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展开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构成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认识分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之一;并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探究分子的性质。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酚酞试液 浓氨水 品红 烧杯 试管 医用注射器2个 纸花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用世界最小的电影“一个男孩和一个原子的故事”引出本课题。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远远闻到桂花的暗香?在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可别小瞧我哟。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分子的另一个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学生对纸花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等等。
【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
C.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100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吗?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与酒精混合的现象,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此时通过图片演示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的混合过程。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请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五、练习巩固: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盛酒精、汽油的瓶子要盖紧瓶塞
夏天轮胎爆胎
糖块放入水中,一会后糖块不见了,液面降低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 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想象水分子的“生活”,科学小论文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隔; 3、 分子在不断运动。
八、教学小结:
1.分子的性质与日常生活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或生产现象入手,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2.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一定要局限于实验这一手段,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经验验证、资料验证等方法,不断打通学生的思维路线,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中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件整体设计说明,技术名称,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情景引入——科幻片“蚁人”, 自主学习,拓展提高——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