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湘教版2019)
展开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2019湘教版)
地 理
(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二、三、四、五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读某区域在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太阳活动强弱与自然灾害频次( )
A.无关联 B.呈正相关 C.呈负相关 D.无法确定
2.有关太阳活动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风和日珥不是太阳活动 B.活动周期大约是22年
C.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而在莫斯科看到美丽的极光
D.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异常
【答案】1.B 2.D
【解析】1.据图可知,太阳活动强的年份,自然灾害频次高;太阳活动弱的年份,自然灾害频次低。两者呈正相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2.太阳风和日珥是太阳活动,A错;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B错;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是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C错,太阳活动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异常,D正确。故选D。
地膜覆盖(下图)具有保温保湿等作用,能够使作物取得早熟增产的效果,深受农业生产者欢迎。常用的地膜有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透光性较差)两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膜覆盖能够保温保湿的原因是( )
A.增强太阳辐射,增加下渗 B.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减少蒸发
C.增强削弱作用,增加降水 D.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降水
4.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黑色地膜( )
A.抑制杂草更优 B.地温回升较快
C.保土作用更差 D.保湿作用更低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B 4.A 5.A
【解析】3.地膜能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是削弱作用并不强;地膜阻挡水分下渗,使下渗减弱,故A错误。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不能透过地膜,所以地膜会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同时减少水分的蒸发,故B正确。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故C错误。地膜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但是对降水没有太大影响,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B。
4.透明地膜透光率较高,而黑色地膜遮光性好,导致膜下光照不足,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故A正确。黑色地膜覆盖在保温、保湿、保土方面和透明地膜相差不大,故BCD错误。所以本题选A。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在土壤中很难降解,会切断土壤中孔隙的连续性,降低土壤透气性,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故①③正确。白色地膜容易反射太阳光,不会阻碍土壤温度提升,故②错误。地膜残留在土地表面,会减少表土流失,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7.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答案】6.B 7.B
【解析】6.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7.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故选B。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含有大量碳酸氢钙的地下暗河河水出露地表,经化学作用Ca(HCO3)2→CaCO3↓+CO2↑+H2O,碳酸钙沉淀形成钙华景观,水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流速、植被、蒸发散失具有明显相关性。但经考察发现,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中国中东部地区却主要发育溶洞等喀斯特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与钙华形成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是( )
A.植被茂盛 B.流速较小 C.地下水多 D.蒸发较弱
9.中国中东部地区发育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却形成钙华景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中东部地区( )
A.流水侵蚀强 B.降水量丰富 C.地壳较稳定 D.年均温较高
【答案】8.A 9.C
【解析】8.根据材料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空气中CO2少的情况下,碳酸钙容易沉淀形成钙华池,而CO2与流速、植被、蒸发散失具有明显关系。茂盛的植被可以吸收CO2,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利于钙华景观形成,A正确;流速小、蒸发弱不利于碳酸氢钙经过化学作用发生,B、D错误;地下水的多少与钙华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所以选A。
9.钙华景观是地下暗河出露地表,碳酸钙沉淀形成的,而溶洞是地下暗河溶蚀作用形成的,故河流位置是两者形成原因的主要差异。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壳活跃,断裂广泛,地下暗河出露频繁,而中国中东部地区地壳稳定,暗河深埋地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洞。C正确。流失侵蚀的强弱主要与流速有关系,中东部的溶洞分布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地势起伏都比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差别不大,A错误;降水的多少与形成钙华景观还是地下溶洞关系不大,B错误;气温高对形成地下溶洞没有太大作用,D错误。所以选C。
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0.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11.河流裁弯取直可以( )
A.增加航运距离 B.增加河道淤积 C.减弱洪水灾害 D.减小河流流速
【答案】10.A 11.C
【解析】10.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 C、D,故选A。
11.河流截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增加,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D。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排除A。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排除B。所以选C。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13.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14.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12.C 13.D 14.A
【解析】13.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14.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15.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风速昼夜间都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山谷风现象。下图为湟水谷地某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关于山谷风出现时间及风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昼——谷风,空气沿山坡上升 B.白昼——山风,空气沿山坡下降
C.夜晚——谷风,空气沿山坡下降 D.夜晚——山风,空气沿山坡上升
17.关于山谷风风速大小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夜间坡谷温差大 B.山风大于谷风;白天坡谷温差大
C.谷风大于山风;白天坡谷温差大 D.谷风大于山风;夜间坡谷温差大
18.据图判断,湟水谷地谷风转为山风的时间及风向是( )
A.24:00 偏东风 B.24:00 偏西风 C.11:00 偏西风 D.11:00 偏东风
【答案】16.A 17.C 18.B
【解析】16.根据热力环流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吹谷风,空气沿山坡上升;晚上吹山风,空气沿山坡下降,故选A。
17.据图可知,该地白天为偏东风(谷风),坡谷温差大,风速较大;夜晚为偏西风(山风),坡谷温差小,风速较小。因此,谷风大于山风是由于白天坡谷温差大所致,故选C。
18.据图判断,湟水谷地谷风转为山风,即由偏东风转为偏西风的时间为24时,风向已经转变成偏西风,A错误、B正确。湟水谷地山风转为谷风为11时,CD错误。故选B。
山区河流平时流量较小,无明显河道。汛期易受暴雨影响,导致河道淤积严重。叠大块石、植草护坡可以有效保护河床坡脚,是山区河流常见的治理措施。下图为我国粤北山区某河流断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9.下列月份该河道都易产生泥沙淤积的是( )
A.5月和10月 B.10月和12月 C.12月和2月 D.2月和4月
20.叠大块石护岸时,通常会保留岸坡的缝隙和孔洞,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证水、气渗透顺畅 ②提供更多观赏景观
③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④保持河道土壤水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该地河流治理后可能的变化是( )
A.含沙量增大 B.年径流量增大 C.结冰期缩短 D.泄洪能力提高
【答案】19.A 20.C 21.D
【解析】19.图中河道淤积主要受降水影响,雨季降水丰富多暴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粤北雨季集中在5—10月份,降水丰富,河道易产生较严重的泥沙淤积。
20.保留岸坡的缝隙和孔洞,不仅可以保证水、气的渗透顺畅,而且也为生物提供了繁殖和生长的环境,有利于河道生态体系的保护。
21.植草护坡有利于保持水土,所以河流含沙量会减少;治理后的河流有明显河道,所以泄洪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2.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②疏浚河道③加强道路建设④完善排水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22.A 23.D
【解析】22.本题考查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人类活动该表地表形态,能够影响地表水的下渗,进而影响洪水过程线。图中①洪峰到达早,洪峰水位高,是因为城市化后水泥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③为修建水库对洪水的调节。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3.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市水泥路面多,地表水下渗少,大量地表水汇集无法排除。另外城市排水系统落后,增加排水困难。所以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疏浚河道和完善排水系统。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分;请按要求作答)
24.读“太阳系示意图(左图)”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八颗行星中,F表示_______,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星和_______星轨道之间(填名称)。(3分)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_______性、近圆性和_______性。(2分)
(3)上左图不仅反映出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而且还能反映出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一些自身有利条件。此图能反映出来的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自身条件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此条件,地球适合生物生存的自身有利条件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呈暗黑斑点状的太阳活动类型是___________,它发生在___________层(填字母)。(2分)
(5)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____年,世界上许多地区气候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活动周期有一定关系,常诱发水旱灾害。此外,太阳活动还影响地面无线电____通讯,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现象,干扰大气层,两极地区也可能产生____现象。(4分)
【答案】土星 火 木 同向 共面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充足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大气厚度、成分 黑子 A 11 短波 磁暴 极光
【详解】
(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C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为地球。小行星带位于图中的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行星轨道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即共面性;行星轨道近似圆形,即近圆性;各行星均自西向东绕日公转,即同向性。
(3)由图可知,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除此之外,地球具有适合生物呼吸大气厚度、成分及液态水的存在,也是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太阳活动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是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呈暗黑斑点状的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大气的最里层,即图中A层。
(5)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波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强烈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也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25.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南美洲附近海域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图(单位:‰)
材料二: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盐度不到10‰,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1)a海区盐度比b海区盐度 ,主要原因是 。(2分)
(2)c海区盐度比b海区盐度 ,主要是因为 。(2分)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6分)
【答案】(1)低;a海区有大量河水注入,盐度降低
(2)高;c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或b海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3)位于较高纬度,海水温度低,蒸发弱;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域较为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详解】
(1)a海区位于赤道附近地区,有大量河流水(亚马孙河)淡水注入,则盐度较低。所以a海区盐度比b海区盐度较低。
(2)b位于赤道海区,而c位于副热带海区,故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异是造成两地盐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c海区盐度比b海区盐度高。
(3)波罗的海位于较高纬度,海水温度低,蒸发微弱;处于西风带影响,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湿润,温和多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域较为封闭,与外海的通道又浅又窄,高盐度的海水不易进入。所以波罗的海盐度低。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5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_______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________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________循环。(3分)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把________圈、________圈、________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3分)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_,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5)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__ 环节(用字母表示)(2分)
(6)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2分)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海上内 海陆间 海陆间 大气 水 岩石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 B C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A 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 地下径流。
(2)水循环有三种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其中,海上内循环携带的水量最大。海陆间循环跨海洋和陆地,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海陆间循环的环节包括:A 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 地下径流,所以,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4)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主要发生在陆地内部和陆地上空之间,属于陆地内循环。黄河径流最终流出海洋,所以,属于海陆间循环。
(5)我国夏季的东南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把海洋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图中B水汽输送环节最能代表我国夏季的东南风。
(6)水循环通过各环节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并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①正确。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并不是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②错误。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陆地水和海洋水保持动态平衡,③错误。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④正确。C①④正确,故选C。
27.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塔斯马尼亚岛上植被茂密,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以及磷钾等元素,满足苹果生长习性。苹果种植环境绝佳,果蝇等害虫少,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地带。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图示意塔斯玛尼岛位置。(14分)
(1)比较M、N两地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6分)
(2)从土壤的角度,说明塔斯马尼亚岛苹果质优的原因。(4分)
(3)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1)差异:M地土壤肥力高于N地。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海拔低,且位于向阳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壤有机质丰富,施加的化肥少;病虫害少,施加农药少;土壤肥沃适宜苹果生长;水源和空气洁净,土壤污染小。
(3)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导致苹果品质下降。
(4)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任意四点四分)
【详解】
(1)根据图示河流注射,N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以侵蚀为主,土层薄,土壤肥力差。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所以两地差异是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
(2)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组成。塔斯马尼亚有着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阳光,土壤中有机质丰富,施加的化肥少。这里的土壤源自河流冲积和火山灰沉积物,土壤中富含矿物质,适宜苹果生长。纯净的空气和水源、无虫害和疾病的绿色生长环境。水源和空气洁净,土壤污染小。果蝇很少,病虫害少,施加农药少,对土壤的污染小,从而使产出的苹果绿色而美味。
(3)由于这里的土层逐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可能会影响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如使苹果产量减少;再加上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不断流失,因此有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
(4)为了防止岛屿土层变薄的趋势,我们应该找出其变薄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未破坏的,要加强岛上植被的保护,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另外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等。
【新教材】期末原创卷0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这是一份【新教材】期末原创卷0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湘教版),文件包含新教材期末原创卷0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湘教版解析版docx、新教材期末原创卷0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湘教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湘教版2019): 这是一份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湘教版2019),文件包含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湘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二三章原卷版docx、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湘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二三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湘教版),文件包含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湘教版考试范围必修一全部原卷版docx、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湘教版考试范围必修一全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