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鲁教版地理2019必修第一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9726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鲁教版地理2019必修第一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9726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鲁教版地理2019必修第一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9726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鲁教版地理2019必修第一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972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鲁教版地理2019必修第一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972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鲁教版地理2019必修第一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972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品复习练习题
展开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答案】D
【解析】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A说法正确;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B说法正确;人类的耕种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C说法正确;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D说法错误,故选D。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3.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2.C 3.B 4.A
【解析】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成土生物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所以选C。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所以选B。
4.温度高和降水量大有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壳最厚,A正确;热带荒漠地区,热量条件好,但全年干旱,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小,B错误;温带草原地区,热量条件较差,降水少,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较小,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降水较少,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小,D错误。所以选A。
读某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B.有机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C.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D.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母质层
6.图中甲层颜色较浅,是因为( )
A.有机层有机质分解多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多
C.母岩层风化碎屑物多 D.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多
7.土壤中的许多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其影响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5.C 6.B 7.C
【解析】5.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位于地表;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位于有机层之下;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位于淋溶层之下;母质层是指土层下部的层次,是未经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的土壤母质。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图中最下方是母质层,其上应为淀积层,甲位于淀积层之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应为淋溶层。图中甲层是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正确。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A错误。母岩层位于最下部,对淋溶层颜色较浅影响不大,C错误。有机层枯枝落叶多,D错误。故选B。
7.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C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气候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地形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但成土母质、气候、地形不是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的影响因素,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9.下列关于a、b、c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因为降水条件好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答案】8.D 9.A
【解析】8.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故本题ABC错,故选D。
9.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A项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其有机质含量高,是因该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故BC错;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土壤水分含量高,适宜水稻生长,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D错。故选A。
我国疆域辽阔,土壤资源绝对数量大、区域差异明显,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我国土壤学家将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588个亚类,并仍在调查和增加土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条件中,与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关联性最小的是( )
A.资源类型多样 B.气候类型多样
C.地形类型多样 D.国土面积广阔
11.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华北平原—荒漠土 B.松嫩平原—黑土
C.黄土高原—红壤 D.云贵高原—棕壤
【答案】10.A 11.B
【解析】10.“我国疆域辽阔,土壤资源绝对数量大、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国土面积广阔与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关联性较大,D不符合题意。土壤形成和气候、地形有关,不同气候类型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不同地形类型下形成的土壤不同,BC不符合题意。资源类型多样和土壤形成关系不大,因此与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关联性最小的是资源类型多样,A符合题意。故选A。
11.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A错误。松嫩平原地带性土壤为黑土,B正确。黄土高原地带性土壤为黄土,C错误。云贵高原地带性土壤为红壤,D错误。故选B。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农业类型的差异
13.东北黑土相比南方红壤( )
A.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B.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D.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14.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
A.南岭山区的针叶林带 B.闽江流域的河漫滩平原
C.云贵地区的卡斯特盆地 D.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
【答案】12.B 13.C 14.D
【解析】12.根据材料信息判读可知,土壤从青到黄再到白的分布规律,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热量主要是纬度差异,A错误。地势高低主要影响山地的水热,C错误。农业类型不能影响土壤类型,D错误。故选B。
1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可知,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弱,故A错误。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故B错误。东北地区纬度高,温度低,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可知,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温度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故D错误。故选C。
14.黑土一般是因为区域热量条件差,有机质不易分解而在土壤中形成大量腐殖质。东部地区均为季风区,雨热同期,出现红、黄、黑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纬度地区热量不同,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不同,使T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同,导致土壤的性状出现差异。南方地区有黑土分布,应考虑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横断山区海拔高,气温低,有利于腐殖质积累,D正确,南岭山区纬度低,海拔不高,气温高,A错误。闽江流域河漫滩平原和云贵的盆地海拔都较低,BC错误。故选D。
15.土壤盐碱化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是( )
A.选择覆盖物加大蒸发量 B.大量增施有机肥
C.大水漫灌,冲淡盐分 D.排灌结合,引淡淋盐
【答案】D
【解析】土壤的盐分随水运动,排灌结合,加强土壤盐分排出,引淡淋盐促进盐分向土壤深层迁移,排灌结合,引淡淋盐是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D正确。选择覆盖物会抑制蒸发,不会加大蒸发量,如果加大土壤蒸发量则会加重土壤盐碱化,A错。大量增施有机肥并不能治理盐碱化,B错。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使得土壤盐分更易向表层迁移累积,会加剧盐碱化,C错。故选D。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甲、乙、丙淋溶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气候 D.河流
1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I
【答案】16.C 17.D
【解析】16.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信息,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气候会影响到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图中甲地的淋溶层最厚,降水多,位于湿润区;乙地几乎没有淋溶层,降水少,位于干旱区;丙是半干旱地区,草原多为半干旱区。与森林相比,草原地区的有机质含量相对低一些,且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丙与I,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面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8.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貌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9.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答案】18.D 19.A
【解析】18.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正确。地貌、人类活动、气候等也影响土壤的形成,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故选D。
19.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A正确;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错。并不是陡峭的山坡光热条件差,C错。陡峭山坡可能水分条件较差,但无法形成深厚土壤的最主要原因是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D错。故选A。
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1.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22.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答案】20.A 21.B 22.A
【解析】20.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土壤发育越差,越不利于作物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四种土壤中,松嫩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最肥沃,因此土壤容量最小。故选B。
22.结合影响土壤容量的因素分析,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
23.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图中数字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和____来实现的;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较____,土壤黏粒比重较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____。
【答案】光合 矿物质 气温 降水 快 高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数字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实现的;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
(3)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
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
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I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图Ⅲ为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在具有完整土壤分层中都具有的土壤层是____层和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分布广泛的地区是____。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腐殖质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____。
【答案】腐殖质层 淋溶层 A A 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潓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解析】(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完整土壤分层中没有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和草原士壤中没有母质层,草原土壤中没有淀积层,而腐殖质层和淋溶层两者都有。
(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其它不能决定土壤的矿物成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内蒙古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草原土壤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为森林土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就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微生物的分解越快,腐殖质层就越薄;降水量大,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就大,腐殖质层就越薄;坡度越大侵蚀越强,腐殖质层就越薄;人类活动多,破坏多,腐殖质层就越薄。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当地农民用“免耕留茬、秸秆覆盖”的方法,治理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黑土退化和流失。
材料一:图一为东北地区略图及哈尔滨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图二为东北地区多年大风日数统计(东北地区多年日平均大风(≥7级)日数统计)
(1)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该地区夏季(气候特点) ,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 来源;冬季(气候特点) ,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 ;有机质 大于 。
(2)从气候和植被角度,推测东北地区黑土流失最严重的季节为 。因为该季节气温 、降水少、多 ,对土壤的 能力强;正值 季节,缺乏 对土壤的保护。
(3)简述“免耕留茬、秸秆覆盖”对黑土修复和保护的作用。
【答案】(1)高温多雨,有机质,寒冷干燥;缓慢;积累(生产),分解。
(2)春季, 回升快/升高/上升,大风,侵蚀,春耕/播种,农作物/植被。
(3)①免耕能保持土壤结构,防止土壤过于疏松,减少风蚀。②留茬可以归还有机质,修复黑土。③秸秆覆盖可以减少风、雨水对土壤的直接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解析】(1)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气温很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 ;有机质积累(生产)大于分解。所以东北黑土十分肥沃,土层很厚。
(2)从图二可以看出,从气候和植被角度,当地3-5月份大风天数多,推测东北地区黑土流失最严重的季节为春季。因为该季节气温回升快 、降水少(锋面雨带尚未到达)、多大风 ,对土壤的侵蚀 能力强;正值春耕季节,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大风容易卷起风沙。
(3)当地农民用“免耕留茬、秸秆覆盖”的方法,治理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黑土退化和流失。“免耕留茬、秸秆覆盖”对黑土修复和保护的作用是:①免耕能保持土壤结构,防止土壤过于疏松,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②留茬可以归还有机质,修复黑土,保护黑土肥力。③秸秆覆盖可以减少风、雨水对土壤的直接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和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生长能力。使日益严重的黑土退化和流失得以缓解。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一课一练,共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练,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发育成熟的土壤最下层是,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后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