5 m/s2;用s= 分别求出t1=6 s,t2=12 s.
第三步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 W,P2=30 W.
解题思路2:用公式vt2=2a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vt/2求出每次的平均速度v 1和v 2,最后用P1=Fv 1和P2=Fv2求最后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
课堂训练
质量m=3 kg的物体,在水平力F=6 N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时间t=3 s,求:
(1)力F在t=3 s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2)力F在t=3 s内对物体所做功的平均功率;
(3)在3 s末力F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
解答: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加速度a=F/m=2 m/s2
则物体在3 s末的速度v=at=6 m/s.
物体在3 s内的位移s= = ×2×32 m=9 m
(1)力F做的功W=Fs=54 J
(2)力F在3 s内的平均功率P= =18 W
(3)3 s末力F的瞬时功率P=Fv=36 W.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主要内容.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单位有W、kW,1 kW=1 000 W.
3.功率的求解公式有:P=W/t、P=Fv其中P=W/t和P=Fv可用来求解平均功率,而P=Fv也可用来求解瞬时功率.
4.要会用P=Fv分析汽车的两种启动过程.布置作业
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认真观察身边的电器铭牌,记录电器的额定功率,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3 功率
一、功率
1.定义: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表达式:P= ,变形式:P=Fv.
3.单位:W、kW.
二、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1.额定功率:正常条件下可以长时间工作的功率.
2.实际功率:机车实际输出的功率.
三、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P=Fv.活动与探究
课题:探究某种运动中人做功的功率,让学生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
目的: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过程: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提一桶水上楼时的平均功率.
方案2:设计沿某一竹竿和树干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3:运动会上,百米比赛的同学的最大功率.
方案4: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
习题详解
1.解答:在货物匀速上升时,电动机对货物的作用力大小为
F=G=2.7×105 N
由P=Fv可得v= m/s=3.7×10-2m/s.
2.解答:这台抽水机的输出功率为P= W=3×103 W
它半小时能做功W=Pt=3×103×1 800 J=5.4×106 J.
3.解答:此人推导的前提不明确.当F增大时,根据P=Fv推出,P增大的前提应是v不变,从v= 推出,P增大则v增大的前提是F不变,从F= 推出,v增大F减小的前提是P不变.
说明:对这类物理问题的方向,应注意联系实际,有时机械是以一定功率运行的,这时P一定,则F与v成反比.有时机械是以恒定牵引力工作的,这时P与v成正比.
4.解答:(1)汽车的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因为,此时开始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运动,即P=F牵v.v增大则F牵减小,而a= ,所以加速度减小.
(2)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F牵=F,所以v= ,此为汽车在功率P下行驶的最大速度.
设计点评
"功率"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较为密切,学生也有接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立足于实际生活,采用让学生"自主举例、自主提问、自主探讨、自主总结"的探究方式.加强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体现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的思想."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使学生便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本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设计目标.
物理3.功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3.功率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功率的含义,功率P与力F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