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名画印刷品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鸟语花香》,提问你联想到什么?
2、花、鸟、树是属于中国画的哪个题材,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
点题:鸟语花香--中国花鸟画的欣赏
二、展开,体验中国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1、花鸟画的题材不仅限于花鸟。中国画家喜爱表现自然界的事物,如花卉、禽鸟、鱼虫、蔬果等,人们把这类作品统称为花鸟画。
2、比较荷花照片与国画,国画荷花仅仅表现荷花的外形美吗?引导学生分析《爱莲说》“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荷花有什么象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征——借荷花题材,抒发画家个人的情感
3、比较梅花照片与国画,感受梅花,枝干苍老虬曲,能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4、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界中的花鸟寄托人的主观感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5、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事事有余》、于非闇的作品《花好月圆》,你知道中国画家还常借哪些花草来托物言志?
三、深入,感受诗画结合
1、欣赏郑板桥的《竹石图》,分析画上的题诗内容与画面的联系。简介郑板桥的生平。
2、让学生朗诵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讨论哪首更符合《墨梅图》画意,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内容,感受王冕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3、练习:
(1)画配诗
根据画面内容配上恰当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艳日荷花别样红。
(2)诗配画
欣赏马曰璐的《杭州半山看桃花》,同桌讨论如果就这首诗来画一幅画,会怎样画呢?
4、归纳:在写意花鸟画中,画家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抒发主观感受,表现潜在精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四、合作欣赏,提升对花鸟画的理解。
每4人为一小组,欣赏讨论,有小组长汇报所看到的画面内容,说说反映画家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体验笔墨
1、笔法:中锋、侧锋
2、墨法:焦、浓、重、淡、清
六、总结
说说你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诗与画结合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画家通过两者有机结合,赋予笔墨新的意韵和生命力,并给予观众以画外的余想和品味,画家借花草的自然特性在画面上寄寓自己丰富的情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教案: 这是一份浙美版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教案,共8页。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美版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共5页。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教案: 这是一份浙美版七年级上册7 鸟语花香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三遍的渲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