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
展开1.结合案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2.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地表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析规律。
【填空版】
—、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自然带
(1)成因: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
(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3)命名:由于自然植被能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思考】气候与自然带有何关系?
【参 考】略
3.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有章可循, 它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表环境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 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地表环境在地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2)表现: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3)分异基础: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全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
(2)表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分异基础:这种地域分异主要受水分条件控制。
(4)分布: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例如,在我国北纬40°附近,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思考】为什么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最突出?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成因: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组合类型。
3.分异基础: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是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4.表现:
①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②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带谱就比较丰富。
③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④同一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
⑤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⑥只考虑温度,阳坡温度高,雪线较阴坡高;只考虑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背风坡低。
【思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概念: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的分异现象。
2.成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
3.案例
(1)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3°S附近;同时,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也限制了荒漠向东扩展,从而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
(2)天山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在西北干旱区形成了比较湿润的绿洲环境。
【答案版】
—、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自然带
(1)成因: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
(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3)命名:由于自然植被能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思考】气候与自然带有何关系?
【参考】略
3.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有章可循, 它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表环境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 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地表环境在地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2)表现: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3)分异基础: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全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
(2)表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分异基础:这种地域分异主要受水分条件控制。
(4)分布: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例如,在我国北纬40°附近,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思考】为什么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最突出?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成因: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组合类型。
3.分异基础: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是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4.表现:
①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②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带谱就比较丰富。
③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④同一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
⑤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⑥只考虑温度,阳坡温度高,雪线较阴坡高;只考虑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背风坡低。
【思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概念: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的分异现象。
2.成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
3.案例
(1)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3°S附近;同时,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也限制了荒漠向东扩展,从而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
(2)天山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在西北干旱区形成了比较湿润的绿洲环境。
【活动探究1】自然带分布规律
读下图,完成下列任务。
1. 从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大西洋一路向北直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说说沿线所经过的主要自然带并尝试总结其变化特征。
2. 在图中绘制45°N纬线,沿着该纬线穿越亚欧大陆,说说沿线所经过的主要自然带并尝试总结其变化特征。
【参考】1.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等。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向北热量越来越少,出现热带、亚热带、寒带的不同分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自然带。
2.自西向东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近乎东西对称分布,从沿海到内陆,水分逐渐变少,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活动探究2】水平自然带植被的变化规律与成因
读下图和图5-1-9, 以某大洲为例,说说该大洲从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植被类型的变化, 以及植被变化与地表热量、水分的关系。
【参考】略,可自由选取大洲。
【活动探究3】比较不同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差异性
读图5-1-11和图5-1-12,对比珠穆朗玛峰和天山博格达峰南、北两坡的自然带类型及其分布上的异同点。
【参考】据图可知,珠峰北坡自然带有四种,南坡有七种。博峰南坡有六种,其北坡有七种。珠峰与博格达峰南、北两坡的自然带数量不同,类型也不完全相同。
分布上相同点:二者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大都高于北坡,迎风坡一侧雪线低。
分布上的不同点:珠峰自下而上分别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冰川带,而博峰自下而上分别为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草甸带、冰雪带。
【活动探究4】山地林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 阅读课本106-107页的知识窗和下图,说出山地林线分布的一般规律。
2. 分析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1. 山地林线分布的一般规律为:在海拔足够高与降水足够多的地方,温度越高,林线越高; 在北半球同一座山上,一般南侧山坡的林线比北侧要高。
2.如图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
2.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3~4题。
3.甲山东南坡植被类型比乙山东南坡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A.甲山海拔较乙山高B.甲山降水较乙山少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D.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4.乙山可能位于
A.河南 B.湖北
C.安徽 D.广东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右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6.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回答7~8题。
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8.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弗雷泽岛(如右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总面积1 630平方千米。岛上分布着沙漠,同时还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弗雷泽岛上沙漠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地质变化和海浪堆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是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C.是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而形成的
D.是受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影响而形成的
10.弗雷泽岛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其原因可能有
①接近热带雨林分布区,雨林植被种子传播至此 ②沙地土层深厚,利于雨林植物根系向深处延伸 ③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带来较充沛的降水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9 BCDDACBAAC
因素
影响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降水因素
地貌因素
季节因素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产生时差,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致昼夜交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