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
展开(3)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B.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C.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D.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
B.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
C.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D.平旦,指天亮时间,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旦日”表示的时刻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5.韩信为什么可以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愈上表切谏:“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贬愈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出。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事遂寝。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C.度支,官署名;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 言进谏,强烈反对,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
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 地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
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 达显贵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
(2)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
5.韩愈是如何说服王庭凑解除深州之围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梁仆射惔六世孙,后籍襄州。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朱泚乱,浑匿终南山。贼素闻其名,以宰相召,执其子搒笞之,搜索所在。浑赢服步至奉天,改右散骑常侍。贼平,奏言:“臣名向为贼污,且‘载’于文从戈,非偃武所宜。”乃更今名。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
宰相张延赏怙权,嫉浑守正,遣亲厚谓曰:“明公旧德,第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卒为所挤,以右散骑常侍罢政事。浑警辩好谈谑,与人交,豁如也。情俭不营产利。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时李勉、卢翰皆以旧相阖门奉朝请,叹曰:“吾等视柳宜城,真拘俗之人哉!”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柳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B.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C.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D.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带褒贬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浑淡泊名利,曾弃官归隐武宁山,担任监察御史时,面对同僚的约束,一向放旷豁达的他主动请求外放。
B.柳浑忠于朝廷,朱泚反叛时,不为叛军的宰相之位所动,即使儿子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仍去奉天投奔皇帝。
C.柳浑坚守正义,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众人都祝贺皇帝得到人才,唯独柳浑不祝贺。
D.柳浑为人豁达,他勤俭节约,不置家产,被罢免后仍然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乃还,没有被罢黜的意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
(2)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5.柳浑为什么认为皇帝不应该亲自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令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威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5.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A
3.D
4.(1)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
(2)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5.(1)韩信能够灵活运用兵法,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2)韩信能够进行周密的部署,出奇计制胜;(3)对手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二千骑”定语后置,修饰“奇兵”,所以其后断句,排除选项BC;“二千”定语后置,修饰“赤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句子翻译: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错误。水南山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南岸区域。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错误。由原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可知,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由此可知,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事奉,并不是拜他为师。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派。间:暗中。用:采纳。引兵:率兵。(2)陈:列阵。竟:最后。何:什么。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没能被举荐为吏,也不会经商置办产业,总是跟从他人混吃混喝,人们大多讨厌他。当项梁渡过淮河时,韩信带着剑跟随项梁,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要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是个儒生,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出发,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并告诫士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韩信击鼓开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祝贺完毕后,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左前对水泽,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这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
2.答案:1.B
2.C
3.C
4.(1)达官贵人士人百姓恭敬供奉施舍钱财,只怕赶不上,有的人拿出全部家产充当布施。
(2)皇帝诏令韩愈前往事发地,再观察一下事态的发展;韩愈出发之后,众人都为他的安全担忧。
5.①以天子的高度评价和委以重任来感化王庭凑,劝导其知恩图报;②以安禄山、史思明的前车之鉴来威慑王庭凑,告诫其一意孤行必将招致祸患;③以围困牛元翼一事来质问王庭凑,警示其所作所为与朝廷旨意背道而驰。
解析:1.“前后三”指前后三次,作“舍身”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C。“为寺家奴”中“家奴”作“为”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画框线部分意思是: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曾前后三次舍身去当寺院的家奴,最终却遭受侯景的逼迫,在台城饿死,不久以后国家也灭亡了。故选B。
2.“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错。
3.“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错。
4.(1)“瞻奉”,恭敬供奉;“惟恐”,只怕;“弗及”,赶不上;“竭”,尽,这里是全部的意思。
(2)“诏”,皇帝诏令;“事势”,事态的发展;“既行”,出发之后;“危之”,为动用法,为他(韩愈)的安全担忧。
参考译文
中使将佛骨迎接到京城,宪宗让佛骨在宫禁中停留了三天,于是遍送各寺。上自王公,下至士子与庶民,人人瞻仰供奉,施舍钱财,惟恐不能赶上,有人将全部家产充当布施。刑部侍郎韩愈上表直言极谏,他认为:“由黄帝以至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年高寿长,百姓安宁快活,那个时候,是没有佛的。东汉明帝时期,开始有了佛法。此后,中国变乱危亡接连不断,朝廷的命运与福气都不甚久长。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曾前后三次舍身去当寺院的家奴,最终却遭受侯景的逼迫,在台城饿死,不久以后国家也灭亡了。侍奉佛是为了祈求福缘,但梁武帝却反而招致了祸殃。由此看来,佛不值得使人相信,也是清楚可见的了!宪宗非常恼怒,于是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情果敢狡诈,阴谋作乱。王庭凑攻打深州,朝廷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丙午(十五日),唐穆宗任命王庭凑为检校工部尚书。穆宗听说王庭凑已经撤除了包围深州的军队,所以,加官予以褒奖。其实,王庭凑的军队仍然在深州城下未撤。皇帝诏令韩愈前往事发地,再观察一下事态的发展;韩愈出发之后,众人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无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像牛元翼这样的人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不久,牛元翼带领骑兵从深州突围出城。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奏,建议:“由官府自己粜盐,朝廷每年获利可增加一部”;又建议“各道以粜盐多少作为考察刺史、县令政绩优劣的依据”。穆宗下诏,命百官讨论他的建议是否可行。韩愈上奏,认为:“在城市以外的地方,很少有人用钱买盐,而大多用各种杂物交换。盐商,则什么东西都可用来交换,买卖双方都很方便。现在,如果朝廷下令让官吏自设摊铺卖盐,那么,官吏必定只要现钱,其他杂物,肯定不敢收。这样的话,手头没钱的贫苦百姓就无从买盐,国家自然减少盐业专卖的税收,怎么能说反而增加一倍的收益呢?其次,刺史和县令的职能是为皇上分担责任,治理百姓,岂可仅仅以获取食盐专卖的收入多少作为迁升和降职的依据,而不再考虑他们的政绩!”于是,张平叔的建议被搁置而未能实行。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可知韩愈转述皇帝的高度评价,认为他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他为节度使,以天子的高度评价和委以重任来感化王庭凑,劝导他知恩图报。由“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可知韩愈用安禄山、史思明至今已无子孙存活做官的人的前车之鉴来威慑王庭凑,告诫其一意孤行必将招致祸患。由“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可知韩愈借围困牛元翼一事来质问王庭凑,并标明像牛元翼这样的人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警示其所作所为与朝廷旨意背道而驰。
3.答案:1.B
2.B
3.C
4.(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3)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①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②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④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解析: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也”表句中停顿,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说“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先后生于吾”是说“比我出生早还是晚”,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故选B。
2.师襄是乐师,并且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3.用孔子例,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并没有阐明教师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第一个“圣”指圣人,形容词做名词;“愚益愚”,愚蠢的人更加愚蠢,第一个“愚”,愚蠢的人,形容词做名词;“为”,成为;“其”,大概。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第三句中,“否”,没被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知,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知,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4.答案:1.B
2.A
3.C
4.(1)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
(2)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交付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
5.因为柳浑认为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只是京兆尹的职责,皇帝的职责是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皇帝代替京兆尹挑选这些县令是不适宜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过文言文中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文意进行断句。“私市它玉足之”、“诏京兆府论死”是完整意思,不能断开,“识不类/適之”应断开,可首先排除A和D,“识不类” 的主语是“帝”,再排除B。整句的意思是: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领是兼任的意思,不是授予官职。
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C项中“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错误,原文“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的意思是“而且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
4.(1)见:被;禽:通“擒”,捉住,捕捉;攘:铲除,清除。(2) 遽:立即;委:交付,委托;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参考译文】
柳浑,字夷旷,又字惟深,本名叫“载”,南朝萧粱仆射柳惔的六世孙,后入了襄州籍。天宝初年,他考中进士,调为单父县尉,多次升迁后担任衢州司马。然后弃官隐居在武宁山中。下诏拜为监察御史,御史台同僚用仪法规矩来约束他,但是柳浑放旷豁达不乐意受此拘束,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宰相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在朝廷当左补阙。崔祐甫担任宰相的时候,推荐他担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朱泚起兵叛乱,柳浑躲藏在终南山中。贼人早就知道柳浑的名声,用丞相的职位来招用他,逮捕了他的儿子严刑拷打,多方搜索他的住处。柳浑穿着破烂衣服步行到皇帝避难的奉天城,改授为右散骑常侍。平定朱泚叛乱后,柳浑上奏说:“臣的名字从前被贼人玷污,并且‘载’字从文字上讲从戈,与停息战事不相宜。”因此改名为现在的名字。
贞元元年,升为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蔡州,关播任用李元平守卫汝州,柳浑说:“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随后李元平果然被叛贼捉拿。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归属门下省。皇帝曾经亲自选择官吏治理京畿属邑,而且他们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大家都祝贺皇帝知人善任,只有柳浑不道贺,说:“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陛下应当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大臣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县令亲自处理小事。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做的。”皇帝听了,赞成他这意见。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柳浑说:“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委托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在法律上,失误损伤乘舆器服,论罪应当处以杖刑,请求按照法律论罪。”因此玉工没有被判处死刑。
宰相张延赏仗恃权力,嫉恨柳浑坚守正义,派亲信对柳浑说:“您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只要在朝中谨慎说话,那么高位就可以长久。”柳浑说:“为我向张丞相道歉,我的头可以砍掉,但舌头不能受限制。”最终他被排挤,以右散骑常侍的身份,免除了职务。柳浑头脑敏捷喜欢辩论,和人交往,开阔大度。生性节约俭朴,不置家产。罢免后几天,购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狂放极乐才归还,旷达得似乎没有被罢黜一样。当时,李勉、卢翰都以旧宰相的身份闭门享受朝请待遇,叹息道:“我们与柳宜城相比,真是拘泥于世俗的人啊!”(柳浑)贞元五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5.答案:1.C
2.A
3.D
4.(1)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里的脓液,怎么还哭呢?
(2)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
5.①不孝。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②不仁。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③招嫉。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
解析:1.“起明法审令”,“明法审令”,成语,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岀现差错作谓语,陈述主语“起”的作为,之后断开,排除AD。“废公族疏远者”,“公族疏远者”是“废”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故选C。译文: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
2.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崩、驾崩、归天等等。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错,吴起伏在悼王身上,是想保护自己。
4.①“子,卒也”,判断句,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吮其疽”,吸吮他毒疮里的脓液;“何……为”,固定搭配,为什么……呢。译文: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里的脓液,怎么还哭呢?②“乡”,通“向”,动词,向东侵犯;“宾”,归顺,服从;“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译文: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
参考译文: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大将之职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不高兴,就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死战,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诛杀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5.①不孝。原文“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意思是“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即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②不仁。原文“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意思是“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即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③招嫉。原文“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意思是“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即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7)语段综合: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7)语段综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4)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4)文言文阅读,共16页。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3)散文: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3)散文,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