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练习题
展开[合格过关练]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D.夏季服饰
1.A 2.B [第1题,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差异: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普遍高温,服饰差别不大。]
位于浦东新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上海的象征。据此完成3~4题。
3.东方明珠作为标志性建筑,是因为( )
A.具有功能性和目的性
B.具有稳定的空间位置和足够的高度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D.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4.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说明上海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中( )
A.成功地转移了城市中心区
B.优化了城市功能分区
C.合理建设和利用了卫星城市
D.缓解了新城区的人口压力
3.B 4.B [第3题,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它的记忆,如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第4题,浦东新区重点发展金融贸易,其主要作用是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有的还建有供人暂居的房间。“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加木材结构,我国古代“廊桥”现存不多。下图为我国保存至今的一座古代园林的“廊桥”景观图。读图,回答5~7题。
5.明清时期,下列地区最可能建有“廊桥”的是( )
A.齐鲁大地B.横断山区
C.闽粤大地D.东北平原
6.图中“廊桥”的主要功能是( )
A.供人暂居B.遮阳避雨
C.供人通行D.进行宗教和民俗活动
7.我国古代的“廊桥”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 )
A.人为破坏B.风沙淹埋
C.地震损毁D.洪水、泥石流冲毁
5.C 6.C 7.D [第5题,由材料可知,“廊桥”应分布在人口密集、光照充足且多雨的地区。明清时期,最可能建有“廊桥”的是闽粤大地,C对。齐鲁大地、东北平原降水较少,A、D错。横断山区人口稀少,B错。第6题,图中“廊桥”横跨河流之上,其主要功能是通行,C对。“廊桥”可以供人暂居、遮阳避雨,但这不是其主要功能,A、B错。“廊桥”与宗教和民俗活动无关,D错。第7题,我国古代的“廊桥”横跨河流之上,沟通两岸交通,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加木材结构,且主要位于多雨的南方地区,易被洪水、泥石流冲毁,D对。]
下图为芝加哥希尔斯大厦(左图)和纽约帝国大厦(右图)等美国摩天大楼。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D.郊区
9.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10.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
8.A 9.B 10.B [第8题,纽约和芝加哥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多摩天大楼,可充分利用垂直空间。第9题,美国发展历史较短,市中心古建筑不多,多为现代化建筑——摩天大楼等。第10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11.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一些传统民居备受旅游者青睐。这些民居的建筑结构往往体现了当地的环境特点与地域文化。读西南某河谷地带的民居(碉楼)示意图,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图示碉楼二层用于生活和居家的原因。
(2)简述为保护该地域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传统民居往往体现了当地的环境特点,这就要根据环境来分析民居。西南地区气候湿热,蛇虫蚂蚁、野兽多,看图中碉楼的结构,下层是畜栏,中间住人,这样有利于避免野兽、蛇虫袭扰,有利于通风,湿度适宜。第(2)题,保护该地域文化要考虑景区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加强维修和管理。
[答案] (1)避免野兽、蛇虫袭扰,有利于通风,湿度适宜,上下活动方便。
(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加强维修和管理。
[素养培优练]
(易错题)以下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元性B.区域性
C.独特性D.相对稳定性
13.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D.沿河靠海
12.A 13.D [本题组易错是由于对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不能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第12题,图片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13题,天津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
15.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
14.C 15.B [第14题,读图可知,该传统民居屋顶呈半圆形,利于排水;底部有30~40厘米中空,可以防湿、防虫鼠,建筑材料主要为竹子,这反映了该地区降水较多,且为林区。四个选项中,海南岛山区最符合题意。第1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具有气候潮湿、多虫鼠的环境特点。]
16.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西倚青藏高原,东邻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经常会看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近年来,窑洞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图1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图2为黄土高原窑洞景观图。
图1 图2
(1)分析黄土高原适宜修建窑洞的自然地理条件。
(2)窑洞作为传统民居,现在仍备受青睐。分析与现代建筑相比,窑洞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窑洞民宿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影响窑洞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地形、土壤、气候三方面分析。第(2)题,窑洞修建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工程量小,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保护耕地。第(3)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 (1)高原地形,可以依地势开挖窑洞;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黄土高原降雨少,可减少窑洞因长期浸泡出现垮塌。
(2)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建设用地;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3)有利影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选择,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不利影响:过度的民俗旅游,过多的外地游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课后练习题</a>,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品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两地地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图中土楼反映了当地,修建冷巷反映了当地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哪个世界文化圈的典型建筑,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