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十五章第二节免疫教案第1页
    第十五章第二节免疫教案第2页
    第十五章第二节免疫教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免疫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免疫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课程理念: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重点落实两个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2)培养学生能力: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强化麻疹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分析、判断能力;教学中出示相关配套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采用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三道防线的防御机制,逐步形成生命活动平衡协调的观点。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计划免疫、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由于上海学生是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该内容的,因此对于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可能会有些模糊。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解释艾滋病的死因。
    4、设计思路:
    (1)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本节课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按照“人体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活性物质等‘三维度’组成——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中的两种免疫作用方式”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的知识框架,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观念。
    (2)关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以全国范围开展的强化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为例,体现了一定的时效性和关注度;以麻疹病毒为例,梳理三道防线防御的路径,概述第三道防线的两种免疫方式,知道消除麻疹病毒所应涉及的免疫细胞,了解麻疹病毒传播途径,理解免疫系统抗击病原体的独特机理,认识抵抗麻疹病毒所要经历的复杂过程和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以“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作为案例分析,解释致病机理,引导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3)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引入时,创设预防麻疹的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的发生呢?学生在疑惑中增强求知欲。在落实“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难点内容时,涉及特异性免疫、抗体、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有一定难度的概念,尝试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识图、观看Flash动画、表述等活动,帮助学生用图解法梳理出B细胞免疫反应过程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文字转化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能力、文字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得出免疫细胞抗击病原体要经历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能够区别B、T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的不同点。最后设置“头脑风暴”活动,力求立足学生实际,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落实身边的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生命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4)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以全面“抗击麻疹病毒”为线索,通过阅读、梳理、比较、概括、表述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热点问题,强调疫苗接种和预防艾滋病问题,提升分析判断、防范疾病的意识。
    (2)立足生活习惯的实际,设置增强免疫力的“头脑风暴”活动,提升自觉增强免疫力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四、教学手段:
    1、现代多媒体技术:选用图片、Flash动画,制作教学课件。
    2、传统教学手段:引导、图解、讲授、阅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引入
    展示:麻疹患者的照片。
    介绍:麻疹的症状、危害。
    提问:我们预防麻疹的方法是什么?
    统计:打预防针的学生人数。

    引入课题:第四节 免疫调节
    过渡:免疫调节通过免疫系统实现,故先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观看、引发思考

    思考回答:打预防针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的发生呢?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联系自己,为后续学习设置了铺垫。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出示图片:完整的人体免疫系统图
    包括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及其分布的免疫细胞、免疫物质
    过渡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病原体,但我们一般不生病,为什么呢?
    识图:
    学会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系统的组成
    回答:
    人体有防卫病原体入侵的功能。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构建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生命的观点。
    二、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1、防卫功能
    (1)三道防线路径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方式:①体液免疫


















    ②细胞免疫















    问:人体防卫病原体一般有哪些路径呢?
    以抗击麻疹病毒为例,引导学生梳理:
    举例引导:分析生活中的免疫现象。
    医生常用什么方法抵御患者的病原体呢?皮肤划破后,伤口感染后会怎么样?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淋巴结会怎么样?
    提问:第三道防线中的B、T细胞是如何抗击疫苗中的麻疹病毒呢?
    (1)出示问题、组织学生看书、看图(P、37第五段、图2-15)
    问题:麻疹疫苗的生物学术语叫什么?麻疹病毒会促使B细胞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物质?通过什么方法消除麻疹病毒?
    (2)Flash:B细胞的免疫过程
    (3)请学生表述B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过程。
    (4)板书梳理过程:
    吞噬细胞和T细胞协助→增殖分化
    →麻疹病毒→B细胞→浆细胞→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吞噬麻疹病毒→记忆B细胞→新的浆细胞→新的记忆B细胞
    (5)图示提问:如何解释抗体特异性结合图、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比较图?
    (6)引出:终身免疫、体液免疫概念
    过渡:麻疹病毒营寄生生活,一旦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后,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怎么办呢?靠细胞免疫。

    引导:构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出示:引入时学生的疑问——为什么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的发生呢?
    介绍:我国政府强化麻疹接种的做法。
    提问:如果你是十四岁以下的青少年,你会选择强化接种吗?为什么?
    点评分析:面对学生的观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理解政府为什么要强化接种的原因。
    强调: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最有效的做法。
    过渡: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有效抵挡各种病原体,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某些疾病,如艾滋病。
    学生回忆、说出初中学习的三道防线。
    麻疹病毒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细胞



    看书、看图:





    观看区分: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
    表述(同伴补充):B细胞受到麻疹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麻疹病毒结合后,抑制病原体繁殖,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识图分析,说出抗体的特异性特点
    识图比较,说出二次免疫的特点:快速、大量
    对照体液免疫过程,阅读、理解、梳理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
    寄生,宿主细胞成靶细胞→增殖分化→麻疹病毒→T细胞→效应T细胞→破坏靶细胞→释放抗原→体液免疫→记忆T细胞→新的效应T细胞→新的记忆T细胞
    回答
    学生判断: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强化,因为可以增加抗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小时候已接种过麻疹疫苗了,B细胞在产生浆细胞的同时产生了记忆B细胞,它能对相同的麻疹病毒终身记忆,产生终身免疫,就没有必要强化了。
    理解:强化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独立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图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比较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
    提问:艾滋病患者的死不是直接由大量的HIV引起,而是念珠菌、肺囊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试根据下面关系图分析原因?
    展示:HIV浓度与T细胞的数量关系图表


    德育教育:艾滋病的病因在于病毒寄生在T细胞内,使人的免疫功能大大减弱,因此,控制艾滋病的传播,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看图分析:HIV与T细胞的关系、T细胞的减少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导致患者因缺乏免疫力而死于病菌感染和癌症。

    回答:
    应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培育关爱他人,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中去。
    学会用免疫反应的原理解释艾滋病的致病机理,突出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加强防范艾滋病的意识。

    相关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概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两道防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